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早期發展 清光緒20年(1894年)11月24日
興中會 成立。在中國國民黨的傳統中,將興中會至中國國民黨的發展歷史視為一脈相承,故以
興中會 成立的清光緒20年(
1894年 )作為中國國民黨的創黨之年,而創黨日(黨慶)為11月24日。
在組建和訓練新軍的時候,一些開明地方大員如
張之洞 、
端方 等,注重招收有文化的青年入伍,和招收留學生任軍官如
蔡鍔 、
閻錫山 、
許崇智 等,這些知識青年讀過書見識廣,敢於持有不同政見,不同於舊軍官兵愚昧效忠皇權。同時革命黨人如
黃興 、
宋教仁 等注重開展兵運,秘密向新軍中輸送革命分子,如
吳祿貞 、
趙聲 、
孫武 等。這些軍內革命黨人待命伺機發動起義。
總理孫中山 草創政黨 壯大實力 1919年10月10日,孫中山在上海法租界將
中華革命黨 改組為中國國民黨,並公布規約。
敗退台灣 1980年,隨著世界局勢的變化,
台灣 、韓國等地區經濟起飛,被稱為“亞洲四小龍”。1996年,第一次領導人選舉李登輝和連戰當選第9任正副領導人。2000年,第二次領導人選舉敗給
民主進步黨 ,台灣史上首次政黨輪替。2004年,第三次
大選 再次敗給民主進步黨。2008年,第七屆立委選舉獲得壓倒性勝利,取得81席(71.7%),加上泛藍盟友則超過
立法院 3/4席次,創下新記錄。中國國民黨候選人
馬英九 和
蕭萬長 在第四次總統直選當選第12任正副領導人,政黨第2次輪替,此時國民黨在23個縣市中取得15席、2直轄市中取得1席,加上泛藍盟友共有18席。民國101年(2012年),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和吳敦義第五次總統直選當選第13任正副總統並取得連任。中國國民黨自立黨以來,為因應時勢變化,多次實行黨的改造。隨著中華民國在
中國 歷經革命開國、討袁護法、
二次革命 、東征、北伐統一、展開
訓政 、十年黃金建設時期、剿共、
八年抗戰 、參與創建
聯合國 、制憲行憲、直到其後因
第二次國共內戰 中大敗,退至台灣。
歷任首腦 中國國民黨歷任首腦及在職時間為:
1925年3月~1933年3月,國民黨中央職權由政治委員會執掌。
連戰 (2000年3月~2005年8月)2005年8月,轉任榮譽主席。
吳伯雄 (2007年4月~2009年10月)2009年10月,轉任榮譽主席。
發展歷程 19世紀後期,中國
民族資產階級 的先進代表孫中山於1894年11月24日在
美國 檀香山 成立興中會,揭開了中國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運動的序幕。1905年8月20日,在孫中山的倡議下,
興中會 、
華興會 和
光復會 在
日本 東京聯合組成同盟會,同年11月,同盟會創辦《
民報 》,孫中山在發刊詞中第一次公開提出了
三民主義 的主張。1911年10月10日同盟會領導了
武昌起義 ,推翻了
清王朝 ,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
南京臨時政府 。不久,資產階級同封建勢力妥協,政權落入
北洋軍閥 首領
袁世凱 手中。從此同盟會逐步分化。1912年8月25日,同盟會與其他4個小黨聯合組成國民黨,旨在通過“議會道路”實現“革命理想”。1913年7月國民黨發動了反對袁世凱的“
二次革命 ”,結果失敗,國民黨四分五裂。1914年7月,孫中山召集部分國民黨黨員在日本東京成立
中華革命黨 。1919年10月10日孫中山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發布了《中國國民黨規約》,規定“以鞏固共和,實行三民主義為宗旨”。1921年第二次
護法戰爭 失敗,國民黨嚴重受挫。1922年9月,在
第三國際 和
中國共產黨 的幫助下,孫中山開始改組國民黨。1924年1月20~30日,孫中山在
廣州 主持召開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通過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國國民黨章程》和其他決議案,接受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反對帝國主義、反對
封建主義 的主張,承認共產黨員和
社會主義 青年團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釋三民主義,把
舊三民主義 發展為
新三民主義 。經過改組的國民黨,從一個單純的資產階級政黨,轉變為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統一戰線組織,成為當時革命政權和革命戰爭的核心骨幹力量。從此,國民黨與
共產黨 密切合作,創辦
黃埔軍校 ,建立革命軍隊。經過
平定商團叛亂 、兩次東征,統一了
廣東 革命根據地 ,建立了
國民政府 。
黃興和孫中山
孫中山和李大釗 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內的
右翼 勢力抬頭,他們形成
西山會議派 ,反對三
大革命 政策,進行反共分裂黨的活動。1926年1月1~19日國民黨在廣州召開“二大”,重申了孫中山的三大革命政策,處分了西山會議派的主要成員。在這次大會上,蔣介石成為中央執行委員常委、
國民革命軍 總監。此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
新右派 相繼製造反動的、打擊和排擠共產黨的“
中山艦事件 ”和“
整理黨務案 ”,使共產黨員被迫辭去他們擔任的國民黨中央部長等職。蔣介石先後攫取國民黨軍事委員會主席、組織部長、軍人部長以及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等要職,逐漸掌握了國民黨的領導大權。1926年6月5日,國民黨二屆
中央執行委員會 臨時會議通過“出師
北伐 ,以掃除軍閥,統一全國”的議案。7月,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當北伐在共產黨的積極合作與參加下取得很大勝利時,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政變,進行反共
清黨 活動,鎮壓共產黨人和工農進步力量,打擊和排斥國民黨左翼,並在
南京 另立國民政府。7月15日汪精衛追隨蔣介石在
武漢 實行“分共”,破壞
國共合作 的統一戰線,共產黨人與以
宋慶齡 為代表的國民黨左翼發表聲明,退出國民黨中央,由此,國共合作破裂,北伐大革命失敗。以蔣介石、汪精衛為首的國民黨背叛了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已不再是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統一戰線組織,而成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政黨。此後,國民黨在全國建立起
一黨專政 的統治。當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的時候,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領導集團奉行“
攘外必先安內 ”政策,集中兵力“圍剿”
紅軍 。1935年11月12~23日國民黨召開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表示調整內外政策,保持領土主權完整。但蔣介石仍企圖消滅經過
長征 到達
陝北 的紅軍。
中國國民黨黨徽 1936年12月12日,國民黨愛國將領
張學良 、
楊虎城 發動
西安事變 ,要求停止
內戰 ,一致抗日。經中國共產黨調停和各方面努力,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蔣介石被迫答應停止“剿共”政策,聯合紅軍共同抗日。1937年2月,國民黨召開五屆三中全會,確定了和共產黨重新合作的方針。在抗日戰爭初期,國民黨先後進行了淞滬、忻口、
徐州 、武漢等大規模的戰役和會戰,阻滯了
日軍 的攻勢。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國民黨副總裁
汪精衛 公開叛國投敵,1940年3月成立偽國民政府。蔣介石及其領導下的國民黨也轉向實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連續發動3次反共高潮。在抗日戰爭即將勝利的時刻,1945年5月5~21日,國民黨在
重慶 召開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制定了堅持獨裁、準備內戰的路線和政策。
抗日戰爭 勝利後,中國共產黨提出為實現國內和平,建立聯合政府的主張。
1945年8月29日~10月10日國共雙方在
重慶談判 ,簽訂《國民政府與中共代表
會談紀要 》,即《雙十協定》。1946年1月
政治協商會議 在重慶召開,通過《
和平建國綱領 》以及政府改組等協定。7月,國民黨當局在美國支持下悍然撕毀《
雙十協定 》、政協決議和停戰協定,發動全面內戰。1947年3月在國民黨六屆三中全會上,蔣介石宣布國共關係破裂,要與中國共產黨鬥爭到底。7月國民政府頒布“總動員令”,宣布進入“戡亂階段”,集中力量全面反共。經過3年內戰,國民黨潰敗,
南京國民政府 滅亡。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 宣告成立,結束了蔣介石、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12月國民黨中央總部遷往台北。蔣介石到台灣後,重建旨在“堅持反共抗俄”、“反攻大陸”的國民黨組織。1952年10月10日在台北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沿用“中國國民黨”的稱號,在中國台灣地區執政;通過《
中國國民黨黨章 》、《中國國民黨政綱》、《反共抗俄時期工作綱要》、《加強大陸地區對敵鬥爭工作案》等,提出“驅逐俄寇、消滅共匪”,“團結反共力量,聯合反共團體,建立反共抗俄聯合陣線”的政治主張;決定在台灣實行國民黨一黨專制統治和“戒嚴”統治體制,並準備“反攻大陸”。1963年11月國民黨“九大”重訂《中國國民黨政綱》,提出“立足台灣”、“光復大陸”口號,正式放棄“武力反攻大陸”口號。1969年3月“十大”通過了《政治革新要項》,提出“從根作起,全面革新”,“建設台灣鞏固復興基地,策進光復大陸工作”的方針。1972年蔣介石主持國民黨第二次改組,擴大和強化黨組織。1975年4月蔣介石去世。1976年11月國民黨召開“十一大”,通過了《中國國民黨修訂案》、《強化黨的建設案》、《反共復國行動綱領案》以及《全黨奉行總裁遺囑決議案》等,提出“堅守民主陣容”、“建設復興基地”、“實行三民主義、光復大陸國土”的方針。大會還決定保留總裁職位,以紀念蔣介石;增設主席職位,選舉蔣經國為國民黨中央主席。
1979年後,
中國共產黨 提出“和平統一,
一國兩制 ”的統一祖國方針和實行國共兩黨第三次合作、振興中華的主張。對此,國民黨當局一方面說“和平、統一確實是我們全中國人民的願望”,表示應該統一;另一方面又提出同共產黨“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
三不政策 ”。1981年4月,國民黨“十二大”提出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1986年3月,蔣經國主持召開國民黨十二屆三中全會,強調“中國只有一個”,“中國必將統一”。會後蔣經國提出以“變”應“變”的觀念和“政治革新”主張,對國民党進行第三次改造,由“一黨專制”調整為“一黨執政、多黨競爭”的政黨體制。1987年7月,國民黨當局解除在台實行38年的“戒嚴令”。10月14日,蔣經國主持國民黨“中常會”,正式宣布開放台灣民眾赴大陸探親的決定。1988年1月,蔣經國去世。7月國民黨召開“十三大”,選舉李登輝為國民黨中央主席,通過了《中國國民黨黨章》和《中國國民黨現階段大陸政策》案,提出“堅守民主陣容,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的方針,強調運用“政經實力”,推行“彈性外交”,以達到台灣“政治實體化”、“國際化”;對兩岸關係,將以“一國兩府”原則,處理兩岸交流事務。1991年5月1日,國民黨宣布中止“動員戡亂時期”,結束國共兩黨內戰狀態,但仍保持敵視
共產黨 的立場。
毛澤東(左)與蔣介石(右) 政策主張 在
李登輝 主政的12年期間,逐漸偏離一個中國路線,將中國國民黨改造為“台灣國民黨”,導致黨內理念不清、路線爭議不斷,
新黨 、
親民黨 相繼出走。為凝聚
人心 ,國民黨決定重新確立立黨
理念 和
路線 。
陳雲林和馬英九 政治方面 明確聲明中國國民黨是“‘中華民國’的中國國民黨,不是外省黨,也不是台灣黨,更不是台獨黨”,“本土化”絕不是族群化、省籍化、更不是“去中國化”。
原中國國民黨主席馬英九 遵守“憲法”及“增修條文”,堅決貫徹“雙首長制”;堅持
政黨政治 與責任政治原則,建立優質化民主。制定政黨法及
政治獻金 法,並對政黨投資或經營營利事業進行合理規範與限制。進行選區重劃,“立法委員”選舉制度改採“
單一選區兩票制 ”等等。
兩岸關係方面 全面
清除 李登輝分裂路線影響,回歸“一個中國”路線。強調國民黨對於“一個中國”的立場始終如一,依循“國統綱領”,在“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識”的基礎上,追求兩岸和平穩定關係,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建構台海
和平區 ,在台灣優先的前提上,逐步邁向民主、自由、均富的統一。兩岸擱置政治爭議,從事制度競賽,走向全面政經建設,形朔
政治民主 、經濟自由的現代化國家。積極恢復兩岸制度化協商,加強全方位交流,推動城市交流、政黨交流、高層互訪。推動兩岸經貿鬆綁,促進兩岸資金、人員及資訊移動透明化,創造
國際企業 策略聯盟的環境。
蔣經國逝世 中國國民黨在2008年台灣當局領導人選舉重新“執政”後,其主要施政方針為振興經濟(儘可能實行兩岸
三通 、開放大陸投資、大陸客來台觀光)以及維護中華民國之民主。而在兩岸關係上,中國國民黨以在不傷害台灣當局既有權益、促進了解與互利的前提下,持續透過國共論壇平台與
中國共產黨 對話,以增進與大陸在經濟上的交流互動,降低兩岸發生衝突的可能性。
防務外事工作 建構全民參與的現代化“國防”,以精實軍隊戰力,落實“有效嚇阻、防衛固守“的戰略指導。擴大區域合作,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及國際組織,鞏固、增進與“邦交國”的關係,積極拓展與其它非“邦交國”的實質關係。團結全球華僑,宏揚中華文化,共同建構全球華僑的生命共同體。
經濟方面 提升科技研發水準,編列研發經費,引導民間投入研發工作,以強化產業競爭力。開放“三通”、鬆綁“戒急用忍”,建構以台灣為中心的矽谷台北、
上海 以及
東京 、台北、上海“雙黃金三角”,以鞏固台灣在全球經貿體系中的關鍵地位。促進就業機會、改善就業環境,保障勞工權益,增進勞資和諧。
蔣經國 組織架構 中國國民黨的組織機構有一個變化過程。早期設
總理 1人,代表本黨,總攬黨務;設黨本部,管理全黨事務;下設總務部、黨務部、財務部、宣傳部、交際部、政治委員會、法制委員會、軍事委員會、農工委員會、婦女委員會。1924年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調整
中央機構 ,由總理、中央執行委員會、
中央監察委員會 分掌黨務。孫中山去世後,1938年
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 恢復黨魁制,保留總理一職,以紀念孫中山,另設總裁代理總理職務。中央執行委員會為最高黨務機關,中央常務委員會在執行委員會閉會期間執行黨務,中央政治委員會為最高政治指導機關,中央監察委員會為最高監察機關。國民黨機關遷到台灣後,蔣介石根據“一黨專制”和“以黨領政”的原則,把大陸時期的國民黨組織建制和構架搬到台灣。1952年“七大”通過《中央委員會組織大綱》,設總裁1人,成立中央委員會,下設1個處、7個組和5個委員會,分掌黨務。1972年國民黨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修改《中央委員會組織條例》,對國民黨
組織系統 作了調整,分設中央、地方、軍隊、產業、職業、知識青年、海外、“敵後”、機關9個黨部,將原中央委員會下設的組、會擴編為1個處,7個工作委員會和5個委員會。中央委員會執行國民黨代表大會的決議,對外代表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為黨的最高決策機構,下設中央黨部秘書長、中央秘書處、組織工作會、大陸工作會、海外工作會、文化工作會、社會工作會、青年工作會、婦女工作會、財務委員會、黨史委員會、考核風紀股長會、政策委員會、婦女指導委員會和革命實踐研究院。地方黨部分設台灣省、台北市和
高雄市 黨部委員會。
台灣省 黨部下設縣、市黨部委員會。另按事業、行業設立各種專業黨部。每4年召開一次代表大會,選舉總裁(後總裁一職保留、另設主席職)和中央委員會,總裁(主席)連選連任。黨報《
中央日報 》,1928年創辦。
連戰和胡錦濤 抗日戰爭勝利 國民黨的黨務組織架構主要分中央、縣市(包括
直轄市 )、區級黨部三級。國民黨以“全國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構,閉會期間中央委員會行使職權,中央委員會閉會期間由中央常務委員會執行職權。2000年3月下台,國民黨為“浴火重生、從零開始”,於2000年6月後開啟了黨務改造工作,改造後的組織架構主要為:
全體代表大會
為該黨的最高權力機關,每兩年召開一次會議,代表任期為4年。主要職權為:修改
黨章 ,決定政綱、政策,檢討中央委員工作,討論黨務與政治議題,同意任命黨主席提名的副主席,通過黨主席提名的中央評議委員,通過黨提名的“總統、副總統”候選人。
蔣中正 主席
國民黨設主席1名,自2001年後改由黨代表選舉產生為全體黨員直接選舉產生,任期4年,連選可連任一次。2001年3月,國民黨首次舉行黨主席由黨員
直選 活動,現任黨主席
連戰 以高達97.09%的得票率當選。主席綜理全黨黨務,為“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及中央常務委員會的主席,在主要決策上擁有最後的決定權。另外,國民黨可提名數名副主席,經“全國代表大會”同意任命。2011年,國民黨共有6名副主席。
中央委員會
中央委員會置委員210人,
候補委員 105人,由“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任期4年。中央委員會主要執行“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並對外代表該黨,討論及處理黨務與政治事項,選舉中央常務委員等等。中央委員會設有秘書長1人,副秘書長1-3人,主要黨主席提名、中央委員會通過任命。秘書長直接掌管中央委員會屬下的各個機關,在國民黨的決策機構中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中央委員會下面設定政策、組織發展、文化傳播、行政管理4個委員會及“國家發展研究院”、投資事業
管理委員會 、考核紀委委員會三個直屬運作單位。
中央委員會閉會期間由中央常務委員會執行職務,是國民黨的最高決策機關,舉凡黨政的重大決策和決議,均在此會議中決定。中央常務委員會置常務委員31人,下台後改由黨主席指定為中央委員會委員互相票選產生,並隨著“
立法院 ”黨團在黨內決策地位的提高,“立委”在中常委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高,占半數左右。
中央評議委員會
它是國民黨的諮詢機構,其成員由黨主席聘任,提請“全國代表大會”通過或追認。中央評議委員以會議方式行使職權,置主席團主席若干人,主持會議。
地方黨部
國民黨由於歷史悠久,加之長期執政,在各地都設立了綿密的地方黨部與基層組織。
人事布局 2016年4月20日,國民黨主席
洪秀柱 將公布新一波黨務人事布局,政策會執行長將由前“立委”
蔡正元 出任,副執行長則由前“立委”
蘇清泉 、
吳育升 及前國大代表
莊隆昌 擔任。此外,文傳會副主委由手工藝推廣中心董事長
胡文琦 接下,考紀會副主委則是前國大代表、組發會副主委
郭榮豐 。
2016年5月18日下午,國民黨通過3位副主席的人事案,3人分別為:前台中市長
胡志強 、前台北市長
郝龍斌 、即將卸任台灣省主席的
林政則 。
2017年5月20號,中國國民黨黨主席選舉進行正式投票,國民黨開票中心晚上9點左右宣布開票結果:台灣地區前副領導人
吳敦義 以52.24%的得票率勝出,確認當選新一任國民黨黨主席。8月20日,吳敦義宣誓就任黨主席。
政黨資產 在興中會、同盟會時期,有志推翻滿清的革命志士就在海內外進行募款,這是國民黨黨產的最早起源。此外,國民黨在大陸統治時期,還成立了中央日報、正中書局、中廣、中央社等,以宣導其政令。1949年之後,這些單位也都跟著國民黨來台。
後來國民黨在台灣通過一些方式,積累了大量黨產。黨營事業中影(註:指中央電影公司,現台灣地區中影股份有限公司) 、中廣公司,陸續接管了一些日產。為了配合台當局的政策,國民黨更是積極投資各項事業,如1960年代投入貿易、紡織、水泥等產業,1970年代之後又介入石化、電機、金融、文化傳播、建築等領域。
1994年,台灣的“黨國體制”開始鬆動,這年3月國民黨辦理社團法人登記,當時統計的黨產總量是385億元(新台幣,下同) 。
在李登輝時期,國民黨的黨產大大膨脹。國民黨在1988年—2000年間陸續賣出台積電、聯電、“中華開發”、中興票券公司的股份,共獲利多達504億元。1998年12月,國民黨的總資產為918億元,達到歷史峰值,那時的國民黨號稱是全世界最富有的政黨。
接下來,國民黨的黨產便一再縮水,連戰2000年接掌國民黨後,黨產剩下808億元,五年後等到馬英九當黨主席時,財富銳減到311億元。在金融風暴期間,因為幫相關企業紓困,淨值就縮水幾百億元;此外,這幾年國民黨將黨產捐贈或拋棄,也多達181筆。
2015年1月,朱立倫接任黨魁,黨產還剩下242億元,截至2016年1月只有166億元。在朱立倫任期內,國民黨也捐贈或拋棄部分資產。
另外,在2016年3月中國國民黨公布的“黨產”信息中,也將1949年國民黨從大陸帶來的227萬兩黃金和外匯(當時合計約10億美元),以及數十萬件故宮國寶列為黨產內容。
2018年5月14日,台灣法務部門“行政執行署台北分署”證實,將於3天后也就是17日首度拍賣國民黨位於台北市南京東路、嘉興街的兩處黨工宿舍,底價分別為3320萬元新台幣、1900萬元新台幣,總計5220萬元新台幣(約合人民幣1112萬元)。
當前實力 (一)表現在選票上的實力迅速下滑。在“
一黨專政 ”時期,國民黨不僅在全島性的“總統”、“
立法委員 ”、縣市長等大型選舉中一般都能獲得過半數的選票和席次,在縣市議員、鄉鎮市長以及村里長等基層選舉中,更是經常囊括80%以上的席次。下台後,雖然國民黨在基層選舉中仍能獲得70%以上的席次,但在大型選舉中的得票率卻迅速下降。如在“總統”選舉中的得票率由1996年的54%下滑為2000年的23.1%;“立委”選舉得票率由1998年的46.43%下降為2001年的28.56%,席次由123席下滑為68席;縣市長選舉得票率由1997年的42.22%下滑為2001年的35.15%,獲得9個
席次 ,連同
台北市 ,2000年執政的縣市共有10個。
(二)政黨認同度迅速下跌。根據島內各種
民調 機構 所做的
民調 顯示,在2000年以前,國民黨的政黨認同度一般都能保持在30%以上,但是
下野 後卻急劇下跌到20%以下,2000年一直在14%左右徘徊,居於
民進黨 、
親民黨 之後。
(三)黨員人數下降。在2000年以前,國民黨自己號稱有200萬黨員。下台後,為了凝聚黨員的向心力,國民黨自2000年9月起進行的了為期4個月的黨員重新登記。雖然國民黨官方數字顯示,參加黨員重新登記的黨員人數已突破100萬,但黨中央私下訪查發現,實際上真正自行繳交
黨費 、承認自己仍屬國民黨員的僅餘34萬人。
到2011年 ,
黨員 人數 恢復至約109萬人。2012年,在“
國會 ”席位達到64個,超過50%,在“議會”席位達到409個。
2016年1月,國民黨2016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參選人
朱立倫 宣布敗選,並宣布辭去黨主席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