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漢語詞語,拼音:dé xing,意思是指人的自然至誠之性。出自《禮記·中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德性
- 拼音:dé xing
- 近義詞:品德 德行 道德
- 解釋:道德品性
德性,漢語詞語,拼音:dé xing,意思是指人的自然至誠之性。出自《禮記·中庸》。
德性倫理學(Virtue Ethics)是規範倫理學的其中一個理論。是把關於人的品格的判斷作為最基本的道德判斷的理論。德性倫理學聚焦在道德主體,即行為的推動者,道德主體的性格為倫理行為的推動力。與目的論、義務論最大的不同之處,德性倫理學是不會依照單一標準去判斷該行為是否合乎道德,而是從整體判斷。古希臘哲學家...
塵世德性(secular virtue),基督教倫理學用語。是指使人在塵世中的行為達到完善的德性。即傳統的四種美德:審慎、節制、勇敢和公正。由托馬斯·阿奎那在《神學大全》中提出。他把德性區分為塵世德性和神學德性。塵世德性是人類的德性,神學德性是神聖的德性。認為人類行為分理智的和意欲的,使思維有所完善的是理智的...
德性之知是“見聞之知”的對稱。指天賦的道德觀念。關於人們以道德修養或理性為基礎而獲得超經驗知識的認識。出自北宋張載《正蒙·大心》。出自 北宋張載《正蒙·大心》:“德性之知,不萌於見聞。”《神化》:“窮神知化,與天為一,豈有我所能勉哉?乃德盛而自致爾。”德性之知不產生於見聞,非個體主觀努力所...
示例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禮記·中庸》) (因此君子尊崇德性又從事於對知識學問的追求,使自己的認識廣博又能極盡其精微之處,極為高明又能遵行中庸之道。溫習舊有的知識並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為人敦厚又崇尚禮法。)
袁德性(1893—1980)字壽亭,1893年生於安徽省蒙城縣樂大鎮呂集袁莊村一農民家庭。幼年父母去逝,由祖母撫養。1907年祖母病故,他沿門乞討,後在呂集河家飯店當雜工。成年後取名德性,在地主家當僱工,備受主家的欺凌。後一氣之下至蒙城縣城駐軍當伙夫。1913年春,陝西督軍陸建章之子陸承武來蒙城縣招兵,他應招...
《十種德性相反相成義》是近代梁啓超創作的一篇散文,收錄於《飲冰室合集》。作品原文 十種德性相反相成義 《中庸》曰:“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大哉言乎!野蠻時代所謂道德者,其旨趣甚簡單而常不相容;文明時代所謂道德者,其性質甚繁雜而各呈其用。而吾人所最當研究而受用者,則凡百之道德,...
神學德性是基督教倫理學用語。指由分有神性而獲得的德性。即基督教主德:信仰、希望和廣愛。出自托馬斯,阿奎那《神學大全》。《聖經》中最早提出人有原罪,為向上帝贖罪以求拯救必須信仰、希望和愛上帝。奧古斯丁把人生看得充滿罪惡,唯有希望來世,信仰來世,企求上帝拯救,討上帝充滿愛才是幸福。托馬斯,阿奎那從人...
《德性之後》,一譯《追求美德》,英國道德哲學家阿拉斯代爾·麥金太爾著倫理學著作,於1981年首次出版。該書分析當代的道德危機及其根源,指出當代世界正處在無法解決爭執和無法擺脫困境的道德危機中。追溯了以亞里士多德為中心的傳統德性理論的軌跡,在傳統的、多種多樣的德性觀中整理並提出了新的統一的德性概念。認為...
《德性論》是200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根法。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系統研究和闡述德性理論及其實踐的專著,書稿對德性的意義和價值,德性的審美力、選擇力、意志力、人格力,對德性與經濟、德性與法治、德性與文明、德性與幸福、德性與家庭等都作了專章論述,對中西方傳統德性倫理作了比較,並著重論述...
《論德性養成》是2016年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芳。內容簡介 《論德性養成》是對德性養成的文化哲學闡釋。德性是一個人的內在本質規定,德性使人成其為人,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關鍵所在,是人的一種內在的、穩定的品質。德性不是強加的,是自覺自愿的行為。德性是如何養成的?中外哲學家倫理學家眾說紛紜。
《德性、修辭與政治哲學》一書是漢語學界第一本原汁原味引進的政治哲學視野的亞里士多德的研究,這個視野將對亞里士多德的探索更好地拉近到希臘古人的德性追求的世界,在那裡沒有如今嚴格窒礙的學科研究的界限,而是一以貫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固然天下小為希臘之城邦世界,然亞歷山大的帝國已經隱然於亞氏的...
德性美感(aesthetic feeling of morality) 審美情感。道德行為蘊涵的結構形式與主體已有的心理結構形式相符合時,主體產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感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其產生時,沒有明顯的功過榮辱意識,只有直覺性;道德感的產生與之相反。該美感在意識的作用下,其直覺性立即消失,轉化為道德感。個體的道德行為也不...
見聞之知與德性所知是中國北宋哲學家張載關於認識論的重要概念。概念簡介 中國北宋哲學家張載關於認識論的重要概念。見聞之知起於感官與外物的交接,是"耳目內外之合",即通過感官達到的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德性所知是"合內外於耳目之外",即不通過感官,而依賴心的作用達到的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孔子曾講"多聞"、"多...
《規範·德性·德行:動態倫理道德體系的實踐性研究》是201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俞世偉、白燕。內容簡介 人總是用自己的視域來融合外在的視域,欲其所思,欲其所行。但他的所欲又受到所處的社會地位所規定,這種社會地位體現著一定的社會制度背景,體現著一種制度規範。人們所有的社會行為都要受到規範的...
《德性之用:思孟學派與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是2016年05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崔麗萍。內容簡介 “德性”是20世紀後半期學術界比較熱門的術語,在“德性”的光照之下,中西方都產生了德性倫理復興的浪潮,國內外有許多學者將中西的德性之學進行比較。本書就是在此感召之下重點分析了思孟學派和亞里...
《德性與生存:傳統儒家人學基本原理》是202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主題是考察以德性為核心的儒家人學體系,作者是山東大學教授沈順福,該書已收入尼山文庫。全書分四章,每章各四節,並有一篇導論和結論,另附兩篇相關研究作為附錄,共30萬字。全書立論深刻,以儒學為主,但學問不避中西,對西方...
《依賴性的理性動物:人類為什麼需要德性》是2013年譯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阿拉斯戴爾·麥金太爾。內容簡介 麥金太爾是當代著名倫理學家,《鳳凰文庫:依賴性的理性動物》是對他之前思想的糾正和發展,標誌著重大的轉向。麥金太爾探討的問題的確也是長期為學界所忽略的領域,《鳳凰文庫:依賴性的理性動物》的出現能夠...
《德性的"精神"氣質》是2019年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德性的“精神”氣質》深化了傳統德性研究的內容,為德性論的進一步研究尋找到了新的方向。該書系統梳理傳統德性研究的幾大理性路徑,充分運用類比、對比和邏輯演繹的方法,深入探討德性的精神本質和精神形態,得出德性作為一種“精神”氣質且擁有...
《儒家德性思想研究》是2020年湖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剛、宋麗。內容簡介 德性思想是儒家哲學的核心,通過對其根源、內涵不斷探索形成了儒學不同階段的特色。本文從縱橫兩條線索系統梳理了儒家德性思想的發展演變過程及基本內涵,認為德性是儒學思考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歸宿,涵蓋了德性思維、德性修養、德性知識...
散德性 散德性,拼音為sàn dé xing,漢語詞語,北京話,意思是(常指當眾)暴露出不知羞恥的言行。引申含義 (常指當眾)暴露出不知羞恥的言行。引用示例 如,早秋搡掇了一下晚秋,不帶好氣兒地說:“~呢你,臭下三爛!”
《德性教育》是2015年7月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志煊。內容簡介 《德性教育》主要是由中山市水雲軒國小校長黃志煊在幾十年的教育生涯中邊實踐,邊追求,邊反思,邊探索,總結出來的一本不同於一般的教育理論著作,也有別於常見的教育經驗之談的圖書。《德性教育》既有對德性教育、德性管理、德性教師和...
8月13日——14日,首屆“國際德性(美德)倫理高端論壇”在武漢東湖賓館舉行。來自美國、中國香港和大陸的20餘位倫理學學者齊聚江城,圍繞“德性與情感”主題展開深入研討。活動
《君子·尊德性:一本書通曉儒家君子文化》是2013年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曼迪。《君子·尊德性:一本書通曉儒家君子文化》主要講述了,《禮記·中庸》說:“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到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而崇禮。”意思是說,君子既要尊重德性,又要講求學問:既要情趣廣大,...
—從李贄的“童心說”說起 論憨山德清的莊子學 論中國道德生活的可能性選擇 莊子“道德”問題論——對儒家的德性的早期反思 商人倫理與宗教倫理——兼論華南地區道教世俗化運動 生命秩序與環境倫理 重塑人與自然的關係 現代國民教育中的“格”童太炎自由觀念的闡釋 梁啓超文化觀尋跡與反思 李大釗東西文化觀述評 ...
道德品質(Moral character),又稱德性,指的是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準。詳細釋義 【詞語】:道德品質 【釋義】:也稱“德性”,簡稱“品德”。個人在道德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一貫的特點和傾向。是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範在個人思想和行為中的體現。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等...
品德,漢語辭彙。拼音:pǐn dé 即道德品質,也稱德性或品性,是個體依據一定的道德行為準則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固的傾向與特徵。品德就其實質來說,是道德價值和道德規範在個體身上內化的產物。從其對個體的功能來說,如同智力是個體智慧行為的內部調節機制一樣,品德則是個體社會行為的內部調節機制。釋義 [Moral ...
品德也被稱作德性或道德品質,它是一定社會或某一時代的道德原則規範在個人思想和行為中的體現,是一個人在一系列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道德特徵和心理品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因素是複雜的,其中環境和教育等社會因素是極其重要的條件,而直接現實的基礎則是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本節還闡述了個體德行的...
”義務與道德、與德性是一體的,德性是人的行為準則在履行義務時體現的力量。德性指的是意志的道德力量,德性本身不是義務,擁有德性也不成其為義務,但它命令人有義務,伴隨著其命令的一種(只可能由內在的自由的法則所施加的)道德強制。義務產生於對道德法則的敬重,德性是履行義務的力量,義務是一種道德的強制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