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廉藺交好或負荊請罪
- 時代:戰國後期
- 典故:“完璧歸趙”
- 出處:《將相和》
人物介紹,廉頗,藺相如,故事組成,“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人物介紹
廉頗
廉頗是戰國後期趙國的名將。趙惠文王時封為上卿,屢次戰勝齊、魏等國,為趙國立了大功。長平之戰時,堅壁固守三年。後來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遭致慘敗。燕國乘機攻趙。趙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頗,戰勝燕軍。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任相國。趙悼襄王時,廉頗不得志,投奔魏國。魏國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將。最後老死在楚國。
藺相如
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趙惠文王時得到世上稀有的寶玉——楚國和氏璧,秦國強以15座城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璧出使秦國,與秦王當庭力爭,完璧歸趙。趙王封相如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隨趙惠文王到澠池(今河南澠池西)與秦王相會,使趙王未受辱於秦,歸國後因功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憤憤不平,藺相如以國家安危為重,對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愧悟,負荊請罪,二人成為至交。將相和的故事傳為美談。
故事組成
“完璧歸趙”
“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塊寶玉的名稱,有一段不平凡的來歷。相傳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塊玉璞(即未經過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就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鑑定,鑑定的結果說是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欺騙戲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腳。不久,厲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玉璞奉獻給武王。武王也使辨別玉的專家來鑑定,結果同樣說是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腳。武王死後,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幹了,最後哭出了血。文王聽說後,就派人問他,說:“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都沒有這樣痛哭,你為什麼哭得這樣悲傷呢?”卞和回答說:“我不是為我的腳被砍掉而悲傷、痛哭,我所悲傷的是有人竟把寶玉說成是石頭,給忠貞的人扣上欺騙的罪名。”文王於是就派人對這塊玉璞進行加工,果然是一塊罕見的寶玉。於是就把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由於這塊寶玉的珍奇,加之來歷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間所公認的至寶,價值連城。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為誘餌來騙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藺相如不畏強暴,甘冒喪失性命的風險,完璧歸趙,一方面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於“和氏璧”的珍貴。
藺相如見到秦王後獻上和氏璧,秦王讓左右大臣傳看,大臣們都向秦王道賀。秦王得意洋洋,卻隻字不提換城的事。藺相如看出秦王根本不想換城,急中生智,上前對秦王說:“這玉雖然名貴,可也有點小毛病,很難看出,讓我來指給大王看看。”秦王信以為真,把璧遞給藺相如。藺相如拿到璧,向後退了幾步,靠著一根大柱子,瞪著雙眼,怒氣沖沖地說:“大王派人到趙國說情願以15座城換趙國的璧,可大王卻沒換城之意。如今璧在我手,大王若是逼我,我寧可把我的頭和這塊璧一起在柱子上碰碎!”說著,他真的做出要碰碎的樣子。秦王怕他真摔碎璧,忙道歉說:“先生別誤會,我哪能說了不算呢!”藺相如說:“大王如果誠意換璧,就應齋戒5天,再舉行一個接璧的隆重儀式,我才敢獻璧。”秦王只得答應了。
5天后,秦王召集大臣和各國使臣舉行了一個接璧儀式。藺相如從容地上前,對秦王說:“秦國一向不講信義,我怕受騙,早已派人把璧送回趙國了。”秦王大怒,藺相如又鎮靜地說:“大王,天下諸侯都知道秦是強國,趙是弱國,天下只有以強欺弱,決沒有以弱欺強的道理。大王真心要璧,請先把15座城割讓給趙國,趙國決不敢不把璧交出來。”
澠池之會
公元前282年,秦國派大將白起攻取了趙國的簡(今山西離石縣西)和祁(今山西祁縣)兩塊地方。次年,秦國又派兵攻占了趙國的石城(今河南朴縣西南);又過了一年,再向趙國進攻,兩國交戰,趙國損失了兩萬多軍隊,但秦軍的攻勢也被遏止了。
公元前279年(趙惠文王二十年),秦昭王想和趙國講和,以便集中力量攻擊楚國,於是派使者到趙國,約趙王在西河外的澠池(今河南澠池縣境內)見面,互修友好。趙王害怕,想不去,大將軍廉頗和上大夫藺相如商議,認為趙王推辭不去不好,就勸趙王去:“秦王約您會議,如果大王不去,那就顯得趙國力小而膽怯了,還是去好。”趙王聽從了廉、藺二人的建議,藺相如也隨著趙王一起去了。
廉頗帶領大軍把趙王送到邊境,臨分手。對趙王說:“這次大王去澠池,路上來回的行程,加上會見的時間,估計前後不會超過三十天。為了防止意外,要是過了這個日期大王還未回來,請允許我們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扣留大王要挾趙國的念頭。”趙王同意了。廉頗還在邊境上布置了大量的軍隊,防備秦國的進攻。
到了澠池,見到秦王,雙方行過禮,便在筵席上敘談,酒到中巡,秦王對趙王說:“我聽說你喜歡鼓瑟,我這裡有瑟,就請你奏一支曲子助助興吧!”趙王不敢推辭,只好彈了一曲。這時,秦國的御史走了過來,在簡上寫到: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在澠池宴會,秦王命趙王鼓瑟。
藺相如見此不悅,上前對秦王說:“趙王聽說秦王擅長擊缶(瓦盆),我這裡有個缶,請你敲敲缶讓大家高興高興。”秦王聽了勃然大怒,不肯答應。藺相如又端起缶走過去,獻給秦王,秦王還是不肯敲。藺相如就說:“現在我離大王只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應,我拼著一死,也要濺你一身血。”意思是要和秦王拚命。
負荊請罪
廉頗是位老將,很不服氣,他對手下人說:“我是趙國大將,立了多少汗馬功勞。藺相如只是憑藉口頭上的功勞,而位居我上。況且藺相如原本就是卑賤的庶民,我對此感到羞恥,不甘心位居其下!”於是廉頗揚言:“我見到藺相如時,一定要侮辱他!”藺相如聽說這件事,不願與他當面接觸。於是常常稱病不上朝,不與廉頗爭位次。有一天,藺相如出門,看到廉頗迎面而來,他便連忙讓車駕避讓。
藺相如的門客因此互相去向他建言:“我們眾人之所以離開親友來您手下做事的原因 ,正式仰慕您那高尚的品行。現在您和廉頗官階相當,他屢次口出不遜,您卻膽小怕事,能避則避。即使是一個匹夫都感到恥辱的事,何況對於將相?我們不才,告辭!”藺相如連忙制止他們,說:"你們覺得廉將軍和親王相比如何?"眾人回答:“比不上。”藺相如說:“秦王如此威嚴,我尚且在朝堂上斥責他,侮辱其臣子。我雖然駑鈍,難道會怕了廉將軍嗎?只是我想著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對我趙國用兵的原因,正是因為我們二人在啊!兩虎相鬥,必有一傷。我這么做,是先國安後私情啊!”
廉頗聽說這件事,脫掉上衣,背著荊條,由賓客引導到相如家謝罪,說:“粗鄙短淺之人,不知道將軍【當時的上卿兼任將相,故稱將軍】寬厚到了這種地步啊!”
最終兩人交好,成為刎頸之交【誓同生死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