基本介紹
- 中文名:澠池之會
- 拼音:miǎn chí zhī huì
- 近義詞:澠池之功
-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澠池相會一般指本詞條
秦王派使臣告訴趙王,打算與趙王和好,在西河外澠池相會。趙王害怕秦王,想不去。廉頗、藺相如商量說:“大王不去,顯得趙國既軟弱又怯懦。”趙王於是動身赴會,藺相如隨行。廉頗送到邊境,跟趙王辭別時說:“大王這次出行,估計一路行程和會見的禮節完畢,直到回國,不會超過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沒有回來,...
《澠池縣戲曲志》是澠池縣文化局編纂的地方志。內容簡介 澠池,是一個戲曲之鄉。 秦趙澠池相會,這是個婦孺皆知的佳話·想下有俳優侏儒,上有王公大夫,鼓瑟擊缶,唇槍舌劍,非“戲”而何?且以王不可“戲”之而言,可見古時戲之所用所值。就廣義的戲劇範疇而論,庶幾可列入,留待專家們議,但這總算是澠池...
秦王派使臣告訴趙王,打算與趙王和好,在西河外澠池相會。趙王害怕秦國,想不去。廉頗、藺相如商量說:“大王如果不去,顯得趙國既軟弱又怯懦膽小。”趙王於是前往赴會,藺相如隨行。廉頗送到邊境,和趙王辭別說:“大王這次出行,估計一路行程和會見的禮節完畢,直到回國,不會超過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還沒...
藺相如(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趙國上卿,外交家。他最重要的有三個事件: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藺相如原為宦者令繆賢的舍人。趙惠文王時,秦昭襄王寫信給趙王,願以十五個城池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和氏璧來到秦國,據理力爭,機智周旋,終於完璧歸趙。公元前279年,秦王與趙王相會於澠池,他隨侍趙...
公元前279年,他又隨趙惠文王到澠池(今河南澠池西)與秦王相會,使趙王未受辱於秦,歸國後因功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憤憤不平,藺相如以國家安危為重,對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愧悟,負荊請罪,二人成為至交。將相和的故事傳為美談。故事組成 “完璧歸趙”“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塊寶玉...
價值連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布衣之交、負荊請罪、刎頸之交、怒髮衝冠等成語均出自這篇文章。作品原文 廉頗藺相如列傳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¹,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²,拜為上卿³,以勇氣聞於諸侯。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⁴繆賢舍人⁵。趙惠文王時,得楚...
我私下為大王考慮,大王不如和秦王在澠池相會,見了面以後而使兩國互結友好。我請求秦王停兵不進攻趙國,希望大王急速決定計畫。”趙武王說:“先王在位的時候,奉陽君為宰相,他為人專權跋扈,蒙蔽先王,一人獨斷朝政,而我在深宮中讀書,不能參與國政。當先王丟下群臣離開人間的時候,寡人年齡還相當小,親政的...
公元前279年,藺相如隨趙惠文王赴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與秦王相會。會上,秦王強使趙王為其鼓瑟,而秦王卻不肯為趙王擊缶(音否,古代一種瓦質打擊樂器)。藺相如以“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相威脅,終於迫使秦王“為一擊缶”。從而為趙雪恥。[釋義]七國之中,秦在西方,故稱秦王在澠池會...
到了預定會見的日期,秦王和趙王在澠池相會,並且舉行了宴會,高興地喝酒談天。秦昭襄王喝了幾盅酒,帶著醉意對趙惠文王說:“聽說趙王彈得一手好瑟。請趙王彈個 曲兒,給大伙兒湊個熱鬧。”說罷,真的吩咐左右把瑟拿上來。趙惠文王不好推辭,只好勉強彈一個曲兒。秦國的史官當場就把這事記了下來,並且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