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中國製造2025湖北行動綱要的通知
各市、州、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
《中國製造2025湖北行動綱要》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實施。2015年12月23日
中國製造2025湖北行動綱要
目錄
一、發展形勢5
二、總體思路6
(一)指導思想6
(二)發展定位7
(三)主要目標8
三、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10
(一)加快發展智慧型製造,推進“兩化”深度融合10
專欄1智慧型製造試點示範工程12
(二)完善製造業創新體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13
專欄2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14
(三)紮實推進“四基”發展,提升工業基礎能力15
專欄3工業強基工程16
(四)完善行業標準體系,強化質量品牌建設17
專欄4企業精細化管理推廣工程19
(五)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製造業轉型步伐20
專欄5智慧型化技改工程22
(六)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進制造業服務化22
專欄6服務型製造示範工程24
(七)全面推行綠色製造,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25
專欄7清潔生產示範工程27
(八)堅持以開放促發展,深化產業國際合作27
專欄8製造業國際化工程28
(九)加快多層次人才培養,充分釋放人才紅利29
專欄9企業家培育工程30
四、重點領域31
(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31
附表1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先期推進重大項目包33
(二)智慧型裝備34
附表2智慧型裝備產業先期推進重大項目包36
(三)新能源汽車及專用車37
附表3新能源汽車及專用車產業先期推進重大項目包39
(四)生物醫藥和高端醫療器械39
附表4生物醫藥和高端醫療器械產業先期推進重大項目包41
(五)新材料42
附表5新材料產業先期推進重大項目包43
(六)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44
附表6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產業先期推進重大項目包46
(七)航空航天裝備47
附表7航空航天裝備產業先期推進重大項目包48
(八)北斗49
附表8北斗產業先期推進重大項目包50
(九)軌道交通裝備51
附表9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先期推進重大項目包52
(十)節能環保裝備和資源循環利用53
附表10節能環保裝備和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先期推進重大項目包54
五、政策措施55
(一)推進體制機制改革55
(二)加大財政稅收支持56
(三)完善金融扶持政策56
(四)激發中小微企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57
(五)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57
(六)健全組織實施機制58
名詞解釋59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主戰場。為貫徹落實《中國製造2025》,推動湖北製造業提質增效、由大變強,加快“建成支點、走在前列”進程,結合湖北實際,制定本行動綱要。
一、發展形勢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製造業發展環境和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和調整。從國際看,全球範圍內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推動製造業正在發生以智慧型化、服務化、綠色化為核心的重大變革,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迎來重大機遇。但已開發國家加緊實施再工業化,開發中國家也在加速工業化進程,我國製造業面臨已開發國家先進技術和開發中國家低成本競爭的“雙向擠壓”。從國內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內需潛力不斷釋放,為製造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全面深化改革和進一步擴大開放,正不斷激發製造業活力和創造力。新常態下,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強化,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不斷上升,製造業存在的困難和矛盾更加突出。
湖北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早在120多年前,張之洞秉持“實業救國、洋務興邦”的理念,推出系列新政,拉開了湖北乃至中國近代工業的序幕。新中國成立後,武鋼、二汽等一大批重點項目布局湖北,掀開了湖北工業建設與發展的新篇章。進入21世紀,湖北認真落實“三維”綱要,大力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加快推進“兩計畫一工程”和“四六十”行動方案,基本形成了涵蓋41個大類、189箇中類和519個小類的行業比較齊全的製造業體系。2014年,全省製造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37722億元,總量位列全國第8位,具備了建設製造強省的基礎和條件。國家深入實施“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推進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等戰略,為湖北建設工業強省開闢了新的領域,特別是湖北科技資源富集,正處於工業化中後期加速階段,“四化”同步、並聯推進的後發優勢明顯,製造業發展的潛力空間和迴旋餘地更大。
但湖北仍處於工業化進程中,與製造業發達地區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產業層次不高,大多數產品處於產業鏈前端和價值鏈中低端;智慧型製造產業尚未形成規模,信息基礎設施保障能力不足;基於網際網路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科教優勢發揮不充分,創新成果轉化不夠;企業研發投入不夠,創新能力不強;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和產品不多等。提升製造業水平,不僅可管長遠,也對我省當前穩增長、調結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製造2025》是我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湖北必須搶抓機遇,順勢而為,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堅定不移推進由製造大省向製造強省轉變,力爭在新一輪發展中搶占先機、贏得主動、贏得未來。
二、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緊緊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順應“網際網路+”的發展趨勢,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發展為主線,以推進智慧型製造為主攻方向,突出改革激活力、創新強動力、結構謀轉型、綠色促發展,突出問題導向、強化工業基礎、注重集成套用、提升製造水平,全面拓展湖北製造業發展新空間,培育發展新動能,構建產業新體系,增強核心競爭力,加快實現從製造大省向製造強省的戰略轉型和跨越。
(二)發展定位。
——先進制造業集群核心區。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智慧型製造裝備、汽車、海工裝備等重點領域,謀劃大項目、培育大企業、搭建大平台,利用資金、技術、信息等手段,整合產業鏈、創新鏈、資源鏈,建立向全球開放的產業生態體系,培育一批在世界有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
——智慧型製造先行區。加快發展創新最活躍、滲透性最廣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和產業鏈條長、帶動能力強的先進裝備製造業。實施“網際網路+製造”行動計畫,通過開展智慧型製造試點示範,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和模式,重構生產模式和組織方式,促進信息技術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打造全國智慧型製造發展高地。
——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發展生態友好型工業,堅持節約集約發展,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改變。加快優勢傳統產業的智慧型改造,持續壯大主導產業,最佳化結構、提高質量,提升武漢在長江經濟帶的戰略地位,推動湖北成為長江中游地區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將湖北打造成為全國加快智慧型改造和產業轉型升級的示範區。
——區域領先、全國一流的製造業創新中心。抓住武漢建設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的重大契機,強化東湖自主創新示範區的引領作用,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充分發揮湖北科教資源富集、人才紅利湧現和特色產業集群發展的優勢,加快構建區域製造業創新體系,成為全國製造業創新體系中區域領先、全國一流的製造業創新中心。
(三)主要目標。
到2020年,湖北製造業總量進入全國前6位,製造大省地位進一步鞏固,製造強省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到2025年,湖北製造業在全國產業分工和價值鏈體系中的地位顯著提升,進入全國製造強省第一方陣。
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到2020年,全省研發經費投入水平和創新成果轉化效率明顯提升,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進一步健全,形成一批國家級和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到2025年,製造業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初步形成區域製造業創新體系。
兩化融合水平顯著提升。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製造業重點領域套用取得明顯進展,製造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水平明顯提升,形成多層次兩化融合試點示範體系。到2025年,建成較為完善的智慧型製造生態系統,成為全國兩化融合發展的排頭兵。
產業結構持續最佳化。到2020年,戰略新興產業占製造業比重進一步提升,優勢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成效顯著,製造業服務化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培育一批國家級和若干世界級行業龍頭骨幹企業。到2025年,製造業整體素質大幅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全球資源整合能力的跨國公司和產業集群。
質量品牌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到2020年,製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穩步提高,擁有一批國內外有影響力的知名自主品牌,產品附加值明顯提高。到2025年,製造業質量競爭力再上新台階,市場競爭力大幅提升,品牌附加值和品牌經濟比重進一步提高。
綠色製造取得積極成效。到2020年,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水量明顯下降,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2025年,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綠色製造體系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三、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
(一)加快發展智慧型製造,推進“兩化”深度融合。
加快實施“網際網路+製造”行動計畫。圍繞裝備、石化、船舶、汽車、電子信息、鋼鐵等重點產業,推進一批“網際網路+製造”示範項目,培育一批示範企業,建立一批示範創業園、孵化園區。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工業網際網路、網際網路金融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和新模式,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著力提升寬頻網路與移動通信網路支撐能力,促進大數據、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物聯網在製造行業的深入套用,全面提升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水平。充分依託國內領先的工業雲平台的建設經驗和資源優勢,開展本地化工業雲平台建設,推進工業企業研發設計、生產製造、檢驗檢測、計量檢測、數據管理、技術標準、工程服務的線上協同。開展企業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國家標準貫標活動,構建多層次兩化融合試點示範體系。(省經信委、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省國防科工辦、省通信管理局)
發展一批智慧型製造裝備和產品。發揮湖北的科研技術優勢,大力發展工業機器人、增材製造(3D列印)、高功率雷射製造成套裝備、智慧型製造檢測服務平台等重點裝備。攻克伺服電機及驅動器、智慧型控制器、精密減速器、高速精密傳動裝置、控制系統、重載精密軸承等一批核心基礎部件的製造技術。促成重大智慧型製造成套裝備與關鍵智慧型零部件的協同發展,實現製造業領域智慧型製造成套裝備的創新發展和套用。(省經信委、省科技廳)
推進制造過程智慧型化。在重點領域試點建設智慧型工廠/數位化車間,加快人機智慧型互動、工業機器人、智慧型物流管理、3D列印等技術和裝備在生產過程中的套用,促進制造業工藝的仿真最佳化、數位化控制、狀態信息實時監測和自主適應控制。加快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戶關係管理、供應鏈管理系統的推廣套用,實現智慧型管控。鼓勵行業龍頭企業主導建立智慧型製造產業聯盟,積極參與智慧型製造技術標準的制定,協同推動智慧型裝備和產品研發、系統集成創新與產業化,推廣普及智慧型車間或工廠,打造開放有序、競爭有力的智慧型製造生態系統。(省經信委、省科技廳、省質監局、省國防科工辦)
培育發展系統集成及套用。瞄準智慧型製造產業高端化發展方向,在高端數控工具機、工業機器人等優勢領域,重點培育一批具備整體設計能力和解決方案提供能力的系統集成企業,積極引導企業依託原有製造優勢發展系統集成產業,實現系統集成企業、本體及零部件製造企業、裝備製造企業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重點抓好一批業績突出、帶動性強、關聯度高的典型套用示範工程,在智慧型裝備用量大的電子信息和汽車、船舶等行業,以及國防軍工核電等特殊行業,開展智慧型裝備的套用示範和系統集成服務。(省經信委、省國防科工辦)
(二)完善製造業創新體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建設區域製造業創新體系。積極融入國家製造業創新體系,聚集優勢資源,推進區域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以創新中心建設為核心、發揮公共服務平台、工程數據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創新創業平台等載體的重要支撐作用,打造區域製造業創新體系,使之成為國家製造業創新體系中全國一流的製造業創新中心。以武漢建設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為突破口,統籌推進科技、管理、制度、商業模式創新,推動“引進來”和“走出去”有效結合,加強高科技領域的合作創新,建立完善市場化的創新方向選擇機制和鼓勵創新的風險分擔、利益共享機制,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帶動性的關鍵共性技術,加快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省經信委、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國防科工辦)
加大核心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瞄準湖北製造業轉型升級重大戰略需求和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制定實施重點領域技術創新路線圖,明確階段性目標、關鍵技術和路徑,建立長期的持續跟蹤研究和投入機制。整合創新資源,加強對關鍵技術研發的專利布局導航,積極推進由企業牽頭、產業目標明確、產學研結合的協同創新聯盟建設。以汽車、光電子、智慧型製造、海工裝備、生物醫藥等優勢產業為突破口,聚焦有較好研發基礎和潛在市場前景的關鍵核心技術、共性技術等,集中力量,重點突破,支撐產業技術發展和集成能力提升。(省科技廳、省經信委、省發展改革委、省國防科工辦)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運行機制和智慧財產權運營機制,建設集科技信息服務、技術轉移對接、科技投融資和網上技術交易等於一體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工作體系。搭建以促進產業化為目標的技術轉移平台,提升技術成果管理與推廣、技術資料庫、項目推薦、產學研合作推進等服務功能,促進項目、資金、人才對接,為全省企業的技術轉移提供全方位、綜合性服務。拓寬技術轉移服務途徑,通過開展與中國創新服務網路、中國技術交易所等大型創新成果推廣交易組織的合作洽談,引進省內外技術機構,提供更廣泛的技術轉移服務,推進科技成果的市場化。(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委、省教育廳、省國防科工辦)
(三)紮實推進“四基”發展,提升工業基礎能力。
圍繞重大工程和重大裝備的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簡稱“四基”),加大技術攻關,加強產學研用聯合,促進“四基”推廣套用,著力破解制約重點產業發展的瓶頸,進一步強化湖北製造基礎。
加強核心零部件攻關。圍繞電子信息、裝備製造、汽車等我省優勢支柱產業,充分發揮本省企業轎車用第三代輪轂軸承單元研發及產業化、高回響高精度高速系列伺服電機等國家級強基項目的帶動作用,在光電子器件、工業機器人、汽車輪轂軸承以及發動機、冶金材料、先進儲能材料、光伏材料、納米材料等優勢領域,開展包括關鍵技術研究、產品設計、專用材料開發、先進工藝開發、公共測試平台建設、批量生產、套用示範建設的“一條龍”攻關行動,提高關鍵核心零部件自給能力和水平。(省經信委、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國防科工辦)
開發先進基礎工藝及材料。充分發揮湖北汽車塗裝、船舶分段製造、雷射大功率切割等先進工藝優勢,組建產學研用基礎工藝創新聯盟,建立增材製造等一批新興工藝國家研究中心。依託本省企業軸承用高標準軸承材料等項目的帶動作用,加強先進制造基礎部件用鋼、汽車低成本碳纖維材料開發、鋰離子電池材料、大直徑矽材料的研發,進一步提升冶金材料、先進儲能材料、光伏材料、納米材料的設計製造水平。(省經信委、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國防科工辦)
夯實產業技術基礎。重點圍繞研發設計、檢驗檢測、試驗驗證、標準制修訂、技術成果轉化、信息與智慧財產權運用服務等方面的共性需求,依託優勢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設和完善一批專業水平高、支撐作用強、布局合理的骨幹技術基礎服務平台。推動建立市場化運作機制,完善技術基礎公共服務體系,為區域和行業內企業提供優質、高效服務。(省經信委、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國防科工辦)
加強“四基”套用推廣。深入實施國家工業強基工程,圍繞我省具有優勢的電子信息、汽車、海工裝備等領域,明確“四基”發展重點和方向,建立多部門協調推進機制,引導各類要素向“四基”領域傾斜。以整機企業需求為導向,鼓勵“四基”企業與整機系統企業開展合作研發和協同攻關,加快自主產品和技術產業化,形成研發、生產、銷售的共同體。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試首用政策,支持核心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的首批次或跨領域套用。(省經信委、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
(四)完善行業標準體系,強化質量品牌建設。
以標準為引領,以質量為基礎,以智慧財產權為依託,以打造全國乃至世界知名品牌為目標,不斷提升湖北製造業的品牌價值和整體形象。
加強行業標準體系建設。依託相關行業聯盟、協會、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引導汽車、海工裝備、光纖通訊、機械裝備、生物醫藥等龍頭企業,主動進行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制定與修訂,探索專利與標準的最佳化融合,填補部分產品的標準空白,健全產品的質量標準體系。建立質量標準認證機制,鼓勵企業採用國際標準以及國外先進標準,提升產品質量,逐步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部分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搭建相關服務平台、認證機構、管理中心,以企業為主體,推進技術標準化、質量標準化、管理標準化工程,增強企業標準化意識,提高行業產品的達標率,培育發展技術、質量、管理標準相關的配套服務業。(省質監局、省經信委、省科技廳、省知識產權局、省通信管理局)
夯實質量基礎。實施全省工業產品質量提升行動,推動各地各部門實施質量綜合治理,加強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和風險監測,積極創建產品質量提升示範項目(區),形成企業主體、政府主導、部門監督、行業自律、社會參與的質量提升共治格局。充分利用工業基礎和科教資源優勢,重點突破汽車、裝備、光纖等領域關鍵共性質量技術,不斷提高實物產品的性能穩定性、質量可靠性。發揮龍頭企業、事業單位、行業協會、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機構作用,在新能源汽車、智慧型製造、新材料、光纖通信等領域,加快質量檢驗檢測平台建設,加強與國外知名認證機構合作,建設中部地區的質量檢驗檢測認證中心,部分行業力爭形成全國、全球性的檢驗檢測機構。推動落實企業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加強企業質量體系建設,逐步引導企業制定品牌管理體系,推廣先進質量管理技術和方法,實施企業精細化管理推廣工程。(省質監局、省經信委、省科技廳、省通信管理局)
強化質量追溯體系建設。依託我省裝備製造、汽車、光纖通信等重點領域的龍頭企業,建立質量追溯平台、質量信息庫,實現產品追溯信息電子化,健全全省產品質量追溯體系。鼓勵企業套用先進技術和智慧型化裝備,推廣先進成型技術、裝備和加工方法、線上檢測裝置、智慧型化生產和物流系統等,逐步開展質量線上監測、線上控制,建立企業產品質量檔案。在食品、藥品、重要消費品等關係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點領域實施覆蓋全生命周期的質量管理、質量自我聲明和質量追溯制度,保障產品質量水平。建立和完善質量管理體系,及時發現質量安全隱患,完善質量標準,改進生產工藝,提高產品質量,提升產品可信度。建立全省企業質量信用體系,健全質量信用信息收集發布制度,以及全省質量失信企業黑名單制度,通過獎優罰劣,增強企業的質量意識和提升企業的質量管理水平。(省質監局、省工商局、省經信委、省商務廳、省食藥監局)
加快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實施湖北品牌升級行動,加大自主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積極推進行業品牌、國家品牌、國際品牌實施方案,提升湖北品牌在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整體形象,建成製造業品牌強省。加快品牌孵化平台建設,圍繞湖北品牌定位、品牌推廣、品牌認證等環節,積極開展知名品牌建設,鼓勵企業積極進行商標國際註冊,強化品牌保護意識。依託東湖高新區、武漢經濟開發區、襄陽和宜昌高新區等一批重點產業集聚區,建設區域特色品牌,形成光纖、汽車等行業品牌示範區,圍繞我省優勢產業,積極推進行業性品牌集群建設,逐步將行業優勢、技術優勢、質量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形成全國範圍內的知名特色園區和特色行業品牌。加大對湖北製造的宣傳力度,通過電視報紙網路等媒體,加大對湖北優質品牌的推廣。組織省內企業聯合承辦全國性的行業會議,形成多元化的推廣模式。(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委、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省知識產權局)
(五)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製造業轉型步伐。
推進優勢傳統產業智慧型改造升級。在汽車、冶金、裝備製造、化工、建材、紡織等具有規模經濟效益的重點領域,通過兼併重組、投資合作等方式,做強做優做大一批競爭優勢突出、技術領先、帶動性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和大集團,促進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提高產業集中度。持續推進企業技術改造,支持骨幹企業改進工藝流程,實施精益製造,強化過程控制,提高製造水平;通過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占據產業鏈高端環節,全面增強核心競爭力。積極開展淘汰落後產能工作,加快形成落後產能退出的倒逼機制,分階段做好全省淘汰落後產能、化解過剩產能、轉移低效產能工作,對基礎較好、效益下降的重點企業,以控制總量、最佳化結構、完善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為主攻方向,加快提質增效、轉型發展。(省經信委、省發展改革委)
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提升大企業國際化發展能力,鼓勵加快發展國際總集成、總承包,實現技術、裝備、標準、資本、服務等走出去,支持企業在海外進行融資併購、綠地投資、技術合作,促進企業海外股權投資和創業投資發展,構建全球性的資源供應保障、研發、生產和經營生態體系,著力提升企業全球資源整合能力、全球供應鏈管控能力和全球化服務水平。加快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支撐平台建設,為小微創業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創業服務環境,引導和支持中小企業專業化、精益化、特色化發展,推動中小企業進一步最佳化結構和轉型成長,培育一批產業細分行業“小巨人”和“配套專家”。(省經信委、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省國資委、省工商局、省金融辦)
促進制造業集群做強做大。按照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聚——產業集群的方向,優先發展電子信息、汽車、智慧型製造、海工裝備、生物醫藥等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促進關聯產業集聚發展,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力強、市場信譽好的產業集群區域品牌。依託國家級和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現有產業基礎,以“武漢·中國光谷”為主體,以光通信、雷射加工和消費類電子產業為重點,大力發展電子信息與軟體、生物技術與新醫藥、電動汽車與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節能環保等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以武漢為龍頭,宜昌、襄陽、黃石、荊門、鄂州等地為重點,鼓勵企業聯合重組,推進建立一批冶金、化工、建材等原材料行業的新型工業化生產基地。以武漢、宜昌、襄陽、孝感、仙桃等產業基礎較好地區為重點,引導紡織企業向園區集中,加強紡織服裝名城、名鎮建設,加快發展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做優做強棉紡織產業集群。(省經信委、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省工商局、省國防科工辦)
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發揮湖北軍工大省優勢,大力推動軍民技術相互有效利用,引導先進軍工技術向民用領域滲透,鼓勵先進成熟民用技術和產品在國防科技工業的套用。重點建設武漢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基地、襄陽航空航天工業園、孝感軍民結合產業園等三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積極推進武漢光谷未來城軍民融合產業創新發展示範園區建設。深化與央企軍工集團的戰略合作,推進一批重大項目建設。加快發展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光電子信息、磁電子、航空航天、機電工程、汽車、醫藥化工等領域的軍民結合產業,形成以軍民結合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軍工經濟與民用經濟融合互動的產業發展格局。(省國防科工辦、省經信委)
(六)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進制造業服務化。
加快發展工業設計創意產業。大力推廣套用創新設計思維,開發服務重點產業的集成設計技術、綠色設計技術、品牌設計技術等先進設計工具軟體,大力發展以製造工業設計、環保工程設計、汽車設計為主的工業設計,配套發展以廣告設計、展示設計、包裝設計為主的商業設計。加強國家和省級工業設計中心創建工作,支持製造業企業設立工業設計中心,培育多種形式的工業設計公共服務平台,支持基於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的設計套用研究,促進工業設計成果交易,促進工業設計向高端綜合設計服務轉變。加強工業設計企業與製造企業的對接,擴大工業設計市場容量,支持設計企業與製造企業建立合作聯盟,形成平台化協作關係,實現異地設計、協同生產。辦好“楚天杯”工業設計大賽,打造中部地區知名賽事和設計創新成果轉化平台。打造武漢“設計之都”品牌。(省經信委、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國防科工辦)
加快生產性服務業創新發展。依託製造企業集聚區,以外引、內聯等方式,吸引、培育一批現代化的生產性服務企業。在智慧型製造、海工裝備、軌道交通、汽車等領域,大力發展融資租賃服務業,對高附加值設備、成套生產線等提供融資租賃服務,鼓勵融資租賃企業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以智慧湖北建設為契機,推廣信息服務業,重點支持信息服務機構面向“四六十”產業提供專業化服務,推動製造業的智慧型化、網路化、柔性化發展。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檢驗檢測設備資源,聚焦光電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大力發展分析、測試、檢驗、認證和計量等綜合性服務,通過檢驗檢測服務業引領提升製造業發展水平。利用北斗導航等先進技術,加快發展第三方物流,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設,提升物流業信息化水平,降低湖北製造業流通成本。大力發展服務貿易,積極推進服務外包,努力把武漢創建成為全國的服務外包示範城市。(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委、省科技廳、省工商局、省測繪局、省國防科工辦)
促進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型。圍繞拓展產品功能和滿足用戶需求,增加研發設計、物流、行銷、售後服務、企業管理、供應鏈管理、品牌管理等服務環節投入,提升服務價值在企業產值中的比重。鼓勵發展定製化生產,支持船舶、航空航天、紡織服裝、家具、玩具等行業積極開展個性化定製,建立快速回響的柔性生產模式,在重點行業推行定製化生產試點,以點帶面促進全產業實現定製化生產。支持高端裝備製造企業搭建智慧型服務平台,利用智慧型技術和信息技術,對裝備使用過程的運行狀態、利用效率進行遠程監測,提供線上檢測、檢驗、監控服務。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產品行銷中的套用,拓展電子商務平台功能,通過大數據、雲計算的數據挖掘和分析提高消費類製造企業的市場回響能力。(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委、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省國防科工辦)
(七)全面推行綠色製造,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制定工業綠色發展指導意見,大力推進重點行業全流程綠色化改造,努力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製造體系。
提高工業節能降耗能力。大力推進裝備製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等重點行業全流程綠色化改造,全面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在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行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實施燃煤鍋爐改造、餘熱余壓利用、電機變頻調速等重點節能項目,推廣輕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術工藝。開展工業鍋爐、電機系統節能減排工程試點,推動工業鍋爐、工業窯爐等重點用能設備的技術改造,加快高效鍋爐推廣套用和產業化。逐步將清潔生產審核領域擴展到全部工業企業,創建清潔生產示範企業和清潔生產示範園區。(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委、省科技廳、省環保廳)
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和工藝技術、能耗、環保、質量等標準,綜合運用經濟、法律、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強巨觀指導和協調,加快推進冶金、建材、化工等行業淘汰落後和化解過剩產能。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及資源性企業新建項目,地方政府積極引導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妥善做好職工安置工作。支持優勢企業兼併、重組落後產能企業。(省經信委、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環保廳、省質監局)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國家工業循環經濟示範園區建設和國家“城市礦產”示範基地建設,促進工業循環經濟產業發展壯大。推廣華新水泥窯協同處置垃圾、格林美電子廢棄物循環再造高技術產品等先進循環經濟技術、工藝和模式,開展“三廢”循環利用,實現企業生產過程清潔化、廢物循環資源化、能源利用高效化。完善廢舊工業品回收體系,推進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礦山機械、辦公用品等再製造,實現再製造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鼓勵重點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引導園區內上下游企業間副產物交換利用、能源梯級利用、土地集約利用和水的循環利用。(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委、省環保廳、省商務廳)
積極打造綠色製造體系。支持紡織、食品、化工等製造企業開發綠色產品,提升產品節能環保低碳水平,大力倡導綠色消費。在冶金、化工、裝備製造等行業開展綠色工廠創建行動,促進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淨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大力發展綠色園區,以湖北青山經濟開發區、孝感高新區、黃石黃金山工業園區三個國家低碳示範園區、宜昌國家級循環化改造示範試點園區、襄陽穀城資源循環利用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為切入點,推進工業園區產業耦合,實現近零排放,進一步提升各園區產城融合緊密度。打造綠色供應鏈,加快建立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導向的採購、生產、行銷、回收及物流體系,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壯大綠色企業,支持企業實施綠色戰略、綠色標準、綠色管理和綠色生產。(省經信委、省環保廳、省發展改革委)
(八)堅持以開放促發展,深化產業國際合作。
針對湖北開放不夠的實際,以更加開放的視野,實行更加主動的開放戰略,落實“一帶一路”以及內陸地區開放新格局的戰略部署,認真貫徹落實上海自貿區可推廣、可複製的經驗,加快申報、建設中國·湖北自由貿易示範區,在體制機制上同國際接軌,大力拓展湖北製造業發展的新領域和新空間。
引導製造業企業走出去。抓住實施“一帶一路”、自由貿易園(港)區等戰略機遇,鼓勵和引導我省優勢企業“走出去”、富裕產能轉出去、技術標準帶出去,促進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平衡,構建我省開放型經濟新優勢。積極搭建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金融服務平台,加快建立湖北“一帶一路”基金,支持我省優勢製造業企業在境外開展併購和股權投資、創業投資,擴大資源性產品和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進口,提升企業技術、研發、品牌的國際化水平。加快推動龍頭企業國際化,在電子、化工、裝備、汽車等領域,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湖北本土跨國公司。(省商務廳、省經信委、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商局、省國防科工辦、省金融辦、省武漢海關)
加強合作平台建設,最佳化外資利用結構。搭建外貿外經企業高層對接平台,推進跨境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台建設,促進對外承包工程和對外投資帶動設備及材料出口,促進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工程機械等出口龍頭企業建立海外行銷服務體系,進一步增強湖北製造業的集聚輻射能力和帶動力。最佳化利用外資產業結構,以產業鏈高端產品和關鍵技術研發作為招商引資重點,引導外資更多地投向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領域。引導加工貿易企業向產業鏈兩端延伸,創新加工貿易增長方式,推動加工貿易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省商務廳、省經信委、省發展改革委)
推動區域產業協同發展,深化產業國際合作。謀劃湖北長江經濟帶、漢江經濟帶產業整體規劃,加強產業招商指導,在推進產業演進升級中有序承接產業轉移。加強合作交流,推動產業協同發展,加快構建“中三角”產業特色鮮明、結構最佳化、富有競爭力的現代產業新體系。加強政策引導,推動產業合作由加工製造環節為主向合作研發、聯合設計、市場行銷、品牌培育等高端環節延伸,提高開放合作水平。以項目落地為抓手,加強對資金、技術、人才的綜合引進,加快外資項目的進一步落地,提升利用外資的綜合效應與溢出效應。(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委、省商務廳)
(九)加快多層次人才培養,充分釋放人才紅利。
堅持把人才作為製造強省建設的根本,加快建立完善企業家、管理人才、高級技術人才、技能人才等製造業人才培養體系,重點實施企業家培育工程,提升企業素質,鑄就企業家精神,努力把湖北厚重的科教、人文優勢加快轉化為巨大的經濟優勢、發展優勢、領先優勢。
加大製造業管理人才培養和引進。堅持自力更生培養和引進海外人才並重的方針,大力實施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工程。加快東湖高新區、武漢經濟開發區以及襄陽、宜昌高新區等產業集聚區人才培養孵化能力,與國內外重點高校的MBA院系合作,有重點的對園區內規模以上企業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加大高層次管理人才的引進,通過政策引導,以項目為平台,吸引國內外優秀的管理人才來湖北發展。進一步創新、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暢通企業優秀管理人員上升通道。(省委組織部、省經信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人社廳、省商務廳、省國資委)
培育高端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鼓勵汽車、電子信息、海工裝備、冶金等行業龍頭企業與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開展合作,探索多元化的校企聯合培養模式,注重產學融合,調整培養人才的知識結構,大力培養既具備信息技術基礎又具備製造技術的技能人才,重點加強汽車、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優勢和新興領域緊缺技能人才的培育。完善技能人才實訓基地建設,支持東風、武鋼、武船等大型企業集團成為培養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和接納學生在一線實習鍛鍊的基地,提高人才套用能力,培養職業“工匠”人才。(省人社廳、省教育廳、省經信委、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省國資委)
建立製造業終身職業教育體系。強化製造業職業技術人才培養,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技術工人培養模式,實施新型學徒制試點,加快建立現代學徒制培養制度,不斷擴大實施現代學徒制的範圍和規模。加快建立全省製造業職業教育培訓體系,開展網路教學、校企合作等多種模式,對全省現有的製造業管理人才、技術人才、產業工人進行再培訓,形成職業教育培訓長效機制,注重人力資本積累。(省教育廳、省人社廳、省經信委)
四、重點領域
(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規模化、特色化、融合化發展,發揮優勢、突出重點,把湖北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基地。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規模達到12萬億元;到2025年,產業規模突破2萬億元。
光通信。依託武漢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突破。順應未來5G時代光網路快速發展趨勢,依託我省優勢科技企業,突破發展光接入系統、超高速率超大容量超長距離光通信傳輸設備、雷射通信光源、超大容量光通訊傳輸設備等產品,促進光通信產業鏈向城域網、接入網設備等產業鏈下游延伸。鞏固發展大尺寸預製棒、半導體雷射器、量子點雷射器、半導體晶片、光器件等光電材料和核心器件產品,進一步夯實大企業的行業領軍地位。
積體電路。以國家實施《積體電路產業推進綱要》為契機,以建設國家存儲器產業基地和國家先進存儲器工程實驗室為核心,突破快閃記憶體工藝和立體集成特種製造工藝等關鍵技術,形成以晶片設計為引領、晶片製造為支撐、封裝測試與材料為配套的較為完整的積體電路產業鏈。對接國家大戰略,策劃實施大項目,全力推進武漢存儲晶片大基地。依託國家級積體電路設計技術中心等創新平台,支持本地積體電路設計企業快速發展,重點支持能夠提供完整套用解決方案的企業加快發展,培育積體電路設計業龍頭企業。圍繞我省光通信、紅外感測、磁感測、北斗導航、汽車電子、信息安全等特色優勢領域,以整機套用和信息消費需求為牽引,推動整機與晶片聯動,開發生產一批量大面廣的特色晶片。
新型顯示。加快技術研發和突破,不斷適應產品更新換代的需要,搶占新興領域,突破發展大尺寸面板。圍繞發展TFT-LCD、OLED、LED、雷射顯示、三維顯示、超薄光電玻璃、可摺疊面板等領域,提升新型顯示產業能級,壯大產業規模,打造千億新型顯示產業;鞏固發展中小尺寸面板,建設我國規模最大的高端中小尺寸顯示面板研發生產基地。以華星光電第6代低溫多晶矽(LTPS)顯示面板生產線、天馬微電子第6代AM-OLED及彩色濾光片(CF)生產線等重大項目作為支撐,提升中小尺寸面板的行業競爭力,推動關鍵配套產業發展。大力發展LED晶片設計製造、外延片生產、封裝測試、LED背光源和LED顯示屏等產業。
智慧型終端。順應未來5G產品更新換代趨勢,加大LTE、LTE-Advanced技術研發,依託我省龍頭企業,著力培育新一代智慧型終端的研發、製造和示範套用。依託東湖高新區等信息產業集聚區,加快引進和培育一批高端智慧型手機、平板、智慧型可穿戴設備等先進智慧型產品生產企業。積極對接最新處理器方案,大力發展平板電腦產品。以創建湖北國家數字家庭套用示範基地為契機,加強技術研發,重點發展手機終端、網路電視、智慧型電視等數字家庭終端產品。
軟體與信息服務。創建武漢“中國軟體名城”,積極培育軟體交易、大數據交易等專業要素市場,完善軟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基礎設施,支持湖北軟體評測中心等特色公共服務平台發展,加快武漢軟體新城、襄陽雲谷、宜昌三峽軟體園等特色園區建設。做大做強嵌入式軟體、工業行業軟體等工業套用軟體,積極發展國產資料庫、系統安全、災難備份、信息安全管理等信息安全服務軟體。加大財稅、金融、“天使”基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鼓勵運用網際網路思維,依託我省增值電信業務運營企業,不斷壯大信息服務產業,重點發展系統集成及運維服務、金融IT服務、服務外包等信息技術服務。大力發展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數字教育等新業態、新模式。
(二)智慧型裝備。
對接國際先進水平,積極培育龍頭企業,加快推進智慧型裝備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化,不斷壯大產業規模。到2020年,智慧型裝備產業規模突破2000億元;到2025年,產業規模達到4000億元。
雷射。加快高功率半導體泵浦源、特種光纖、光纖功率合束器、高功率雷射傳輸系統、高效冷卻系統、控制系統等核心器件的研製和自主創新,形成千瓦級以上輸出功率的工業高功率光纖雷射器產業。依託雷射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雷射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平台,鞏固固體雷射器優勢,大力發展光纖雷射器、雷射加工設備、雷射套用系統等,構建較為完善的雷射產業鏈,打造全國最大的雷射產業基地,推動工業高功率雷射器在精密製造、綠色製造、智慧型製造等領域的有機融合。
高檔數控工具機。充分發揮行業龍頭企業和國家數控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創新能力,鞏固提升現有高端數控系統、成套設備方面的優勢,大力發展高速、精密、數控車床、磨床,大型立、臥式加工中心,複合加工工具機,數控專用工具機,雷射加工裝備,船舶製造裝備。開發數控系統、新型驅動電機及其控制單元、高精度電主軸及其伺服單元、數控迴轉工作檯、大型交換工作檯、數控刀架、精密滾珠絲槓副、新型氣動液壓件等功能部件,提升大型數控工具機、大型薄板冷熱連軋及塗鍍層成套設備、數控系統等核心產品技術水平。
工業機器人。鞏固發展關節型機器人、移動作業機器人、直角坐標式機器人。加快雷射測量和機器視覺系統自主創新和產業化發展,加強工業機器人的智慧型控制與智慧型識別能力。加快智慧型視覺識別系統、機器人智慧型協同系統、基於工業匯流排技術的可程式控制系統、智慧型切換定位裝置、閉環伺服位置感測裝置的自主創新,積極研發六自由度工業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控制器、工業機器人運動控制系統及關鍵部件。加大機器人企業的引進和培育力度,合理布局、積極推進機器人產業園區建設。與基礎電信企業合作,降低機器人遠程控制單元的成本,加大智慧型控制與智慧型機器人的示範套用。
增材製造(3D列印):依託全球領先的3D列印技術優勢,鞏固現有設備製造產業,加快3D列印高分子及其複合材料、金屬粉末材料的研製,加快3D列印關鍵部件雷射掃描系統及噴印系統的自主創新與研製,積極研發大型工業級3D列印設備、高精密型小型3D列印裝備以及桌面型3D列印裝備。加快3D技術套用示範以及成果產業化。
(三)新能源汽車及專用車。
堅持以低碳化、智慧型化、服務化為導向,積極推進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及套用,進一步壯大“專、精、特、新、輕”的專用車產業,提升產業聚集水平。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工業產值達到400億元,專用車達到700億元;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和專用車產值分別達到800億元和1000億元。
新能源汽車整車。充分發揮東風公司的行業領軍優勢,積極推動武漢新能源汽車工業技術研究院、襄陽國家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綜合示範區建設,加快對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的整車驅動系統、控制系統進行技術研發,加大電池、電機、電控系統技術改進力度,建立完善的新能源汽車自主研發創新體系。重點培育一批具備一定規模、創新能力強和有品牌影響力的企業,樹立品牌效應。建立動力電池回收、處理、再利用體系,嚴格把控廢舊電池去向,做到“誰污染、誰付費、第三方治理”。
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以整車發展為主導,形成電池、電機、電控元器件等關鍵零部件的產業集群,加強零部件與整車企業之間的配套銜接,逐步實現與整車企業同步研發、同步生產、同步供貨,全面提高配套能力和水平。電池方面,建立先進的鋰電和燃料電池實驗室,深入研究電池單體及模組設計、生產工藝,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及研究機構開展石墨烯動力電池、燃料電池研發。電機方面,在產品技術精細化、產品類型多樣化、產業能力擴大化方面持續提升。
新能源汽車配套設施。加快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新能源汽車智慧型充換電服務網路,積極探索公共充電領域的商業運營模式,制定更便捷合理的繳費系統。大力推進公交、城市環衛、城建、郵政、旅遊等行業的純電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使用數量,加快配套建設專用充換電站。加大配電網建設改造工程力度,推進智慧型電網建設,為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無障礙使用提供良好供電環境。
專用車輛。加強自主研發能力,在鞏固專用車市場的基礎上,調整產品結構,推動專用車差異化、高端化發展,拓寬專用車品種和系列,錯位開發獨特品種。開闢新市場,積極研發市場急需產品,在特種用途行業推廣套用,重點發展醫療救護車、消防車、警車等城市公共服務車輛,礦山專用車、橋樑施工車、道路養護車等工程施工車輛,環衛車、電力維護車等市政作業車輛,快遞物流和冷鏈運輸等節能環保車輛,機場以及國防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各類專用特種車輛。支持十堰“中國商用車之都”和隨州“中國專用車之都”建設,積極推進企業聯合、兼併重組,發展大型專用汽車企業集團。
智慧型網聯汽車。引導汽車企業與網際網路企業合作,加大對車載信息系統的研發力度,如包括車載多媒體系統、智慧型交通系統、全球定位系統、車載短距離無線通信系統、車輛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系統等。引進或研究突破無線充電、車輛智慧型升級、自動駕駛等技術,鼓勵提早布局發展智慧型汽車。
(四)生物醫藥和高端醫療器械。
支持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在國內外有重大市場前景的創新藥物產業化項目,以及重大技術創新平台建設,加快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品的技術創新,搶占我國生物醫藥的制高點。到2020年,生物醫藥和高端醫療器械產業規模達到2000億元;到2025年,產業規模達到3500億元。
生物製藥。優先發展治療性基因工程藥品、單克隆抗體等藥物,鼓勵企業開發用於重大疾病和多發性疾病治療的重組蛋白質多肽藥物、單克隆抗體藥物、核酸藥物等生物技術藥物。重點開發和培育對預防、診斷和治療惡性腫瘤、神經類疾病等重大疾病具有顯著療效的藥品和新型疫苗。推進新型生物疫苗的研發,推動關鍵技術和質量標準升級,提升疫苗產品整體質量和國際競爭力。
化學製藥。研究並利用先進的合成技術、新型催化技術、新型高效分離技術以及生物化工合成技術,改進和提高原料藥的生產工藝,進一步鞏固提升湖北化學原料藥的競爭優勢。發揮我省醫藥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加大力度研發抗惡性腫瘤,有效治療心腦血管、糖尿病等重大疾病新藥,大力研發防治重大、多發性疾病的創新藥物和臨床用量大、專利到期的通用名藥新品種,大力推廣套用化學製劑領域的緩釋、控釋、速釋、靶向釋藥、透皮和黏膜給藥等新技術,重點開發口服速釋製劑、控釋製劑、鼻腔給藥製劑、脂質體等新劑型藥物。
中成藥。堅持繼承和創新並重,打造我省中成藥品牌,大力發展中藥新製劑、天然藥物等新品種。實施名優中成藥大品種二次開發與培育工程,優先開發有中醫藥治療優勢的中成藥品種。發揮中藥龍頭企業的示範作用,研製開發適合中藥製藥技術的配套設備,推廣套用包括提取、分離、濃縮、純化、乾燥、製劑、包裝等在內的組裝式自動化生產線,中藥製藥工藝參數線上檢測和自動化控制系統,有效推進智慧型製造和智慧型管理。推進湖北地道中藥材保護和發展。
高端醫療器械。發揮東湖高新區在雷射、影像、自動化控制等領域的技術優勢,大力引入、培育診斷試劑、診療儀器設備等高性能醫療器械企業,推進數位化醫療設備及系統、雷射類器械、臨床檢驗設備、疫苗培養器械、生物基因檢測試劑及器具、無創傷或微創手術器械等新型高性能醫療器械、設備產業聚集發展,不斷提高高性能醫療設備國產化水平。
(五)新材料。
著力培育自主智慧財產權、自有核心技術和自主戰略品牌,大力發展高性能金屬材料、高端化工新材料、電子信息功能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前沿新材料等,將新材料產業培育成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支柱產業。到2020年,新材料產業實現銷售收入4500億元;到2025年,產業規模達到8000億元。
高性能金屬材料。鞏固我省冷軋矽鋼、高強汽車板、高速重軌、高性能工程結構鋼等優勢產品地位,重點發展國家重大工程急需的高速鐵路車軸鋼、航空航天用超高強度鋼、核電高溫合金和熱軋薄規超高強鋼板等高端特殊鋼。最佳化發展優質電解銅泊、銅線桿、銅合金棒材、專用銅板帶、特種電線電纜、高純金屬釩、釩鋁合金和釩氮合金等高性能金屬材料。
高端化工新材料。大力推進乙烯系高分子材料產業鏈的發展,重點發展特種工程塑膠、特種合成橡膠、聚酯及滌綸纖維等乙烯系列先進高分子材料。最佳化發展環保型高性能塗料、高端有機氟、有機矽、功能性膜材料等高端化工新材料。
電子信息功能材料。重點發展通信用光電子材料與集成技術、微電子材料、新型電池用能量電子材料等信息新材料。最佳化發展新型石英晶體、塑膠光纖、淺海光纜等光通信材料,印製電路板專用化學材料、柔性電路板基材、石墨電子功能材料等電子材料,大尺寸玻璃基板、混合液晶材料等平板顯示材料。突破發展大尺寸矽單晶拋光片、外延片等關鍵基礎材料。
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重點發展中高檔液晶顯示玻璃基片、無鉛低熔封接玻璃、零膨脹微晶玻璃等特種玻璃。最佳化發展超大尺寸氮化矽陶瓷、無鉛綠色陶瓷材料、功能型特種陶瓷產品、金剛石用觸媒金屬粉、高鋯耐鹼玻璃纖維、高性能摩擦材料、無機防火保溫材料、核級石墨材料。突破發展功能型超硬材料和大尺寸高功率光電晶體材料。
前沿新材料。重點發展矽基太陽能與薄膜太陽能電池材料、石墨烯負極材料、高能儲氫材料、聚合物電池材料等新能源材料。最佳化發展聚乳酸全降解高分子材料、生物質全降解環保材料等特色環保材料,藥物控釋材料、靶向給藥系統載體材料、仿生材料、生物晶片等生物高分子材料。突破發展納米金屬軟磁材料、陶瓷納米材料、納米光學材料、納米微波吸收材料、納米半導體材料、納米磁性材料、納米催化材料等先進納米新材料。發揮湖北已有的技術優勢,結合材料特性,擴展納米粉末的套用領域範圍,重點關注石墨納米材料的技術研究,積極開發納米碳管、富勒烯等材料,力爭有所突破。
(六)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
發揮我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研發和製造優勢,推進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高端化、差異化發展,加快打造我國船舶和海工裝備產業發展“第四極”。到2020年,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到2025年,產業規模達到1500億元。
高技術船舶。依託骨幹船舶總裝企業和湖北海洋工程裝備研究院、武漢理工大學等設計院所,打造國家級高技術船舶研製基地。重點發展系列化多功能海洋平台工作船、物探船、深遠海大型起重鋪管船、多功能半潛工程船等海洋工程作業支持船;特種公務船、節能環保客滾船、超大型疏浚船、大型溢油回收船、遠洋漁船、海洋科學考察船、江海直達貨櫃船、綠色環保型長江寬淺吃水散貨船等高技術船舶;高級豪華郵輪、系列豪華遊船遊艇等高性能特種船舶;逐步實現對現有貨櫃船、油船、散貨船、化學品船等主流船型的升級換代。
海洋工程裝備。以國家建設海洋強國為契機,加快建設國家級海洋工程裝備研製基地。重點發展深海漁業及其保障平台裝備、海上浮動核電裝備、自升式平台、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FPSO)、海灘儲油裝備、油氣資源勘探鑽采及輔助裝備、水下生產作業及輔助裝備等系列產品、海洋環境監測裝備等海洋工程裝備,加速發展海洋工程總包等高附加值業務,培養海洋工程裝備服務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