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建設背景
2011年,重慶已形成了“3+6+300”的筆記本電腦產業集群。從2009年開始,惠普、宏碁、華碩“筆記本電腦出口製造基地”先後落戶重慶,其後富士康等六家台灣代工企業及300多家零部件企業落戶重慶。到2013年後,將形成每年生產1億台的筆記本電腦基地。重慶2011年將生產筆記本電腦2500萬台,主要銷往國外,歐洲是這些電腦的主要銷售地區,占總量的一半左右。大規模的銷量需要一個暢通的、成本較低的物流通道,重慶IT產業的規模才能繼續發展。
運輸瓶頸影響到重慶的招商引資工作。惠普最初在重慶設立的,僅為內銷項目基地,產能有限,導致零部件配套企業不願意來重慶。其後重慶市開通了到上海和到深圳的
五定班列,將重慶到深圳的鐵路運輸時間縮短為2天。
惠普注意到,產品通過海鐵聯運方式運到歐洲,雖然交貨期和物流成本增加了,但由於重慶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較低,綜合計算成本在可接受範圍內。於是在2009年8月,惠普與重慶市政府簽訂了年產2000萬台外銷筆記本電腦的落戶協定。
這些企業在中國生產的銷往歐洲的產品,60%到70%通過海運,其餘部分通過空運。而走海運要30多天,交貨期長,到了歐洲之後,產品的市場價格已經大幅下降,這些企業也迫切希望能夠找到創新的解決辦法。惠普總部設有專門的小組,研究歐亞大陸橋。此前惠普分別嘗試通過南線、北線歐亞大陸橋運輸,但其中存在大量複雜的問題,讓惠普無法成功實施。
開通曆程
2010年8月,也就是惠普落戶重慶一年之後,重慶市市長
黃奇帆帶隊赴北京,代表重慶市正式向海關總署、鐵道部提出開行重慶至歐洲鐵路大通道五定班列的請求。海關總署以及鐵道部領導表示積極支持。
2010年8月30日,由德國鐵路公司牽頭,在德國柏林召開了歐亞鐵路會議。會議上,重慶首次建立了與辛克、TEL(德鐵和俄鐵的合資企業)等機構的聯繫。其後,重慶方面又陸續建立起了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鐵路公司及沿線國家政府部門的聯繫,並形成了“五國六方聯席會議”的多邊磋商機制。
2010年10月,重慶市政府與鐵道部進行了“渝新歐”五定班列國內段試運行。隨著40車皮2800噸貨物從重慶火車西站地緩緩駛出,“渝新歐”國際鐵路大通道國內段正式試運。該本次試運的國內段,即重慶至新疆阿拉山口邊境的線路,長度為3812公里,設計運行時間96小時46分,列車運行速度40公里/小時。雖然列車運行速度並不快,但首次測試證實了國內段線路通行的連續性,列車不停不靠,徑直開到了阿拉山口。較原有的快運服務相比,此段列車的運行速度提高1倍,而運行時間也相應縮短一半,僅需96小時46分。
2010年11月23日,在溫家寶總理訪俄期間,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三國聯合簽署了兩項海關便捷通關協定。協定確定,三國海關對從重慶發出,通過新疆阿拉山口,途經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的貨物,只進行一次海關檢查,不必重複關檢,就可以運往荷蘭、德國。
2010年12月7日,重慶、烏魯木齊兩地海關在渝簽署了《關於建立渝新歐國際鐵路大通道出口轉關監管機制的協定》和《區域通關改革合作備忘錄》,為“渝新歐”全線開通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1年1月28日,“渝新歐”進行了第二次測試將重慶力帆的機車配件及少量惠普和宏碁的電子產品,運到了俄羅斯的兩處交貨地點。與首次測試不同,這次測試有兩條線路:第一線路為“重慶—烏魯木齊—阿拉山口—十月城—依列茨克—莫斯科”,全程8129公里,預計運行11天;第二線路為“重慶—烏魯木齊—阿拉山口—十月城—阿斯特拉罕—切爾克斯克”,全程8340公里,預計運行11天。
2011年3月19日,“渝新歐”專列滿載重慶製造的電子產品從
重慶鐵路西站出發,國內段經過
達州、安康、西安、
蘭州、烏魯木齊和阿拉山口,國際段經過哈薩克斯坦、
俄羅斯、
白俄羅斯、波蘭,最後到達目的地
德國杜伊斯堡。該次運行專列經過6個國家,行駛11179公里,耗時16天,實現了“渝新歐”國際鐵路大通道的全線開行。這之後不斷有五定班列從重慶開往歐洲。
2011年9月27日和28日,重慶市再次舉辦“五國六方聯席會議”,與會各方簽署了《共同促進“渝新歐”國際鐵路常態開行合作備忘錄》,就建立“渝新歐”平台公司,形成利益共享機制;提高列車運行速度和換裝效率,實現12天目標;共同做好列車的安全保衛工作;進一步降低運輸價格,爭取更多返程貨等內容,達成了一致。
2013年2月底,首趟渝新歐回程班列(長安福特專列)於德國的杜伊斯堡發出,3月18日抵渝,這是重慶市開通“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兩年後的首趟回程貨班列。
2013年7月10日,“渝新歐”國際鐵路大通道正式啟動“
安智貿”項目試點。這是中歐‘安智貿’項目實施7年以來,首次針對海運以外的運輸方式開展試點。鐵路運輸方式加入‘安智貿’業務,對於推動‘渝新歐’國際貨運班列全面落實‘監管互認、信息共享、執法互助’,進一步提升‘渝新歐’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具有重大意義。
2013年10月,“渝新歐”實現每周一班高峰時一周三班的常態運行,並解決了電子產品冬季運輸問題。
2017年3月23日,中歐(重慶)班列開行6年後突破1000列,成為中國首個突破千列的中歐班列。
2022年3月4日,一列滿載機械設備、電子零部件、汽摩配件等產品的貨櫃班列,由重慶團結村車站緩緩駛出,一路向西奔向德國杜伊斯堡。該趟班列的成功運行標誌著渝新歐開行的國際班列正式突破10000列。
2021年12月,渝新歐聯手中鐵國際多式聯運有限公司首發中老鐵路國際貨運列車,並相繼實現雙向穩定運行。
2022年4月,渝新歐通過“鐵鐵聯運”方式開行了中老泰去程班列,並於4月23日成功抵達客戶指定地點——泰國羅勇府,無需再經寮國公路轉運,實現了時效+成本“雙優”。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運行優勢得到進一步夯實。
2022年5月18日,渝新歐(重慶)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渝新歐公司”)順利完成首筆跨境人民幣支付。這是渝新歐公司自成立以來辦理的首筆跨境人民幣支付業務。
貨運流量
2011年,“渝新歐”共開行17個班列、運送699個40英尺貨櫃、97萬台重慶造筆記本電腦、20萬台重慶造顯示器。
截止2013年末,共開行96趟,貨物運輸總量達8000餘標箱,進出口貿易額達30億美元。全程實際運行時間16天左右,比水運節約近30天,成本為空運的1/5。
2016年上半年,渝新歐開行164班,其中去程112班,回程52班,運輸貨量約1.4萬個標箱,同比增長74%。
管理平台
為了更好的推進“渝新歐”通道建設工作,在鐵道部、海關總署的關心支持下,在重慶市政府以及經信委、物流辦等相關職能部門的大力推動下,中鐵、俄鐵、德鐵、哈鐵、重慶交運集團合資組建“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的平台公司——
渝新歐(重慶)物流有限公司,於2012年4月12日正式掛牌成立。
建設意義
歐洲一直是世界高端裝備和電工電器產品的行業領導者,中國一直憑藉著勞動力和資源優勢承接歐盟的出口加工訂單,並進口工業化所需的
機電產品及零部件,下一步,重慶將重點引進歐洲的高端裝備和電工電器產品,隨著“渝新歐”回程班列的持續常態開行,重慶可望成為歐洲對華貿易的分撥中心。
鐵路運輸的時效穩定性,可以最佳化汽車品牌廠商以水運為主的
供應鏈結構,因此,“渝新歐”與福特合作成功的範例,可極大地促進歐洲汽車工業東進重慶的步伐,助推重慶產業升級。
“渝新歐”
國際聯運大通道打破了中國傳統以東部沿海城市為重點的對外貿易格局,加快實現了亞歐鐵路一體化建設,搭建起了與沿途國家的經濟聯繫和文化交往橋樑。對於重慶而言,"渝新歐"徹底改變了重慶內向型經濟結構,對於重慶發展世界性產業集群、成為內陸地區的開放高地功不可沒。
新聞報導
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為渝新歐國際鐵路製作的專題片“穿越新絲路——‘渝新歐’國際鐵路大通道紀行”,在2014年1月1日19時15分在
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