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2025》延安實施意見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製造2025〉的通知》(國發〔2015〕28號)和《陝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中國製造2025〉陝西實施意見的通知》(陝政發〔2016〕27號)檔案精神,加快延安製造業發展,推動工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結合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面臨形勢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近年來,我市大力實施“高端能化強市”發展戰略,全面落實《延安綜合能源基地發展規劃》,突出油煤氣資源組合優勢,加快推進高端能化和精細化工產業,工業取得長足發展,規模總量位居全省前列,為做大做優延安工業奠定了堅實基礎。但目前全市工業發展水平總體偏低、產業結構單一、初級產品比重大、重型化特徵明顯、協作配套不夠、產品質量不優、高端人才不足等問題突出。當前,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資源和環境外部約束不斷強化,傳統粗放型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建設以製造業為主體的現代工業體系勢在必行。
當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興起,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新產業、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湧現,市場高端化進程不斷發展,消費結構加速升級。國家做出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不斷釋放改革紅利,為延安製造業發展帶來重大機遇。實施製造業振興戰略,是我市適應市場需求調整,擺脫對資源型產業路徑依賴,培育新的經濟成長極,重塑製造業體系,推動延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也是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技術創新,打造產業新優勢的重要途徑。
二、總體要求
(一)總體思路
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新發展理念,搶抓“一帶一路”和《中國製造2025》發展戰略機遇,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智慧型化、綠色化和服務化為主攻方向,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全面培育裝備製造、現代化工、新材料、信息技術、食品加工、生物醫藥生命健康等六大產業,實施智慧型製造、質量品牌、綠色製造、技術進步、生產性服務、中小企業培育六大重點工程,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工業體系,為延安實現追趕超越、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1.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全面深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的主體地位,激發非公經濟活力;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完善和落實財稅、產業、金融、人才等支持政策,最佳化提升營商環境,大力培育市場主體,充分激發市場活力。
2.創新驅動,人才為本。把改革創新作為突破自身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問題的根本出路,依靠技術進步,增強發展驅動力;最佳化人才發展環境,加強技術領軍人才、高級管理人才和高級技工人才隊伍的引進和培養,加速形成產業“有中生新,無中生有”孵化機制,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氛圍。
3.高端引領,最佳化結構。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促進制造業向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服務化轉變;加快新興產業培育,提速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
4.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在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方面促進產業相互融合、均衡協調發展。明確產業發展方向,集中精力培育特色產業,加快形成新的經濟成長點。
5.集約高效,綠色發展。推行綠色低碳生產方式,充分考慮自然條件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集約利用土地,注重生態環保,提高資源投入產出效率,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三)發展目標
立足我市製造業發展實際,力爭通過“三步走”,使製造業規模不斷壯大,產業素質和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員勞動生產率進一步提高,兩化融合邁上新台階,綠色製造達到全省先進水平。
第一步:到2025年,製造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總量規模不斷擴大。全市製造業總產值達到1050億元,年均增長11%左右,占到全市工業總量的40%以上;裝備製造、化工、新材料、信息技術、食品加工和生物醫藥生命健康等六大產業總體規模由120億元提高到700億元;規上工業企業數達到350戶以上。
——創新能力顯著增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0.8%以上,規上工業企業開展研發占比達到8.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專利累積授權量達到300件,製造業增加值率提升到18%以上。
——環境發展更趨和諧。廣泛套用綠色製造技術,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完成省下達的任務,如期建成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達到省內領先水平,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40%,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45%,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5%,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100%。
——品牌建設成效顯著。擁有一批高端產品和知名品牌,中國馳名商標達到12個,國家地理標誌商標達到20個,地理標誌產品達到10個,陝西省名牌產品達到50個以上。
第二步:到2035年,我市製造業整體實力明顯提高,達到全省平均水平,人均指標位居全省中上游水平,部分重點行業領域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第三步:到2050年,我市製造業重點領域的資源、質量、品牌等核心優勢更加突出,在全國能源性城市中達到中上游水平。
表1延安市製造業指標體系
單位:億元、%、個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2016年
2025年
規模結構
規上工業總產值(億元)
1090
2500
製造業總產值(億元)
437
1050
規上工業企業(戶)
144
350
製造業工業增加值率(%)
10
18
六大產業總產值(億元)
120
700
科技創新
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支出占主營
業務收入比重
0.8%
規上工業企業開展研發占比
4.9%
8.6%
國家級企業技術平台(個)
-
1
省級企業技術平台(個)
-
10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專利累積授權量(件)
-
300
綠色製造
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
-
40%
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
-
45%
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幅度(%)
-
45%
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
-
100%
品牌建設
中國馳名商標(個)
8
12
地理標誌商標(個)
15
20
地理標誌產品(個)
-
10
三、重點領域
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大產業轉型升級力度,結合延安產業基礎,著力打造裝備製造、現代化工、新材料、信息技術、食品加工和生物醫藥生命健康等六大產業,在17個重點領域推進關鍵技術和重大裝備產品創新,建設以優勢產業集群為核心的現代製造業體系。
(一)裝備製造
1.汽車裝備。突破整車設計、動力總成、整車匹配等關鍵共性技術,大力發展混合動力和純電動客車、純電動乘用車、低速純電動旅遊觀光車以及環衛、電力、物流純電動專用車。制定延安市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工作方案,瞄準新能源汽車領域領軍企業,實行定向招商,加大項目引進力度,力爭實現百萬輛新能源汽車生產能力。按照新能源汽車產業特點,對高新區相關區域進行整體功能布局和空間規劃,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具有先進水平的延安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
2.能化裝備。以建設陝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為牽引,推動石油天然氣鑽采設備、煤炭開採洗選設備生產,提升油服機械製造業發展水平,重點生產車裝鑽機、渦輪壓裂車組、煤氣層開採專用泵、數字智慧型塔架式抽油機、煤化工專用壓力容器等中高端設備。加強感測器、雲計算等信息技術在能化裝備方面的套用,提高裝備智慧型化水平,建設全國先進的智慧型化裝備產業基地。
3.新能源裝備。以隆基綠能、彩虹光伏等項目為引領,發揮延安光照資源優勢,引進逆變器、光伏電池、光伏電站建設等領域的先進企業,打造太陽能光伏設備全產業鏈。引進太陽能光伏龍頭企業,擴大單晶矽和光伏電池組件產品規模。推進光伏電站建設,擴大本地產品市場套用。
4.環保裝備。圍繞工業廢水廢氣處理與回收利用,突破以膜技術為核心的工業分離純化和膜法水淨化處理技術,發展污水處理技術和成套設備、中水處理技術和回收利用成套設備,打造水處理設備產業基地。實行垃圾處理及利用技術、分離與提純技術攻關,發展城市垃圾、污泥等固體廢棄物處理設備、資源綜合利用設備和環境監測專用儀器儀表。
5.高端裝備零部件。依託陝西軍工、航空產業優勢,重點發展一批高性能、智慧型化軍品基礎零部件、元器件。積極承接航空裝備配套產業,重點發展中小推力航空發動機葉片、大型覆蓋件、特種合金大型鑄鍛件等航空裝備零部件。吸引全省先進航天技術在延安轉化套用,推動智慧能源、智慧型製造裝備等航天技術套用及服務業發展。
專欄1:裝備製造領域重點項目
年產5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業園項目:引進合肥東勝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在延安高新區東區,建設年產50萬輛新能源汽車項目,計畫總投資100億元,占地6000畝,項目分兩期實施。
新能源汽車生產項目:引進德國AMC小型電動車在延安整車研發生產,突破整車設計、動力總成、整車匹配等關鍵共性技術,打造具有全省先進水平的延安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
新型能源天然氣重卡發動機改造項目:占地100畝,投資建設汽車發動機油改氣等天然氣綜合利用項目。
晶矽切片項目:占地1000畝,建設生產能力為10吉瓦的單晶拉棒切片基地。
延安光伏玻璃生產項目:規劃建設850噸/日光伏玻璃生產線,年產光伏玻璃鍍膜產品2600萬平方米,可滿足光伏電站裝機3.4吉瓦。
(二)現代化工
6.煤化工。加快延安煤油氣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建設,研發生產聚乙烯、聚丙烯、丁醇、2-PH和乙丙橡膠等高端化工產品,打造延安現代化工產業基地。瞄準萬華化學、滄州大化等國內外領軍企業,引進發展MDI/TDI,填補產業空白。推動煤制烯烴產業鏈延伸,積極引進合成塑膠、合成橡膠、合成化纖、油田化學品、綠色環保農藥、醫藥中間體、食品添加劑等精細化工產品。推廣煤焦油加氫制油、粉焦間接液化制油、油煤共煉、甲醇制汽油等煤制油技術產業化、規模化套用,提高資源轉化利用率。
7.石油化工。發展高端能化、精細石油化工,重點建設永煉千萬噸煤油氣綜合利用、延長油田伴生氣資源綜合利用、化工焦制甲醇聯產LNG等項目,改進石油化工生產流程工藝,採用加氫裂化、加氫精制等新工藝和新催化劑,提高產品收益率,降低生產過程的能耗及原料消耗,推動石油化工產業轉型升級,由初級化工產品加工向產業鏈中高端邁進。
8.化學建材。重點發展PVC建材及3D列印耗材。加快PVC塑膠型材性能創新,研發生產ASA/PVC共擠彩色門窗型材、聚酯合金型材、玻璃纖維增強聚氨酯型材等新型塑膠,推動化學建材產品在家居、裝備製造等領域套用。積極發展增材製造(3D列印)用塑膠耗材,提升產品性能,促進產品在我省3D列印產業率先套用示範。
專欄2:現代化工領域重點項目
煤化工綜合產業園項目:以煤炭、石油和鹽、氣資源深加工項目為龍頭,推動上下游一體化,建設綜合利用產業園區。
延安油煤氣綜合利用項目:年產180萬噸甲醇,60萬噸甲醇深加工,40萬噸氫油裂解等。
500萬噸煤炭高溫乾餾氣化綜合循環利用項目:年產280萬噸甲醇、55萬噸LNG、30萬噸碳銨、30萬噸煤焦油、粗苯、硫磺、硫銨等化工產品。
延安煉油廠煉化一體化升級改造項目:由現在800萬噸煉油能力提高到1000萬噸,規劃建設800萬噸/年常減壓、300萬噸/年催化裂化、70萬噸/年輕烴資源綜合利用裝置,生產符合國六標準成品油及12萬噸/年丙烯酸甲酯、65萬噸/年MTBE等精細化工產品和油品添加劑。
(三)新材料
9.陶瓷材料。大力引進新型陶瓷材料,推動中節能MMC項目建設,研發生產新型金屬基複合材料。依託延安紫砂、陶土礦產資源,培訓產業工人,引進優勢企業,形成產業集群。大力發展以陶土板、劈開磚、硫璃瓦為主的裝飾建築陶瓷,積極發展以酒具、茶具、花盆、花缸、花盤為主的日用陶瓷,發展以紫砂壁畫、泥人雕塑、紫砂壺為主的藝術陶瓷。在甘泉縣新建5000平方米陶瓷廠及配套設施,布局建設延安紫陶小鎮,推動產業集聚,打造全國知名的紫陶產業基地和工業旅遊目的地。
10.膜材料。依託延安高新區與新加坡合作項目,打造延安膜谷。重點發展工業污水處理 MBR 專用耐洗含氟膜、反滲透、中空纖維膜等高性能分離膜材料、全氟離子交換膜、高透光耐候ETFE 膜材料。突破套用工業高溫捕塵用全氟膜、高性能陶瓷分離膜、大型滲透汽化膜和膜集成套用技術,提高產品性能,培育系統集成產品。
11.石墨材料。開展價廉質優石墨烯微片在鋰電池材料、特種防腐塗料、感測器等方面的套用研究,積極研發石墨烯薄膜連續製備工藝,探索其在電子元器件中套用技術,重點發展石墨烯粉體、石墨烯高分子材料、石墨烯基特種防腐塗料、石墨烯基熱界面材料、石墨烯薄膜和鋰電池石墨烯基材等複合材料。

專欄3:新材料領域重點項目
紫砂陶土開發利用項目:新建陶瓷廠5000平方米及配套設施建設。
富縣白草窪精細化工綜合利用項目:建設聚乙烯、聚丙烯、丁醇等化工產品下游深加工生產線。
MMC項目:由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在延投資建設複合陶瓷MMC項目。
延川縣斯派爾新型裝配式建築材料項目:總投資2億元,建設年產100萬平方米新型建築牆板生產線、50萬平方米新型裝配式房屋生產線、10萬套新型智慧型廁所生產線及其它城市配套產品生產設備和裝配車間、眾創空間項目。
(四)信息技術
12.大數據。著力打造集數據採集、數據發掘、數據清洗、數據分析、數據套用、數據安全為一體的大數據產業鏈。依託延安信息產業園,加快數據中心建設,建成具有全國領先水平的超大型數據中心。完善市內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產業發展物理基礎。積極搭建延安市製造、能源、金融、農業、文化、旅遊等雲平台,通過大數據套用創新不斷提升產業發展能力、政府管理水平和市場服務能力。建設延安大數據交易平台,引進數據清洗企業,推動數據資源共享。組織實施大數據示範項目,促進大數據技術推廣套用。
13.感測設備。依託延安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引進智慧型感測器設備製造和智慧型儀表製造企業,建設智慧型終端設備產業基地。重點發展煤炭、石油、天然氣行業用智慧型感測器、智慧城市感知設備和家用智慧型燃氣表、水錶等產品。逐步增強研發水平,布局發展智慧物流、智慧農業、智慧型家居等各類感測設備。
專欄4:信息技術領域重點項目
延安華為計算中心項目:建設規模300萬平米,伺服器機位300萬個,建設西安-延安以IDC數據中心為核心基礎設施、涵蓋大數據產業聚集示範園、配套設施建設、產業孵化區等為一體的大數據產業基地。
寬頻延安光網城市建設工程:延安聯通公司總體計畫建設4G基站2600處;總體計畫建設3G基站1200處;建設光纜線路15000公里,OTN系統32套,分組設備1490套;建設寬頻接入小區1200個;建設大客戶接入2400條;購買營業用房34處,縣區及新城組合樞紐樓13處。
(五)食品加工
14.果蔬加工。重點打造“延安、洛川、梁家河”三個蘋果品牌,提高蘋果後整理規模,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加快發展低溫保鮮果蔬產品、冷凍果蔬產品、脫水果蔬產品和果汁、果醋各類濃縮果蔬汁及終端飲品。推廣套用先進的果蔬儲藏保鮮、冷鏈鮮切技術和真空冷凍乾燥、微波乾燥、遠紅外乾燥技術及高效榨汁、瞬間殺菌、酶液化及澄清等先進技術,提升產品質量。擴大特色果汁飲品加工能力,開發複合型、保健型、營養型、功能型飲品。
15.方便食品。推動傳統食品向個性化、時尚化、多樣化、品牌化連鎖經營,發展休閒食品以及半成品主副食。利用現代技術改造,提升傳統風味的焙烤和方便食品生產工藝,引進國內外龍頭企業和先進技術,積極發展膳食纖維、低聚糖、功能性脂類、植物活性成分等功能性焙烤食品配料,順應國際市場發展趨勢,積極開發全穀物焙烤和方便食品。利用現代信息化手段提升地方特色產品知名度,擴展銷售渠道,推動行業轉型升級。
專欄5:食品加工領域重點項目
國家級洛川蘋果批發市場:總占地13平方公里,核心區占地5000畝,總投資約58億元。規劃建設蘋果標準化生產示範區、會展中心區、交易倉儲區、物流配送區、農資交易區、產業加工區、科技研發區、配套服務區、文化展示區、蘋果金融服務區等10大功能區。
蘋果深加工項目:總投資1.45億元,建設高檔紙箱加工項目,蘋果低溫脆片、蘋果粉、蘋果素深加工,6條現代化蘋果分選線及配套原料庫、產品庫、包裝庫建設等項目。
安塞區肉羊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項目:總投資2.3億元,新建能容納1000隻羊子的養殖場30個;新建可容納200隻以上羊子的家庭牧場400戶;新建可容納羊子500隻以上、存欄種母羊200隻以上的種羊場8個;完成羊子定點屠宰加工企業建設項目;新種植高產優質牧草4萬畝;新建直營視窗店20個;新設電子銷售店10個。
甘泉縣乾淨蔬菜加工配送項目:總投資3500萬元,主要建設蔬菜清洗、切割、分組生產線1條,肉類排酸、分割、包裝生產線1條。
(六)生物醫藥生命健康
16.製藥。積極推動中藥生產工藝創新,促進生物技術與傳統工業融合發展。以山杏仁、山桃仁、酸棗仁、甘草、黃芪、連翹等道地中藥材為重點,提高規範化及規模化種植水平,培育優質中藥材。篩選重點中藥名優品種,進行劑型改造和二次開發,創製療效明顯、質量可控、劑型穩定、服用方便的現代中藥。
17.醫療器械。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知名醫療器械企業,發展生產護理機器人、微型生命搶救機、人工心臟等智慧型科技醫療產品。對接醫療市場終端向基層下沉的新需求,開發安全可靠的社區和農村基層套用的普及型診療設備。發揮延安大數據產業優勢,發展遠程醫療專用設備和數位化家庭診療設備。
專欄6:生物醫藥生命健康領域重點項目
延安醫藥工業技術文化產業園:建築用地149.3公頃,建築總面積25.3萬平方米,綠地面積24.59公頃,配套相應的設備和設施,提升完善園區功能布局。
延川龍基醫藥產業示範項目: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分三期實施,其中:一期工程用地150畝,計畫新建符合新版GMP及國際標準的綠色現代化醫藥生產基地;二期工程占地200畝,主要建設加工儲藏基地、陝北地道藥材研究開發中心、藥材育苗等儲藏標準基地;三期工程占地300畝,主要建設年生產能力1.5萬噸的新型中藥材飲片深加工基地,建設有機藥材種植基地5萬畝。
延安奇特皮膚藥業醫療器械生產項目:蘇州奇特皮膚藥業有限公司,投資1億元,建設5條自動化、半自動化生產線,生產一、二類醫療器械,開發新品50個左右,預計3年後產量可達10萬件(箱),年銷售額2000萬元左右,實現利稅420萬元以上。同時,該公司將申報二類醫療器械,主要以促進創面癒合、減少疤痕產品為發展方向,預計用5至8年時間實現銷售額5000萬元以上、利稅1000萬以上。
四、主要任務和重大工程
(一)發展智慧型製造,推動兩化融合
1.積極推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鼓勵煤炭、石油、採礦等傳統行業企業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對生產設施、工藝條件及生產服務等進行改造提升,淘汰落後產能。依託“三區九園”,制定全市技術改造推進計畫,明確工作目標、路徑和舉措,健全、完善技術改造投資統計、監測系統,做好技術改造投資分析和管理。定期發布重點產業鏈產業高端化技術改造指導目錄,推動製造業向產業鏈高端領域和價值鏈高端領域攀升。
2.深入實施智慧型製造示範工程。形成環節改造、自動化生產線改造、生產線+機器人改造、機聯網改造(數字車間)、廠聯網(智慧型工廠)等五種形式的全系統的技術服務支撐體系,支持創建智慧型製造示範基地,各縣(區)要根據各自特色產業組織實施智慧型製造示範項目,全面提升產業裝備數控化、智慧型化水平,發展一批數位化、智慧型化工廠(車間)。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建設生產示範流水線。
3.推動兩化融合發展。重點發展流程製造、離散製造、智慧型裝備和產品、智慧型製造新業態新模式、智慧型化管理、智慧型服務等關鍵環節,每年度培育10家兩化融合示範企業,推進企業將信息化全面融入企業發展戰略,持續推進信息技術在產品和裝備中的套用,實現產品、裝備的提檔升級,並形成綜合的企業研發團隊;通過不斷最佳化業務流程,逐步建立覆蓋全部業務管理的企業信息化系統,極大地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並形成穩定的信息化管理團隊。

專欄1:智慧型製造示範工程
緊密圍繞大數據、智慧型化、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等開展信息技術與製造裝備融合的集成創新和工程套用。圍繞關鍵工序智慧型化、關鍵崗位機器人替代、生產過程智慧型最佳化控制、供應鏈最佳化等方向,建設智慧型工廠和數字車間。鼓勵煤炭、石油、採礦等傳統行業對生產設施、工藝條件及生產服務等進行改造提升。每年組織實施重點技術改造項目15個,總投資50億元以上。到2025年,全市建成智慧型製造示範企業5個,數字車間試點20個,實現製造業重點領域全面智慧型化,試點示範項目運營成本降低50%,產品生產周期縮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全市企業機械加工數控化率、高檔數控裝備套用率達到全國先進水平,力爭將延安新區打造成為人工智慧產業集聚區和新經濟集聚區。
(二)加強品牌建設,提升發展質量
1.大力開展質量提升工程。實施質量標桿和領先企業示範行動,促進重點行業工藝最佳化,提升產品質量。完善質量技術標準體系,結合延安製造發展需求,制定執行與國際水平接軌的標準,不斷健全質量認證、產品鑑定、質量檢測檢驗等認證認可體系。積極參與國際國內標準化活動,鼓勵支持企業主導或參與國家和行業標準的制定修訂,提高產業技術標準話語權。推行先進質量管理方法,推動企業進行質量管理體系(IS09000)認證,倡導企業建立落實首席質量官制度,開展市級工業企業質量考核評估,對優秀企業進行嘉獎和宣傳,鼓勵其它企業學習先進典型。
2.加強產品質量監督管理。實施質量標桿和領先企業示範行動,落實企業質量安全主體責任、產品“三包”和缺陷產品強制召回等質量安全責任。構建系統完備的質量誠信體系,健全質量信用信息徵集共享制度,完善不良信用記錄和失信行為懲戒制度,建立質量黑名單制度。加強對關係公共安全、衛生、環保、民生等重點領域的行業準入和市場退出機制,完善質量投訴和消費維權機制。
3.實施工業品牌建設工程。將製造業品牌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布局,制定區域品牌發展規劃,引導和鼓勵企業制定自身品牌發展戰略。建立品牌培育評價機制,發展品牌培育公共服務,提高產品品牌形象和價值,提高品牌影響力,加快形成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品牌產品和知名企業。實施產業集群區域品牌示範區建設,爭創國家商標戰略實施示範城市、馳名著名商標、地理標誌產品和中華老字號企業。
專欄2:工業品牌建設工程
在鞏固提升現有品牌的基礎上,大力培育發展新的工業品牌。率先在我市優勢領域打造2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品牌,打造2個全國知名的縣區及工業園區的區域品牌。加強商標體系建設,力爭全市“中國馳名商標”數量達到12個以上,地理標誌產品達到10個以上。加強質量體系建設,力爭中國質量獎1個,陝西省質量獎達到3個,陝西省名牌產品達到50個。
(三)實施綠色製造,推動持續發展
1.建立綠色示範工廠和綠色示範園區。依託“三區九園”開展綠色工廠和綠色示範園區試點工作,全面推進煤炭、石油、天然氣、化工、建材、輕工等傳統製造業綠色改造,大力研發推廣餘熱余壓回收、水循環利用、重金屬污染減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廢渣資源化、脫硫脫硝除塵等綠色工藝技術裝備,加快套用清潔高效鑄造、鍛壓、焊接、表面處理、切削等加工工藝,實現綠色生產。建設綠色工廠,實現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淨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發展綠色園區,推進工業園區產業耦合,實現近零排放。打造綠色供應鏈,加快建立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導向的採購、生產、行銷、回收及物流體系,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
2.積極發展循環經濟。依託延北綠色能源化工和生態工業園區,積極發展循環經濟,鼓勵企業開展“三廢”循環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技術套用,鼓勵煤化工等高耗水行業實現水資源梯級利用,建設再生水製造和供水網路工程,合理組織廢水串級使用,形成水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鏈。以化工、建材等產業的工業副產品、廢棄物、餘熱余能等資源為載體,鼓勵餘熱余能利用、有機廢棄物能量回收,構建可再生資源的再生加工、廢棄物綜合利用、設備及零部件加工修復等鏈條,加強不同產業之間建立縱向、橫向產業連結,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到2025年,建成50個綠色示範工廠和10個綠色示範園區,構建延安綠色製造體系。
3.強化節能環保和安全生產監管。嚴格落實《環保法》和《陝西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等法律法規,不斷提高耗能產品(設備)能耗限額和準入指標,嚴格實施項目能評、環評和安評制度。加強節能環保執法力度,加大對違規排放企業的處罰力度,促進企業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建立重點工業企業主要污染物排放監測和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信息管理機制,建立能耗線上檢測平台,開展企業數字能源套用等級評價。
專欄3:綠色製造工程
圍繞節能環保、資源綜合利用、再製造等領域實施重大示範項目。組織實施製造業能效提升、清潔生產、節水治污、循環利用等專項技術改造。對全市工業園區全面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制定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標準體系,開展綠色評價。到2025年,建成50個綠色示範工廠和10個綠色示範園區,重化工行業能源資源消耗出現拐點,製造業主要產品能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綠色製造體系基本建立。
(四)推進生產服務,創新發展模式
1.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推動研發設計、創業孵化、科技諮詢等科技服務業發展,建立專業化服務業體系。鼓勵企業開展科技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發展壯大第三方物流、節能環保、檢驗檢測認證、服務外包、融資租賃、人力資源服務、售後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依託產業園、工業園建設行業或區域性公共服務平台,提高對工業企業的支撐保障能力。
2.引導企業向服務型製造轉變。鼓勵企業重點打造產品後市場服務、大規模定製、總集成總承包、供應鏈整合管理、品牌和核心技術服務等,加快製造業服務化進程。引導和支持裝備製造、現代化工、新材料、信息技術、食品加工、生物醫藥生命健康等產業套用大數據、雲計算、網際網路、增材製造等技術,延伸服務鏈條,增加服務要素在製造業投入和產出中的比重。鼓勵裝備製造、化工產品研發和售後服務,搶占價值鏈曲線的高端,形成諮詢、規劃、研發、設計、製造、檢驗、調試、監測、維修、保養、產品報廢、解體或回收等一體化的產業鏈。鼓勵信息技術企業提供信息技術運維、測試服務、集成設施服務等信息技術服務。鼓勵在醫藥產業中培育發展消費需求動態感知、眾包設計、個性化定製等新型生產模式,提供智慧醫療和遠程醫療服務。
3.培育能源服務產業。以最佳化油氣綜合開發、提高油氣採收率、降低綜合遞減率為目標,打造集科研、生產、服務於一體的油氣開採技術密集型產業,主攻油藏地質、採油工程、裝備製造、井下作業和測試技術,為國內外石油行業提供地質和油藏工程方案設計、測井、試井、試氣、注水、壓裂、增產增注、油藏改造等技術服務。

專欄4:生產性服務工程
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專業化服務業體系,鼓勵企業開展科技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鼓勵企業重點打造產品後市場服務、大規模定製、總集成總承包、供應鏈整合管理、品牌和核心技術服務及其它製造業服務化新業態、新模式,加快製造業服務化進程。到2025年,推動實施150項以上製造業服務化項目,培育10戶生產服務型試點企業,5戶智慧型製造綠色製造領域的第三方服務機構。
(五)加快技術進步,促進高端發展
1.完善製造業創新體系。加強頂層設計,充分利用現有科技資源,圍繞製造業重大共性需求,建設製造業協同創新中心,開展關鍵共性重大技術研究和產業化套用示範。以創新中心為核心、以公共服務平台和工程數據中心為支撐,建設延安製造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台,規範服務標準,開展技術研發、技術評價、技術交易、人才培訓等服務,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套用。拓展科技保險試點範圍和領域,推進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培育和規範智慧財產權保險,構建市場化的製造業創新風險補償機制。積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新模式,運用大眾智慧開發新產品,打造雙創載體,形成延安“創客巢”。
2.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瞄準全市重大戰略需求和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定期研究制定製造業重點領域技術創新路線圖。組織實施科技重大專項,通過科技計畫和專項基金等引導支持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集中力量突破和掌握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專欄5:技術進步工程
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推進智慧型製造為方向,推動企業圍繞智慧型製造、擴大先進產能、科技成果產業化、生產裝備更新換代,推動綠色製造等重點領域開展技術改造。每年組織實施重點技術改造項目15個,總投資50億元以上。到2025年,建成1個國家級製造業協同創新中心,3個省級製造業協同創新中心。
(六)最佳化產業布局,強化區域協調
1.打造製造業龍頭企業。在全市選擇一批增長速度快、經濟效益好、發展後勁足的企業,制定大企業大集團培育計畫,協調服務指導,落實優惠扶持政策,加快培育一批製造業龍頭企業。吸引外地製造業企業來延投資,形成新的龍頭企業。
2.促進中小企業加快發展。建立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整合政府、協會、科研院所和大企業資源,構建公共服務平台,不斷完善創新集群政策和中小企業創新政策。針對中小企業組織開展技術支持、平台建設、創業輔導、融資扶持等全方位服務。創新發展網際網路金融、融資租賃、智慧財產權抵押等金融產品和服務,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3.完善園區產業服務功能。完善園區產業、物流、生活、環保等功能,把園區建成延安製造業產業集聚區、科技創新核心區和現代化新城區。夯實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完成省級以上園區和全市重點縣域工業集中區園區道路、供電、供氣、供水、管網、場平等基礎設施,努力實現“七通一平”。加強標準化廠房建設,為不單獨供地企業提供標準化廠房。完善園區物流體系、能源設施、生活配套設施、環保設施與專業市場,提高園區承載力和專業性。根據園區“首位產業”發展需要,以產業平台構建為核心導向,積極搭建技術研發、檢驗檢測、金融服務、市場開拓、現代物流、人才孵化、“網際網路+”等專業化第三方服務平台。
4.推動產業錯位集聚發展。充分發揮“三區九園”產業集聚功能,統籌全市產業布局,按照“布局集中、產業集聚、土地集約、突出特色”的原則,圍繞特色產業集聚發展、成鏈發展、關聯發展,鼓勵各區域錯位布局、明確首位產業,並嚴格按照各區域產業定位推動重大項目落地建設。加快形成與大企業分工協作的中小微企業集群,培育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聚區和創業示範基地。
專欄6:中小企業培育工程
完善科技金融合作機制,為中小企業成長提供優質服務,推動創業板擴容。結合我市實際加快推進新三板掛牌企業培育工作,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力爭到2025年,培育60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聚區,培育50個小企業創業示範基地,建成100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市政府成立推進落實中國製造2025戰略規劃領導小組,由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市政府分管工業工作的領導為副組長,市級有關部門為成員,統籌協調《中國製造2025》延安落實工作,審議和推動製造業發展的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要工作安排,並指導各部門、各縣區開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工信委,承擔日常工作。圍繞6大產業,組建產業發展工作組,分別制定實施方案或專項行動計畫,加強部門聯動,集中各方資源,在產業培育上實現突破。市考核辦會同市工信委,將製造業發展納入全市目標責任考核,科學設定考核內容和目標任務,引導和激勵各級各部門大力發展製造業。
(二)明確工作分工
圍繞推動工作落實,積極實施“1+6+6”製造工程,“1”是指《中國製造2025延安實施意見》,“6”是指圍繞六大產業17個重點領域,由市工信委牽頭編制實施重點產業領域五年行動計畫。“6”是指根據意見中提到的6個重大工程,編制實施方案,其中智慧型製造、生產性服務工程由市工信委牽頭,綠色製造工程由市發改委牽頭,技術進步工程由市科技局牽頭,中小企業培育工程由市中小企業局牽頭,工業品牌建設工程由市質監局牽頭。
(三)改善發展環境
在製造業企業投資建設重大項目審批立項、環境評估、資金籌措等環節開闢綠色通道,給予重點支持和優先安排。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激發企業活力。積極保障重大項目用地,探索建立工業用地供應服務平台,建立工業用地供應信息公開共享機制。重點清理涉及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審批事項,進一步精減工業領域的審批、核准、備案事項;認真梳理並向社會公布負面清單、審批清單和監管清單,為企業創造公平公正、利於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按照寬進嚴管的原則,圍繞加強依法監管、完善監督檢查、提高服務能力、強化行業自律,切實做好安全生產、產品質量、環保標準、用戶權益保障等工作。
(四)加大財稅金融支持
積極爭取財稅支持政策,設立轉型發展專項資金,用於重大項目建設和重點園區服務平台建設。加大企業創新資金支持力度,對企業的創新投入給予獎補。加大對企業技術改造項目的資金支持力度,對地方稅收增加部分進行獎勵。創新金融支持,用好延安振興發展產業投資基金,總規模達到50億元,重點用於支持製造業重大項目建設、工業園區服務能力提升、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並設立天使基金、科技型企業發展基金等子基金。健全融資風險分擔機制,構建產業信貸風險補償機制,對工業企業貸款風險進行補貼,撬動銀行貸款。加快擔保體系建設,為支持製造業小微企業貸款提供信用擔保,積極落實擔保公司有關稅收優惠政策。
(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圍繞“六大產業”和園區定位,成立市級分管領導任組長,招商局、工信委主要負責同志擔任副組長的招商工作機制,統籌協調部署各項工作;精準策劃包裝招商項目,積極開展招商推介;創新招商引資機制,積極開展以商招商、中介機構招商、駐點招商和小分隊招商;進一步最佳化營商環境,制定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和獎勵辦法,做好協調服務工作;加大園區建設力度,積極承接產業轉移;修訂完善考核辦法,嚴格兌現獎懲。
(六)健全人才引進培養體系
組織實施製造業人才引進、培養計畫,健全完善多層次人才培育體系。加大創新型團隊、創新型人才的引進力度,充分利用國家、省、市人才政策,結合延安的重點領域,實施創新創業人才團隊計畫,引進高端創新創業人才。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與高校院所合作,實施碩士生培養“雙導師”制,為企業創新培養領軍人才。積極搭建技能人才培養平台,鼓勵職業技術院校與企業緊密合作,培養高素質技能型技術工人,強化在職技術技能人才培訓,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完善人才激勵和評價機制,鼓勵企業使用股權激勵、智慧財產權共有等方式,激發高端人才參與我市製造業發展的積極性。落實人才引進優惠政策,對緊缺急需的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在住房、戶籍、就醫、子女入學等方面給予優先支持。
(七)支持鼓勵創新創業
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放寬政策、放開市場、放活主體。增強創業創新制度供給,完善相關扶持政策和激勵措施,營造均等普惠環境。尊崇創業創新規律,堅持以人為本,切實解決創業者面臨的資金需求、市場信息、政策扶持、技術支撐、公共服務等瓶頸問題,最大限度釋放各類市場主體創業創新活力。加強創業、創新、就業等政策統籌,鼓勵有條件的縣區先行先試,探索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創新創業經驗。完善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為創業者提供更多機會,建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統一透明、規範有序的市場環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開展企業簡易註銷試點,建立便捷的市場退出機制。加強創業智慧財產權保護,積極推進智慧財產權交易,加快建立智慧財產權運營公共服務平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