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加拿大溫哥華)

溫哥華(加拿大主要港市)

加拿大溫哥華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溫哥華(Vancouver),位於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西南部太平洋沿岸,是加拿大的主要港口城市和重要經濟中心,也是加拿大西部的政治、文化、旅遊和交通中心。該市已連續多年被聯合國人居署評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溫哥華坐擁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核心地帶,是一座國際化大都市,也是該省面積最大的城市。按人口來算,溫哥華是加拿大第三大城市。2016年,溫哥華市區人口已達63.2萬。

溫哥華擁有高度發達的電影製片業,是北美洲洛杉磯紐約之後的第三大製片中心,素有“北方好萊塢”之稱。溫哥華也曾與125公里以外的威士拿聯合舉辦過2010年的冬季奧運會冬季殘奧會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早期發展,近代歷史,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人口民族,政治,法章,政府,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體育,娛樂,文化,設施,交通運輸,歷史文化,對外交流,旅遊資源,城市榮譽,

歷史沿革

早期發展

原住民族
據考古學界的發現,原住民族在8000至10000年前已於溫哥華一帶出沒,並於現史丹利公園、福溪、基斯蘭奴、格雷岬和菲沙河口等地設有村落。
溫哥華在1858年隸屬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省會,在當時,有人發現了溫哥華的金礦,所以引發了菲沙河谷淘金潮,超過25000名淘金人士抵達低陸平原補給並準備前往不列顛哥倫比亞內陸,卻沒有進入現溫哥華市的範圍。現市界以內首個歐洲人聚落待1862年才於現馬寶區一帶出現。布勒內灣對岸的穆迪圍(今北溫哥華市)於1863年出現一個鋸木工場,標誌著溫哥華一帶伐木業的開始。後來現布洛頓角一帶出現了另一個鋸木場,但因該帶急湍的水流不利運作而於1867年遷至現歌雅街的盡頭,改稱喜士定木廠,並成為日後溫哥華發展的核心地點。傑克·戴頓於1867年在喜士定木廠附近建立一間酒吧,現稱煤氣鎮的聚落亦圍繞著酒吧逐漸成型。
不列顛哥倫比亞殖民地政府於1870年在煤氣鎮進行勘查並劃出一個名為格蘭維爾的鎮址;名稱來自時任英國殖民地大臣固蘭湖伯爵。憑著其深水海港的地理優勢,格蘭維爾鎮址從多個地點中脫穎而出,被加拿大太平洋鐵路選為其鐵路總站所在。溫哥華於1886年4月6日正式設市,名稱來自喬治·溫哥華,當時的南界僅及現第16街。同年6月13日發生溫哥華大火,整座城市被摧毀。溫哥華消防局其後正式成立,重建工作亦迅即展開。溫哥華於1881年約有1000名居民,到1900年上升至2萬人,到1911年再上升至10萬人。

近代歷史

溫哥華市政中心溫哥華市政中心
1792年,英國人喬治·溫哥華海軍上校的探險船為找尋西北通路航海到巴拉德灣一帶。1862年起歐洲移民在海灣沿岸定居,建立了名為格蘭維爾的鋸木廠小鎮。
1867年時,綽號“Gassy”的傑克·丹頓來到此地,他在蓋士鎮的華特爾街,即現址的蓋士鎮,蓋了一個木造的沙龍酒吧供四面八方來的拓荒者憩息,這就是溫哥華第一家飯店的起源。在城市西遷後蓋士鎮的經濟便開始走下坡。
在1886年的加拿大太平洋鐵路通車後,溫哥華正式設市,並公推傑克·丹頓為第一任市長。傑克·丹頓與他的幕僚決定為紀念第一位到達此地的探險者,將此城市命名為溫哥華。人們為了紀念第一位到達此地的探險者,故將該市以溫哥華來命名。之後,港口和城市便逐漸興起,成為“通向東方的大門”。
1890年~1910年間,人口由1.3萬增至10萬。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後,有了通向歐洲和巴西的航運捷徑,促進了港市的繁榮。
美麗的溫哥華夜景美麗的溫哥華夜景

行政區劃

溫哥華下設10個區和5個鎮,它們分別是西溫哥華區、北溫哥華區、溫哥華西區、溫哥華東區、穆迪港區、本拿比區、高貴林區、比特港區、楓樹嶺區、新威斯敏斯特區、列治文鎮、三角洲鎮、蘭里鎮、索里鎮和白石鎮。
溫哥華市政府駐在溫哥華東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溫哥華坐落在布勒內灣和福溪之間的半島西部,面積115平方千米,城市中心坐標為北緯49°13′,西經123°06′。溫哥華包括市中心、西端區和史丹利公園三個區域。福溪以南和以東的地區則可依安大略街分成溫西和溫東。此外,市政府亦將市內範圍劃分成23個社區。南面瀕臨菲莎河北支流,北面則瀕臨布勒內灣和英吉利灣,溫哥華背靠海岸山脈,面向喬治亞海峽。

地形地貌

溫哥華三面環山,一面靠海,地勢平坦,東部有綿延的落基山脈,西面直接楔入太平洋,無論從北面的山裡下來跨越海灣進入溫哥華市,或者從南面的平原越過弗雷澤河到溫哥華市區,都需要藉助多座大橋,跨過海灣或河流,進入市中心。
溫哥華溫哥華

氣候

溫哥華全年氣候溫和,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夏季氣溫一般在攝氏20℃左右,冬季氣溫在0℃以上。溫哥華一月的平均最高溫度為6℃,七月為22℃,年降雨量比托菲諾少一半。冬季很少下雪,但仍有較多的降雨量,為溫哥華帶來“加拿大雨都”之稱。11月份溫哥華的氣溫在一般保持在3℃—9℃之間,溫潤而舒適。
春季 在這個沿岸城市,春天的氣息來得很早。二月或三月,便可以看到番紅花及黃水仙花的花苗處處盛放。
夏季 溫哥華的夏季氣候和暖舒適,六月至八月的日間溫度一般在20℃左右。
秋季 沿岸地區秋季氣候溫和,夏令天氣往往會延續至十月份。進入十一月,早上的空氣轉涼,亦會開始落葉。
冬季 溫哥華冬季天氣潮濕,但氣候仍然溫和。白雪覆蓋的景象並不多見,山上的滑雪場除外。由十一月至二月,溫度平均為0℃至5℃。

水文

溫哥華地處北美大陸西海岸中部,河流的蒸發量比較小,但流量卻比較大;流域範圍內生態環境較好,植被覆蓋率高河流含沙量較小;河流沿岸有眾多湖泊的調節作用,流量較穩定;緯度較高,有結冰期;河流自低緯向高緯流動,初冬和初春有凌汛現象。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溫哥華森林面積達60000平方千米,約占全市面積的36%。森林資源的商業開採大約有120年的歷史,農業和城市開發用地大約只占溫哥華林地面積的2%,其餘98%仍被林木覆蓋。溫哥華年均木材採伐量為2000平方千米,不到成材林的1%,每年被砍伐的森林面積只占林地面積的0.33%。
溫哥華溫哥華

動物資源

人口民族

根據2016年的人口普查數據,溫哥華市區共有63.2萬人。
溫哥華市徽標溫哥華市徽標
開埠初期,英格蘭裔、蘇格蘭裔和愛爾蘭裔的居民曾經占市內人口的多數,而英裔社群的文化和特徵於某些地區仍然非常明顯,尤以南固蘭湖和克里斯戴爾為甚。然而,隨著溫哥華逐漸發展成太平洋沿岸的貿易中心,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也相繼移居此地,令溫哥華的族裔結構漸趨多樣化。
《中英聯合聲明》於1984年簽署後觸發了從香港前往加拿大的移民潮,而作為加拿大亞太門戶的溫哥華亦接收了大批香港移民,為該市的種族結構帶來重大變化。連同來自中國大陸和台灣的移民,溫哥華成為華裔人口最集中的北美城市之一,而溫哥華華埠也是北美除舊金山以外最大的唐人街。亞裔移民的抵步亦延續了溫哥華作為移民熱門目的地的角色。市內其他主要亞裔族群包括南亞裔、越南裔、菲律賓裔、印尼裔、韓國裔、高棉裔和日本裔等。此外,市內的拉丁美裔人口亦不斷增長,當中主要來自秘魯厄瓜多薩爾瓦多墨西哥等國家。

政治

法章

溫哥華與其他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市區不同,是由一條特別的省例《溫哥華法章》所轄。這例於1953年通過,取替了《溫哥華管轄法,1921》,賦予市政府更大及更多的權力,有別於其他由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市鎮法》給予的權力。

政府

溫哥華由一個10人組成的市議會管轄,任期3年。溫哥華並沒有像北美其他城市一樣劃分城市選區,市議員也因此由全體溫哥華市民直選選出。
溫哥華不同於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其他城市,根據溫哥華憲章,1953年通過的立法取代了1921年的“ 溫哥華城市法”,與不列顛哥倫比亞省“ 城市法”規定的其他社區相比,賦予了這個城市更多和不同的權力。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 ,政府一直由中間偏右的非黨派協會主導,儘管在2008年之前有一些重大的中左翼事件。在2002年,NPA破壞了毒品政策問題,進步選民聯盟在降低危害的平台上取得勝利。 隨後,北美唯一一個合法的安全注射地點為該市大量的靜脈注射海洛因使用者開放。
溫哥華由十一位溫哥華市議員,九位董事會和七位委員會成員組成,他們都任期三年。 對於溫哥華而言,所有的市政選舉都是在一個大的基礎上進行的。 從歷史上看,在各級政府中,溫哥華比較富裕的西部沿著保守或自由主義的路線投票,而東部城市則沿左翼路線投票。 2005年省級選舉和2006年聯邦選舉的結果再次證明了這一點。
雖然兩極分化,但在溫哥華出現了一些政治共識。例如保護城市公園的重點是快速公交系統的發展而不是高速公路系統,減少非法吸毒的方法,以及對社區發展的普遍關注,這些政策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支持在溫哥華的政治範圍內。

經濟

綜述

溫哥華的製造業、高科技產業和服務業非常發達,而資源工業、食品業、初級製造業和農業也是溫哥華經濟的重要支柱。

第一產業

4萬多公頃的森林占溫哥華陸地面積的一半左右。林業在溫哥華市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2015年溫哥華林業局共創造22.1億加元經濟產值,提供了2萬多個就業崗位。此外,林業經濟還拉動了旅遊、可再生能源等相關產業發展。
加拿大廣場加拿大廣場
溫哥華是加拿大最大的林業產品出口城市,約占全國林業貿易的16%,主要出口產品有軟木材、新聞紙、紙漿、木板等。其中,軟木產量居世界第二位,占全國總產量的18.7 % ,出口占全國出口總量的36.6%;新聞紙和紙漿產量和出口量位居全球第一,出口占世界出口量的45%和29%。溫哥華向全球180個國家出口木材產品,2014年出口額達327億加元,占加拿大貨物出口總值的7%。
溫哥華是加拿大西部農、林、礦產品的主要集散中心。天然良港,冬季不凍,外港英吉利灣開闊,內港巴拉德灣口窄內寬,由西向東延伸32千米,港區面積130平方千米,水深12米以上,可供遠洋巨輪出入。港口設備完善,專用的穀物碼頭和貨櫃、散裝貨碼頭沿岸排列,長達10餘千米,並建有巨大的穀物倉庫。全國出口穀物的40%以上在此外運。1982年港口吞吐量5165萬噸,居加拿大首位;主要出口穀物、木材、紙漿、魚品、麵粉等,進口咖啡、可可、糖、茶、鋼鐵、水泥等。有定期航線通往亞洲、大洋洲、歐洲和拉丁美洲各國。與溫哥華島上的維多利亞、納奈莫之間有定時汽車輪渡往返。陸路交通便利,有多條鐵路和公路通往全國各地,並與美國西雅圖等城市直接聯繫。建於菲沙河北側支流河口島嶼上的國際機場,為加拿大重要航空中心之一。

第二產業

溫哥華也是加拿大西部的工商業和金融中心。木材加工業歷史悠久,是首要工業部門;其他傳統部門有水產加工、罐頭食品、造紙、紡織、印刷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了煉油、石化、煉鋁、造船、飛機製造等部門,工業趨於多樣化。城市動力來自附近水力發電站和經由埃德蒙頓—溫哥華管道運來的石油、天然氣。工廠企業主要集中在巴拉德灣沿岸和福爾斯河沿岸一帶。南北兩大工業區之間為商業區,街道寬闊,高樓林立,集中了全市主要行政機構、大銀行、保險公司、現代化旅館和零售批發商店。住宅區分布在工業區外圍,東至本拿比,南至里奇蒙,向北擴及西、北溫哥華。華人聚居,唐人街規模僅次於美國舊金山。著名的獅門橋和另一座大橋跨越巴拉德灣,與北溫哥華相連。弗雷澤三角洲土地肥沃,農業發達,為城市居民提供充裕的蔬菜、水果、牛奶等。
溫哥華溫哥華

第三產業

服務業中,在科技和教育方面,溫哥華是最領先的。服務業占有就業的百分比是80%,生產業是18%。溫哥華是一個標準的以服務業為主的城市。溫哥華的服務業在國際上經濟上有很高的知名度。另外,溫哥華的航空業也很發達,每年約有25000個工作崗位,大部分都是和航空業相關的,年薪也是比一般服務業的要高出26%,航空業是一個出口性的服務業,它不僅是服務加拿大的,也是服務全世界的。
溫哥華在服務業方面是最領先的,其他比較領先的還有科技業、交通業、教育、電信、科技、電影業和建築業等。這些行業在溫哥華都是占有優勢的。

社會事業

教育

溫哥華教育局為溫哥華提供公立教育,轄下包括74所國小、18所中學和7所成人教育中心。
溫哥華同時也擁有三大著名學府,它們分別是: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在2012年的英國泰晤士報排名為全世界第22名,在2013年麥考林加拿大大學最新醫博類排名第2位。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鐘樓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鐘樓
西蒙菲莎大學,於2009年獲《麥克林雜誌》評為加拿大最佳綜合大學。
艾米利卡爾藝術與設計大學。建於1925年,是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老牌的高等學府之一,也是加拿大四大獨立藝術院校之一。它是世界上公認的在視覺藝術、影視藝術和設計方面具有創新和卓越風格的學府。
菲爾萊狄更斯大學,是美國菲爾萊狄更斯大學在溫哥華設立的分校區。

體育

溫哥華加人隊隸屬國家冰球聯盟西大區的西北分區,球隊主色調為藍、綠和白。主場館為可容納18860名觀眾的羅渣士體育館。加人隊的現任主席及總經理為麥克·吉爾斯,教練為阿蘭·維格諾特,隊長為亨里克·塞丁球隊,擁有者則為弗蘭西斯科·阿奎里尼。根據溫哥華太陽報的調查顯示,溫哥華加人隊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球迷最多的職業球隊。
溫哥華夜景溫哥華夜景

娛樂

多元文化色彩濃厚的溫哥華,娛樂節目也是多彩多姿。除了溫哥華年內舉行的各種獨特的節日活動,還可以欣賞戲劇、音樂會及各類表演,以及夜總會和時尚酒吧等。

文化

溫哥華是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媒體中心,多數的全國性媒體都在這裡設有辦公室。溫哥華的兩份主要英文報紙是《溫哥華太陽報》和《溫哥華省報》,它們皆由加西環球集團旗下的太平洋報業集團發行。總部設於多倫多的全國性報章《環球郵報》亦增設了大溫版,以求增加在大溫哥華地區的銷量。市內也有數份免費報章,包括《24小時》和《都市日報》。加拿大國營頻道、CTV電視網、環球電視和Citytv都在溫哥華設有分台。
溫哥華的種族多樣化,亦造就市內多元文化媒體的蓬勃。明報、星島日報和世界日報均有發行加西版,而多元文化電視台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分台亦有製作漢語粵語旁遮普語葡萄牙語和他加洛語的新聞報導。此外,新時代傳媒集團旗下的兩個有線頻道(以粵語為主的新時代電視和以國語為主的城市電視)均可在大溫地區內接收。

設施

溫哥華市區依山傍海,林木蒼翠,風景秀麗,擁有滑雪、狩獵、垂釣、航海等各種旅遊設施。建於鬧市區以西一個小半島上的斯坦利公園,以戶外休息勝地著稱。一年一度的加拿大國際博覽會、溫哥華藝術節等,也吸引了大批遊客。市內有1908年創建的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等文化設施。

交通運輸

溫哥華的電車系統建立於1890年6月28日,連線當時的Granville Street Bridge及西敏道。不足一年後,二埠與溫哥華的電車公司共同開辦加拿大第一條連線兩市的路線,這條路線加速了社區之間的交流,同時也促進了市中心的發展。不列顛哥倫比亞電車局後來成為市區及市際電車系統的營運商,直至電車系統於1958年完全被柴油巴士取代為止。
溫哥華城市交通圖-最新erlinyou版溫哥華城市交通圖-最新erlinyou版
在20世紀80年代,市政府經過長時間的討論後決定禁止在溫哥華市區興建高速公路。例外就是橫加公路,但它也只是位於市區東部的邊緣而已。
運輸聯線負責為大溫地區管理道路網及提供公共運輸服務,包括:普通巴士和B—Line快速巴士線;連線溫市中心及北岸的海上巴士;架空列車捷運系統,包含博覽會線以及千年線和長青線;還有提供市郊通勤服務的西岸快車。而連線溫市中心,列治文溫哥華國際機場的加拿大線也已經於2010年完工。
鐵路
溫哥華太平洋中央車站是溫哥華地區城際鐵路服務的樞紐,有加拿大維亞鐵路的列車前往加拿大境內其他地區,以及美鐵的列車前往美國境內的西雅圖波特蘭等地。
機場
溫哥華國際機場位於市中心區的西南方15千米處,國內與國際航線連線加拿大及美國各大城市,如欲到卡爾加里埃德蒙頓多倫多等地,加拿大航空都提供非常密集的班次。機場稅為國際線15加元,國內線10加元,當天轉機免機場稅。機場與市區有新建的捷運“加拿大線”連線。
溫哥華港
自從1887年國橫貫加拿大東西的大陸橋建成後開始發展起來,溫哥華港現已成為加拿大西部的工商業、交通、科技和文化的中心。主要工業有造船、木材加工、造紙、汽車、魚類加工、紡織、飛機製造及石油加工等。溫哥華港是亞洲到北美各航線中最短的航線。公路與加拿大、美國各地相通;鐵路可達美洲大陸各地。港口距溫哥華國際機場約半小時的車程,有定期航班飛住世界各地。
市內交通
市內公共運輸有巴士、架空列車、海上巴士和捷運四種屬同一計費方式。在同一計費區域乘坐時憑車票便可由巴士轉搭捷運。費用方面採區域制,整個大溫哥華分三區域。區域制計費僅限於上班時段(周一至周五早上6:30至下午6:30),非上班時段則按單一區域收取最低費用。車票可多次使用,但在開始啟用的90分鐘之後作廢。
公車
溫哥華公車票價的高低由兩個因素決定:交通時段和路程遠近。時段分為:工作日內從上班到18時30分;工作日18時30分之後以及周六、日及假日全天。路程則以跨幾個區域衡量。大溫哥華公交網覆蓋的地區被依次劃分為:一區,主要包括溫哥華市;二區,主要包括北溫、西溫、本那比、里奇蒙和機場;三區,指大溫哥華地區其餘的部分。
一日券
周一至周五,上午九點以後及周六、日等例假日,可以在一天之中不計次數地搭乘。一日券計有兩種,一是在超級巿場可以買到的多日券,須由搭乘者指定使用日期。而且一定要加蓋有效日期,另一種則是在捷運車站,使用自動販賣機來購買當天的一日券。$15成人票價。$7.50兒童老人票價。
市內巴士
溫哥華的市區巴士幾乎都是無軌電車。大概每10分鐘左右一班。可搭乘時間是從早上至深夜12點為止。站牌上並無標示時刻表。若是有需要的話,可到旅客服務中心或便利商店得到所需要的資料。向33333傳送每個站牌上獨立的代碼也可以查詢最近的時刻表。
市區旅遊仿古車
半自助旅遊市區觀光最豐富的方式是選擇購買市區旅遊仿古列車旅遊券於市區環繞式的旅遊路線涵蓋市中心區16個觀光景點,享受隨時上下車的便捷旅遊方式。
天車
天車是由計算機操控的輕軌運輸系統。一共有三條線路從Waterfront 到King George有20站共28千米,全程只需40分鐘。每三至五分鐘一班。在市區時則行駛於地下,直到Stadium車站一帶才行駛出地面。從Waterfront到列治文新開了一條Skytrain,每3至5分鐘一班車,列治文地區在地面上,市區溫哥華依然在地下,其間分叉了一條線路可以去機場。
海上巴士
海上巴士為連結市中心捷運總站和北溫哥華的交通系統,所需的時間為13分鐘,一次可搭載400名乘客。周一至周五從早上到下午18:46,以及周六10:00至18:16之間每15分鐘出航一次,其餘時段每30分鐘出航一次。
此外,溫哥華與菲沙河谷的多個城市之間有上下班專列“西海岸快線”相連,且與美國西雅圖有城際列車相連。

歷史文化

由不同部落組成的原住民,是溫哥華最早期的居民,他們比十八世紀移居本省的歐洲人更早居住在這裡。雖然最先占領這塊土地的是西班牙人,但這座城市是以1792年到達這裡的英國船長喬治·溫哥華而命名。
隨著十九世紀的菲沙河淘金熱及橫貫加拿大東西的鐵路的興建完成,溫哥華發展快速,人口急速增長。至1901年,人口已經達到29000。
如今,溫哥華已是加拿大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也是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每年都有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新移民到溫哥華定居,令這個城市成為一個充滿多元文化的萬方之都。
歷史上,中國移民曾大量湧向加拿大西海岸。19世紀80年代,約6500名中國移民建造了加拿大太平洋鐵路,並最終在鐵路沿線定居,又在溫哥華建立了唐人街。
迄今為止,溫哥華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亞裔,其中最多的就是華人,每年還有超過10000名的華人新移民湧入。中國文化已經成為溫哥華精彩紛呈的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加拿大太平洋鐵路開通至溫哥華,有份興建鐵路的華工亦頓時失業。被遣散的華工滯留溫市討生活,並形成華人聚落。到1887年華埠人口約有90人,“China Town”一詞更出現於本地主流報章中。由於溫哥華位處菲沙河河口,河水鹽度自然較菲沙河上游為高,早期華人亦因此將此處稱為“鹹水埠”。其後開始出現“Vancouver”的音譯,但初期沒有統一音譯,“灣高花”和“溫哥巴”等皆為人所用。到了清末民初,音譯逐漸統一為“雲高華”或“雲哥華”,並衍生出“雲埠”和“雲城”的簡稱。

對外交流

友好城市
溫哥華是世界上最早開始與其它城鎮建立姊妹關係的城市之一。在1944年,為了援助當時二戰盟軍的港口城市,它與前蘇聯敖德薩結為友好城市。下面是溫哥華現有的友好城市:
溫哥華溫哥華

旅遊資源

斯坦利公園、格羅斯山、格蘭維爾島以及瓦尼爾伊莉莎白皇后公園市中區也只有10到20分鐘的車程。占地1000英畝的斯坦利公園是一個自然公園,其中最吸引人的是溫哥華水族館,裡面培植著一片亞馬遜熱帶雨林和各種魚類。白鯨和逆戟鯨的餵食時間是孩子們最高興的時候。斯坦利公園還有一個動物園、一座玫瑰園、印第安人圖騰柱展區以及網球場。
斯坦利公園斯坦利公園
瓦尼爾公園有可以鍛鍊身體的腳踏車道,也有可以鍛鍊人腦的博物館。海事博物館、溫哥華博物館以及太平洋空間中心面積都不是很大,半天環遊也就足夠了。附近的人類博物館被多數人認為是溫哥華最好的博物館。溫哥華教育十分發達,世界頂級名校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在該市。
溫哥華市中心的熱門去處還有環球好萊塢和硬石咖啡館。溫哥華的工藝博物館中展示著各種工藝藝術作品。美術館1999年的展出計畫中包括圖魯茲一拉特雷克畫派畫展、版畫展、英格蘭古代繪畫大師展和加拿大奧都班鳥展。
著名旅遊景點:
煤氣鎮
煤氣鎮是溫哥華最古老的一區,位於市中心。Gastown之名來源於本市第一間酒吧的東主,綽號為“Gassy”的Jack Deighton賈大頓。十九世紀時,“Gassy”曾在這裡經營酒鋪,使小鎮日漸繁榮,19世紀未,溫哥華成為加拿大的主要港口,1886年正式成為城市,“Gassy”成為第一任市長,他為了紀念在1792年發現該地的白人船長喬治溫哥華,將城市命名為溫哥華市,而後來人為紀念他也將該區命名為Gastown。在Maple Tree廣場的中央立著賈大頓的雕像,站在一隻啤酒桶上。
美麗整潔的街道矗立古雅的街燈,圓石路兩旁經裝修的舊屋,已經成為各種古董店、紀念品店、畫廊及古雅的餐廳。位於Cambie及Water街交匯處有世界上唯一的蒸汽鐘,到處洋溢著那個開拓時期的氣息。
羅伯森街
羅伯森街是溫哥華的核心區域,也是商業區的起點,沿路齊集了不少時裝店、餐廳及酒店,令人感受到與別不同的繁華風采。羅伯森街的盡頭是象徵著現代溫哥華的加拿大大廈,它有高揚著五座白帆形的房頂,裡面是綜和賓館、寫字樓、會議廳,是1986年世界博覽會的主體建築。
格蘭比島以前原是工業區,以公眾市場及美術學院為中心,是有著濃厚的文化氣息的觀光地,聚集了許多餐廳、酒廊、戲院、畫廊、商店和“小童市場”。其中還有藝術家的Show—room及海鮮餐廳。
斯坦利公園
斯坦利公園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公園之一,被譽為溫哥華人的樂園。公園位於溫哥華的市中心,是一個面積上千英畝、森林覆蓋著的半島。離溫哥華市區只有十五分鐘步行路程。圍繞著9千米的公園海傍小徑,吸引了無數的騎車、跑步、溜冰人士及行人。公園內有海灘、湖泊、遊樂園及野餐地點,人們可以遠眺金融區毗連的高樓大廈和海灣、獅門橋、格羅斯山的360度美景,可以深入森林去欣賞古塘殘蓮,還可到海邊的露天游泳池盡情嬉戲。公園中聳立著原住民所制的圖騰柱,手工精細,文化氣息濃厚,是遊客必到拍照留念的地方。1887年,溫哥華建市的次年就決定永久保留這個半島作為公園。
斯坦利公園斯坦利公園
唐人街
溫哥華其百年歷史的唐人街是北美第二大唐人街(僅次於舊金山)。區內的房屋建築設計融合了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及中國傳統的古典風格。另外在區內的中山公園,是中國之外的中國古典花園。
伊莉莎白女皇公園
伊莉莎白女皇公園是由一廢置了的採石場所得之碎石而建成,面積五十二公頃,是全市最高點。園內設有各種花園展覽,如玫瑰園、採石園等。它是溫哥華最佳的結婚照戶外拍攝場地,很多日本人特意到這裡來拍攝結婚照。
獅門大橋
獅門大橋長1300米,高108米,為吉尼斯家族在1938年投資700萬加元建造。設計使用壽命50年,已超過十多年。獅門大橋北岸的富人區依山傍海,環境十分優美。
加碧蘭奴吊索橋公園
100多年前,佐治格蘭·麥基、印第安人奧古斯·傑克和偉科·加沙蘭奴將一條用大麻繩及香柏木結紮而成的吊索橋懸吊在加碧蘭奴河230英尺高、橫跨45英尺的峽谷上,1903年、1914年,吊索橋被加固改建。1956年,吊索橋兩端用鋼纜及混凝土加固,可承受13噸的壓力。儘管如此,這座峽谷上的橋的主要功用大概就是讓世人遊覽,領略搖曳空中的滋味。為此,來回走過橋,會得到公園主人簽發的一張獎狀,證明一次勇敢的經歷。吊索橋公園裡還有許多印第安的圖騰柱和雕像。始創於1911年的TRADING POSTX 精品店銷售19世紀印第安土著手工藝品
加碧蘭奴索吊橋公園加碧蘭奴索吊橋公園
海洋博物館
海洋博物館是由一艘真正航過海的古老艦船所建蓋而成。一踏入博物館,抬頭便可看見艦船高聳的桅桿,頂住後來建蓋遮蔽的木製天花板。遊客在看完博物館播放的錄影帶簡介後,便可參觀博物館,所謂的“博物館”指的便是這艘船的內部。這艘加拿大的騎警艦船,艦名是“聖勞殊號”,於1928~1954年服役於加拿大皇家騎警隊,為其隸屬的運輸船,經常於北極航行。由於航行任及地點所需,這艘船船身十分堅固,船首特別鑲上一層金屬厚板以便破冰之用;船底也呈圓弧形,使冰塊不致撞擊。1954年,聖勞殊號退伍後,由溫哥華市府購得,停放在現址,後來依船身加平面防蔽建築,內部也整修回復成當時航海的舊貌,供遊客參觀。
溫哥華美術館
在溫哥華市中心的羅伯森街購物街上,坐落著著名的溫哥華美術館,美術館內收藏著來自世界各地和溫哥華的美術作品,其中繪畫作品眾多,因此溫哥華美術館又被稱作藝術畫廊。溫哥華作為加拿大最富有活力和朝氣代表城市,溫哥華美術館更是反映了城市的無限創造力和大膽的想像力。畫廊位於繁華的市中心地帶,是眾多美術愛好者的交流平台。作為展示其矚目成就的門戶,同時也發揮著促進哥倫比亞藝術遺產的動力作用,藝術館內通過高尖端設備的管理與放映,遊客可以欣賞到當代最著名的藝術家以及溫哥華的國際知名藝術家的作品,例如:傑夫喬、恩·華萊士、斯坦·道格拉斯、羅德尼·格雷厄姆、羅伊·雅頓和布萊恩Jungen等藝術家。畫廊里還囊括了許多壯麗的作品及具有重要歷史性質的藝術家——艾米麗·卡爾,一位偉大的西海岸藝術家所描繪的美麗景觀和村莊以及透過繪畫所表現的哥倫比亞民族文化的作品。溫哥華美術館是溫哥華著名的歷史古蹟之一,其本身建築就是一件非凡的藝術品,是來自各國藝術家們最喜愛的遊覽聖地之一。
溫哥華美術館溫哥華美術館
溫哥華港
溫哥華港位於巴拉德灣和弗雷澤河三角洲之間,與溫哥華島隔岸相望,靠近美國華盛頓州。早在19世紀70年代,溫哥華原為伐木工人的居住地,當時稱之為格蘭維爾,直至1886年才更名為溫哥華。巴拿馬運河於1915年正式通航後,加拿大西部地區生產的大量穀物和木材,通過溫哥華港,沿著北美西部海岸一路南下,再經過巴拿馬運河向東,進入大西洋,再運往歐洲。於是,溫哥華迅速發展成為繁榮的海港城市,人口在150萬以上,商業、金融業、航海業和文化教育事業均很發達。此外,還有捕魚、食品、印刷、金屬構件和造船等工業。溫哥華港擁有規模宏大的海港碼頭和自動化程度很高的穀物裝卸設施。溫哥華港的交通非常發達,有加拿大國家鐵路、加拿大太平洋鐵路、跨越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鐵路和伯靈頓鐵路等四條鐵路和多條公路線,可直接從溫哥華港口碼頭通向加拿大美國的內陸腹地,港口旁邊是溫哥華國際機場

城市榮譽

在2015年的全球最宜居城市調查報告中,溫哥華位列榜首,被聯合國人居署評選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
溫哥華溫哥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