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東北抗日愛國將領)

李杜(東北抗日愛國將領)

李杜(1880—1956),字植初,遼寧省義縣人,畢業於東北講武堂,歷任奉軍連長,團長,師長等職,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時,任依蘭鎮守使兼東北軍二十四旅旅長,1932年1月,日寇指使熙洽派吉林省“剿匪軍部司令“於琛澄率軍進逼哈爾濱,東省特別區行政長官張景惠暗中勾結日寇,伺機投降,哈爾濱一時風雨飄搖,岌岌可危,李杜毅然率領主力西進,於1月16日抵達哈爾濱,聯絡部分愛國將領組織吉林自衛軍,任總司令,發表抗日討逆通電和告民眾書,表示在此形勢嚴重之日,正我軍人效命疆場之時,望我父老子弟,念國土之垂危,痛淪胥之將及,一致團結,共赴國難,敵愾同讎,義無反顧。之後,率部在哈爾濱、方正、依蘭密山等地抗擊日本侵略者,2月3日,日軍重兵逼近哈爾濱,為保衛哈爾濱,李杜親臨前線指揮,戰鬥持續到2月5日凌晨,在日寇不斷強攻下,自衛軍損失嚴重,防地相繼失守,李杜痛心疾首,已無力挽救殘局,於2月5日撤離哈爾濱,率軍退守依蘭,1933年1月,自衛軍失敗後,李杜率部退入蘇聯,同年5月假道歐洲回國,參加由宋慶齡組織的抗日救亡運動。抗日戰爭勝利後,投身民主運動。新中國成立後,被推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四川省政協委員、重慶市政協委員。1956年8月23日因病逝世,終年76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杜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遼寧義縣
  • 出生日期:1880年
  • 逝世日期:1956年
  • 職業:軍人
  • 主要成就:抗擊日寇
人物生平,人物軼事,

人物生平

李杜(1880—1956),字植初,遼寧省義縣人,東北講武堂畢業,歷任奉軍連長、團長、師長等職。
1880年8月4日(清光緒六年八月四日出)出生於錦州義縣西關。1900年在義縣入清軍,任第二十鎮司書。1905年入東北講武堂普通科。1908年畢業後任第二十鎮連長、左路隨營總教習、左路教練官。1911年任奉天巡防軍管帶。後任東北第二十九師第一一四團第三營營長。1917年任東北陸軍第一一四團團長。1918年任奉軍總司令部第四運送大隊大隊長。1919年任北平段祺瑞政府將校研究所所長。1920年任黑龍江全省山林警察局局長。1921年任吉長鎮守使署參謀長。1922年任吉林軍械支廠副廠長、代理廠長兼陸軍補充隊隊長,不久改任第五十六團團長。1923年為吉林警備隊統領,次年兼任長春戒嚴司令。1925年任東北陸軍第十五師步兵第十旅旅長。1926年2月任依蘭鎮守使兼陸軍獨立第二十四旅旅長。1929年任防俄松花江沿岸軍隊總指揮,晉任中將。1931年任東北自衛軍總司令。1932年7月任吉林省邊防副司令長官,後任吉林自衛軍總司令。九一八事變後在吉林、哈爾濱率部與日軍作戰,1933年失敗後退入蘇聯。
1934年7月在上海參加了中國民族自衛委員會,任武裝部部長。1937年2月在上海就任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多次試圖返回東北抗日,未能如願。1939年3月21日派任軍事委員會戰地黨政委員會委員。1940年3月被委任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議官。1942年抗日聯軍司令部被強行解散。1946年7月31日被任陸軍上將,並作退役。抗戰勝利後,居重慶,始終未回東北。1946年4月,中共領導的解放區吉林省召開首屆臨參會議,與會代表推選缺席的李杜為吉林省參議會議長。1947年以後主要從事反內戰活動。
九一八事變爆發時,李杜任依蘭鎮守使兼東北軍二十四旅旅長,1932年1月,日軍驅使熙洽派吉林省剿“匪”軍部司令於琛澄率軍進逼哈爾濱,東省特別區行政長官張景惠暗中勾結日軍,伺機投降,濱江鎮守使兼二十一旅旅長丁超動搖不定,哈爾濱一時風雨飄搖,岌岌可危,李杜毅然率領主力西進,於1月16日抵達哈爾濱,聯絡部分愛國將領組織吉林自衛軍,任總司令,發表抗日討逆通電和告民眾書,表示“在此形勢嚴重之日,正我軍人效命疆場之時”“望我父老子弟,念國土之垂危,痛淪胥之將及”,“一致團結共赴國難”“敵愾同讎,義無反顧”。之後,率部在哈爾濱、方正、依蘭密山等地抗擊日本侵略者,2月3日,日軍重兵逼近哈爾濱,為保衛哈爾濱,他親臨前線指揮,戰鬥持續到2月5日凌晨,在敵軍強攻下,自衛軍損失嚴重,防地相繼失守,李杜痛心疾首,已無力挽救殘局,於2月5日撤離哈爾濱,率軍退守依蘭,1933年1月,自衛軍失敗後,李杜率殘部退入蘇聯,同年5月假道歐洲回國,參加由宋慶齡組織的抗日救亡運動,抗戰勝利後,在重慶投身於和平民主運動。
全國解放後,李杜被推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四川省政協委員,重慶市政協委員,1956年8月23日突發心臟病經搶救無效,在重慶逝世,終年76歲。

人物軼事

李杜,原是奉軍張作霖的愛將,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在日寇兵進吉林省,東北面臨危亡之時,他出自愛國之心,率部下奮起守土,浴血抗戰,重創敵偽軍,後因孤軍無援而失利。他取道蘇聯,進關面見蔣介石,敦請出兵東北,收復失地,連遭冷遇,遂對國民黨政府失去信心。欲重返東北殺場,由於受阻,三次努力未遂,壯志難酬。在救國無門之時找到共產黨,毅然參加中共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他捨棄親生骨肉,營救毛澤東之子出險境,送往蘇聯。他奔走於國共兩黨之間,說服張學良與中共聯合抗日,為第二次國共合作的促成做出重要的貢獻。他發誓“凡有生之日,皆報國之年。”他不思個人榮辱,忠守其志,在抗日時期,在國統時期,不畏艱險,終於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他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李杜將軍是愛國者的典範,值此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之際,追述其業績,以為紀念。
李杜是著名的抗日英雄,被人譽為“凡有生之日,皆報國之年”。
立志拯救蒼生 投筆從戎
李杜,字植初,1880年8月4日出生在遼寧省義縣西關一個半農半商的家庭。父親李萬鍾,母親王氏。李杜兄弟四人,他居長,六歲時入私塾讀書,他學習刻苦,聰慧過人,每次考試皆列前茅。十九歲時,家道中衰,去義縣清河門一家燒鍋當學徒。 1900年庚子之變,俄軍出兵中國東北,潰敗的大辮子清兵路過李杜的家鄉,肆行劫掠。李杜回家,見清兵毆打其父母,他上前阻止,被清兵開槍擊傷,幸虧未擊中要害。潰兵去後,他得知家鄉的百姓多受其害。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產生了強烈的不滿。對遭受戰亂之苦的鄉親們深感不平。他氣憤之下,決心投筆從戎,取得軍權,解救受難的蒼生。他發誓果有帶兵之日,定剿除害民之兵匪,保護百姓,“絕不擾民”。他傷愈後,察訪到駐義縣的清軍二十鎮的耿營官比較正派,便投其麾下充任司書,負責管理兵餉。
1905年,日俄戰後,東三省改設行省,總督徐世昌著手整訓軍隊,張作霖也組織民團,保衛地方,李杜改投義縣民團,他多次和土匪交仗,作戰勇敢,當了班長。後來,他又入東北講武堂學習軍事,畢業後任連長。1908年升任奉軍左路隨營總教習、左路教練官。1912年就任奉天防軍管帶、東北陸軍第二十九師一一四團第三營營長等職。駐錦州一帶,負責該段鐵路保護。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武昌起義成功,李杜得知訊息後,即刻回響,帶頭剪去辮子,和清政府決裂,並著力保護在轄區內的革命黨人。
1917年,李杜升任東北陸軍步兵一一四團團長。在此期間,日本軍國主義分子曾以金錢、武器為誘餌,唆使滿清貴族肅親王善耆和蒙古貴族巴布扎布的宗社黨策劃“獨立”,頻繁寇邊,聲勢甚大,一度竄入南滿鐵路的郭家店,擾亂百姓不得安寧。奉軍二十九師師長吳俊升奉命率軍征剿,因蒙軍挾眾萬人,彪悍善戰,又有日本人的武器裝備,吳俊升多次征戰,連連失利。張作霖調集重兵增援,擊斃巴布扎布,但余匪仍然騷擾不息。李杜目睹兵來匪去,人民不堪其苦,便親書剿撫計畫,上呈當局,請求單騎直入匪穴,勸其歸服,以避免雙方征殺,百姓罹難。軍中同僚恐其受害,百般勸阻,李杜說:“倘能靖邊氛,一身何足惜”。毅然單騎深入匪穴,胸懷大義,坦然自若,在刀山劍叢之中與匪首談判二十餘日,終於說服匪首繳械投誠,並交出日本人資助的武器彈藥、清朝遜帝肖像、龍旗等物。李杜大智大勇,深得有正義感的官兵讚譽,但也受到吳俊升的嫉妒和排斥,遂於1917年秋呈上辭表,拂袖而去。
1918年,李杜轉任奉軍總司令部第四輸送隊大隊長。1919年赴北京任北平將校研究所所長、軍事科長。1921年,孫烈臣督黑龍江,李杜被任命為黑龍江省山林警察局局長,專管剿匪事宜。1922年,孫烈臣轉任吉林督軍,李杜隨孫烈臣到吉林,任吉林軍械廠廠長。1923年,張作相任吉林督軍。李杜先後被任命為吉林省警備司令和長春戒嚴司令。在任警備司令期間,曾多次率部征剿胡匪,勸降了“老白龍”改編為部下,維護地方百姓的安定生活,深受人民的愛戴。
東北地區人民中流傳的槍斃女匪坨龍的故事,就是李杜在長春時奉命執行的。坨龍是開原老城人,活動于吉林和遼北一帶,李杜的部下李發(後為李杜的衛隊長),率人幾經偵察追捕,在鐵嶺地區捕獲了坨龍。吳俊升和少帥張學良得知訊息後都想看看這個威名一時的女匪,都打電報給李杜,要坨龍。對此李杜很感為難,經部下王子明出主意,為了雙方都不得罪,先將坨龍槍斃,然後給吳俊升、張學良回電報,並寄去坨龍的照片,電報說:“收到電報之時,已將坨龍處決。”對此,少帥張學良沒當回事,吳俊升因與李杜有過節,很生氣。過些日子,尋找藉口,誣陷李杜剋扣軍餉,把李杜逮捕關押起來。李杜的夫人王者培得知,大為惱火,決心去大帥府大鬧一場。
王者培是李杜的二夫人,吉林人,是滿族家庭的大家閨秀,自幼學武,刀槍純熟,雙手使槍,百發百中,人稱“雙槍女俠”。她久慕李杜之名,李杜在吉林剿匪期間,她找機會看見李杜,見他青年英俊,軍紀嚴明,是個將才,便產生愛慕之心,決心嫁給他。托人找李杜說媒,李杜因家中已有夫人馬氏,沒答應。王者培嫁他之心堅決,在李杜帶兵回義縣之時,她帶幾名男女隨從尾隨至義縣,面見李杜,非要嫁給他不可。李杜還是不答應,但無法擺脫王者培的糾纏,對她說:“聽說你槍法好,你要是能把塔頂上的鴿子打下來,我就娶你。”王者培說:“你說話算話?”,李杜說;“君子一言出口,駟馬難追,有父母二老做證。”父母二老見王者培精明強幹,因李杜常年在外行軍作戰,也希望有一個這樣的兒媳伴隨兒子,便答應了。王者培與李杜一家人來到義縣佛塔前,王者培看看塔頂的鴿子,毫不猶豫,拔槍抬手一搶,塔上的鴿子應聲而落。李杜再也無法推辭,老人也很喜歡這個兒媳,婚事就定下來了,過門之後,王者培知書達理,辦事利落,孝敬老人,尊重馬夫人,姐妹相處很好,深受家人擁戴。過門不久就讓她當家,王者培管理家務,里里外外條條是道,是李杜的賢內助。
王者培聽說李杜被關押,立即帶幾名隨從,乘馬奔赴瀋陽,來到張作霖的大帥府,衛兵說大帥不在,她找省參議會大鬧,叫他們下令放人。省參議會官員們一看王者培的架勢,惹不起,說做不了主,叫她去找張大帥。王者培再次來到大帥府,衛兵不讓進,爭吵起來,王者培硬闖,三拳兩腳,將幾個攔阻的衛兵打倒在地。這時張作霖和壽夫人乘車回來,見此情景,問明情況,王者培要求進屋說話,到了客廳,王者培說明丈夫李杜被關押的經過,要求大帥做主放人。壽夫人也是乾脆利落的人,和王者培一見如故,稟性相投,急幫腔讓張作霖下令放人。李杜當時被關押在八面城,王者培帶著大帥的手令,親自長途跋涉,去昌圖八面城,找吳俊升把李杜要了出來。李杜出獄後,與王者培到瀋陽大帥府,面見張作霖致謝。張大帥早聞李杜的名聲,一見李杜果然不凡,很是喜歡,對李杜說:“你去依蘭吧,那有個兵工廠,你去當廠長,兼鎮守使,替我對付北邊那些俄國人”。李杜表示:“願意效勞”。臨別時,大帥叫住李杜,問李杜原先是什麼軍銜,李杜回答後,張作霖說; “你就當個旅長吧”。於是李杜就去依蘭任鎮守使,兼十旅旅長,少將銜。成為張大帥部下將領。1925年,奉軍軍長郭松齡率部反奉,李杜時任吉林第15師 10旅旅長,奉命在山海關一帶阻截郭軍,他在平息郭軍的戰爭中,軍紀嚴明,全力保護無辜,深得張作霖的好感和器重,升任十五師中將師長。
第二次直奉戰爭,張作霖出兵進關攻打馮玉祥,李杜痛感內戰頻起誤國害民,堅決不參加內戰,張作霖只好仍委任他為依蘭鎮守使,兼第九旅旅長。後改為第二十四旅。當時,依蘭鎮守使管轄下江十三縣。1927年5月,李杜上任後,力主地方實施善政,寬柔於民,懲治邪惡。要求各級官吏奉公守法,對貪贓枉法者嚴懲不貸,並身體力行,深受民眾的尊敬和信賴。當地百姓在鎮守使門前獻上“造福於民”“恩澤桑梓”、“名垂東北”和“政績斐然”等八塊匾額及萬民傘、萬民旗等,表示對他的敬賴。
李杜帶兵以後,果然話附前言“絕不擾民”。他嚴明軍紀,部隊所過之處,秋毫無犯,遇匪剿匪,北方的俄國人不敢正眼視之,保衛了地方居民的安定生活,他的部隊深受百姓的擁護和支持。為了提高官兵的愛民保民思想,李杜在鎮守使大堂正中高懸親筆書寫的對聯:“柳營春試馬,虎帳夜談兵”,橫幅“還我河山”。還在旅部設軍官輪訓班,親自為各級軍官講授兵法,分析戰例,同時嚴明軍紀,依法治軍。他的部隊是奉軍中戰鬥力甚強的隊伍。
挽救國家危亡 奮起抗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蓄謀已久的侵略東北的戰爭爆發了。由於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使日本侵略者輕易占領了遼寧省。吉林省的軍署參謀長熙洽為首的軍政要員們不惜出賣國土主權,公然向日軍投降,日軍兵不血刃,於9月21日即占領了吉林省城長春,24日宣布成立以熙洽為首的偽吉林省長官公署,25 日熙洽正式就任偽省長之職,並發表與南京政府脫離關係的通電;還宣令吉林省所屬各縣部隊必須服從“新政府”節制,這一函文發至依蘭地區,各縣署紛紛電呈鎮守使,請求決策,李杜當即宣令:“拒不附逆,堅決抗日”。
熙洽公開叛變投敵的行徑,使李杜義憤填膺,他立即以依蘭鎮守使名義向所轄各縣發出通電,痛斥熙洽的賣國行徑。呼籲各縣軍民團結起來,一致對敵,將日本侵略者驅除國土。要求各界協助部隊維持地方秩序,積蓄糧草和軍用物資,支援抗戰。當時,李杜屬下兵力有六六七、六六八、六六九三個團,分駐於依蘭、佳木斯富錦、饒河等地區,擔負松花江下游和邊防地區的警備任務。為了防止不測,他親到富錦,將駐軍團長、熙洽的親信馬龍圖革職,改派他的副官長馬則周接任。然後,他斷然通令屬下封鎖松花江下游各縣的永衡官銀號、農業銀行及財政稅收部門的款項,拒絕向省城交納稅收,積蓄起來以充軍備。他還召集全旅少校以上的軍官會議,討論時局問題,他在會上說:“日本用武力侵占我國領土,我們也必須用武力將他們趕出去。守土抗戰,保國衛民是軍人的天職,我李杜決不當漢奸,叫國人唾罵,更不做亡國奴,任人宰割”。“現在國難當頭,大敵當前,軍人不能苟且偷生,除了奔赴疆場,為國殺敵,報效國家之外,再無別路可走!”與會部屬慨然回響,決心追隨李杜將軍揭舉義旗,共赴國難。為了做好迎擊日本侵略軍的準備,李杜下令將分駐在松花江下游的各部集結在依蘭附近整訓,以待殺敵時機;並派人員整頓下江十三縣的地方武裝,設立自衛團督辦處,組織民團以配合正規軍作戰。同時,積極籌集積蓄軍事物資、彈藥、糧草,登記民槍,以備戰時之需。為了了解敵情,他派人密切監視敵方動態,將富錦的無線電台站搬遷至依蘭,與張學良和上海、天津等地頻繁聯絡,互通情報。同時密派人員往赴哈爾濱、齊齊哈爾舒蘭阿城、榆樹等地聯絡馬占山、丁超、邢占清、馮占海、張作舟等將領相約抗日。又派原鎮守使署副官長馬憲章率步兵一團和炮兵、工兵、通訊兵各一連開赴阿城前線,接換在拉林受挫的馮占海的防務,並分出部隊到哈爾濱以東的三棵樹附近,監視哈爾濱動態。就這樣,在日軍壓境、漢奸投敵、國土淪亡的危急關頭,李杜將軍臨危不亂,沉著運籌,做好了一切應變的準備。
吉林偽政權建立後,熙洽、孫其昌一夥投降派分頭向各地駐軍將領進行拉攏和威脅利誘,極力招降。原吉長鎮守使兼二十三旅旅長李桂林,延吉鎮守使兼二十七旅旅長吉興以及曾被撤職的騎兵師長於琛澄相繼附逆,其屬下的團長劉寶麟、馬錫麟、王樹棠等人也均成了投降勢力的骨幹,他們這些漢奸們明來暗去,四出活動,充當日本侵略者的走卒,拉攏投降派勢力,賣國求榮的鼓譟聲甚囂塵上。
漢奸熙洽深怕李杜在下江樹起一幟,千方百計拉攏勸降。先以偽吉林省長官公署參謀長一職誘惑李杜降日,被李杜嚴辭拒絕。後又派偽省木稅局局長翟景儒到依蘭力勸李杜附逆,
李杜不僅拒絕,還囑翟景儒回去規勸熙洽“省識大體,勿充國賊”。熙洽仍不死心,他深知李杜雄才大略,又在將士和民眾中有極高威望,如其歸降,是他的一支臂膀;如其不降,將是他日偽政權的勁敵。於是他再度派翟某去依蘭遊說。李杜為穩住局勢,置酒筵款待,並宣稱:“彼此故交也,今夜祗可談風月,幸無及其他,否則,足資煩惱”。翟景儒不敢再言,筵罷辭去。熙洽招降不成,便派人暗中去下江諸縣誘降地方官員和部隊頭領,企圖釜底抽薪,破壞下江的抗日陣營。李杜聞密報後,立即採取對策,在撤換馬龍圖之後,又撤換了樺川縣縣長,調力主抗日的同江縣長張賜侯接任。同時收撫鄉間義士王勇,組建民團參加抗日。
熙洽對勸降李杜仍不死心,親自帶人攜禮品去吉林李杜家中,對李杜的夫人馬氏和王者培進行威脅利誘。送來一套珍貴的宋代瓷器,一套黃金包頭的象牙筷子,讓王者培勸說李杜投降。並威脅:如李杜不降,激怒日方,李氏全家老小後果不堪構想。當時李杜的父母健在,二子李樂、李鐵(即李凡)尚年幼。為保護家人安全,二位夫人不敢公然拒絕,只好假意應承,支走熙洽。王者培恐怕熙洽引日本人前來抄家捕人,當天夜裡,攜帶動產,金銀首飾和貴重之物,一家六口人連夜逃走,到依蘭投奔李杜。
李杜聽夫人講述事情經過後,拿起那套宋瓷看了看,連聲誇讚:“好東西,可賣不少錢。”王者培以為丈夫動了心,急忙說:“咱可不能做那留萬代罵名的事啊!”李杜微微一笑,把熙洽送來的宋瓷、象牙筷子和夫人帶來的貴重物品都送去變賣,充為軍餉,豎起了抗日大旗。為了一心一意處理戰事,讓全家人化裝成難民,令衛隊長李髮帶幾名衛士護送進關去天津躲避。當時李杜的三弟李雨霖任天津保全隊總隊長。家人走後,李杜將軍已存有與國土共存亡誓與日寇血戰到底之念。
李杜(東北抗日愛國將領)
1932年2月1 日,李杜率部參加哈爾濱保衛戰。日偽方面以5個旅的偽軍和一個旅團的日軍氣勢洶洶的殺向哈爾濱。李杜率部拚死抵抗,讓日軍付出了沉痛的代價。然而,在戰鬥的關鍵時刻,顧鄉屯守軍旅長王瑞華臨陣逃跑,南崗守軍將領也放棄陣地率部退入市內,自衛軍團長白文俊、宋文清以及張景惠的警察總隊陣前倒戈投敵,丁超則脫離部隊,隻身一人跑到張景惠的公館裡避險。李杜孤軍奮戰,獨木難支,哈爾濱保衛戰失敗。
日軍占領哈爾濱後,李杜拒不投降,帶領殘餘部隊繼續轉戰黑龍江,直至完全失敗,退入蘇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