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郡縣圖志》是1983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吉甫。
元和郡縣誌一般指本詞條
《元和郡縣圖志》是1983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吉甫。
唐地理總志。北宋時,因圖佚失,也稱《元和郡縣誌》。原書四十二卷,今傳本只有三十四卷。唐李吉甫纂。成書於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內容介紹 《元和郡縣圖志》按唐太宗貞觀十三年(639年)規劃的十道為綱,以當時的四十七鎮為據...
《元和郡縣圖志逸文》是唐代李吉甫編著的一部地理總志,寫於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年)。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中國唐代的一部地理總志,對古代政區地理沿革有比較系統的敘述。《元和郡縣圖志》在魏晉以來的總地誌中,不但是保留下來的...
現存最早的全國地方志,是公元813年唐代李吉甫編的《元和郡縣圖志》(後因圖佚,改名《元和郡縣誌》),共40卷,後有部分散失。它以唐代的47鎮為綱,每鎮一圖一志,詳細記載了全國各州縣的沿革、地理、戶口、貢賦等。南宋以後,...
宋、元先後屬惠州、惠州路。明清屬惠州府。《元和郡縣誌》卷三四日:“河源縣,本漢龍川縣之地,齊於此置河源縣,以縣北三百里有三河之源,故名也。”三河,即連平河、大埠河、忠信河。版本信息 有乾隆十一年(1746)縣署刊本。
《元和郡縣圖志》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地理總志,書成於元和八年(813年),次年又作補充。全書首起京兆府,末盡隴右道,共四十七鎮,每鎮篇首有圖。而今僅存殘本,第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三十六諸卷已佚,第十八卷...
大清一統志 卷二十二 大名府 古蹟 昌樂故城【在南樂縣西北,《魏書·地形志》:昌樂縣太和二十一年分魏置。《元和郡縣誌》:縣北至魏州五十里。本漢舊縣,屬東郡,後漢省,後魏孝文帝於漢舊城置昌樂郡及昌樂縣,周武徳改屬魏郡,...
考城縣(後魏曰考陽縣,置北梁郡。後齊郡縣並廢,為成安縣。開皇十八年以重名,改曰考城縣。)雍丘縣(後魏置陽夏郡。開皇初郡廢,十六年置杞州。大業初州廢。)圉城縣(舊曰圉縣,後齊廢,開皇六年復置,曰圉城縣。有...
陵井,鹽井名。系我國古代大口鹽井中最為著名和最具代表性的鹽井。位於四川仁壽縣境內。相傳為東漢道教始祖張道陵所開,故以“陵”名之。《元和郡縣誌》卷三十四:“陵井縱廣三十丈,深八十餘丈,益部鹽井甚多,此井最大。以大牛皮囊...
《詞綜》中所言“華山”沒有明確說明是“少華山”還是“太華山”,因此,這兩則材料中的“華山”指的是鄭縣的少華山還是華陰縣的太華山存疑。又據《元和郡縣誌》知唐代時期華州行政區劃:華州轄三縣,分別為,下邽、鄭、華陰。再考...
該志所引資料,江以南各行省大半取材於《輿地勝記》和宋、元舊志,江以北大半取材於《元和郡縣誌》、《太平寰宇記》和金元舊志,雲、甘、遼則據新志。因此,《元一統志》是匯集當時地理學最新成果的一部全國性地方志。朱思本既有中朝...
《元和郡縣誌》也敘述壺口,把它稱為石槽。一則說“河中有山,鑿中如槽,束流懸注七十餘尺。”再則說,“石槽長一千步,闊三十步”,這顯然和酈道元所說的不同,說明壺口瀑布向上游推移了。《元和郡縣誌》撰於唐憲宗元和八年(813...
⑮青泥:青泥嶺,在今甘肅徽縣南,陝西略陽縣北。《元和郡縣誌》卷二十二:“青泥嶺,在縣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東,即今通路也。懸崖萬仞,山多雲雨,行者屢逢泥淖,故號青泥嶺。”盤盤:曲折迴旋的樣子。⑯百步九折:百步之內拐九...
漢人《風俗通義》謂邱氏出於左丘明。北齊《魏書·地形志》、唐《元和郡縣誌》都記載了左丘明墓,地址與都君吻合。然《前漢書·鮑宣傳》中凡王莽徵召不出者具列姓名,其中並無邱起,且既改姓避莽,何以又築左傳精舍,使欲蓋彌彰?”...
《輿地紀勝》卷65江陵府:“孱陵故城又名孫夫人城。”《元和郡縣誌》雲,在公安縣。相傳此乃劉備妻孫夫人所築。夫人,權之妹,疑備,故別作此城,不與備同住”。《方輿紀要》卷78公安縣:孱陵城在“縣西二十五里。……亦謂之...
隋有《諸郡物產土俗記》、《區宇國記》、《諸州圖經集》,唐代有《括地誌》《元和郡縣圖志》,後因圖亡,改名為《元和郡縣誌》,都是由中央編纂的全國性總志。唐建中元年(780年)規定各州郡每三年編選一次圖經報中央,後又改...
《漢志》:“元城。應劭曰:“魏武侯公子元食邑於此,因而遂氏焉。郭東有五鹿墟。”《元和郡縣誌》:“五鹿墟在元城縣東十二里。今元城縣東四十五里有五鹿城。墟之左右多陷城。”《漢書·元後傳》:“王翁孺徙魏郡元城委粟里。
⑵太乙:亦作“太一”,既是終南山的主峰,又是終南山的別名。《元和郡縣誌》卷一:“終南山在(京兆府萬年)縣南五十里。按經傳所說,終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近天都:猶言高與天連。天都,天帝所居之處。這裡指帝都長安。
《元和郡縣誌》載:“務川縣中下,約150戶,因地廣人稀,分為二鄉,一日歸義鄉,二曰楠木鄉”。治地在今沿河縣城烏江東岸。《元和志》載:“內江水,一名涪陵水(烏江),在縣西四十步(約200尺),因川為名,曰務川。”初隸庸州...
⑫少城:小城。成都原有大城和少城之分,少城在大城西面。《元和郡縣誌》載,少城在成都縣西南一里。⑬可憐:可愛。⑭盞:一作“鎖”。⑮佳人:指官妓。秀筵:豐盛的筵席。⑯黃師塔:和尚所葬之塔。陸游《老學庵筆記》:...
《漢書·地理志》稱梵淨山為“三山谷”;北魏《水經注》沿稱“三山谷”。唐代《元和郡縣誌》改稱“辰山”。宋代《太平寰宇記》稱“思邛山”,佛教於此時傳入梵淨山。明初,梵淨山已是佛教名山,同有數名並稱:“九龍山”“飯甑山...
《元和郡縣誌》:諸葛亮壘,俗名下募城,在秦州上邽縣東二里。《古志林》:“諸葛壘在秦州東二里,俗謂之下募城。邊有司馬懿壘,俗謂上募城。魏太和中,諸葛公攻天水,魏使司馬懿拒之,此其壘也。”《晉書》亦云:“帝曰:“...
《元和郡縣誌》謂:“文谷水,出交城縣西南文谷”。又因河水多波紋,故名。河發源於關帝山腳下,自上而下接納了東西葫蘆水、窯兒河、三道川、二道川水、西冶河、頭道川水、峪道河、禹門河、向陽河、陽城河、虢義河、孝河等,...
⑹藍田:《元和郡縣誌》:“關內道京兆府藍田縣:藍田山,一名玉山,在縣東二十八里。” ⑺只是:猶“止是”、“僅是”,有“就是”、“正是”之意。 [2] [3] 錦瑟白話譯文 精美的瑟為什麼竟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叫我追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