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佛法

小乘佛法

小乘佛法,小乘是“阿羅漢法”“辟支佛法”。因小乘通常只能自度,故名“小”;又因小乘之“極果”未到“究竟”,亦名“小”。網路遊戲夢幻西遊中化生寺的基本技能也以此為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乘佛法
  • 外文名:Theravada Buddhism
  • 屬性:佛教的一個派別
  • 目的:解脫生死
詞語釋義,遊戲技能,

詞語釋義

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
在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逝世後,佛教內部由於對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有不同的理解和闡發,先後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派別。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時期的先後,可歸納為大乘和小乘兩大基本派別。
“乘”是梵文yana(音讀“衍那”)的意譯,指運載工具,比喻佛法濟渡眾生,象舟,車能載人由此達彼一樣。“小乘”(Hinayana ,音讀“希那衍那”),原為大乘佛教(Mahayana,音讀“摩訶衍那”)出現後(約公元一世紀左右),對以前原始佛教(指公元前六世紀至四世紀時期,釋迦牟尼及其三、四傳弟子時的佛教)和部派佛教(指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一世紀時期上座部、大眾部各部派佛教)的貶稱,而“大乘”則為該派對自己的褒譽。如斯里蘭卡、泰國、緬甸、寮國、高棉等南亞、東南亞各國,所傳為小乘系統佛教,但至今他們自稱為“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稱號。現行一般佛教史著作中沿用“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稱謂,則並不寓有褒貶之意。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主要可以從信仰修證和教理義學兩個方面來考察。
首先,從信仰修證方面來說,小乘部派佛教奉釋迦牟尼為教主,認為現世界只能有一個佛,即釋迦牟尼,不能同時有兩個佛。信仰者通過“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養,可以達到阿羅漢果(斷盡三界煩惱,超脫生死輪迥)和辟支佛果(觀悟十二因緣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則認為,三世十方有無數佛同時存在,釋迦牟尼是眾佛中的一個。信仰者通過菩薩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修習,可以達到佛果(稱“菩薩”,意為具有大覺心的眾生),擴大了成佛的範圍。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斷除自己的煩惱,以追求個人的自我解脫為主,從了生死出發,以離貪愛為根本,以滅盡身智為究竟,純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譏諷他為“自了漢”。大乘佛教則自稱佛法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國淨土為目標。他認為,修證需要經過無數生死,歷劫修行,以“摩訶般若 ”(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覺),除斷除自己一切煩惱外,更應以救脫眾生為目標。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強調要適應世間,開大方便門,以引渡眾生。
其次,從教理義學方面來說,小乘佛教總的傾向是“法有我無”,即只否定人我的實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實在性。而大乘佛教則不僅主張人無我,而且認為法無我,即同時否定法我的實在性。在乘佛教對“法無我”的理論分析,又可以分為兩大派:一為初期大乘佛教(約公元一世紀至五世紀),由龍樹、提婆創立的中觀學派(在我國稱為大乘空宗)。它主要闡發諸法“性空假有”的理論,即認為一切現象(諸法)都是因緣(各種條件)而起,是無自性的,因而是空。但這種空又不是虛無,其假有的現象還是有的。所謂假有是針對小乘認為諸法在概念上是實有的理論而發的,也就是說諸法只是一種“假名”而已。龍樹、提婆認為,用這樣的理論來分析諸法,既不著有(實有),也不著空(虛無的空),這就是所謂的“中道觀”。二為中期大乘佛教(約公元五世紀至六世紀),由無著、世親創立的瑜伽行派(在我國稱為大乘有宗)。它主要闡發“萬法唯識”的理論,即認為一切現象均依“阿賴耶識”(亦稱第八識,藏識等)緣起,阿賴耶識能發生一切法。也就是說,他們認為一切法都存在於認識之中,認識無非是心意識的分別作用,因此整個宇宙除了各種不同的認識外,再沒有什麼實體了,因此叫做“萬法唯識”。公元七世紀後,印度佛教開始走向衰微,密教(後期大乘)代之而起,已無重要義理可言了。
此外,大小乘佛教都有各自編集的經典作為立論之依據。小乘佛教的主要經典(以漢譯名稱)有:《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雜阿含經》等。大乘佛教的主要經典則有:《大般若經》、《妙法蓮華經》、《華嚴經》、《大涅盤經》、以及《大智度論》、《中論》(龍樹造)、《瑜伽師地論》(傳為彌勒造)、《攝大乘論》(無著造)、《唯識三十論》(世親造)等等。
佛教約在西漢末、東漢初(公元一世紀左右)傳入我國,至東漢末,才開始有佛經的大量翻譯。當時有兩位著名的譯經者,安世高和支婁迦讖。安譯出大量小乘經典,支則譯出大量大乘經典,在社會上都有相當的影響。因此,在我國,大小乘佛教幾乎是同時傳入。然而,就佛教以後在我國發展的情況看,主要是大乘佛教的發展。小乘佛教雖也出現過一些學派和學者,但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小乘佛教的各種經典、教理和戒律等只是備參考而已。
大乘佛教在我國可以說得到了創造性的發展。東晉時期大乘空宗般若學受到當時玄學的影響,在社會上十分流行,對般若“性空說”的解釋,有“六家七宗”之多。東晉名僧僧肇,著《物不遷論》、《不真空論》等評述了各家理論的得失,對以龍樹為代表的大乘中觀學派的思想作了通俗、準確的闡發。這一學派發展到隋代,形成了以吉藏為代表的“三論宗”(以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為所依經典),它基本上繼承了印度大乘中觀學(空宗)的思想。而唐初著名學僧玄奘西行求法,回國後大力弘揚無著、世親的思想,譯出《唯識三十論》以及護法、難陀等十家解釋“唯識”義的《成唯識論》一書,其大弟子窺基又著《成唯識論述記》等,從而創立了“唯識宗”,它基本上繼承了印度大乘瑜伽行派(有宗)的思想。
除此之外,陳隋之際形成的“天台宗”和唐代中期創立的“華嚴宗”,則已不能簡單地用原來印度大乘某派的說法予以框范了。因為在他們的理論中,吸收了大乘各學派的說法,以至中國道教、儒家等思想因素,已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了。當然,如果就“天台宗”以《妙法蓮華經》為所依經典說,可以說空宗色彩稍多些。“華嚴宗”以《華嚴經》為所依經典,則可說有宗色彩稍多些。至於在唐代中期形成的“禪宗”、“淨土宗”等宗派,則更是為印度佛教所未有,而完全是由中國佛教徒所獨創的大乘佛教宗派。他們具有通俗、簡明的教理,廣泛的融合和適應性,因此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具有深遠的影響。大乘密教也在中唐時期傳入我國,以後主要在西藏、內蒙古等地區得到發展,流傳至今。
可做參考從佛教的分布來說,通常說北傳的梵文系佛教──以中國為中心而至日本、韓國、蒙、藏的佛教,是大乘佛教;南傳的巴利文系佛教──以錫蘭為中心而至泰、緬等國的佛教是小乘佛教。其實,這是出於北傳佛教徒的區分法,南傳佛教徒根本否認這種區分法的正確性,因在根本有部律卷四十五及雜阿含二八.七六九均有大乘之名,那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雜阿含二六.六○四以行四攝法為大士,增一阿含卷十九明白載有大乘的六度。除了理論境界上的發揮,北傳佛教,超過了南傳佛教,在佛教的生活實踐上,北傳地區未必全是大乘的,南傳地區也未必全是小乘的;北傳的中國佛教,除了素食而外,沒有什麼比南傳佛教更出色,尤其在中國大乘佛學的成就,因了中國老莊思想所形成的玄學清談,在魏晉時代特別風行,所以上流社會的士君子們,也把佛學當做消遣及清談的玄理,中國的天台宗及華嚴宗的理路,確也受有這一風尚的若干暗示,所以近代有一位日本學者木村泰賢,批評中國的佛教是屬於學問的佛教,而非實踐的佛教,實亦不無理由,事實上,天台華嚴的思想架構,也多出於中國高僧的自悟境界,在印度的佛教思想方面,並沒有足夠的依據。因此,中國真正的大乘精神,從未普及到民間去過,更說不上成為中國民間生活信仰的依歸了。所以也有人說:中國的佛教乃是大乘的思想小乘的行為。

遊戲技能

夢幻西遊中化生寺的基本技能
學習效果:按技能等級提高靈力
包含法術:紫氣東來
克制普駝山的必殺技
人族門派—化生寺
地點:長安城旁的化生寺
門派描述:禪境通幽,古剎千年。化生寺遵奉“遍施法澤,渡化眾生”之法旨,與世無爭,但古寺能歷劫戰火而屹立,必有潛藏的實力。化生寺弟子靈心定性,可以免受異常狀態的干擾。又大多研習歧黃之道,除了普濟蒼生,對自己的修為也非常有好處。
化生寺化生寺
師傅:空度禪師
收徒條件:人類,男性
參考點數分配:體質、魔法、耐力
門派特色:由於不受女色誘惑,受到女兒村,盤絲洞的封系法術命中率減半。
門派技能
技能名稱
學習效果
包含法術
小乘佛法
按技能等級提高靈力
紫氣東來
金剛伏魔
按技能等級提高傷害力
佛法無邊
誦經
唧唧歪歪
佛光普照
達摩護體,金剛護法,韋陀護法,金剛護體,一葦渡江、拈花妙指
大慈大悲
按技能等級提高防禦力
我佛慈悲
歧黃之術
化瘀,療傷,推拿,針炙,正骨,活血,推氣過宮,妙手回春,救死扶傷,解毒,捨生取義
渡世步
按技能等級提高躲避力
佛門普渡
門派法術
法術名稱
法術介紹
紫氣東來
功效:克制普陀山弟子的必殺技,使用後需要休息一回合
使用條件:小乘佛法技能達到25級,人物等級達到20級
消耗:150點憤怒值
唧唧歪歪
功效:攻擊性法術,達到一定等級後可以對多人使用
使用條件:誦經技能達到1級
消耗:5點氣血,20點魔法,作用於多人時消耗魔法增加
達摩護體
功效:戰鬥中臨時提高自己或隊友的氣血上限
使用條件:佛光普照技能達到30級
消耗:30點魔法
金剛護法
功效:戰鬥中臨時提高自己或隊友的傷害力,技能等級較高后可作用於多人
使用條件:佛光普照技能達到30級
消耗:40點魔法
韋陀護法
功效:戰鬥中臨時提高自己或隊友的攻擊力,技能達到一定等級後可用於多人
使用條件:佛光普照技能等級達到20級以上
消耗:35點魔法
金剛護體
功效:戰鬥中臨時提高自己或隊友的防禦力,技能達到一定等級後可用於多人
使用條件:佛光普照技能等級達到35級以上
消耗:30點魔法
一葦渡江
功效:戰鬥中臨時提高自己或隊友的敏捷,技能達到一定等級後可用於多人
使用條件:佛光普照技能等級達到30級以上
消耗:30點魔法
我佛慈悲
功效:戰鬥中使用,可以復活死亡的隊友
使用條件:大慈大悲技能達到40級
消耗:150點魔法
化瘀
功效:使用後可以恢復自己的氣血
使用條件:岐黃之術技能達到5級
消耗:30點魔法,非戰鬥時減半
療傷
功效:使用後可以恢復自身的氣血上限
使用條件:岐黃之術技能達到15級
消耗:30點魔法,非戰鬥時減半
推拿
功效:使用後可以恢復自身的氣血和氣血上限
使用條件:岐黃之術技能達到20級
消耗:70點魔法,非戰鬥時減半
針灸
功效:使用後可以恢復隊友的氣血
使用條件:岐黃之術技能達到25級
消耗:40點魔法,非戰鬥時減半
正骨
功效:使用後可以恢復隊友的氣血上限
使用條件:岐黃之術技能達到30級
消耗:40點魔法,非戰鬥時減半
活血
功效:使用後可以恢復隊友的氣血和氣血上限
使用條件:岐黃之術技能達到35級
消耗:90點魔法,非戰鬥時減半
推氣過宮
功效:使用後可以恢復多人的氣血
使用條件:岐黃之術技能達到35級
消耗:100點魔法,非戰鬥時減半
妙手回春
功效:使用後可以恢復多人的氣血上限
使用條件:岐黃之術技能達到40級
消耗:80點魔法,非戰鬥時減半
救死扶傷
功效:使用後可以恢復多人的氣血和氣血上限
使用條件:岐黃之術技能達到50級
消耗:150點魔法,非戰鬥時減半
解毒
功效:使用後可以解除中毒的狀態
使用條件:岐黃之術技能達到15級
消耗:40點魔法
佛門普渡
功效:平時狀態下使用,可以瞬間回到自己的門派
使用條件:渡世步技能達到1級
消耗:10點氣血和10點魔法
捨生取義
功效:將目標當前氣血恢復到滿
使用條件:人物飛升且“岐黃之術”技能達到120級 消耗:150點魔法,每次使用降低自身5%物理防禦,3% 靈力
佛法無邊
功效:令同伴施展某些攻擊性法術時一定幾率出現連續兩次攻擊(不包括需停回合的法術及群體攻擊性法術,如橫掃千軍、鷹擊、後發制人、連環擊)
使用條件:人物飛升且“金剛伏魔”技能達到120級 消耗:150點魔法
拈花妙指
功效:平時狀態下使用,為鞋子附加提升速度的臨時效果,下線後效果消失
使用條件:佛光普照技能達到35級 消耗:和技能等級數相同的活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