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凡是

兩個凡是

“兩個凡是”指的是“凡是毛主席做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

“兩個凡是”有特定的指向,目的是“強調了高舉毛主席的旗幟,穩定局勢”,絕非針對鄧小平復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兩個凡是
  • 來源:“兩報一刊”社論
  • 性質:毛澤東“左”傾錯誤的延續
  • 中心人物:毛澤東
  • 提出時間:1977年2月7日
  • 目的:堅持馬列主義,堅持毛澤東思想
  • 源頭:《學好檔案抓住綱》
  • 提出者汪東興
歷史背景,社會影響,評論分析,相關信息,新兩個凡是,

歷史背景

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之後,華國鋒擔任黨政軍最高領導職務。
兩個凡是兩個凡是
1976年10月26日,華國鋒在聽了中宣部的匯報時說:要集中批“四人幫”,連帶“批鄧”;“四人幫”的路線是極右路線;凡是毛主席講過的,點過頭的,都不要批評;天安門事件(四五運動)要避開不說。實際上提出了“兩個凡是”的思想。“兩個凡是”最早在1977年2月7日《人民日報》、《紅旗》雜誌、《解放軍報》的社論《學好檔案抓住綱》中提出
兩個凡是源於1977年2月7日的兩報一刊社論《學好檔案抓住綱》,表述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必須擁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要始終不渝地遵循。”社論是汪東興提議寫的,也是經過了當時的政治局同意。“兩個凡是”有特定的指向,目的是高舉毛主席的旗幟。

社會影響

這篇社論中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兩個凡是”提出後,遭到了鄧小平陳雲等人的堅決反對,並引發了全黨範圍內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人民網)
“兩個凡是”一提出,尚未恢復職務的鄧小平就提出了旗幟鮮明的反對意見。1977年4月10日,他致信黨中央,鄭重提出:“我們必須世世代代地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來指導我們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鄧小平文選》,第2卷,39頁。以下凡引此書,只注卷數和頁碼。)這封信經中央轉發,對於在全黨範圍內削減“兩個凡是”的影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5月24日,他在同中央兩位同志的談話中進一步提出,“‘兩個凡是’不行。”“毛澤東思想是個思想體系。”實事求是“是個重要的理論問題,是個是否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問題。”(《鄧小平文選》第2卷,38—39頁)

評論分析

提出“兩個凡是”有一定的歷史和政治的原因:
1.剛剛解決“四人幫”等問題,全國上下仍有部分“左”的思想潮流,提出“兩個凡是”,有一定的“民眾”基礎;
2.當時華國鋒本人的思想理論體系仍然是堅持文化大革命這個理論路線的;
華國鋒華國鋒
3.受個人資歷限制,華國鋒本人作為“一個過渡”(鄧小平語),沒有自己獨立的理論,只能“照過去方針辦”(毛澤東對華臨終指示);
4.作為一種政治宣言,“兩個凡是”表現了華接班的“正統地位”;
5.當時存在一些黨內人士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到了迷信的地步,對毛澤東的一言一句都視為真理。
鄧小平在討論中占主動地位,並最後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方針贏得了大多數在文革中被打倒,受迫害和牽連的老一輩政治家的支持,鄧小平掌權後,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否定了“兩個凡是”,該方針被他所倡導的“實事求是”的務實觀點所取代。

相關信息

鄧小平說:“兩個凡是”不行,“兩個凡是”是錯誤的
“文革”十年,中國經歷了一場深重的災難。“四人幫”的倒台,讓從夢魘中醒來的人們看到了希望,也充滿了期待。然而,中國要前進,就必須打破把毛澤東的話作為判斷一切是非標準的神學信條,也就是說必須打破“兩個凡是”的精神枷鎖。
譚震林譚震林
1977年3月的中央工作會議召開後不久,鄧小平對前來看望他的中央辦公廳的兩位負責人說:“兩個凡是”不行。按照“兩個凡是”,就說不通為我平反的問題,也說不通肯定1976年廣大民眾在天安門廣場的活動“合乎情理”的問題。在1977年4月10日寫給黨中央的信中,他提出,“必須世世代代地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來指導我們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所謂“準確”、“完整”,就是強調要把毛澤東思想作為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看待,強調著重掌握貫穿其中的科學觀點和科學方法,而不是搞斷章取義和“句句是真理”。“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概念的提出,為批判“兩個凡是”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武器。
鄧小平鄧小平
在7月召開的中共十屆三中全會上,恢復了鄧小平的職務。他在全會閉幕時發言,進一步闡述了完整地、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的問題,強調不能夠只從個別詞句來理解毛澤東思想,要善於學習、掌握和運用毛澤東思想的體系來指導我們的各項工作,這樣才不至於割裂、歪曲毛澤東思想。
在毛澤東逝世一周年之際,聶榮臻徐向前陳雲張鼎丞等老一輩革命家紛紛撰文紀念。他們在文章中回響鄧小平的主張,強調要用科學的態度對待毛澤東思想。聶榮臻指出:我們的一切正確思想,歸根結底,只能從實踐中來,從實際經驗中來,並且必須回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的檢驗。陳雲也在文中寫道:實事求是不是一個普通的作風問題,而是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的根本思想路線問題。
全黨都在思索如何衝破“兩個凡是”的思想迷障,胡耀邦走在了最前沿
1977年3月,胡耀邦受命出任中央黨校副校長。1977年底,在中央黨校學習和工作的1000多名高中級幹部為研究“文革”以來的黨史問題時,提出了不少現實中和理論中的難題。胡耀邦聽取匯報後,讓大家解放思想,突破禁區,大膽研究。他提出兩條原則:“一個是完整、準確地運用毛澤東思想的問題,一個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問題。”
胡耀邦胡耀邦
1977年10月,南京大學哲學系教師胡福明給《光明日報》寄來一篇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稿件。報社理論部對文章作了多次修改,準備在理論版哲學專欄發表。1978年4月上旬,正在中央黨校學習的《光明日報》新任總編輯楊西光看到清樣,說:“這是一篇重要文章,放在哲學版,可惜了。”他提議作者進一步修改,加強現實針對性,並約請正在寫同一主題文章的中央黨校理論研究室的孫長江,共同研討修改。文章經過反覆修改,由孫長江定稿,定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楊西光與中央黨校哲學教研室主任吳江商定,為擴大文章影響,先在《理論動態》上發表,第二天再由《光明日報》公開見報。吳江就此請示胡耀邦,得到胡耀邦的批准。胡耀邦親自審定了全文,於5月10日刊登在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理論動態》上。11日,《光明日報》以特約評論員名義公開發表此文。
文章重申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最基本原則,一個理論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實際,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會實踐來檢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寶庫並不是一堆僵死不變的教條,它在實踐中不斷增加新的觀點、新的結論,拋棄那些不適合新情況的個別舊觀點、舊結論。我們要完成中國共產黨在新時期的總任務,面臨著許多新問題,需要我們去認識、去研究,躺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現成條文上,甚至拿現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裁剪無限豐富的飛速發展的革命實踐,是錯誤的。我們要有共產黨人的責任心和膽略,研究生動的實際生活,要研究現實的確切的事實,研究新的實踐中提出的新問題。只有這樣,才是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態度,才能逐步前進。
文章發表的當天下午,新華社立即向全國播發。第二天,全國的主要報紙紛紛轉載。儘管文章所闡述的,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但批判的鋒芒直指“兩個凡是”,反映了廣大人民民眾的心聲,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堅持“兩個凡是”的人坐不住了,一場軒然大波由此而起。

新兩個凡是

2012年11月8日,黨的十八大報告以不容置疑的堅定語氣,提出了讓人耳目一新的“兩個凡是”:“凡是涉及民眾切身利益的決策都要充分聽取民眾意見,凡是損害民眾利益的做法都要堅決防止和糾正”,對照改革開放前夕的舊“兩個凡是”,我們不禁感慨系之。執政黨的執政方式顯然正在朝現代化的方向轉變。
胡錦濤胡錦濤
新“兩個凡是”的核心內涵一方面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人民民眾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主體、動力主體、價值主體,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發展主體、發展目標。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民眾的立場上,能否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民眾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既是區分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
另一方面,新“兩個凡是”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科學執政的理念。“權為誰授”、“政為誰執”、“利為誰謀”,是權力觀的基本問題。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的權力屬於人民,領導幹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領導幹部是為人民服務的,是人民的公僕,而不是“官老爺”。因此,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最根本的是始終保持黨同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按人民的意願執好政、掌好權、用好權,真正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