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新址)坐落在縣城以北兩公里處鐘鳴山下。穿過停車場,站在友誼橋上,可見胡耀邦題寫的館名“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鑲嵌在高高聳立的牌坊上。 牌坊上裝有
不鏽鋼大門,大門兩側新建
警衛室、售票室和紀念品商店。進大門平台兩邊建有接待室和辦公室等。第一個平台處建有一臥碑,臥碑坊鐫刻著白求恩和
柯棣華的浮雕頭像,下方刻有用中、英文對照的白求恩、柯棣華生平簡介。在甬路兩側,有用圖案綠化、美化的平台,供遊人休息和觀賞。拾級而上,站在108級台階上,回首南望,整個縣城盡收眼底;放眼百里,
定州開元寺塔遠在天際隱約可見。館區內
雪松參天,
檜柏挺立,更有鮮花綠草,景色宜人。1995年,紀念館被確定為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唐縣是革命老區,又是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柯棣華生前工作、戰鬥和以身殉職的地方。為了弘揚白求恩柯棣華精神,增進中加、中印人民的友誼,1971年在縣城建起了小型白求恩紀念館,1982年,在館內增設柯棣華事跡展,故易名“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隨著館藏資料的豐富和對外交往的不斷發展,原有的紀念館已不能適應形勢的需要。1984年3月,胡耀邦同志來唐縣參加植樹綠化活動時,親筆題寫了“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館名。同年11月,中央撥專款建設新館。1986年11月,新館落成。中央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和省、地領導從北京、
石家莊和
保定趕到唐縣,參加白求恩紀念館揭幕儀式。加拿大駐華大使葛漢,加拿大白求恩紀念館代表團團長詹姆斯·克里斯塔克斯,加拿大白求恩紀念館館長瑪格麗特·埃文思以及白求恩的親屬等11人,專程前來參加揭幕儀式。
館內設施
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位於唐縣縣城北2公里鐘鳴山下。館內有白求恩、
柯棣華兩個展廳,分別展出白求恩生前工作、生活的圖片101幅,實物31件;柯棣華圖片134幅,實物42件。 紀念館建成以來,加拿大、印度、朝鮮、美國等國代表,以及白求恩、柯棣華的生前好友和親屬曾多次來訪。1988年,該館與加拿大白求恩紀念館締結成姊妹館。為了紀念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1940年,晉察冀邊區軍民在唐縣縣城西北35公里處的軍城南關修建了白求恩陵墓。1941年、1943年先後修建了
晉察冀邊區抗戰烈士公墓和柯棣華墓。建國後定名為晉察冀邊區烈士陵園。陵園原建有烈士紀念塔、六棱紀念碑、碑樓、紀念碑坊和烈士傳略碑等。1985年,經中共中央批准,並由中央和省投資350萬元,在唐縣縣城北2公里處的鐘鳴山重建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於1985 年12月9日開工,1986年11月l日落成並對外開放,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為該館題名,它是全國規模最大的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為全國
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相關人物
諾爾曼·白求恩
白求恩(1890~1939)加拿大人,1938年初為支援中國的抗日戰爭率加
美援華醫療隊來到中國。他用
醫療技術為中國的抗日軍民服務,並為八路軍培養了大批醫務人員。後因在醫治傷員時感染中毒,於1939年11月12日在唐縣黃石口村逝世。
諾爾曼·白求恩(1890~1939),是加拿大共產黨員,著名的
胸外科專家。1890年3月3日,生於加拿大
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鎮的一個牧師家庭。1916年,畢業於加拿大
多倫多大學醫學院,獲
醫學博士學位。成名以後,得到了一些很榮耀的頭銜:皇家外科學會會員、
自治領養老金及
國家健康部顧問、聖心醫院的胸外科主任、美國胸外科協會五理事之一。他
青年時代當過伐木工人,賣過報紙,燒過鍋爐,和
勞動人民有著廣泛的接觸。他積極投身於工人階級的鬥爭行列,熱烈追求馬克思主義真理,1935年,在
蒙特婁,秘密加入加拿大共產黨。1936年,西班牙戰爭爆發,他率領醫療隊奔赴前線,搶救反法西斯戰士,為反法西斯的西班牙人民服務。1937年,中國的抗日戰爭爆發,他受加拿大共產黨和
美國共產黨的派遣,於1938年初,率加、美援華醫療隊,遠渡重洋,來到中國,幫助抗日。先後在武漢、西安和延安受到周恩來、朱德和毛澤東同志的接見。同年6月,轉赴
晉察冀軍區,擔任軍區衛生顧問。他不怕艱難,巡回醫療,率隊東征,
戰地救護,衛生檢查,編寫教材,講課授技,組建模範醫院,創辦衛校。他不畏艱苦的
生活環境,奔走在崇山峻岭,出入於槍林彈雨,同邊區軍民並肩戰鬥。他不辭勞苦,為邊區民眾送醫送藥,防病治病,他以嚴謹的工作態度和醫療技術,滿腔熱忱地為抗日軍民服務。
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摩天嶺前線搶救傷員時,左手中指被碎骨刺破,後感染中毒,搶救無效,於1939年11月12日病逝於河北省
唐縣黃石口村。 白求恩同志在艱苦的戰爭環境裡,同晉察冀軍民
同甘苦,共患難,他以崇高的
國際主義精神和真正共產主義者的態度,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了人類最壯麗的事業。
柯棣華
柯棣華(1910-1942)印度人,1938年8月參加印度援華醫療隊,來到中國,支援中國的抗日戰爭,熱情為中國抗日軍民服務。後因積勞成疾,於1942年12月9日在唐縣
葛公村病逝。
柯棣華原名
德瓦卡納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10年10月10日出生於印度
孟買省紹拉普爾鎮。1936年,在格蘭特醫學院畢業,獲得
醫學學士學位。印度人民的苦難和反抗殖民統治的鬥爭,使柯棣華自小養成了積極追求真理、勇於反抗不合理壓迫的堅強性格。1937年7月,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柯棣華回響印度國民大會的號召,放棄報考英國皇家醫學院的機會,志願報名參加印度援華醫療隊,遠涉重洋,來華援助抗戰。1938年9月,抵達中國,先在武漢、重慶等
國統區工作,後拒絕國民黨要員的勸阻,到達延安,為抗日軍民服務。1940年6月,來到晉察冀邊區,任白求恩學校外科教員和
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第一任院長,在晉察冀留下了數不清的動人故事,被邊區軍民譽為“第二個白求恩”。他忘我地投身於中國人民的抗日鬥爭之中,始終和邊區軍民同甘共苦、並肩戰鬥;他積極參加戰地救護,致力於八路軍的醫療工作,對傷員關懷備至、體貼入微;他和當地人民親如一家,為老百姓療傷治病,從不收取報酬,人們親切地稱他“老柯”;他關心政治,注重學習,踴躍參加黨的整風運動,並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艱苦的環境、繁重的工作,使他積勞成疾,終因
癲癇病反覆發作,搶救無效,於1942年12月9日凌晨6時15分在唐縣葛公村逝世,年僅32歲。
柯棣華是一個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為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解放,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兢兢業業,忘我工作,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為中國人民抗戰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景點簡介
新館占地面積45950平方米,紀念館保護區257872平方米,主體建築1818平方米,辦公區420平方米。整個建築群採用中國傳統的
民族形式、現代化的結構,以精美的造型和獨特的
建築風格列入德國
法蘭克福《世界工藝美術大辭典》。1991年,美國國際展覽中心盛情邀請該館參加該中心的國際大展;1992年,北京黎光耀教授主編的《中國博物館大全》把該館列入其中;1993年,山東出版的《中國博物館大觀》該館榜上有名;1994年,國家文物局編纂的《
中國博物館志》也將該館收入其中。
加拿大園藝家貝林先生曾把他培育的被加拿大政府命名的“白求恩精神花”(
杜鵑花)空運贈送該館。這裡已經成為令國內外矚目的地方。 紀念館主建築分為“兩館一堂”,北側中央是
八角形結構的
紀念堂;西側是白求恩紀念館;東側是
柯棣華紀念館。“紀念堂”由聶榮臻元帥親筆題名,可容納近千人,主要用於舉辦各種類型的紀念活動。“兩館一堂”由省、市撥款,已修整一新。
館舍介紹
紀念館整個建築為中國傳統的民族形式,雄偉壯觀,氣勢奪人。金碧輝煌的琉璃瓦頂,南低北高的花崗岩條石台階,雲脊碧瓦的迎門牌坊,與四圍錯落有臻的圍牆渾然一體,與環抱著紀念館綿延起伏的蒼松翠柏交相輝映。回首南望,
唐縣縣城盡收眼底;放眼遠眺,定州
開元寺塔似在天際。坐北朝南的紀念館正門是
中國傳統建築象徵功德與永恆的牌樓。原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題寫的“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館名,鑲嵌在門額正中。
白求恩紀念館有三個展室,陳展面積350平方米。在寬敞的展室前方,華燈垂吊,迎門紫紅色的屏風兩側,裝飾著兩片楓葉,展出的主要內容有:(一)坎坷的青少年時代。(二)投身國際反法西斯前線。(三)奔赴
中國抗日戰場。(四)戰鬥在
晉察冀邊區。(五)永久的紀念。(六)不滅的光輝。展覽詳實地記述了白求恩的感人事跡,具體地再現了他對工作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極端的熱忱,體現了他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高尚品質。
柯棣華紀念館有三個展室,陳展面積350平方米。在迎門墨綠色的屏風上,書寫著聶榮臻元帥的題詞:永誌不忘、永為楷模。屏風前面立有漢白玉雕成的柯棣華大夫的半身胸像。展廳入口上方,懸有著名書法家
啟功書寫的匾額:柯棣華紀念館。展覽內容分為七部分:(一)青少年時代。(二)遠道來華。(三)在延安。(四)
晉察冀歲月。(五)以身殉職。(六)萬古豐碑。(七)中印人民友誼的橋樑。展覽內容以大量生動感人的事例反映柯棣華大夫的
國際主義精神,高度的
責任心和工作熱忱。
白求恩
柯棣華紀念館藏品豐富,內容翔實,有歷史圖片300餘幅,實物近百件。有白求恩當年用過的
手術器械、消毒鍋、毛
油燈;有柯棣華當年使用過的醫藥箱、
醫療用品;有小印華隨他母親
郭慶蘭去印度訪問時,
印度總理尼赫魯贈送的禮品;有柯棣華的房東趙秋珍大娘捐贈的當年柯棣華用過的物品等。這些文物和展品,完整地記錄了這兩位
國際主義戰士光輝的生命軌跡,陶冶著人們的情操,激勵著人們的鬥志。
教育意義
為充分發揮紀念館的
愛國主義教育功能,近年來,該館開展了一系列活動:1995年作為主辦單位之一,在
北京軍事博物館,舉辦了《白求恩事跡暨書畫展》;和當地駐軍共同舉辦《軍民共鑄愛國魂》活動;與北京、天津、保定等城市的醫療單位建立了廣泛的聯繫,到他們那裡進行白求恩事跡講演;並成為20多所大、中、國小的德育基地;協助有關部門編寫、整理、出版了《白求恩在唐縣》、《柯棣華在唐縣》兩部專著;協助
河北電視台拍攝了
《不滅的光輝》 、 《第二個白求恩——柯棣華》兩部專題片;協助中國電影協會、
保定電視台拍攝專題片《世紀迴響》。該館編寫的《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 、
《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兩本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資料叢書,已分別由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和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不僅是當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課堂,而且已成為向全
社會傳播愛國主義的重要基地。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觀眾前來瞻仰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並在這裡舉辦各種紀念活動。
白求恩、柯棣華崇高的國際主義、
共產主義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民。大中小學生、
解放軍、武警官兵、
醫務工作者、機關幹部紛紛前來這裡參觀學習。新黨員宣誓、青年人入團、小學生入隊,都來這裡舉行莊嚴的儀式。駐軍新兵入伍的第一課,就是到紀念館學習《
紀念白求恩》;醫務工作者前來參觀學習,爭做“白求恩式”的白衣戰士。唐縣縣委中心組還把每年一次到紀念館召開
民主生活會作為一項制度長期堅持下去。多層次、多形式、廣角
度地宣傳白求恩精神,豐富了愛國主義教育內容。 中央和省、市領導及唐縣在外地的老幹部熱切關懷著紀念館的建設和發展,希望進一步發揚光大白求恩精神。
館藏文物
紀念館內有珍貴的歷史圖片300多幅、實物100餘件。
基本陳列
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加拿大醫生白求恩
諾爾曼·白求恩的名字,在中華大地上家喻戶曉。該館所展示的資料,生動地記述了白求恩大夫的感人事跡,形象地再現了白求恩大夫的高尚品質。
1938年9月柯棣華志願參加印度援華醫療隊。1939年2月到達延安,在八路軍軍醫院工作。1940年6月來到晉察冀邊區,擔任白求恩學校外科教員和白求恩醫院第一任院長。1942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12月9日在唐縣葛公村逝世,年僅32歲。
珍貴藏品
白求恩使用過的子彈鉗 (圖2)
1939年9月白求恩隨晉察冀軍區
衛生學校進駐唐縣牛眼溝村。他借了這口帶雙耳的小鐵鍋,為醫療器械消毒。
瓦罐
1941年11月柯棣華和白求恩學校教員郭慶蘭結婚後,住進了唐縣葛公村民趙秋珍家中。一次,不小心碰碎了房東家一個瓦罐。第二天,柯棣華用自己的津貼買了這個瓦罐賠償給房東。
柯棣華用過的碗筷
1941年11月柯棣華和夫人郭慶蘭住在村民趙秋珍家期間,曾借用房東的碗筷吃飯。
現狀
建館28年來,參觀來訪的老一輩革命家有胡耀邦、
劉瀾濤、王鶴壽、楊成武、呂正操、
鄭天翔等領導同志,有著名
電影表演藝術家
田華、歌唱家
王昆以及
聯合國官員卡爾森女士、巴守義博士、加拿大原任駐華大使葛漢、現任駐華大使貝祥先生,加、中兒童健康基金會主席
謝華真教授、柯棣華親屬代表團等中外人士,共接待來自十多個國家50多批國際友好人士和國內各界人士130多萬人次,取得較好的
社會效益。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懷下,在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下,紀念館將成為集參觀、旅遊為一體的多功能的全國的
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地理位置
地 址:河北省唐縣向陽北大街66號
開放時間:淡季8:00~16:00 旺季8:00~17:00
閉 館 日:星期一
郵 編:072350
交通提示
唐縣城北2公里鐘鳴山下走
京廣鐵路或
京深高速在望都出口下,從
望都縣城西行到唐縣縣城右轉即是。 也可從保定沿保阜公路到唐縣縣城。
線路1:北京(天津)(走京石或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津保調整)→保定(走保阜路)→(走保阜路)→晉察冀烈士陵園→白求恩學校遺址→唐縣
西勝溝(走保淶路)→保定→返程。
線路2:石家莊方向(走京石高速
定州口下道)→定州→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走保阜路)→晉察冀烈士陵園→白求恩學校遺址→唐縣西勝溝→返程。
相臨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