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中文名:李白。外文名:Li Bai。別名:李太白,青蓮居士、詩仙。國籍:中國。民族:漢族。出生地:唐劍南道綿州或西域碎葉。出生日期:701年2月28日。逝世日期:762年。主要成就:創造了古代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高峰,為唐詩的繁榮與發展打開了新局面,批判繼承前人傳統並形成獨特風格,歌行體和七絕達到後人難及的高度,開創了中國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代表作品:《蜀道難》、《行路難》、《望廬山瀑布》、《夢遊天姥吟留別》。
李白出生於盛唐時期。二十五歲就時隻身出蜀,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
湘江,東至
會稽(紹興),寓居在
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應山(今湖北省
廣水市)。
直到
天寶元年(742年),因道士
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
翰林,他文章風采名震天下,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據《
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
李暠)九世孫,如果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實際上同宗,應是唐太宗
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
李建成或
李元吉,因為被滅族而搬至西域;但此說缺乏佐證。據《
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
李客為
任城尉。
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
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
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連,流放
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寫下《早發白帝城》。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投奔族叔
當塗縣令
李陽冰,不久即病逝,也有說是:“醉致疾亡”,就是喝酒引發疾病而死(見皮日休《李翰林詩》)。也有說是單純的喝酒猝死(見《舊唐書》)。也有說是醉酒入湖中捉月溺死,這種說法古已有之且廣為流傳。
個人品性
李白一生不以功名顯露,卻高自期許,不畏權力,藐視權貴,曾讓“
力士脫靴”。
肆無忌憚地嘲笑以政治權力為中心的等級秩序,批判當時腐敗的
政治現象,以大膽反抗的姿態,推進了盛唐文化中的
英雄主義精神。李白反權貴的思想意識,是隨著他的生活實踐的豐富而日益成熟起來的。在早期,主要表現為“不屈己、不乾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正如他在詩中所說:“昔在長安醉花柳,
五侯七貴同杯酒。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
流夜郎贈辛判官》) “揄揚九重萬乘主,謔浪赤墀
青瑣賢。”(《
玉壺吟》)他有時也發出輕蔑權貴的豪語,如“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
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等,但主要還是表現內心中的高傲。而隨著對高層權力集團實際情況的了解,他進一步揭示了百姓基層和權貴的對立:“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
古風》第十五)“
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鴦。”
在天寶末日益惡化的政治形勢下,李白又把反權貴和廣泛的社會批判聯繫起來。如《
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君不見
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見此彌將鐘鼎疏。為屈死的賢士仗義抗爭。(《
行路難》):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篲折節無嫌猜。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台?表達了詩人不被重用而產生對朝廷的失望和氣憤。在《書情贈蔡舍人雄》、《古風》第五十一、《登高丘望遠海》等詩中,李白甚至借古諷今,對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銳的斥責。總之,可以說他把唐詩中反權貴的主題發揮到了淋漓酣暢的地步。
任華說李白“數十年為客,未嘗一日低顏色”(《雜言寄李白》),這種在權貴面前毫不屈服、為維護自我尊嚴而勇於反抗的意識,是魏晉以來重視個人價值和重氣骨傳統的重要內容,李白正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揚了這一優秀傳統而成為
詩壇巨星的。
他永不安於寂寞和孤獨,如《
月下獨酌》其一,表明了只有充溢著生命活力的詩人才能發出如此的奇思妙想。他有一首《
短歌行》,詩中構想道:“吾欲攬
六龍,回車掛
扶桑。北斗酌美酒,勸龍各一觴。富貴非所願,為人駐頹光。”這裡沒有嗟老嘆卑的哀惋,卻用“勸酒”的天真想像表達了對人生的無限依戀之情。這些詩篇以其純真的情趣,感召著被庸俗的生活所淹沒了的美好的人性,並因此而獲得永久的魅力。
李白對大自然有著強烈的感受力,他善於把自己的個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筆下的山水丘壑也無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他在《
日出入行》詩中說:“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又說:“
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李白具有英風豪氣,又追求單純
高潔的心境,這些不同的性格側面也就形成了他的山水意境的兩大類型:一類是在氣勢磅礴的
高山大川中突出力的美、運動的美,在壯美的意境中抒發豪情壯思;另一類則著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麗的意境中表現纖塵不染的天真情懷。例如他筆下的黃河、長江,奔騰咆哮,
一瀉千里:“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將進酒》);“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
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海神來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
噴雪來”(《
橫江詞》)。他筆下的山峰高聳峻拔,崢嶸奇峭:“連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掛倚絕壁”(《
蜀道難》);“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
五嶽掩
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夢遊天姥吟留別》)。他用胸中之豪氣賦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對自然偉力的謳歌,也是對高瞻遠矚、奮鬥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禮讚,超凡的自然
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渾然一體的。
同時,李白又寫了許多具有晶瑩透剔的優美意境的
山水詩。例如“人游月邊去,舟在空中行”(《送
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尋陽送弟昌岠鄱陽司馬作》);“月隨
碧山轉,水合青山流。杳如星河上,但覺
雲林幽”(《
月夜江行寄崔員外宗之》);“金陵夜寂
涼風發,獨上西樓望吳越。白雲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等。這些詩以明朗純淨取勝。李白的山水詩與其說是對自然形貌的逼真描繪,不如說是按詩人個性被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圖景。他只求把握整體的氣勢或氛圍,憑倏來飆起的感興潑墨寫意,而略去具體的細節,甚至連觀照景物的視覺轉移的順序也往往毫不在意。李白的山水詩又是無往而不抒情的,他善於把山水物色和特定的情緒滲透、交融在一起,在“景”的形勢和“情”的特徵之間有著“同構互感”的微妙的呼應關係。例如《
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
東城。此地一為別,
孤蓬萬里征。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
班馬鳴。詩中的“浮雲”、“落日”,既是眼前景,又是古詩中有著特定情感內容的比興意象,意謂遊子一去如浮雲飄泊無止,故人惜別又似落日依依,緣情布景而不留鑿痕。又如“雲歸碧海夕,雁沒青天時。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
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范侍御》),首兩句既點明了季節和時辰,又用“雲”和“雁”的意象喻指離別和遠行。此外如“有時白雲起,天際自舒捲。 心中與之然,托興每不淺”(《
望終南山寄紫閣隱者》),“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金陵酒肆留別》),“西輝逐流水,蕩漾遊子情”(《
游南陽清泠泉》)等等。
李白
自由解放的思想情操和具有平民傾向的個性,還使他能更深入地開掘社會生活中的各種人情美。這裡有對和平生活的嚮往之情,如《
子夜吳歌》其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
胡虜,
良人罷遠征。有對勞動生活的讚美之情,如《
秋浦歌》十四:“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所有這些詩篇,都無不是以理想的光輪使日常生活題材煥發出詩意的丰采。 李白實在是中國詩人中的遊俠。這位偉大的漂泊者用他的雙腳和詩筆豐富了大唐的山水他的大筆橫掃,狂飆突進,於是,洞庭煙波、赤壁風雲、蜀道猿啼、浩蕩江河,全都一下子飛揚起來。在詩中,詩人靈動飛揚,豪氣縱橫,像天上的雲氣;他神遊八極,自由馳騁,像原野上的賓士的駿馬。在詩里,詩人一掃世俗的塵埃,完全恢復了他仙人的姿態:
上窮碧落下黃泉。他的
浪漫、癲狂、愛恨情仇,寂寞與痛苦、夢與醒,他的豪氣義氣,他的漂泊,全都達於極端。
他的詩歌創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事物和具體時間做細緻的描述。灑脫不羈的氣質、傲視獨立的人格、易於觸動而又易爆發的強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詩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他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際的狂飆和噴溢的
火山。他的想像奇特,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
詩句
5、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
青絲暮成雪。 《樂府·將進酒》
6、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樂府·將進酒》
7、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
望天門山》
8、我今攜謝妓,長嘯絕人群。欲報東山客,開關掃白雲。《
憶東山》
10、水作青龍盤石堤,桃花夾岸魯門西。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風流到剡溪。《
東魯門泛舟二首》
14、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16、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
菩薩蠻》
22、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
早發白帝城》
23、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
越中覽古》
24、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
把酒問月》
27、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
長乾里,兩小無嫌猜。 《
長干行》
29、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獨坐敬亭山》
37、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樂府·將進酒》
39、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里觸龍門。《
公無渡河》
40、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罥於其間!箜篌所悲竟不還。 《
公無渡河》
43、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永王東巡歌其二》
44、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蜀道難》
50、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51、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清平調詞》
52、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清平調詞》
54、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經離亂後天恩流夜郎億舊書懷》
55、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
蜀道難》
56、若耶溪旁採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 《
採蓮曲》
59、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huán)散,寒鴉棲復驚。《
秋風詞》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
鞏義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
憂國憂民,其詩被稱為“
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集為《杜工部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其詩風主要為沉鬱頓挫,但早期也有浪漫主義的作品,如《登岳》,詩歌特色有重視敘事,鍊字鍊句,對仗整齊等。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杜甫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7歲學詩,15歲揚名。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一生坎坷,終不得志。因其在詩歌創作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而被譽為"詩聖",詩作流傳至今約1400多首。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亂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於風景秀麗的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詩中提到的“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的成都草堂。他在這裡先後居住了將近四年,留下詩作240餘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三吏》、《
三別》更為千古絕唱。
杜甫一生潦倒,其詩“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杜甫《
南征》)。但死後受到
樊晃、
韓愈、
元稹、
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
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
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
王禹、
王安石、
蘇軾、
黃庭堅、
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
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
年少優遊
杜甫因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杜甫在青年時代曾數次漫遊。十九歲時,他出遊郇瑕。二十歲時,漫遊吳越,歷時數年。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回故鄉參加“
鄉貢”。二十四年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他的父親時任兗州司馬,杜甫遂赴兗州省親,開始齊趙之游。
天寶三載(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陽與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相遇,兩人相約為梁宋之游。之後,杜甫又到齊州(今山東濟南)。四載秋,轉赴兗州與李白相會,二人一同尋仙訪道,談詩論文,結下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友誼。秋末,二人握手相別,杜甫結束了“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漫遊生活,回到長安。
仕途不順
天寶六載,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於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科舉之路既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乾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鬱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年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於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甫入門即聞哭泣,原來稚子餓死。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戰亂流離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次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是為肅宗。這時,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今陝西富縣)羌村避難,他聽說了肅宗即位,立即在八月隻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同被俘的王維被嚴加看管,但因官小,未予囚禁。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冒險從成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今陝西鳳翔)投奔肅宗,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不料杜甫很快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詔三司推問,幸賴宰相張鎬救免十二月肅宗召回杜甫復任左拾遺。
杜甫在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華州司功參軍。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遺,因直言進諫,觸怒權貴,被貶到華州(今華縣),負責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等事。到華州後,杜甫心情十分苦悶和煩惱。他常游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杏林鎮老官台附近),以排憂遣悶。他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了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奸佞進讒的感嘆和憤懣。
儘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時值安史之亂,他時刻注視著時局的發展,在此期間寫了兩篇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詩,表達了愛國的熱情。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
偃師(均在今河南省)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今河南安陽)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並在回華州後,將其修訂脫稿。“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遊。”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嘆》和《夏夜嘆》,憂時傷亂,詠嘆國難民苦。這年立秋後,杜甫因對污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西去秦州。杜甫在華州司功任內,共作詩30多首。
杜甫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也稱“浣花草堂”。後被嚴武薦為節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縣。兩年後,離開奉節縣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唐代宗大曆五年(公元770年),詩人病死在衡陽市湘江的一隻小船中。在他最後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間,他雖過著“生涯似眾人” 的生活,但卻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秋興》、《歲晏行》等一千多首詩。 杜甫的詩都收集在《杜工部集》中。
詩句
1.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2.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杜甫《夢李白二首·其二》
3.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
4.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5.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杜甫《詠懷古蹟五首·其二》
6.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7.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8.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杜甫《絕句二首》
9.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10.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絕句二首》
11.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
12.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杜甫《江畔獨步尋花·其六》
13.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戲為六絕句·其二》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杜甫《絕句二首》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杜甫《旅夜書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陽樓》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杜甫《秋興八首·其一》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杜甫《詠懷古蹟五首·其三》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杜甫《夢李白二首·其一》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杜甫《八陣圖》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杜甫《夢李白二首·其二》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杜甫《孤雁 》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杜甫《月夜》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杜甫《閣夜》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杜甫《客至》
沉吟坐西軒,飲食錯昏晝。——杜甫《九日寄岑參》
王師未報收東郡,城闕秋生畫角哀。——杜甫《野老》
山雪河冰野蕭瑟,青是烽煙白人骨。——杜甫《悲青坂》
世人評價
韓愈對李白杜甫極為推崇;在《調張籍》有言“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白居易:“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黃錦祥對李白杜甫同贊道:“執唐詩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
蘇軾:“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瑋絕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詩人盡廢。然魏、晉以來,高風絕塵亦少衰矣。”(《書黃子思詩集後》)
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明確提出"論詩以李杜為準",他認為李杜是達到了盛唐詩歌最高境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