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茵河(歐洲河流名)

萊茵河(歐洲河流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萊茵河西歐第一大河,發源於瑞士境內的阿爾卑斯山北麓,西北流經列支敦斯登奧地利法國德國荷蘭,最後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長1232千米,萊茵河在歐洲是一條著名的國際河流,沿途的列支敦斯登奧地利法國荷蘭都留下了它的足跡。自1815年維也納會議以來,它已成為國際航運水道,通航長約869公里(540哩),遠至瑞士-德國邊境上的萊茵費爾登(Rheinfelden)。流域面積(包括三角洲)超過22,0000平方公里(85,000平方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萊茵河
  • 外文名:Rhine River
  • 發源地瑞士境內的阿爾卑斯山北麓
  • 長度:1232千米
  • 流域面積:22萬平方千米
  • 平均流量:2000立方米/秒
  • 河口:北海
  • 最佳遊玩季節:4月到10月最佳。
  • 建議遊玩時長:3小時
  • 開放時間:全年開放
  • 門票價格:無門票
行前必讀,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如何到達,景點美圖,地理意義,流域面積,形成過程,造山運動,河流襲奪,冰河時期,地球暖化,全新世,河流水系,上游,中游,下游,水文狀況,黃金水道,航運歷史,19世紀前,19世紀,20世紀,港口建設,沿岸城市,沿岸風景,最美地段,世界遺產,污染事件,概要,詳情,後果,影響,

地理意義

萊茵河是德國最長的河流。萊茵河流經德國的部分長度為865公里,流域面積占德國總面積的40%,是德國的搖籃
萊茵河是具有歷史意義和文化傳統的歐洲大河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業運輸大動脈之一。萊茵河航運十分方便,是世界上航運最繁忙的河流之一。
萊茵河還通過一系列運河與其他大河連線,構成一個四通八達的水運網。萊茵河運費低廉而有助於將原料的價格降低,這是萊茵河成為工業生產區域主軸線的主因。現有1/5的世界化工產品是在萊茵河沿岸生產的。萊茵河過去長期是歐洲政治糾紛的源泉,現在則因污染程度的提高,國際間把注意力集中在生態保護。

流域面積

萊茵河幹流全長大約1230公里(目前據測算,從瑞士格勞賓登州阿爾卑斯山區的萊茵河源頭,經列支敦斯登、奧地利、德國和法國,直到荷蘭灣的出海口,萊茵河總長應該為1232公里左右),通航里程將近900公里,其中大約700公里可以行駛萬噸海輪。

形成過程

造山運動

航行至萊茵河羅蕾萊處的船隻
萊茵河從阿爾卑斯山流向北海海盆,現今萊茵河的地理與地質環境是從阿爾卑斯造山運動(Alpine Orogeny)時開始形成的。
在歐洲南部,這個時期從約在2億4000萬至2億2000萬年前的中生代三疊紀開始,位於歐亞板塊非洲板塊之間的古地中海出現。現在的地中海是來自於這個稍微比較大的古地中海。在1億8000萬年前的侏羅紀,歐亞板塊與非洲板塊往反方向移動,開始擠壓古地中海海床,使得歐亞大陸壓在古地中海的上方,板塊的邊緣在新生代漸新世中新世的阿爾卑斯造山運動。在這次擠壓中有幾個板塊的位置移動,形成地中海附近獨特的地質特徵,包括庇里牛斯山義大利的阿爾卑斯山、向西移動的安那托利亞希臘山脈島嶼。這種擠壓與造山運動持續到現在,導致山脈每年持續上升與火山活動。
在歐洲的北部,北海海盆是在三疊記與侏羅紀時形成的,直到都還現在沉積物仍繼續堆積。在阿爾卑斯造山運動與北海海盆沉積之間的區域,地勢仍然比較高,包括阿登艾菲爾山孚日省,這是因為比較早期的華力西(Variscan)造山運動所造成的。
始新世之後,阿爾卑斯造山運動在這個區域造成了一個N-S裂口系統。這個裂口主要是由位於德國東南部/法國東部的上萊茵地塹與德國西北部/荷蘭東南部的下萊茵灣。在中新世的時候,一個河流系統在上萊茵河地塹發展起來,它繼續往北流,被認為是最早的萊茵河。在這時期,還沒有任何支流流入萊茵河,反而隆河多瑙河的分水嶺從阿爾卑斯山北側流走。

河流襲奪

現在阿爾卑斯山是萊茵河的分水嶺,但是原先並非如此。在中新世時,萊茵河的分水領只有到艾菲爾山與韋斯特林山的南部,大約位在阿爾卑斯山北邊450公里的位置。然後Sieg流入萊茵河,不過摩澤爾河則尚未成為萊茵河的支流。阿爾卑斯山北麓則往多瑙河注入。
萊茵河憑著河流襲奪往南延伸,並導致它的支流持續增加。在上新世時期,萊茵河已經靠著河流襲奪達到孚日山脈,包括摩澤爾河、美因河內卡河都成為它的支流。阿爾卑斯山北部則是隆河的流域。萊茵河在更新世早期時,已經將現在大部分阿爾卑斯山原本流入隆河的河川納入流域之中,包括阿勒河在內。從這個時候開始,萊茵河流域擴展到博登湖上游,而美因河的上游(施韋因富特之後)與孚日山脈也已經成為萊茵河流域的一部份。

冰河時期

更新世冰河期交錯的時代,大約6個主要的冰河期在600,000年前開始。當時海平面下降120米,大陸大部分的邊緣地區於是暴露出來。在更新世早期,萊茵河是往西北方向流動,注入現在的北海。在盎格魯冰河期(Anglian glaciation)時期,現在北海的北部是被冰所覆蓋,且透過這英格蘭運河形成大湖。使得萊茵河的源頭透過這英格蘭的運河轉向。在冰河時期間,塞納河的河口位於布雷斯特近海,所以泰晤士河塞納河皆是塞納河支流。當海平面在間冰期大約回復到原先的高度時,萊茵河於是在現在的荷蘭境內形成三角洲。
最後一次冰河期從74,000年前持續到更新世結束。在歐洲西北部,有兩個階段非常寒冷,分別在70,000年前與29,000-24,000年前達到頂峰。第2個階段稍微比最後一次冰河期極盛時期(Last Glacial Maximum)還早。在這時期,下萊茵河往西流,通過荷蘭,延伸西南方通過英國運河,最後注入大西洋。英國與以色列運河與大部份的北海變成陸地,主要是因為當時的海平面比現在低約120米。
在最後一次冰河期,現在萊茵河大部分的源頭並非位於冰層下方,雖然它的來源無疑是冰河的水。冰河時期凍土層的植物與動物群從亞洲延伸越過歐洲中部抵達大西洋。在最後一次冰河期極盛時期,當時冰棚覆蓋在斯堪的那維亞、波羅的海、蘇格蘭及阿爾卑斯山,於是凍土層自然分布在這個區域。黃土或是被風吹拂的塵土越過凍土層,沉積在萊茵河谷與四周,導致土壤相當適合農耕。

地球暖化

當歐洲西北部在22,000年前緩慢地開始暖化,冰凍的底土及阿爾卑斯山延伸出的冰河開始融化,冬季的積雪也在春季融化。大部分都進入萊茵河的周圍,下遊河道因此增長。快速的暖化與植披轉變成開放的森林開始在13,000年前。大約在9000年前,歐洲已經完全是樹木叢生。
隨著全球的冰覆縮小,海洋的水位升高,英吉利海峽與北海再度被水淹沒。冰雪融化後的水流入大海,陸地的沉積被水淹沒成為歐洲的海岸線(海侵)。大約在11,000年前,萊因河河口位於多佛海峽。北海的南部仍然存在一些陸地連線歐洲大陸及英國。大約在9,000年前,海平面上升後,這個連線遭到阻斷,並影響人類居住的分布狀況。
從7,500年前開始,潮汐的狀況及水流與現在相當的類似。海平面上升的頻率已經下降,主因是萊茵河沉積與海岸持續隆起:至少在7,000年以前,海岸線與現在相當類似。在北海的南部,因為地層構造的沉積,海平面仍然繼續上升,100年上升約1-3厘米(最近3,000年上升1米)。

全新世

全新世開始之後(11,700年以前),萊茵河進入冰河時期所遺留下來的山谷。隨著荷蘭地區海平面繼續上升,全新世萊茵河-默茲三角洲於8,000年前開始形成。同時代的絕對海平面上升和地理構造的沉降對於三角洲的變化造成強烈的影響。
人類的影響於3,000年前出現在三角洲地區,因此土地清除情況增加(銅器時代農業活動) ,萊茵河在高地地區(德國中部)沉積情況快速增加,三角洲面積增加速度也因此變快。
目前瓦爾河和下萊茵河是透過鹿特丹附近的前默茲河口流入北海。萊茵河分支艾瑟爾河流向北方,進入艾瑟爾湖(艾瑟爾湖前身為鹹水潟湖,但是自從1932年以來逐漸成為一個淡水湖泊)。萊茵河的水量被劃分為三個部份:瓦爾河(占有6/9的水量)、下萊茵-萊克河(占有2/9的水量)和艾瑟爾河(占有1/9的水量)。

河流水系

上游

萊茵河起源於瑞士的阿爾卑斯高山之上,有兩條源流,即前萊茵河(Vorderrhein)和後萊茵河(Hinterrhein)。前萊茵河發源於托馬湖(Lake Toma),然後向東流經迪森蒂斯(Disentis),至庫爾(Chur)上方的賴謝瑙(Reichenau),與來自南方的後萊茵河會合。在庫爾下方,萊茵河離開阿爾卑斯山脈,首次形成瑞士和列支敦斯登(Liechtenstein)公國間的界河,然後注入康斯坦茨湖(Lake Constance),因水勢和緩而形成三角洲。出湖後,萊茵河流經其溫特塞(Untersee)狹長通道。自此,萊茵河折向巴塞爾的彎曲處;在這中間,它是瑞士-德國間的界河;不過在萊茵河畔施泰因(Stein am Rhein)以下的地區卻是例外,這裡邊界有所偏離,因之沙夫豪森(Schaffhausen)處的萊茵瀑布完全位於瑞士境內。萊茵河在阿爾卑斯山脈前沿地區和黑森林地區之間,流勢逐急,水道過去被湍灘所阻礙,現已修起幾座河堰(水壩)。在此地段,它納入源於阿爾卑斯山脈的支流--圖爾(Thur)、特斯(Toss)、格 拉特(Glatt)和阿勒(Aare)諸河,並與來自北方的武塔赫(Wutach)河會合。
在巴塞爾下方,萊茵河北折而河谷趨寬(約20里),谷底寬廣而平坦,兩岸分別有佛日山脈古老山嶽和黑森林高地、哈爾特山脈(Haardt Mountains)和奧登林山(Oden Forest)高地對峙。從亞爾薩斯流來的主要支流是伊勒(Ill)河,它在斯特拉斯堡注入萊茵河;此外,還有一些短小的支流,如德賴薩姆(Dreisam)河、金齊希(Kinzig)河等,它們是從黑森林流來的。再往下游,內卡(Neckar)河在曼海姆(Mannheim)注入萊茵河;美因河在美因茲對面與萊茵河會合。

中游

萊茵河中部是該河景色最為壯麗且最富有民間傳奇色彩的一段。在此長145公里的地段,萊茵河從西有洪斯呂克山脈(Hunsruck Mountains)、東有陶努斯山脈(Taunus Mountains)的險峻、板岩覆蓋的山坡之間流過,形成一段曲折而深邃的峽谷。遠至科布倫茨(Koblenz),兩岸山坡上布滿葡萄園;在科布倫茨,有摩澤爾(Moselle)河和蘭(Lahn)河與萊茵河會合。往下,兩岸遠處有丘陵起伏,西邊有火山艾費爾高原(Eifel Upland)的山麓丘陵,東邊有韋斯特林山(Wester Forest)的山麓丘陵。在安德納赫(Andernach),玄武岩的塞文高地(Seven Hills)突起於河的西邊。
在波昂以下,河谷張開,進入一廣闊的平原,科隆舊城位於萊茵河的左岸。坐落於右岸的杜塞道夫(Dusseldorf)是北萊茵-西伐利亞煤田的首要商業中心。杜易斯堡(Duisburg)位於魯爾河口,大部分魯爾河運來的煤和焦煤以及進口的鐵礦石和石油,皆在此裝卸。

下游

萊茵河最後一段位於邊境城鎮埃默里希的下方、荷蘭的三角洲區域中。萊茵河在此分成許多寬的岔流如萊克(Lek)河、瓦爾(Waal)河等;再往下,還有梅爾韋德(Merwede)河。隨著1986年龐大的三角洲工程計畫(為防止荷蘭西南海岸地區的洪水泛濫而修建)的完成,所有萊茵河主要岔流皆已切斷關閉;現在有閘門和橫向渠道讓河水注入海內。自1872年以來,為改善北海到鹿特丹航運而修建的新沃特韋運河(New Waterway Canal)已成為聯繫萊茵河與海洋的主要航道;在運河沿岸建成的歐羅波特(Europoort)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

水文狀況

阿爾卑斯山萊茵河(即瑞士境內的萊茵河上游)具有阿爾卑斯型(即高山型)特點∶坡度很陡,流量大(流域面積降水量的80%),嚴冬顯然水量最小,春季由於融雪水位很高,初夏由於夏季暴雨而水位最高。萊茵河水變化可由康斯坦茨湖調節,但是由於與阿勒河合流,變化又有所增加。康斯坦茨湖收納高原溪流和萊茵河的水並起到過濾作用。阿勒河平均水量比萊茵河還大。萊茵河自巴塞爾以下,來自高原的支流--海拔高的春季水量最大,海拔低的冬季水量最大--正日益增強其調節萊茵河流量不平衡的作用。因此,在科隆觀測,萊茵河從平均流量的平均偏離度很微小,河水有利航運。
流經德國的萊茵河流經德國的萊茵河
此外,萊茵河適航地區冬季一般都很溫和,河水在冬季偶爾才結冰。萊茵河水位常年較滿;流速較緩慢(流經地區大部分為歐洲中部和西部平原地勢低平水流平穩地處溫帶海洋性氣候區氣溫變化幅度小降水較多流量大)、春夏為汛期(原因是阿爾卑斯山的積雪融化),6-7月為高峰;水溫隨氣溫變化;大部分流域無冰期。其他特點:是歐洲通航里程最長的河流。

黃金水道

萊茵河全年水量充沛,自瑞士巴塞爾起,通航里程達886公里;兩岸的許多支流,通過一系列運河與多瑙河羅訥河等水系連線,構成了一個四通八達的水運網。萊茵河所流經的是歐洲的主要工業區,人煙稠密。德國的現代化工業區魯爾就在它的支流魯爾河利珀河之間。在魯爾河和利珀河之間,通過4條人工開鑿的運河和74個河港與萊茵河聯成一體,7000噸海輪可由此直達北海。萊茵河的航道就像公路一樣,每隔一定距離就有一塊里程碑,上面標註著公里數。
繁忙的航運繁忙的航運
萊茵河不僅保證了魯爾區的工業用水,還為魯爾區提供了重要的運輸條件。正是依靠著這種便利的運輸條件,大批鐵礦砂和其他礦物原料才能源源不斷地從國外運到這裡。魯爾工業區與荷蘭內河航運網之間運輸十分繁忙,每天船隻來來往往,就像大街上的車水馬龍,貨運量居世界前列。

航運歷史

從歷史和貨運量上來說,萊茵河在世界諸河流中是無可比擬的商業運輸大動脈。自萊茵河流域併入羅馬帝國以來,萊茵河就是歐洲最大的運輸線路之一。

19世紀前

羅馬人曾保持有一支萊茵河運輸船隊;隨著中世紀貿易的興起,萊茵河的重要性急遽增加,因為當時道路不佳,貿易要儘可能靠水路運輸
過去賓根峽谷的岩石障礙將航道分成兩段∶逆流貨運大多由海船運至科隆,而順流貨運--首先通過阿爾卑斯山脈各山口運來--大多自巴塞爾運至美因茲和美因河畔法蘭克福

19世紀

萊茵河現代航運的興起開始於19世紀,它達到現今的規模主要歸功於4個因素∶撤銷對航運的政治性限制,疏浚航道,萊茵河腹地的河網化和河岸各國的不斷工業化。在19世紀以前,該河多裝運價值昂貴而體積較小的貨物;但自19世紀後半個世紀以來,該河的貨運量已大大增加。自1840年以後運輸方式是利用拖船牽引許多駁船。
1815年維也納會議就萊茵河自由航運和取消徵收通行費達成原則協定,1831年《美因茲公約》具體付諸實施,並因之建立了萊茵河中央委員會。第一部條約於1868年簡化和修訂為《曼海姆公約》(Mannheim Convention),1918年該公約將一切特權擴大給予所有國家而不限於河岸各國的船隻,現在該公約仍然大致有效。
從歷史上說,萊茵河有兩個區段對航運有嚴重障礙∶賓根和河上游南方地區岩石阻隔。1830~1832年在賓根炸出2條航道;1817~1874年在上游進行了運河化,將河水限定在人工河床內並拉直了河道。然而上游的航運現在仍受到季節性流量變化和湍急水流的影響。
在巴塞爾下方,萊茵-隆運河(1810~1833)的於南格(Huningue)支流通到米盧斯(Mulhouse),在此又與運河的主流會合,然後運河又在斯特拉斯堡與萊茵河會合。萊茵-隆運河可通航300噸的船隻,貨運量卻不甚大。更重要的是--雖不是更大--萊茵-馬恩運河(Rhine-Marne Canal,1838~1853),也在斯特拉斯堡注入萊茵河。

20世紀

為了改善航運和生產水電,法國根據《凡爾賽和約》有權在巴塞爾下方將萊茵河水分流至一條運河--後命名為亞爾薩斯大運河,然後運河在斯特拉斯堡注入萊茵河。1932年在康斯(Kembs)築水壩,這就完成了大運河的第一階段(計畫可由1,500噸船通過),大大改善了航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設又重新開始;但根據1956年一項條約的規定,西德同意將摩澤爾河運河化,法國則以同意將大運河修到新布賴薩赫作回報。
1945年以後運輸方式有所發展,起先採用自力推進的駁船,隨後又採用推頂船,這樣一艘推頂船便可推動多艘駁船組成的單位。萊茵河(特別是中段和鹿特丹至巴塞爾之間的一段)夏季還有定期的客運,不過這種業務多是專為觀光客而設的。
內卡河遠至斯圖加特、美因河遠至班貝格(Bamberg)皆已運河化。業已修完的美因-多瑙運河北部從班貝格向南流至紐倫堡紐倫堡現已成為很重要的港口。1956年西德、法國和盧森堡簽訂條約,規定將摩澤爾河從科布倫茨到蒂永維爾(Thionville)一段274公里(170哩)運河化,此工程已於1964年完成。蘭河中有68公里(42哩)的一段已運河化,適於200噸的小船航行。
在魯爾區域內,魯爾河本身(除最後11公里〔7哩〕長的一段外)和利珀(Lippe)河現未用作航運水道。萊茵-黑爾訥運河,還有重要性較小的韋瑟爾-達特爾恩-哈姆運河(Wesel-Datteln-Hamn Canal,1930),現已代替它們發揮效用。萊茵-黑爾訥運河1916年完成杜易斯堡與黑爾訥之間的一段,它通過多特蒙德-埃姆運河(Dortmund-Ems Canal)將萊茵河與德國北海沿岸連線起來,通過中部運河將萊茵河與德國中部、東部及東歐各航運水道連線起來。韋瑟爾-達特爾恩-哈姆運河的走向,與利珀河下游的河道平行。萊茵-黑爾訥運河適航能量為1,350噸船,它已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造運河的最小能量的標準,也是建造駁船的標準。再靠近萊茵河口,阿姆斯特丹以南的梅爾韋德運河(1952年已擴大)為排水量大至4,300噸的船隻提供了另一航道。

港口建設

曼海姆的港口設施於1840年啟用;在幾近一個世紀之中,它是個很有效用的水陸轉運港。開始時,儘管航運技術和運輸工具都有所改進,而萊茵河的運輸量卻增加甚微。直至19世紀隨著現代化工業的興起,運輸量才有所增加,現代工業要求大量運輸散裝的礦石、建築材料、化工原料和(1950年以後)石油。在1960年代中期以前,煤和礦石的運輸雖有所降低,而總運輸量卻有所增加;但自1960年代中期以來,貨運噸位已降至原來水準的1/3左右。

沿岸城市

萊茵河兩岸的許多重要城市,如美因茨科布倫茨波恩諾伊斯和科隆,它們原本都是從軍事基地變為貿易場所而後發展成為現代化城市的。萊茵河在沿岸有許多古老而著名的城市,現列舉其中少數,如瑞士的巴塞爾(Basel),法國的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德國的沃爾姆斯(Worms)、美因茲(Mainz)、科隆。但是也有一些工業城市污染了水源,破壞了河岸的景觀,例如德國的路德維希港(Luduigshafen)和萊沃庫森(Leverkusen)。
萊茵河沿岸國家示意圖萊茵河沿岸國家示意圖
萊法州是中歐地區文化歷史最古老的地區之一,萊茵河畔曾是凱爾特人羅馬人勃艮第人和法蘭克人生息之地。在萊茵河畔、施佩耶爾、沃爾姆斯和美因茨聳立著許多中世紀時建造的巨大的皇帝大教堂。德國最古老的猶太教堂(羅馬風格,建於公元1034年)就位於沃爾姆斯。古老的城市特里爾是卡爾·馬克思的出生地。
科布倫茨(Koblenz),是座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二戰中遭嚴重破壞。主要的古老建築集中在老城德意志之角(Deutsches Eck),處在萊茵河和支流摩賽爾河交匯處的三角洲。這裡成為德國統一的象徵,因此稱為德意志之角。平台上在東西德統一後重新豎起了德國皇帝威廉一世的騎像。沿三角洲是德國13個州的州旗。山上是俯瞰萊茵河谷最好的地方。帝國紀念像(Niederwald Denkmal)紀念公元1871年德意志帝國的建立。瑜德斯海姆(Rudesheim),是萊茵地區著名的葡萄酒小鎮。以“雷司令白葡萄酒聞名。鎮中最有名的是一條叫Drosselgasse的狹窄小巷,兩邊都是禮品店、餐館和酒館,當然不要錯過這裡的酒窖,他們出售自己釀造的白葡萄酒,你可以在酒窖品嘗到各種品質的葡萄酒,店員會熱情地向你介紹如何品嘗鑑定葡萄酒。在葡萄酒博物館你可以了解整個葡萄酒的歷史和釀造過程,也能品嘗到葡萄酒
在萊茵河畔有一座歷史名城呂德斯海姆,這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小城,它因其擁有一條中古時代的德洛塞爾小巷而聞名。如今,這座小城已成為旅遊者必經之道。德洛塞爾小巷巷寬不足5米,兩旁排列著一座座黑色桁架小樓,樓層向街心突出,極險且極富建築藝術美感。樓上樓下鮮花點綴,鋪面精細而高雅。小巷的路面是用石子鋪成的。這裡天天都有快樂的慶祝活動。古老的建築藝術、歡樂的節日氣氛,無不令遊客在此樂不思返。

沿岸風景

早在200年前,德國浪漫主義時期的詩人和思想家們就被萊茵河的魅力所傾倒,為她奉獻了無數美麗的詩篇,因此有“200年萊茵浪漫”一說。公元1802年,克萊門斯·馮·布倫塔諾和後來成為他的連襟的阿希姆·馮·阿爾尼姆共同進行了一次萊茵文學之旅,沿途收集兩岸民謠和傳說,日後整理成民間詩集“魔術號角”,其中有著名的“魔女羅蕾萊”。羅蕾萊(Loreley),德國著名詩人海涅詩歌的神話傳說故事中的女妖。這段河段彎多水急,往來的船隻經常出事。相傳這是因為有個美麗的女妖羅蕾萊用她甜美的歌聲使得船夫神迷的原因。河道旁有披著長發的羅蕾萊的雕像。二十多年後,通過浪漫主義詩人海涅之筆羅蕾萊成為了萊茵河浪漫的象徵。十九世紀英國最偉大的風景畫家,印象派先鋒威廉·特耐爾曾於公元1817年帶著素描本從科隆一路畫到美因茨。
萊茵河畔萊茵河畔
無數的詩人畫家音樂家使這條兩岸點綴著古老城堡的河谷充滿了神奇的色彩。中等山脈的火山岩引發了許多礦泉。德國“葡萄酒之路”(Weinstrasse)在法爾茨森林旁通過。該州眾多的美麗景色常年都吸引著大量的遊客到此遊覽、休假和療養。
然而萊茵河中部(德國城市賓根〔Bingen〕和波昂之間的一段),有像洛勒萊(Lorelei)岩這類的懸崖峭壁和不可勝數的城堡,仍然是美景如畫,遊客如織。瑞士境內的萊茵河位於阿爾卑斯山區;自巴塞爾以下直至下游的勞特河(Lauter River),萊茵河形成德國西部和法國的界河。然後它流經德國境內遠至埃默里希(Emmerich);在埃默里希以下,它分成多股岔流而形成三角洲地段,體現了荷蘭特有的景觀。
在賓根城外萊茵河心的萊茵島上有一座“鼠塔”。據說它是由羅馬元帥德路威斯在公元前8年修建的關稅塔。相傳公元10世紀時,美茵茨主教哈托二世為人吝嗇殘暴,他不顧百姓的飢苦,把大量糧食藏在塔中。百姓忍無可忍。將他禁錮在塔中,主教最終成了成群的老鼠的美餐。由此,“鼠塔”成了關稅塔的別名並一直流傳至今。今天“鼠塔”作為萊茵河上的信號塔指導著來往船隻的航行。與塔隔河相望的是享有“紅葡萄酒之鄉”的美譽的阿斯曼斯豪森市。尼德瓦爾德紀念碑高高聳立在尼德林山下。紀念碑高35.5米,是為紀念1871年德意志統一帝國而建造的。
鼠塔鼠塔
順萊茵河而下,地處聖·哥阿和聖·哥阿斯豪森之間有個地勢十分險惡的狹窄地段,右邊有巨石赫然突起,直刺雲天,這就是“洛雷萊山崖”。崖高132米、寬90米,陡峭的岩壁像一個美麗的少女亭亭玉立於萊茵河的彎角處。每當河水下降時,人們還可以清楚地看到危險的“七少女”暗礁,傳說它是由鐵石心腸美女變成的。這些奇特的暗礁在落日餘輝的照耀下就像少女在梳妝打扮,姿態嫵媚迷人。自古已來,這裡暗礁林立、漩渦四起,給無數的船隻帶來了災難,並由此產生了船夫被妖女洛雷萊的美姿及動人的歌聲所迷惑而喪身江水的動人傳說。這是萊茵河浪漫色彩的象徵,每當遊船在此經過,羅累萊之歌就會響起,美妙的歌聲把人們帶進了童話般的夢境之中。
萊茵河畔的城堡萊茵河畔的城堡
在萊茵河兩岸至今仍保留著五十多座城堡宮殿的遺址,每座城堡都有它們自己的名稱。每一座古堡都有一段古老的故事和傳說,它記載著英雄們氣吞山河的業績及幽幽的兒女戀情。古老的城堡、迷人的傳說伴隨著游者整個萊茵旅程。
萊茵河上游瑞士北部與德國交界的地方,有寬達110米的萊茵河瀑布。膽大的遊人可以乘著小舟,隨波起伏直抵瀑布下面。萊茵河中游,從賓根到德國波恩這一段,峽谷幽深曲折,景色十分壯麗,關於萊茵河的許多古老的傳說都發生在這裡。

最美地段

德國境內有867公里。沿途風景最美的一段在中游的萊茵河谷段,從德國的美因茲(Mainz)到科布倫茨(Koblenz)間。這裡河道蜿蜒曲折,河水清澈見底。人們坐在白色的遊艇之上,極目遠望,碧綠的葡萄園層次有序地排列在兩岸,一座座以桁架建築而引人注目的小城和五十多座古堡宮殿遺址點綴在青山綠水之中。一段段古老的傳說不時把人們的思緒帶向遙遠的過去,人們深深地陶醉在這充滿浪漫情趣的多姿多彩的萊茵河美景之中。為了保護自然風景的原貌,萊茵河河谷段沒有架設橋樑,往來兩岸都靠輪渡。兩岸風景有點像中國的三峽,但山沒有三峽的高、陡。沿河兩岸山坡上遍布葡萄園,點綴著無數羅馬時代的古堡。
萊茵河的美麗風光萊茵河的美麗風光
歐洲還沒有哪一段大河流域風光能象這一段50公里長的萊茵河中游那樣,薈萃了如此密集的、有幾百年歷史的自然與人文渾然一體的景觀。

世界遺產

中上游萊茵河河谷
英文名稱:Upper Middle Rhine Valley
編號:516-026
2002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Ⅱ)(Ⅳ)(Ⅴ)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遴選標準:
標準(Ⅱ):兩千年來,中萊茵河河谷作為歐洲最重要的運輸線路之一,一直促進著地中海和北部之間的文化交流
標準(Ⅳ):中萊茵河河谷是一處與眾不同的文化景觀,這裡不但環境優美,風景如畫,而且積聚了兩千年的豐厚文化底蘊,它的民居、運輸設施、土地使用都有濃厚的傳統文化色彩;
標準(Ⅴ):中萊茵河河谷是狹窄河谷中發展傳統生活方式和通訊方式的典範。兩千年來峽谷陡峭的斜坡形成了獨特的景觀,但是這種土地使用模式面臨著當今社會生態壓力的日益威脅。
延綿65公里的中萊茵河河谷,和它沿途的古堡、歷史小城、葡萄園生動地描述了一段同多變的自然環境相纏繞的漫長的人類歷史。這裡發生了眾多歷史事件,演繹了許多傳奇,幾個世紀以來,為無數的作家、畫家和音樂家提供了靈感。

污染事件

概要

萊茵河污染事件是指20世紀中期以來萊茵河水體遭到的一系列嚴重污染事件。20世紀中葉以來,隨著工業的高速發展,萊茵河曾一度成了歐洲最大的下水道。僅在德國段就有約300家工廠把大量的酸、漂液、染料、銅、鎘、汞、去污劑、殺蟲劑等上千種污染物傾人河中。此外,河中輪船排出的廢油、兩岸居民倒入的污水、廢渣以及農場的化肥、農藥,使水質遭到嚴重的污染。據估計,河水中的各種有害物質達1000種以上。

詳情

1986年11月1日深夜,位於瑞士巴塞爾市的桑多茲(Sandoz)化學公司的一個化學品倉庫發生火災,裝有約1250噸劇毒農藥的鋼罐爆炸,硫、磷、汞等有毒物質隨著大量的滅火用水流入下水道,排入萊茵河。桑多茲公司事後承認,共有1246噸各種化學品被撲火用水沖入萊茵河,其中包括824噸殺蟲劑、71噸除草劑、39噸除菌劑、4噸溶劑和12噸有機汞等。有毒物質形成70公里長的微紅色飄帶向下游流去。翌日,化工廠用塑膠塞堵下水道。8天后,塞子在水的壓力下脫落,幾十噸有毒物質流入萊茵河後,再一次造成污染。

後果

事故造成約160公里範圍內多數魚類死亡,約480公里範圍內的井水受到污染影響不能飲用。污染事故警報傳向下游瑞士、德國、法國、荷蘭四國沿岸城市,沿河自來水廠全部關閉,改用汽車向居民定量供水。由於萊茵河在德國境內長達865公里,是德國最重要的河流,因而遭受損失最大。接近海口的荷蘭,將與萊茵河相通的河閘全部關閉。

影響

法國和前西德的一些報紙將這次事件與印度博帕爾毒氣泄漏事件、前蘇聯的車諾比核電站爆炸事件相提並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