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德性是基督教倫理學用語。指由分有神性而獲得的德性。即基督教主德:信仰、希望和廣愛。出自托馬斯,阿奎那《神學大全》。《聖經》中最早提出人有原罪,為向上帝贖罪以求拯救必須信仰、希望和愛上帝。奧古斯丁把人生看得充滿罪惡,唯有希望來世,信仰來世,企求上帝拯救,討上帝充滿愛才是幸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神學德性神學德性
- 定義:指由分有神性而獲得的德性
神學德性是基督教倫理學用語。指由分有神性而獲得的德性。即基督教主德:信仰、希望和廣愛。出自托馬斯,阿奎那《神學大全》。《聖經》中最早提出人有原罪,為向上帝贖罪以求拯救必須信仰、希望和愛上帝。奧古斯丁把人生看得充滿罪惡,唯有希望來世,信仰來世,企求上帝拯救,討上帝充滿愛才是幸福。
神學德性是基督教倫理學用語。指由分有神性而獲得的德性。即基督教主德:信仰、希望和廣愛。出自托馬斯,阿奎那《神學大全》。《聖經》中最早提出人有原罪,為向上帝贖罪以求拯救必須信仰、希望和愛上帝。奧古斯丁把人生看得充滿罪惡,唯...
塵世德性是人類的德性,神學德性是神聖的德性。認為人類行為分理智的和意欲的,使思維有所完善的是理智的德性,使意欲有所完善的是實踐的德性。理智的德性有智慧、學識、直觀和審慎;實踐的德性有審慎、公正、節制和剛毅。審慎既是理智的德性,又是實踐的德性。智慧、學識和直觀都是審慎的前提和條件,包含在審慎的...
中世紀神學倫理思想是歐洲中世紀一種以基督教神學為中心的宗教道德理論和封建倫理學說的混合體。內容簡介 歐洲中世紀一種以基督教神學為中心的宗教道德理論和封建倫理學說的混合體。其主要思想來源和理論基礎是基督教教義、教父哲學和經院哲學。它是在歐洲中世紀的教會神權統治和封建專制制度下形成和發展的,並在長達1000...
第二章 西方古代德性傳統及其哲學反思 一、西方古代德性傳統的三源泉及其交匯 (一)古希臘德性傳統 (二)古羅馬德性傳統 (三)古希伯來德性傳統 (四)基督教及其教會德性傳統 二、西方古代思想家對德性問題的探索 (一)古希臘羅馬哲學家對德性問題的反思及其成就 (二)教父哲學家對神學德性的闡釋 (三)經院...
漢語學界對亞里士多德的研究,以《形上學》為顯學,《政治學》與諸《倫理學》全然以《形上學》視角為統攝,或基於卷七,或基於卷十二,即所謂哲學的視野和神學的視野,固然此不失自新柏拉圖主義以來的家法統緒,但自施特勞斯於國內開派以來,政治哲學的視野在亞里士多德的研究上還是付之闕如。本書的出版,當是...
第二章 走出大學生道德教育困境的突破口:引入德性教育 第一節 德性思想的發展與德性教育的提出 一、古代社會的經典德性思想 二、中世紀神學德性論的興起 三、近代德性倫理的式微 四、現代社會的德性反思 五、德性論的當代價值 六、德性教育的提出 第二節 德性教育的優勢及其對大學生道德素養培養的意義 一、德性...
第十四章 德性的性質 第十五章 德性,個人生活的整體和傳統的概念 第十六章 從諸德性到德性及德性之後 第十七章 正義:變化中的德性概念 第十八章 德性之後及追尋德性:尼采或亞里士多德、托洛茨基和聖·本尼迪克特 第十九章 第二版跋 一 哲學與歷史的關係 二 德性和相對主義的問題 三 道德哲學與神學的關係 ...
基本德性是以理性為標準的意志的習慣,有謹慎、正義、節制和堅韌四種;神學德性是意志遵循上帝啟示和使徒教導而培養出的好習慣,包括有信、望和愛。(3)托馬斯倫理學的核心是“自然律”。“自然律”(lex naturalis)不是關於自然界的一般規律,它特指關於人性行為的規律。自然律是上帝制定的永恆律,並銘刻在人的...
P. Lombard, 約1095-1160)把三超德加以系統化。他的思想影響後世頗深,直到十六世紀(格言錄IV,III:23~32,PL 192,521~962)。超德這個學術名詞始於十三世紀。在特利騰大公會議(1545-1563)之後,三超德很少見於信理神學的著作中,反而成為倫理神學所發揮的題目。近日的神學又將三超德與救恩相合。
道德唯實論,亦稱“道德實在論”。西歐中世紀把人的道德生活歸結為上帝意志的一種倫理理論。有兩派。一為極端的道德實在論,主要代表安瑟倫,認為人不贖罪,不還上帝的債就不能重新返回天堂,靠上帝才能幸福而有道德。一為溫和的道德實在論,主要代表托馬斯·阿奎那,認為道德分為塵世德性和神學德性。前者是在理性支配下多次...
中世紀倫理思想(medieval moral thoughts) 指的是歐洲中世紀倫理思想、理論的統稱。主要指以基督教神學為中心的宗教道德理論和封建倫理學說。其特點為:它是一種信仰主義德性論。早期中世紀倫理思想,以奧古斯丁為代表。在奧古斯丁之前,其督教的正宗教義《聖經·新約》已經提出了最初的道德訓戒。它以上帝創世說和人類原罪...
三、幸福論的神聖奧秘:神學德性 第三節 吉爾松的義務論 一、作為神聖奧秘的真理弔詭 二、希伯來傳統的倫理精神 三、義務觀念:存在的形上學秩序 第七章 吉爾松的目的論 第一節 吉爾松的自然哲學 一、宇宙存在的目的論 二、創造者的神聖眷顧 三、超自然的存在秩序 第二節 吉爾松的歷史哲學 一、對於道成...
第1章 德性政治構建論 1.1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城邦德性政治構建論 1.2 西塞羅的自然法思想 1.3 奧古斯丁和阿奎那的神學德性政治構建論 1.4 德性政治構建:穩定的國家政治 第2章 理性政治構建論 2.1 馬基雅弗利、博丹和霍布斯的主權-權力政治構建論 2.2 洛克、盧梭和康德的人權一權利政治構建論 2.3...
因此,人們不應該從虔誠中引出德性、從宗教中引出道德,相反,應該從德性中引出虔誠,從道德中引出宗教。這就是康德在神學領域中所進行的另一場“哥自尼革命”,其重要意義堪與康德在認識論領域中所進行的同類革命相媲美。按照傳統基督教的觀點,上帝的本質就在於他的“絕對性”,即全能、全知和全善,無限、絕對和...
三、幸福論的神聖奧秘:神學德性 第三節 吉爾松的義務論 一、作為神聖奧秘的真理弔詭 二、希伯來傳統的倫理精神 三、義務觀念:存在的形上學秩序 第七章 吉爾松的目的論 第一節 吉爾松的自然哲學 一、宇宙存在的目的論 二、創造者的神聖眷顧 三、超自然的存在秩序 第二節 吉爾松的歷史哲學 一、對於道鹹...
托馬斯·阿奎納(Thomas Aquinas,約1225年-1274年3月7日),中世紀經院哲學的哲學家、神學家。他把理性引進神學,用 “自然法則”來論證“君權神授”說,是自然神學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馬斯哲學學派的創立者,成為天主教長期以來研究哲學的重要根據。死後也被封為天使博士(天使聖師)或全能博士。他所撰寫的最...
《神學大全》共三卷,分別探究上帝、人以及上帝與人的關係。探究人的第二卷又分為兩個部分,首部分主要討論人類行為的一般性原則,第二部分則討論具體的德性,依次為三聖德(信、望、愛)和四樞德(明智、正義、勇敢、節制)。從形式上看,《論正義》從屬於對四樞德的總體分析,自覺繼承了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
其中伊壁鳩魯主義的快樂論與斯多阿主義的德性論的對立,對後世倫理思想的發展有深遠影響。羅馬帝國時期的斯多阿主義強調忍耐、禁慾和服從命運,發展成神秘主義和禁慾主義,最後同新柏拉圖主義(見新柏拉圖學派)合流,成為基督教神學倫理思想(見中世紀神學倫理思想)的重要思想淵源。中世紀 中世紀倫理思想是在封建專制主義和...
阿布·胡載里(Abu al-Hudhayl al-‘Allaf,約753-850),伊斯蘭教穆爾太齊賴派神學家。人物介紹 生於巴土拉,居於巴格達。瓦綏勒·伊本·阿塔的信徒,以“阿拉弗”(‘Allafon,意為“草料商”)綽號著稱。伊斯蘭教學者中,他較早吸收希臘哲學並對伊斯蘭教教義學發生影響。主張除真主本體外,沒有任何其他無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