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魯爾工業區是德國,也是世界重要的工業區。位於德國西部、萊茵河下游支流魯爾河與利珀河之間的地區。今天的魯爾區指的是Regionalverbands Ruhr (RVR). 由城市波鴻Bochum, 波特洛普Bottrop, 多特蒙德Dortmund, 杜伊斯堡Duisburg, 埃森Essen, 格爾森基興Gelsenkirchen,
哈根Hagen, 哈姆Hamm, 海爾納Herne, 慕爾海姆(魯爾河旁)Mülheim an der Ruhr, 奧伯豪森Oberhausen 以及雷克靈豪森縣die Kreise Recklinghausen, 烏那縣Unna, 威塞爾縣Wesel 和恩納普-魯爾縣Ennepe-Ruhr-Kreis組成,通常將魯爾煤管區規劃協會所管轄的地區,作為魯爾區(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積4593平方公里,占全國面積的1.3%。
區位優勢
煤炭資源
魯爾區是在魯爾煤田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以採煤工業起家的工業區,隨著煤炭的綜合利用,發展了煉焦、電力、煤化學等工業,進而促進了鋼鐵、化學等工業的發展。魯爾煤田儲量大、煤質好,煤種齊全,含硫低、發熱量高,開採條件好。
魯爾區鐵礦資源較為貧乏,但離法國東北部著名的鐵礦區——洛林鐵礦較近,通過便捷的交通即可運抵。後來,德國又通過便捷的水陸交通運輸,從瑞典、荷蘭等國進口鐵礦,來滿足其生產。
水源
魯爾區位於萊茵河、魯爾河、利珀河等淡水河流之間,加上附近的支流及人工運河,河網密布,淡水資源充足,滿足了其生產、生活的需求。
水陸交通
魯爾區位於歐洲中部陸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聯繫了東歐與西歐、北歐與南歐地區,地理位置既優越也重要。陸上交通廣布,鐵路網稠密,從法國巴黎通往北歐和東歐的鐵路,由本區穿過。這裡的高速公路已交織成網,區內任何地點距離高速公路都不超過6千米,從德國西部通往柏林和荷蘭的高速公路也由本區通過。此外,萊茵河、魯爾河、利珀河等天然河流和四條人工運河,不僅聯成一體,而且都可通航,並能直達海洋,有著方便、廉價的水運條件,便捷的水陸交通為魯爾區原料的運入和產品的運出提供了條件。其中,內河航運尤為重要,因為魯爾區所需的鐵礦石主要經荷蘭的鹿特丹港通過內河航運運入,而工業產品的輸出也主要由這條運輸線承擔。方便的陸上交通,把魯爾區與德國以及歐洲其他地區緊密聯繫在一起。
廣闊的市場
爾區既是生產中心,又是消費中心。德國以及西歐發達的工業,為魯爾區工業生產提供了廣闊的市場。以魯爾區為核心,方圓100千米內,是德國最大的消費核心,魯爾區生產的70%以上的煤炭和鋼鐵在此加工、消費。
作用
魯爾區的工業是德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物質基礎。戰後又在西德經濟恢復和經濟起飛中發揮過重大作用,工業產值曾占全國的40%。現在仍在德國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魯爾工業區突出的特點是,以採煤、鋼鐵、化學、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核心,形成部門結構複雜、內部聯繫密切、高度集中的地區工業綜合體。魯爾區是以採煤工業起家的工業區,隨著煤炭的綜合利用,發展了煉焦、電力、煤化學等工業,進而促進了鋼鐵、化學工業的發展,並在大量鋼鐵、化學產品和充足電力供應的基礎上,建立發展了機械製造業,特別是重型機械製造、氮肥工業、建材工業等。同時,為大量產業工人服務的輕工業,如服裝、紡織、啤酒工業等也有了很大發展。50年代以後,由於石油消費量逐漸增加,魯爾區的煉油業和石油化工工業也迅速發展起來。70年代以後,電氣、電子工業有了很大發展。現在,魯爾區生產全國80%的硬煤,90%的焦炭,集中了全國鋼鐵生產能力的2/3,電力、硫酸、合成橡膠、煉油能力、軍事工業等均在全國居重要地位。戰後在世界一些以採煤工業起家的老工業區嚴重衰退的時候,魯爾區仍具有較強的生命力,是與其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調整區內的經濟結構與部門結構分不開的。
整治
20世紀60年代,魯爾區開始實施綜合整治的總體規劃,主要從五個方面進行:
(1)產業結構調整。這是綜合整治的核心,一方面對煤炭、鋼鐵工業進行改造,另一方面積極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
(2)調整工業布局。為就近獲得通過鹿特丹港進口的鐵礦石,鋼鐵工業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鋼鐵公司甚至將高爐建到荷蘭海邊。
(3)加強交通建設。魯爾區有稠密的鐵路網、高速公路網,萊茵河的水運也很便利。
(4)發展科技。這是維持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
(5)美化環境。通過治理工業污染和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改變了重工業區污染嚴重的局面,成為一個環境優美的地區。
衰落原因
20世紀50年代以後,經濟開始衰落。由煤炭工業開始,隨後是鋼鐵工業。衰落的主要原因有四個:
(1)生產結構單一。魯爾區的工業生產以煤炭工業為基礎,鋼鐵工業為主導,高度集中於五大傳統工業部門。在這樣的生產結構中,如果某一工業部門生產衰落,將引起全區生產的衰落。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石油和天然氣的廣泛使用,煤炭的能源地位逐漸下降,從而直接導致煤炭的市場需求量的下降,這是造成煤炭工業的衰落的主要原因。煉鋼耗煤量的降低是次要原因。
(3)世界性鋼鐵過剩。鋼鐵工業衰落的主要原因是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市場需求量下降的綜合結果,表現為世界性鋼鐵過剩。
(4)新技術革命的衝擊。這是傳統工業區衰落的根本原因。
經驗
一、運用經濟、法律、行政手段規劃區域發展 近五十年來,德國一直奉行社會市場經濟模式,這種模式的核心是鼓勵競爭、保護競爭、規範競爭。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主導作用的同時,重視運用法律手段,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對經濟進行重建、調整和扶持。例如,在1949年即頒布了《基本法》,而後還相繼頒布了一系列法規法令,如著名的《促進經濟穩定與增長法》。在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中,針對出現的新問題,及時制定法律,從1968年《地區結構政策原則》的制定、1969年《改善地區經濟結構共同任務法》的頒布實施,到1990年兩德統一後出台《託管法》,1995年頒布實施《結構調整法》等等。德國政府運用法律手段,調控和引導企業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積極推動經濟結構的調整,使德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達到了高度工業化水平。
作為主要的政治決策者,聯邦、北威州、市鎮政府分別在各自的職責範圍內依法促進魯爾區轉型。例如,資助老工業基地改造是由聯邦政府經濟部的聯邦地區發展規劃委員會和執行委員會負責。各級政府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提供社會保障和減少社會緊張方面,他們針對產業萎縮和就業困難,採取了諸多“減震”措施,推行休養生息戰略。此外,魯爾區更重視內生性的區域發展,建立民主管理機制。北威州將全州劃分為15個區域,成立了一個區域會議。其成員包括市鎮、行業協會、工會、社會工作機構以及“要求權利平等團體”的代表。地區會議每年開2?3次,其任務是:對市場進行分析和研究,討論當地的發展潛力以及有關勞動就業市場、基礎設施、環保、能源、住房質量、技術發展等問題,制定發展戰略和目標,確定具體的措施和提出具體的項目。這是州政府的決策基礎。權力的分散為公共決策創造了透明的程式,更重要的是,權力的下放使區域之間達成了合作共識,促使那些趨於渙散的人群自我凝聚,自我發展。
二、改變單一經濟結構,使區域經濟發展走向多元化
首先,對傳統企業實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和重新布局。在1966?1976年的10年中,政府撥款150億馬克資助煤礦集中改造,並制定相應的政策保護煤炭工業。1969年,魯爾區26家煤炭公司聯合成立魯爾煤炭公司,把採煤集中到機械化程度高、盈利多的大礦井,關閉不盈利的小企業,對整個魯爾煤田重新規劃,統一部署,指導生產,並且實行了全盤機械化。鋼鐵工業也在同期進行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關閉或合併了老廠,擴建了新廠,進行企業內外調整,加強了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專業化與協作化。現在鋼鐵生產被集中在少數大企業。為便於運輸貨物,魯爾區還調整了鋼鐵、冶金業的布局。此外,在整治煤炭、鋼鐵行業的同時,也不斷提升傳統產業的科技含量。例如,魯爾區的特種鋼材、採煤設備、煉油技術水平等始終均居世界前列。
其次,魯爾區致力於使礦區經濟朝著多樣化、綜合化發展。該區以改善環境條件為突破口,在強化基礎設施、集中整治土地加以開發利用的基礎上,廣泛開展招商引資,大力扶持新興產業,如化學、汽車、機械製造、信息通信以及環保工業等紛紛建立。零售業、旅遊、法律諮詢、廣告、多媒體等各種新興服務產業百花齊放。目前,在魯爾區有15萬個規模不等的企業,大部分都是第三產業。另外,為了促進高新技術的發展,北威州規定,凡是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的企業在當地落戶,將給予大型企業投資者28%、小型企業投資者18%的經濟補貼。優惠的政策,加上強有力的扶持措施,使得信息、電信等“新經濟”工業在魯爾區蓬勃發展。目前北威州從事數據處理、軟體及信息服務的企業就超過11萬家,電信公司380多家,其中的絕大多數位於魯爾區內。
經過多年的努力,魯爾區目前已從“煤鋼中心”逐步變成了一個煤鋼等傳統產業與信息技術、服務業等“新經濟”產業相結合、多種行業協調發展的新經濟區。魯爾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三、發揮科技優勢,促進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為了適應產業轉型對人才和技術的需求,從1961年開始,魯爾區的城市如波鴻、多特蒙德等陸續建立起大學,開始了一股興建大學的浪潮。魯爾區現在已經成為歐洲境內大學密度最高的工業區,擁有14萬多大學生,其中對區域經濟有重要影響的理工科和經濟專業學生占總數的63.5%,比全國高12個百分點。這些高校和研究所針對本地區的發展方向和特有資源,大力開展套用技術研究,不斷輸送技術成果,在促進產業結構的轉型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魯爾區幾乎所有的城市都建有技術開發中心,目前全區共有30個技術中心,600個致力於發展新技術的公司。
魯爾區還有一個把技術轉化到市場套用的體系。所有大學和研究所都有“技術轉化中心”,幫助企業把技術轉化成生產力。政府還在魯爾區建立了很多風景優美的高科技園區,並為在這裡落戶的企業提供支持,新成立的公司能得到低息貸款或部分無償援助等優惠,中小型公司尤其得到關照。
四、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魯爾區的鐵路公路網密集,交通運輸系統十分發達。從魯爾區有名的工業城市多特蒙德到科隆就有兩條ICE高速鐵路,時速高達300公里。魯爾區的高速公路更是縱橫交錯,汽車從市區公路進入高速公路十分容易。魯爾區的市內交通設施也很完善,以多特蒙德為例,這個城市除了有公共汽車以外,還有4條輕軌線,6條捷運線,2條街車線。
密集、便捷的公路和鐵路運輸網,也促進了萊茵河流域航運事業的發展。水陸聯運組成了統一的運輸系統,大大加強了各個工業區之間的密切聯繫,為全區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現在,杜伊斯堡也因為魯爾區的崛起而成為世界第一大內河港。
五、環境保護、資源開發建設成就突出
魯爾新面貌的取得歸功於卓有成效的環境治理工作。為了根除公害,政府投資設立環境保護機構,頒布環境保護法令,統一規劃。首先改造河流,解決水污染問題。在長達100公里的河面上先後建立起4個蓄水庫、108個澄清池,淨化污水。其次,全區建立空氣品質監測系統,在各工廠設定了回收有害氣體及灰塵的裝置,使大氣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此外,全區還進行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保護綠地、濕地和開發新的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在魯爾區,用來開發風能的大風車隨處可見。
魯爾區善於變廢為寶,發掘利用舊的工業資源。傳統上,工業和旅遊似乎是對立的,然而在魯爾區,人們的觀念已悄悄地發生了變化。其中一個是發展工業旅遊,最典型的是將昔日廢棄的礦山、工場改建成工業歷史博物館。1998年,魯爾區域規劃機構制定了一條連線全區旅遊景點的區域性旅遊路線,這條“工業遺產之路”連線了19個工業旅遊景點、6個國家級博物館和12個典型工業城鎮等,幾乎覆蓋整個魯爾區。魯爾區還把這裡的工業遺產和工業文化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並獲得了這項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