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形態特徵,生物分型,生長繁殖,肉毒毒素,性質與結構,作用機制,毒性特徵,治療用途,涉及型式,生存分布,致病機理,肉毒中毒,食源性肉毒中毒,嬰兒肉毒中毒,傷口肉毒中毒,中毒症狀,檢驗鑑定,食品生產中的風險與控制,食品企業,家庭作坊,嬰兒肉毒中毒,臨床套用,毒素除皺,祛皺原理,除皺原因,適用範圍,副作用,十大致命毒藥,
介紹
肉毒桿菌(Clostridiumbotulinum)是一種革蘭陽性粗短桿菌,嚴格厭氧,有A~G7個亞型,每個亞型都可產生一種劇毒的大分子外毒素,即肉毒毒素(botulinumtoxin)。這種毒素可引起人和動物發生以鬆弛性麻痹為主症的肉毒中毒(botulism),雖然並不常見,但卻是一種致命的中毒性疾病。
肉毒桿菌(Clostridiumbotulinum)是肉毒梭狀芽孢桿菌的簡稱,也稱肉毒梭菌,廣泛分布於土壤、海洋湖泊沉積物和家畜糞便中。在厭氧環境中,肉毒桿菌可產生一種強烈的外毒素,即肉毒毒素。
形態特徵
肉毒桿菌為革蘭陽性粗短桿菌,有鞭毛、無莢膜、產芽孢。芽孢呈橢圓形,比繁殖體寬,位於次極端,使細胞呈網球拍狀。在普通固體培養基上,形成類圓形菌落,表面呈半透明、顆粒狀、邊緣不整齊、向外擴散、呈絨毛網狀,且常常擴散成菌苔。在血平板上,出現與菌落幾乎等大或者較大的溶血環。在卵黃瓊脂培養基上,可產生脂酶,在菌落表面入周圍形成彩虹薄層。
生物分型
肉毒桿菌現有2種生物分型方法,根據所產毒素的抗原性差異,肉毒桿菌家族分為A、B、C、D、E、F、G七個亞型。根據生理學特徵,可分為蛋白分解高株和非蛋白分解菌株。前者包括A型及某些B、F型肉毒桿菌;後者包括B型及部分E、F型肉毒桿菌。
生長繁殖
通常,肉毒桿菌在有氧環境中、低於4°C或pH<4.5條件下不生長。只有在厭氧、低鹽、偏酸的特殊條件下,才可生長繁殖並產生肉毒毒素。其中,具有蛋白分解功能的肉毒桿菌最適產毒培養溫度為37°C,不具有蛋白分解功能的菌株最適產毒培養溫度為30°C,甚至在3~4℃的低溫條件下也可產生肉毒毒素。
芽胞特性
肉毒桿菌芽孢在自然界生命力極強,在乾燥環境中可存活30年以上,沸水中可存活3~4h。對紫外線、乙醇和酚類化合物不敏感,甚至對輻射照射也有一定抵抗力。在180攝氏度下乾熱5~15min,100攝氏度下濕熱5h,或高壓蒸汽121攝氏度、30min,才能殺死肉毒桿菌芽孢。此外,芽孢對加氯水、次氯酸鹽也非常敏感。
肉毒毒素
肉毒毒素是肉毒桿菌產生的一類結構相關、抗原性不同的外毒素,也稱肉毒神經毒素(botulinumneurotoxin)。除肉毒桿菌外,某些酪酸桿菌(C.butyricum)和巴拉特桿菌(C.barati)也可產生肉毒毒素。肉毒桿菌通常先產生無毒的前體毒素(progenitortoxin),該前體毒素是由神經毒素、血凝素、非毒素非血凝素形成的一種相對分子質量(Mr)為30萬~90萬的毒素複合物。
性質與結構
肉毒毒素是一種神經毒素,其純品是一種白色晶體粉末,無味、易溶於水,穩定性較差,不耐熱,80℃、10min或煮沸幾分鐘即可失活。但毒素複合物的穩定性好,可長期貯存而不失活或僅有少量活性損失。A~G型肉毒毒素由一條單一的多肽鏈組成,Mr15萬。經細菌本身的內源或外源蛋白酶作用裂解成以二硫鍵相連的雙鏈結構,其中,Mr5萬的輕鏈為毒性活性區,具有鋅離子依賴的肽鏈內切酶活性,可抑制神經傳導的釋放;Mr10萬的重鏈又分為跨膜和結合兩個功能區,分別負責與細胞受體結合併將輕鏈轉運至細胞內以發揮其酶活性。單獨的輕鏈和重鏈均無毒性,只有雙鏈形式才顯示生物活性。
作用機制
肉毒毒素主要是通過與外周神經系統運動神經元突觸前膜受體結合,作用並切割神經細胞中的特異性底物蛋白,阻止神經介質一-乙醯膽鹼的釋放,阻斷膽鹼能神經傳導的生理功能,引起全身肌肉鬆弛性麻痹,而呼吸肌麻痹是肉毒中毒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A~G型肉毒毒素具有相同的作用機制,只是識別的特異底物蛋白有所不同。這些底物蛋白統稱為(solubleNSF-attachmentproteinreceptor,SNARE)蛋白10-121。由於Mr大,肉毒毒素分子不能以擴散方式,而是以“內凹”和受體介導的細胞攝入方式通過腸黏膜上皮屏障進入血液循環(不能穿透血腦屏障),呈現致死效應。
毒性特徵
在所有型別肉毒毒素中,A型肉毒毒素是目前已知天然毒素和化學毒劑中毒性最強的毒性物質,小鼠腹腔注射的LDs。為0.001ug/kg,其毒性是有機磷神經毒劑VX(小鼠LDso,15μg/kg)的1.5萬倍和沙林(小鼠LDso,100μg/kg)的10萬倍13.14。1g結晶的A型肉毒毒素可以殺死100萬人和2000億隻小鼠12。在實驗動物的敏感性上,兔、豚鼠對肉毒毒素的毒性最為敏感,猴、小鼠次之,貓最不敏感。關於肉毒毒素對人的致死劑量還沒有科學的試驗數據,僅有根據靈長類動物致死試驗的推算結果。該毒素對成年人的致死劑量因途徑而異。一般估計為:靜脈或肌肉注射的致死劑量0.09~0.15μg,吸入的致死劑量0.70~1.0μg,口服的致死劑量70μg。其中以注射途徑最為敏感,氣溶膠吸入次之,消化道攝入最差。肉毒毒素本身無皮膚滲透毒性,也無傳染性。
治療用途
1989年,美國FDA批准A型肉毒毒素(商品名BOTOX)作為第一個微生物套素臨床藥物上市。數年後英國、中國也推出同類產品。目前BOTOX等肉毒毒素產品已成為斜視、眼瞼痙攣、面肌痙攣、頸部肌張力障礙等疾病的一線治療藥物。2002年BOTOX美容除皺適應症又得到批准,並將肉毒毒素的臨床套用推向高潮181。自2009年以來,注射肉毒毒素除皺美容已超過果酸換膚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美容方法,每年約有1200萬人藉助肉毒毒素除皺。隨著套用範圍的不斷擴大,肉毒毒素治療藥物的使用範圍已擴展到神經科、眼科、康復科、消化科、泌尿科、耳鼻喉科、皮膚科、兒科以及整形外科等100餘種疾病。在醫藥歷史上,還很少有一種藥物能像肉毒毒素那樣涉及如此多的臨床適應症,並影響到人類的健康和生活質量,因此,肉毒毒素藥物被譽為20世紀90年代神經科學和美容領域中的最重要成果。
涉及型式
攝食肉毒桿菌的食品引發
食物中毒,如: 1. pH>4.6的低酸性罐頭食品(含鐵罐,玻璃罐) ;2.香腸,火腿。在肉毒桿菌素的
注射上,作為
皮膚科套用,還是很安全的,但有一些事項要提醒大家注意:
首先,只有專業的皮膚科醫生才可以完成這樣的手術,這不是美容院可以勝任的。這是因為肉毒桿菌套用在美容上,需要考慮很多的問題,比如劑量,注射的部位,這要經過專業的訓練,而一旦注射失敗,後果不亞於毀容。
其次,在
注射的時候,還要經過非常嚴格的皮膚測試。作為一種毒性很強的
桿菌,很多人對它會不適應,即使以前從未有過過敏現象的人,也可能會對它過敏。
當然,注射肉毒桿菌素以後,還需要不斷
注射,才能讓效果延續,所以在經濟上需要一定的實力,注射肉毒桿菌素的費用大約是一次3000元左右。對於一些需要不斷動用表情的工作者來說,我們建議她在注射以後,最好有1~2周的時間是不工作的,否則會影響注射的效果。同時在
注射以後,也不要做美容,特別是
面部按摩,這樣也會降低注射的效果。
生存分布
肉毒桿菌在自然界分布廣泛,土壤中常可檢出,偶亦存在於動物糞便中。根據所產生毒素的抗原性不同,肉毒桿菌分為A、B、Ca、Cb、D、E、F、G這8個型,能引起人類疾病的有A、B、E、F型,其中以A、B型最為常見。
人體的胃腸道是一個良好的缺氧環境,適於肉毒桿菌居住。肉毒桿菌屬於
厭氧菌,嚴格厭氧,在胃腸道內既能分解葡萄糖、
麥芽糖及
果糖,產酸產氣,又能消化分解肉渣,使之變黑,腐敗惡臭。在厭氧環境中,此菌能分泌強烈的
肉毒毒素,能引起特殊的神經中毒症狀,致殘率、病死率極高。
肉毒桿菌
芽胞抵抗力很強,乾熱180攝氏度5-15分鐘,濕熱100攝氏度5小時,高壓蒸氣121攝氏度30分鐘,才能殺死芽胞。肉毒毒素對酸的抵抗力特彆強,胃酸溶液24小時內不能將其破壞,故可被胃腸道吸收,損害身心健康。
致病機理
量子解析:肉毒桿菌致病時,其生物信息頻率加快(正信息波),肉毒桿菌致病,主要靠強烈的
肉毒毒素。肉毒毒素是已知最劇烈的毒物,毒性比
KCN強一萬倍;純化結晶的肉毒毒素1mg能殺死2億隻小鼠,對人的致死劑量約0.1μg。肉毒毒素與典型的
外毒素不同,並非由生活的細菌釋放,而是在細菌細胞內產生無毒的前體毒素,等待細菌死亡自溶後游離出來,經腸道中的胰蛋白酶或細菌產生的蛋白酶激活後方始具有毒性,且能抵抗胃酸和
消化酶的破壞。
肉毒毒素是一種神經毒素,能透過機體各部的黏膜。肉毒毒素由胃腸道吸收後,經淋巴和血行擴散,作用於顱腦神經核和外周
神經肌肉接頭以及植物神經末梢,阻礙乙醯膽鹼釋放,影響神經衝動的傳遞,導致肌肉的鬆弛性麻痹。
肉毒桿菌毒素對酸性反應比較穩定,胃腸道不能將其滅活,甚至其毒性可被消化道胰醉激活而強化。所以,肉毒桿菌毒素主要從消化道吸收,吸收後的這種神經毒素對神經和肌肉本身影響不大,主要是作用於神經-肌肉接頭處,從而影響神經傳導,使肌肉麻痹。正常情況下,皮膚等感受器感受刺激後,將神經衝動沿反射弧傳遞,經傳人神經、神經中樞和傳出神經,作用於效應器如肌肉,引起肌肉活動。在神經-肌肉接頭處發生了化學性興奮傳遞。即神經衝動傳遞到軸突末梢時,突觸前膜內突觸小泡受到刺激,就會釋放神經遞質如乙醯膽鹼(Ach),Ach擴散到突觸間隙與肌膜上Ach受體特異性結合,引發肌肉收縮。肉毒桿菌毒素通過與膽鹼能神經元的突觸前膜結合,再進行細胞內吞,形成一個包裹毒索分子的酸性小泡。此酸性小泡滯留在運動神經元的突觸前膜的末端。含有神經遞質Ach的突觸小泡在突觸前膜上錨定、融合,以及Ach向突觸間隙釋放均需要一組SNARE蛋白的介導。而肉毒桿菌毒索能特異性切割SNARE蛋白,阻止轉運小泡中Ach的釋放,阻斷神經傳遞從而引起肌肉麻痹。但是,肉毒桿菌毒素不能阻止Ach的合成和存儲,也不能阻止電信號沿神經纖維傳導。
肉毒中毒
肉毒毒素對人和動物均有高度致病力,不分年齡和性別,但人類肉毒中毒主要由A、B、E和F型毒素引起,動物的肉毒中毒主要由C、D型肉毒毒素引起,常發生在牛、馬、羊,禽和鳥類,水貂和雪貂等經濟動物,而豬、犬、貓的肉毒中毒比較罕見。迄今尚無G型毒素引起的人或動物肉毒中毒的病例報導。
根據中毒途徑和對象不同,臨床上有食源性肉毒中毒(food-bornebotulism)、嬰兒肉毒中毒(infantbotulism)和傷口肉毒中毒(woundbotulism)三種主要形式。
食源性肉毒中毒
最早出現在18世紀初,因食入被肉毒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這些食物在製作過程中被肉毒桿菌或其芽孢污染,製成後又未徹底滅菌,導致肉毒桿菌或芽孢在厭氧環境中發芽繁殖產生毒素。食源性肉毒中毒的臨床表現與其他食物中毒不同,胃腸道症狀很少見,不發熱,主要為神經末梢麻痹。臨床典型症狀包括視力模糊、復視、眼瞼下垂等眼麻痹症狀,以及張口、伸舌、吞咽困難等肌肉麻痹症狀,後期出現膈肌麻痹、肌肉鬆弛,直至呼吸困難死亡。潛伏期從2h到10d以上,般為12~48h。在國外引起中毒的食物以罐頭、香腸、海產品和蔬菜為主,國內則以發酵豆製品、麵製品為主。但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因香腸、火腿、罐頭等動物毒性食品引起的肉毒中毒在我國也時有發生。
嬰兒肉毒中毒
1976年美國首先報導嬰兒肉毒中毒病例。主要發生在1~12個月的嬰兒,特別是6個月以內的嬰兒。因腸道的特殊環境及缺乏保護性菌群和抑制肉毒梭菌的膽酸等,當嬰兒食入肉毒梭菌芽孢或被芽孢污染的食品後,芽孢會在嬰兒腸道內發芽、繁殖並產生神經毒素被吸收導致中毒,典型症狀是便秘、吸乳無力、食慾下降和發育停滯,嚴重者因呼吸停止死亡。近20年在美國,嬰兒肉毒中毒的發病率已超過食源性肉毒中毒,每年確診的嬰兒肉毒中毒約250例,而且蜂蜜已被確認是嬰兒攝入肉毒桿菌芽孢的嬰兒食品之一。在我國,嬰兒肉毒中毒的報導較少,究其原因一是缺乏全面的嬰兒肉毒中毒流行病學調查數據,不排除很多病例沒有被發現;二是由於嬰兒肉毒中毒症狀與臨床嬰兒猝死綜合徵(Suddeninfantdeathsyndrome,SIDS)相似,不排除臨床上部分病例誤判。
傷口肉毒中毒
最早發現於1943年。多因手、腳等出現外傷而感染環境中的肉毒梭菌芽孢,在傷口深處的厭氧環境中芽孢發芽繁殖成菌體並產生毒素進入血液引起中毒。因此,其感染方式類似於破傷風。傷口肉毒中毒自報導後的幾十年一直比較罕見,直到1982年,報導了第一-例因注射海洛因而引起的傷口肉毒中毒後,傷口肉毒中毒不斷被發現。如美國因注射海洛因引起的傷口肉毒中毒人數顯著增加,每年有20~40例,僅次於破傷風。1999年前,英國還沒有傷口肉毒中毒的報導,但在2000~2004年,英國發現了74例因注射海洛因而引起的傷口肉毒中毒病例。我國目前還沒有類似的報導。
中毒症狀
攝食肉毒桿菌的食品可引發食物中毒 ,如 pH>4.6的低酸性罐頭食品(含鐵罐,玻璃罐) 或香腸、火腿 。人感染肉毒桿菌後會出現視覺模糊、呼吸困難、肌肉乏力等症狀,如病情嚴重可能導致死亡。
檢驗鑑定
肉毒中毒的實驗室診斷,從病人的血清、糞便、嘔吐物及可疑食品等樣本中檢測到毒素是最可靠的診斷依據。在美便、胃腸道物和受傷組織等樣本中檢測或分離到肉毒桿菌,可支持診斷,但不能以此確診。但在一些嬰兒肉毒中毒病例中,只要在糞便或胃腸物中發現肉毒桿菌,即使在樣本中檢測不到肉毒毒素,也有確診意義。
目前,小鼠生物試驗(致死試驗)是國際公認的肉毒毒素檢測金標準方法,也是最靈敏的檢測方法,靈敏度可達1MLD(相當於10pg).雙抗夾心ELISA是美國SDA和AOACinternational批准的第一個官方認可的肉毒毒素檢測方法,靈敏度可達100pg.在我國針對食品微生物檢驗制定了肉毒桿菌與肉毒毒素的國標GB/T4789.12-2003。該標準主要包括:檢測毒素的小鼠致死試驗以及菌落形態觀察試驗、產毒培養試驗和分離培養試驗等。現行標準的缺點是耗費時間長、需使用實驗動物和各型別肉毒毒素的診斷血清。
肉毒毒素的檢測方法還包括:禽眼瞼閉合試驗、快速免疫層析試驗、肽鏈內切酶ELISA等。禽眼瞼閉合試驗是我國學者建立的一種新的生物試驗法,靈敏度可達1ng。基於金標記的免疫層析法可在5min內出結果,操作簡單,但靈敏度低(10~50ng),適合現場快速篩查。基於肽鏈內切酶ELISA是利用肉毒毒素的內肽酶活性,結合免疫學檢測方法或光譜技術檢測裂解的底物多肽,或者在底物蛋白上作螢光標記,裂解後檢測螢光信號。該方法最大特點是能檢測有活性的毒素,且特異性強、靈敏度高,也可用於毒素分型檢測,值得推廣使用。
肉毒桿菌的核酸檢測方法已非常成熟,如PCR、螢光定量PCR以及多重PCR等檢測A~F型肉毒桿菌的試驗方法均有報導。但目前還沒有肉毒桿菌核酸檢測的國家標準,僅有A、B、E、F型肉毒桿菌PCR檢測的行業標準(SNT2525-2010)。有必要儘快制定A~G型肉毒桿菌的PCR或螢光定量PCR檢測的國家標準,以滿足目前食品生產企業的需求。
食品生產中的風險與控制
肉毒桿菌在自然界廣泛分布,其芽孢又有極強的生命力,食品加工原料存在被污染的風險。現代工業化食品生產中,通常採用溫和的熱處理工藝,雖然足以殺死細菌細胞,但不能殺死芽孢。如果再遇到不正確加工、包裝、儲存等,這種肉眼看不見的小芽孢就會進入密封的罐裝或真空包裝的食品里,發芽繁殖並伴隨致命的肉毒毒素產生,從而給工業化生產食品和家庭自製食品都帶來潛在的安全風險。
傳播途徑主要是經過食物傳播,多見於醃肉、臘肉、豬肉以及製作不良的罐頭食品。根據毒素抗原性不同,肉毒桿菌分為7型,即A、B、C、D、E、F和G型,其中引起人類疾病的是A、B和E型,以A型肉毒桿菌產生的毒素毒性最強。肉毒桿菌發育的最適溫度為25°C~35°C,最適酸鹼度為pH6.0~8.2。肉毒桿菌芽孢耐熱性強,在沸水中可生存5-22h,加溫到180°C仍需5~10min才能將其殺死,但肉毒桿菌毒素的耐熱性不強,高溫下即會變性失活。另外,肉毒桿菌芽孢需要在適宜的條件下才能生長、繁殖成肉毒桿菌
雖然該菌嚴格厭氧,產毒需要特定的條件,但肉毒桿菌在肉和魚等食品表面表面仍能生長繁殖,因為食品表面已提供了足夠的厭氧環境。真空包裝使食品保質期延長,給厭氧肉毒桿菌提供了生長繁殖的時間。特別是那些非蛋白分解的B型及部分E、F型肉毒桿菌在低溫冷藏條件下仍能產生肉毒毒素,而冷藏食品的銷售、儲存溫度通常不超過10C,因此,這類肉毒桿菌給冷藏食品帶來了安全風險。此外,人體的胃腸道是一個良好的缺氧環境,特別是嬰兒胃腸道還未建立起正常的微生物菌群,特別適於肉毒桿菌生長繁殖,因此,肉毒桿菌芽孢又給嬰兒食品帶來一定安全風險。
食品企業
在食品生產中,預防肉毒桿菌污染和肉毒毒素產生的最好方法是原料控制、環境監測和高溫殺菌三個關鍵環節。原料控制:要求食品企業堅持良好的農業操作規範,採購安全可靠、未受芽孢污染的食品原料,應在通風、低溫、有氧環境下儲存食品原料,不給肉毒桿菌及其芽孢提供生長繁殖的條件;環境監測:企業應掌握生產地肉毒桿菌及芽孢分布流行狀況,保持清潔的加工環境,定期對儲存、生產、運輸等周圍環境進行抽樣檢測;高溫殺菌:在生產加工過程快採用適當的高溫處理工藝,可以有效控制肉毒桿菌污染,保證食品安全。
家庭作坊
在家庭自製食品時,雖然很難做到原料控制、環境監測和高溫殺菌三個環節,但應加強食品衛生觀念,正確的食品滅菌是預防肉毒中毒的關鍵。一是自製食物時,要注意加工衛生,避免肉毒桿菌及其芽孢污染;二是家庭醃製或發酵的食物應儘快冷卻並低溫儲存,防止肉毒桿菌芽孢發芽、繁殖產毒;三是吃熟食,食用家庭自製食物前烹調蒸煮6~10min,買來的香腸、火腿、罐頭等肉製品,最好也烹調熟透,這是避免肉毒中毒最有效的方法。
嬰兒肉毒中毒
預防嬰兒肉毒中毒的主要措施是,12個月,特別是6個月以內的嬰兒不要食用罐裝蜂蜜食品。同時,注意保持嬰兒生活環境及其所用物品的清潔衛生。因為有證據表明,生活在農村和農場的嬰兒肉毒中毒比例高於城區生活的嬰兒。
臨床套用
毒素除皺
在了解了毒素的結構與功能以及作用機制後,人類開始用毒素來作為有效藥物。
肉毒毒素被助惡治療
眼瞼痙攣、痙攣性斜頸、痙攣性發音困難等疾病。
1992年有人嘗試將
肉毒桿菌毒素注射除皺法引進到美容醫學的治療上,就是我們所說的除皺術。肉毒桿菌除皺術也稱為
生物素除皺,肉毒桿菌A的商品名為“Botox”。
美容界這陣子的大熱門肉毒桿菌(Botox)可說是一種既不費時又不用開刀的整型治療,這讓許多愛美人士都躍躍欲試,
英國版ELLE報導,對於演藝娛樂界來說,任何的整容都已經過時,新世紀最流行的是自然的長相。
“肉毒桿菌素”是肉毒桿菌所分泌的毒素。它的作用是可以阻斷神經末梢分泌能使
肌肉收縮的「
乙醯膽鹼」,達到使肌肉麻痹的效果。
“肉毒桿菌素”,在美容方面,主要是用來去除動態的皺紋(如皺眉紋、
魚尾紋、抬頭紋)及改善國字臉及
蘿蔔腿。
祛皺原理
動態皺紋產生的原因:
常見的動態皺紋包括:額頭紋、魚眼紋、臉頰紋以及頸紋。常常我們會發現,在我們不做面部表情的時候,一般動態皺紋是無法體現的,而當笑臉或者是睜眼等其它面部肌肉活動的時候,就產生了動態皺紋。而出現這些情況的因素包括先天性因素、衰老、皮膚鬆弛以及後天性養成(例如痤瘡疤痕導致的面部紋理)。
去除動態皺紋的原理,是將收縮造成皺紋的肌肉麻痹掉,使肌肉不收縮,連帶的也去除了皺紋。一般在
注射後三、四天就可以看到效果,一周后效果就很明顯。效用期約三至六個月,平均四個月。若皺紋再出現,視個人需要,可重複施打。
改善國字臉及蘿蔔腿的原理,是讓肥厚的肌肉不收縮,進而導致萎縮,達到瘦臉及瘦小腿的目的。一般可以在注射後二至三周看到效果,二至三個月效果最好。若需要則每半年注射一次,可達到很好的效果。
“肉毒桿菌素”若施打正確,是非常安全、有效的除皺及改善臉形、腿形的利器。
肉毒桿菌除皺術正是根據肌肉拉伸導致皺紋的原理,通過麻痹面部牽引的肌肉,從而達到除皺的目的。
特別注意:
單獨使用肉毒桿菌祛除動態皺紋,是不可能有良好效果的,必須配合玻尿酸填充才能真正達到完美的除皺效果。所以在
注射肉毒桿菌的時候,一定要詢問醫師輔助填充治療,避免上當受騙。
除皺原因
傳言約翰克里的光滑額頭是肉毒桿菌的奇效,到底是怎么回事?肉毒桿菌毒素除皺法,是一項全新概念的除皺方法,人們認為“毒素”一定會對人體有傷害。但是恰恰相反,本法正是利用肉毒桿菌對面部表情肌肉的麻痹作用來達到減少皺紋的目的的。
最初發現肉毒桿菌是在1895年,到了1950年才開始將肉毒桿菌A套用於臨床,但僅限於治療神經肌肉亢進疾病。在美國,FDA已批准將其用於眼科、神經科和耳鼻喉科等有關肌肉亢進的疾病。1992年有人嘗試將其引進到美容醫學的治療上,就是所說的除皺術。”
適用範圍
“肉毒桿菌素”,在美容方面,主要是用來去除動態的皺紋,如皺眉紋、魚尾紋、抬頭紋,及改善國字臉及蘿蔔腿。若施打正確,是非常安全的,它可以有效除皺及改善臉形、腿形。
肉毒桿菌除皺術的適應症主要是治療早期皺紋,適用於35歲以下的女性,特別適用面上半部的額頭紋(抬頭紋)、眉間紋和眼眶周圍的魚尾紋,也可用於面部以下的下頦和前頸部皺紋。它的原理是,
肉毒桿菌毒素作為一種神經毒素,
注射於局部後能阻斷乙醯神經膽鹼的釋放,從而阻斷神經對肌肉的傳導。第一步毒素結合於神經原,進而進入神經細胞胞漿中,最後毒素抑制乙醯膽鹼作用於神經肌肉連線,使肌肉發生麻痹,這叫神經肌肉功能去神經。臨床上,通常注射2~3天出現
肌肉運動的減弱。但最終軸突可萌芽形成新運動終板,同時無功能的運動單位被吸收,從而肌肉功能逐漸得以恢復。因此肉毒素注射的效果一般能維持3~6個月。
與其他手術一樣,它也有一些禁忌症,如妊娠、哺乳期婦女禁用;患有神經
肌肉系統疾病如重症肌無力、多發性硬化等病禁用;患有上瞼下垂的病人禁用;服用氨基糖甙類抗生素的病人禁用;非常瘦弱的病人不用,因肌肉太薄
注射後容易彌散到周圍肌肉發生副作用;對
白蛋白或對
肉毒桿菌毒素過敏的過敏體質的病人不用;患有嚴重心肝腎肺疾病和患有結締組織病的病人不能使用。
肉毒桿菌毒素注射除皺法療效非常顯著,通常注射肉毒桿菌毒素後,平均10天左右皺紋會慢慢地舒展、消失,皮膚變 平坦。除皺效果平均可維持3~6月,一般一年內要注射3~4次。魚尾紋效果最好,抬頭紋效果稍差。有人認為肉毒桿菌毒素注射將成為解除老年人除皺盲區的頸部皺紋最方便、有效的治療方法。
肉毒桿菌毒素對體重為70kg人的半致死量約為3500~4000U,而該毒素用作美容時的劑量約為30 ~ 200U,用量微小。當然,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利用肉毒桿菌毒索進行面部除皺。以下幾種人員使用需特別謹慎:以面部表情為職業的人員,如教師、演員、政治家等;患有重症肌無力的人員;對毒素本身過敏的人員;正在使用干擾神經肌肉傳導藥物(如奎寧、鏈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的人員;妊娠或哺乳期的婦女。
有人擔心注射肉毒桿菌毒素的安全性,可以肯定地回答肉毒桿菌毒素的注射是非常安全的,它對人的
半致死量為40IU/Kg,一位體重50kg的病人其半致死量為2000IU,而用於美容除皺的劑量只是注射0.1~1ml液體5~50IU,所以注射肉毒桿菌毒素非常安全,不需住院,不需開刀,不影響上班。
副作用
肉毒桿菌來源於肉毒梭狀芽胞桿菌,它能抑制局部肌肉組織的神經信號。美容用的肉毒桿菌副作用較小,可能會引起短時的頭痛,眼部或嘴部鬆弛。但如果注射的肌肉組織錯誤的話,則可能會引起輕微的挫傷和流感病症。
儘管如此,
肉毒桿菌毒素除皺還是有一定的併發症和副作用,如注射局部有頭痛;抬頭紋處注射不當時會發生瞼下垂;魚尾紋處注射不當時會發生
復視及閉眼不全;因注射劑量不準確,一側多、一側少會發生不對稱的結果;進針刺破血管偶爾發生出血或血腫;大劑量、反覆注射可能會引起免疫複合物疾病;肌肉麻痹的結果是不能做各種表情,有假面具樣感覺;極少數病人可發生
過敏性休克。
初次治療一星期後應對患者進行複查,此時的治療效果、併發症等就都很確切了。少數患者可能需要補充
注射,由此就能確定對每一位患者的理想劑量。還有一些注意事項,如病人在注射前14天要停止使用
阿司匹林和阿司匹林類藥物;注射當日要停用化妝品;注射後不要按摩局部,以免毒素擴散等。
已經有許多導演拒絕讓施打肉毒桿菌的演員上陣,因為雖然美得巧奪天工,但是肌肉已經僵硬,完全無法做出正常的喜怒哀樂表情。
十大致命毒藥
毒藥的正式研究開始於19世紀早期,標誌是生理學家克勞德伯納得研究 馬錢子的藥效。 |
肉毒桿菌 | 是一種生長在缺氧環境下的細菌,在罐頭食品及密封醃漬食物中具有極強的生存能力,是目前毒性最強的毒素之一。 |
| 是一種具有兩條肽鏈的高毒性的植物蛋白。它主要存在於蓖麻籽中。由於其毒性強烈,診斷、治療困難,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就將其作為侯選化學戰劑進行了廣泛研究,並曾生產了1700公斤的蓖麻毒素粗品。 |
| 是由炭疽桿菌所致的人畜共患傳染病。原系食草動物(羊、牛、馬等)的傳染病,人因接觸這些病畜及其產品或食用病畜的肉類而被感染。 |
| 是一種劇毒神經毒劑,通過過度刺激肌肉和重要器官影響神經系統產生致命效果。 |
| 是一種能麻痹神經的劇毒,通常只需氰化鉀五百分之一就可置人於死地的劇毒,中毒的人會因神經麻痹而窒息而死,其中,毒素直接進入血液中毒死亡速度最快。 |
| 可分為無機氰化物,有機氰化物,凡能在加熱或與酸作用後或在空氣中與組織中釋放出氰化氫或氰離子的都具有與氰化氫同樣的劇毒作用。 |
| 汞中毒(mercurypoisoning)以慢性為多見,主要發生在生產活動中,長期吸入汞蒸氣和汞化合物粉塵所致。以精神異常、齒齦炎、震顫為主要症狀。 |
| 又名番木鱉鹼,是由馬錢子中提取的一種 生物鹼,能選擇性興奮脊髓,增強骨骼肌的緊張度,臨床用於輕癱或弱視的治療。 |
| 來自於一種有毒的蘑菇,它可在幾天之內摧毀人們的肝和腎,人們會清楚的感受到來自於身體的極度疼痛,直至昏迷、死亡。 |
| 是德國科學家在1949年首次合成的,化學名稱為“四亞甲基二碸四胺”,其毒性極大,被實驗動物食入後,毒物未達到胃裡毒性便發作,每1000克體重使用0.2毫克,幾分鐘即可死亡,且化學結構非常穩定,不易降解,可造成二次、三次中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