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劉羅鍋)

劉墉(清朝乾隆時期重臣、書法家)

劉羅鍋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墉(1719年-1805年,又作1720年-1805年),字崇如,號石庵,另有青原、香岩、東武、穆庵、溟華、日觀峰道人等字號,人稱“劉羅鍋”,山東諸城人。清代乾隆時期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史學家。軍機大臣劉統勛之子。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後任廣東鄉試正考官。乾隆二十年(1755年),因父辦事失宜,被一同革職提交刑部。次年調任江蘇學政。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升任太原知府,後因下屬侵吞國庫銀兩一事,判斬監候。次年被乾隆帝赦免回京。其父病故後,回山東老家守制。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委任為江南鄉試正考官,出任江蘇學政。嘉慶二年(1797年),授體仁閣大學士,奉命前往山東審理案件。嘉慶五年(1800年),加太子少保銜,奉旨協辦和珅及其黨羽營私舞弊、貪污、擅權案。嘉慶六年(1801年),任會典館總裁官。嘉慶八年(1804年)病故,享年85歲。

劉墉以為官清廉著稱,任江寧知府時獲讚譽“少時知江寧府,頗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內,婦人女子無不服其品誼,至以包孝肅(包拯)比之”。劉墉廉潔正直的作風與當時極端腐敗的社會政治現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贏得了老百姓的衷心愛戴,被後世以各種方式歌頌他的有關事跡。劉墉精通儒學,喜愛文學,尤以書法重於時,為乾隆朝四大書法家之一。其書法用墨飽滿,墨濃字肥,渾厚端莊,雄厚勁遒,時人有“濃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美譽。其詩的體裁和內容都很廣泛,語言樸實清新,頗有可讀性。著有《石庵詩集》。

(概述圖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全名:劉墉
  • 別名:劉公、劉文清
  • :崇如
  • :石庵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山東諸城 
  • 出生日期:1720年8月19日
  • 逝世日期:1805年1月24日 
  • 主要成就:清代帖學大家,有“濃墨宰相”之稱
  • 主要作品:《石庵詩集》
  • 官職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太子少保
  • 追贈:太子太保
  • 諡號:文清
人物生平,早年生活,初入仕途,宦海沉浮,官聲漸晦,善始善終,主要影響,政治,書法,收藏,歷史評價,主要作品,軼事典故,“羅鍋”傳說,此虱勿殺,驢市胡同,人際關係,史料索引,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七月十六日,劉墉出生於山東諸城。家族是名門望族,其曾祖父劉必顯在順治年間官至戶部廣西司員外郎,祖父劉棨在康熙年間官至四川布政使,父親劉統勛則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劉墉成長在名門相府,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初入仕途

乾隆十六年(1751年),劉墉因為父親關係,以恩蔭舉人身份參加會試殿試,考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館擔任編修,不久又升遷為侍講
劉墉
劉墉坐像
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月,劉墉的父親劉統勛因為辦理軍務失宜被下獄,劉墉受牽連也被懲治。後來父子得到寬釋,劉墉被降為翰林院編修。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六月,劉墉擔任廣西鄉試正考官。十月,被提拔為安徽學政。劉墉前往安徽赴任前,乾隆還特意召見並賜詩,其中有“海岱高門第,瀛洲新翰林”之句,意思是希望劉墉能夠不辱門楣、有所建樹。劉墉在任期間針對當時貢生監生管理混亂的狀況,上疏“請州縣約束貢監,責令察優劣”,並提出切實可行的補救辦法,得到皇帝肯定。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月,劉墉調任江蘇學政,赴任前乾隆皇帝仍有詩相贈,可見其對劉墉抱有厚望。劉墉也不辱使命,為政嚴肅認真,出任學政時按試揚州,因為把關嚴格,使得一些想以作弊矇混過關者最後不敢入場。他還上書皇帝稱:“生監中滋事妄為者,府州縣官多所瞻顧,不加創艾。(行政官員)既畏刁民,又畏生監,兼畏胥役,以致遇事遲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後,應責革者,並不責革,實屬闒茸怠玩,訟棍蠹吏,因得互售其奸。”這一看法深刻又切中時弊,深受乾隆皇帝賞識,稱讚其“知政體”。

宦海沉浮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劉墉被任命為山西太原知府。
乾隆三十年(1765年),升任冀寧道台。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劉墉因失察所屬陽曲縣令段成功貪侵國庫銀兩,按律革職被判極刑,但乾隆皇帝愛其才,加恩詔免,僅發配軍台效力贖罪,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被赦免,釋還,在修書處擔任行走。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劉墉因父親的緣故被重新起用,授予江寧知府。劉墉十分珍視這次機會,為政公正清廉,聲名遠播,百姓嘆服劉墉的品行,將其比為宋朝的包拯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劉墉調任陝西按察使。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一月,劉統勛病故,劉墉辭官回家服喪。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劉墉服喪期滿,還京,清廷念劉統勛多年功績,詔授劉墉內閣學士,任職南書房。十月又任《四庫全書》館副總裁,並派辦《西域圖志》及《日下舊聞考》總裁。
劉墉(劉羅鍋)
四庫全書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七月,充江南鄉試正考官,不久後復任江蘇學政。在任期間,劉墉曾劾舉秦州舉人徐述夔著作悖逆,建議按律懲辦,年底因辦事有功和督學政績顯著,遷戶部右侍郎,後又調吏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劉墉升任湖南巡撫。當時湖南多處受災,一些無災州縣盜案迭起,貪官污吏猖獗。劉墉到任後一面查明情由,據實彈劾貪官污吏,建議嚴辦。一面稽查庫存,修築城郭建倉儲谷,賑濟災民。僅一年余,庫銀充實,民糧豐足,劉墉得到當地百姓愛戴。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劉墉升任為都察院左都御史。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三月,直南書房,不久又充任三通館總裁。同年,御史錢灃彈劾山東巡撫國泰貪縱營私,劉墉奉旨偕同和珅、錢灃趕赴山東濟南府審理此案,期間,和珅有意偏袒國泰,錢灃據理力爭,劉墉主持正義,終使國泰伏法,後來民間曾據此事寫成通俗小說《劉公案》。同年,遷工部尚書,任上書房總師傅。當時和珅炙手可熱,劉墉也只能“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表現出其為人和為官的另一面,面對乾隆專寵於和珅,劉墉只好靜默自守、虛與委蛇

官聲漸晦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劉墉升任直隸總督、協辦大學士,兼理國子監事務。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任職玉牒館副總裁。但在此後數年裡,劉墉不斷犯錯,官聲漸不及從前,並多次受到皇帝責備。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初,劉墉因為漏泄與皇帝關於嵇璜曹文埴的談話內容而受到申飭,被罷免了協辦大學士。八月,乾隆委託劉墉主持祭拜文廟,卻因沒有按規定行一揖之禮受到太常寺卿德保的參劾。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夏,劉墉兼理國子監期間發生鄉試考生饋送堂官的賄賂案,被御史祝德麟彈劾,劉墉受到處分。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四月,上書房的皇子、師傅們久不到書房,劉墉做為總師傅而不予糾正,被降職為吏部侍郎。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劉墉擔任當年會試主考官,卻安排失當閱卷草率,導致違制與不合格的卷子很多。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遷內閣學士,任吏部尚書。
嘉慶二年(1797年)三月,劉墉被授予體仁閣大學士,但被太上皇(乾隆)指責向來不肯真心實意做事,幹活懶散,並稱是因為沒有其他人選,所以提拔劉墉。五月,劉墉奉旨偕同尚書慶桂到山東辦案,察看黃河決口的情況,劉墉上書請求在決口處築壩,下游疏導分流,朝廷採納了意見。

善始善終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劉墉被加封為太子少保,參與審理文華殿大學士和珅不法之案。年底,劉墉上疏陳述漕政,對漕運中的漏洞體察至深,憂國憂民之情溢於言表,嘉慶皇帝看後,深以為然。
嘉慶六年(1801年),劉墉充任會典館正總裁。
嘉慶七年(1802年),皇帝駕幸熱河,命劉墉留京主持朝政。此時劉墉已八十有餘,卻輕健如故,雙眸炯然,寒光懾人。
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805年1月24日,《清史稿》則稱劉墉卒於庚辰日即25日),劉墉於北京驢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八十五歲。去世前兩天,他還曾到南書房值班,夜間招賓客飲宴。而據《嘯亭雜錄》記載,劉墉死時“鼻注下垂一寸有餘”,暗合佛語中善於解脫之意。死後贈太子太保,諡號文清,入祀賢良祠,諭祭葬

主要影響

政治

劉墉一生為官五十餘載,宦海沉浮,幾經起落,官至體仁閣大學士,總體而言清正廉潔,享有清名,繼承了父親劉統勛的衣缽,成為乾隆、嘉慶朝的重要大臣。
文字獄
劉墉在地方為官期間,主導了兩件文字獄大案:《俁俁集》案與《一柱樓詩》案。其中,《俁俁集》發生於乾隆二十六年,本為閻大鏞逃糧拒差案,因閻大鏞為監生,上報江蘇學政劉墉,經劉墉查辦,變為文字獄案。起初,劉墉將案件和相關文稿上奏乾隆皇帝,乾隆也不重視,“不過愚賤無知尚無悖逆之語”,“先置本案為輕罪”,等到劉墉進一步挖掘,查到《俁俁集》案並上奏,乾隆指示“如此可惡,當引呂留良之例嚴辦矣。”,劉墉受到嘉獎,次年升任太原知府。《一柱樓詩》案原為蔡嘉樹強買徐述夔之孫徐食田地產糾紛,後蔡嘉樹思謀報復徐食田,首告徐家藏有禁書,《一柱樓詩》有“非常悖逆之詞”。徐食田為自證清白,主動上交該書,各級均認為無違禁之語,蔡不服,上告江蘇布政使,江蘇布政使陶易也不以為然,他認為蔡嘉樹告徐食田,完全是出於“挾嫌傾陷”的不良動機”。乾隆四十三年八月,蔡嘉樹唆使如皋縣民童志璘向江蘇學政劉墉告發,遂成文字獄案,此案牽連較廣,株連甚多,成為著名的《一柱樓詩》案。乾隆嘉獎劉墉,“徐述夔所作逆詞,若非劉墉據實陳奏,幾至漏網。”,升任遷戶部右侍郎,後又調吏部右侍郎,乾隆四十五年春任湖南巡撫。

書法

劉墉不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書法家,是帖學之集大成者,被譽為清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其餘三人為成親王翁方綱鐵保)。
劉墉(劉羅鍋)
劉墉書法
劉墉是一位善學前賢而又富有創造性的書法家,師古而不拘泥。他對黃庭堅書法深有研究,劉墉行書《評黃山谷經伏波神祠詩軸》云:黃文節公書劉賓客(禹錫)《伏波神祠》詩,雄偉絕倫,真得折釵屋漏之妙。公嘗自言黃龍山中,忽悟草書三昧,又雲自喜中年字書稍進,此書後雲持到淮南示, 故舊何如。此真跡現在亦不免坡公所識。
劉墉書法的特點是用墨厚重,體豐骨勁,渾厚敦實,別具面目。劉墉之書尤善小楷,後人稱讚其小楷不僅有鐘繇王羲之顏真卿蘇軾的法度,還深得魏晉小楷風致。劉墉還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經史,精研古文考辨,工書善文,名盛一時。

收藏

劉墉嗜好藏書,家中藏書既廣且博,除經史子集四部之外,對於佛、道、類書、碑帖、字畫、戲曲、小說、彈詞、曲譜、平話之類無不收藏,此外收藏奇石、硯台、毛筆、古琴等也均稱名一時。

歷史評價

清史稿》:“墉工書,有名於時。”
湖南通志》:政簡刑清,吏民畏服。
《清史列傳》在劉墉傳中評價他的湖南巡撫政績時說“在任年余,盤查倉庫,勘修城垣,革除坐省家人陋習,撫恤武岡等州縣災民,至籌辦倉谷,開採銅硝,俱察例奏請,奉旨允行”。
《諸城縣誌》:砥礪風節,正身率屬,自為學政知府時,即謝絕饋賄,一介不取,遇事敢為,無所顧忌,所至官吏望風畏之。
清朝徐珂稱讚劉墉書法:文清書法,論者譬之以黃鐘大呂之音,清廟明堂之器,推為一代書家之冠。蓋以其融會歷代諸大家書法而自成一家。所謂金聲玉振,集群聖之大成也。其自入詞館以迄登台閣,體格屢變,神妙莫測。其少年時為趙體,珠圓玉潤,如美女簪花;中年以後筆力雄健,局勢堂皇;迨入台閣,則絢爛歸於平淡,而臻爐火純青之境矣。世之論書法者,輒謂其肉多骨少,不知其書法之佳妙,正在精華蘊蓄,勁氣內斂,殆如渾然太極,包羅萬有,人莫測其高深耳。
張維屏:劉文清書,初從趙松雪入,中年後乃自成一家,貌豐骨勁,味厚深藏,不受古人寵攏,超然獨出。(《松軒隨筆》
袁枚:初聞(劉墉)領丹陽,官吏齊短脰。光風吹一年,歡風極老幼。先聲將人奪,苦志將人救。抗上聳強肩,覆下紆緩袖。(《送劉石庵觀察之江右》)
蕭一山:“以劉石庵墉、王惺園傑之純謹,洪亮吉則譏為當場鮑老指劉,剛愎自用指王,余可知矣。嘉慶初年,劉以名相之子,繼正揆席,王以先朝殊眷,恩寵有加,足與二人鼎立者,朱珪而已。”

主要作品

類別
作品
書法作品
《石庵詩集》

軼事典故

“羅鍋”傳說

劉墉與紀昀和珅並稱為乾隆朝三大中堂,相傳其人聰明絕頂、為官剛正,在民間有著“劉羅鍋”的稱呼。然而歷史上的劉墉是否真是個羅鍋,又是否曾中狀元,並無確鑿史據可考。據一些雜文筆記記載,劉墉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相傳當年殿試前十名卷冊被遞到乾隆皇帝面前,劉墉卷本來列為第一,但乾隆想提拔一位平民才俊,劉墉由於出身相門而被降格,與狀元失之交臂。此後民間有傳言劉墉個子很高,常年躬身讀書寫字,背看上去有點駝,因此產生了“劉羅鍋”的說法。也有史料指出,嘉慶皇帝曾稱劉墉為“劉駝子”而成為“劉羅鍋”說法的出處。不過劉墉當時已是八十多歲的老人,有些駝背彎腰本在情理之中,並不能成為劉墉是“羅鍋”的證據。
劉墉(劉羅鍋)
劉墉像

此虱勿殺

一次,劉墉受到乾隆皇帝的召見,一隻虱子順著劉墉的衣領爬上去,一直爬到他的鬍鬚邊上,乾隆帝忍住笑,什麼也沒說,而劉墉還不知道這件事。劉墉回到府邸,虱子被他的僕人看見,僕人請示是否要把虱子去掉,劉墉聽了僕人的話,直搖頭:“勿殺此虱,此虱屢緣相須,曾經御覽,福分大佳,爾勿如也。”

驢市胡同

劉墉的故居在驢市胡同(今禮士胡同)西頭129號,現已部分成為私人住房。其街南牆上曾有一橫石,上刻“劉石庵先生故居”,石庵是劉墉的號,但這塊橫石現已不存。據清朝末年震鈞所著《天咫偶聞》記述:“劉文清公故地在驢市胡同西頭,南北皆是。”即劉家府邸位於禮士胡同西邊最頭處,占地面積比較大,南北院落均是。而根據清朝禮親王昭槤所著《嘯亭雜錄》記述,清朝原規定內城為八旗轄區,漢官住在外城,但皇帝會特批一些受寵信的官員在內城居住,並賞賜宅院,稱為“賜第”。劉統勛、劉墉父子的住宅就是典型“賜第”。

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備註
曾祖
劉必顯
順治年間,官至戶部廣西司員外郎。
祖父
劉棨
康熙年間,官至四川布政使。
父親
劉統勛
乾隆年間,官至東閣大學士。
侄子
劉鐶之
嘉慶年間,官至吏部尚書。

史料索引

《清史稿·卷三百二·列傳八十九》

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1996年
電視劇
1998年
電視劇
2002年
電視劇
2002年
電視劇
2005年
電視劇
2021年
電視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