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雜誌創刊於1923年10月20日,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歷史最悠久的、迄今仍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紅色主流期刊。
《中國青年》是共青團中央機關刊,以“服務青年成長,推動社會前行”為辦刊宗旨,肩負宣傳黨的思想主張、推動團的重點工作、服務青年健康成長和營造良好輿論環境等重要職責,記錄了不同歷史時期中國青年的精神追求。毛澤東同志三次題寫刊名,並應邀為《中國青年》1963年5、6期合刊“學習雷鋒同志”專輯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雷鋒、王傑、黃繼光、郝建秀、張海迪、丁曉兵、杜富國、張小娟、王亮等青年典型均通過《中國青年》走向億萬讀者。由“潘曉”來信引發的“人生的路呵,為什麼越走越窄”的人生觀大討論、“強國一代,路如何越走越寬——人如何活得更加美好”等社會熱點問題討論,成為一代青年的深刻思想記憶。
基本介紹
欄目介紹,雜誌介紹,創辦人,創刊,代表作,傳奇,1963年,1966年,1989年,勇氣與個性,發展介紹,《中國青年》,
欄目介紹
領秀:引導文藝青年關心社會現實,培養感情。
天下:環球熱點,以開放的眼光,關注國內外大事。
學養:小故事、有益經驗和獨特思考,有助於青年領袖人物自我形象的塑造。
境界:人在人生、人在職場中的一種啟示、領悟和提拔等,更富有闊大的境界和思考性。
雜誌介紹
創辦人
創刊
1939年4月在延安出版,1941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五期休刊。
1948年12月,由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主持復刊,在石家莊出版,次年遷北平(今北京)。1949年4月起,一直是團中央的刊物。此雜誌努力在政治上指導青年,號召知識青年"到民間去",到工農運動中去。就青年關心的學習、組織活動、婚姻戀愛、失學、失業等各種問題開展討論,批評不健康的思想和風氣,指導青年學習馬列著作,努力適合青年的特點,設有批評、時事述評、書報評論、文藝、通訊、我們的時代等專欄,文字明白曉暢,筆鋒尖銳犀利,配有漫畫,圖文並茂。重視同讀者的聯繫,發表讀者的意見,不斷改進工作,成為最受青年歡迎的刊物,在青年中廣泛流傳。因受國民黨政府迫害,1927年10月停刊,共出170期,最高發行量達3萬份,在青年中產生過重大影響。1939﹑1948年曾兩度復刊。
代表作
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如:秋士《告研究文學的青年》,代英《八股﹖》、《文學與革命》,澤民《青年與文藝運動》,仲夏《貢獻於新詩人之前》、《思想界的聯合戰線問題》,楚女《藝術與生活》、《〈中國青年〉與文學》,張刃光《中國所要的文學家》等。這些文章把文學看作是“儆醒人們使他們有革命的自覺,和鼓吹人們使他們有革命的勇氣”的一種“最有效用的工具”(《貢獻於新詩人之前》),對革命文藝思想的傳播起了積極的作用。但一些文章也存在著對初期新文學否定過多的缺點,發生過某種“左”的偏差。該刊還載文揭露封建文化勢力的反動本質,並出版“泰戈爾特號”,批駁“東方文化”派利用泰戈爾來華之機所作的有害宣傳。除譯載高爾基等蘇俄作家的作品外,《中國青年》也發表過一批較好的革命文學創作,如瞿秋白的《那個城》,朱自清的《贈友》,趙聲的《遺詩》,紹吾的 《我站在喜馬拉雅山的山巔》,吳雨銘的《烈士集》(組詩,共65首),一聲的《奴隸們的誓言》《十月革命》《誓詩》,光赤的《瘋兒》等。第144期還以《論黨的出版物與文學》為題,譯載列寧《黨的組織和黨的文學》一文,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正在載入展開全文
正在載入載入更多
查看更多
打開百度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