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T-12快速坦克
1928年秋天,哈爾科夫機車廠贏得了製造一輛快速坦克的原型車(1-12-32項目)。這輛快速坦克原型車就是T-12坦克。T-12坦克是一種雙炮塔坦克——主炮塔上方有1個小型的機槍塔,可獨立旋轉。主炮塔裝有1門45毫米火炮,火炮兩側的球狀機槍座上各安裝1挺7.62毫米機槍。坦克安裝了一台蘇聯研製的M-6發動機。參加設計工作的包括GKB OAT的腳踏車輛部主管——V·I·扎斯拉夫斯基教授——他後來成為蘇聯紅軍機械和摩托化軍官學校(Military Academy of Mechanisation and Motorisation of RKKA,
馬利諾夫斯基裝甲兵學院 )的坦克部主任。航空發動機設計師,後來的蘇聯科學院院士A·A·米庫林則設計了坦克的動力系統。哈爾科夫機車廠在製造T-12坦克之前只製造過拖拉機,所有生產坦克必需的特種製造設備他們都沒有,工人們也沒有製造坦克的經驗,但儘管條件艱苦且缺乏經驗,T-12原型車的製造工作仍然進展很快。1929年底,T-12坦克原型車下線,1930年1月開始工廠測試,2月,官方測試正式開始。
T-12快速坦克 由於T-12坦克原型車的車重超出了方案設計時的要求(實際車重20噸,超標4噸),並且在結構和機械方面也有不少問題。坦克設計小組不得不在緊迫的時間下參考測試結果進行重新設計。這個推倒重來的方案實質上帶來了一個全新的設計——直接移植了
MS-1輕型坦克 懸掛,坦克重量和單位壓力被降低;而發動機輸出功率和坦克速度都得到了提高;坦克前部駕駛艙左側安裝了第4挺機槍,並設定了機槍手座位(由此,坦克的火力分成了三層,這是坦克發展史上的創新)。新的坦克設計方案被命名為T-24坦克。
T-24中型坦克
T-24坦克是由哈爾科夫共產國際機車廠(Kharkiv Komintern Locomotive Plant,前哈爾科夫機車廠)坦克設計小組獨立研製的第一型戰鬥車輛。T-24坦克在1931年開始生產,同年,25輛T-24坦克開下生產線。這也宣告除了列寧格勒布爾什維克工廠的坦克生產線外,另一個坦克生產中心在蘇聯南部現出雛形——
哈爾科夫 共產國際 機車廠。那時,工廠已經專門建里了一個特別T2車間,用以生產坦克,而1927年組建的坦克設計小組已經成為新成立的由伊萬·N·亞歷克先科領導的T2K坦克設計局的核心,參與設計、製造和測試T-12和
T-24坦克 的工程師們也加入進來。下面這些人是蘇聯坦克工業的先驅,我們有必要記住他們的名字:伊萬·N·亞歷克先科、L·L·
阿爾費羅夫 、A·S·邦達連科、P·N·哥里永、E·T·季卡洛夫、V·I·多羅申科、V·T·基里連科、亞歷山大·A·莫洛佐夫、N·G·波利雅可夫、M·I·塔爾西諾夫。S·N·馬霍寧負責工廠的全盤生產工作。
T-24中型坦克 T-28中型坦克 T-24
中型坦克 戰鬥全重為18.5噸,乘員5人,有趣的是,它也是一種多炮塔式坦克,主炮塔上面還有l個機槍塔,主炮塔上裝的是45毫米坦克炮,另在主炮塔、副炮塔和車體正面裝有4挺7.62毫米機槍。火力是夠強大的了,但是,火力轉移不便,車高過高,機動性差(最大速度僅25.4千米/小時),致使這種中型坦克還沒能列裝便夭折了。儘管如此,T-24中型坦克研製的經驗教訓,為T-28中型坦克作了很好的鋪墊。
研製歷程 1931年,蘇聯開始著手研製一種新的三炮塔
中型坦克 。新計畫由位於列寧格勒的"布爾什維克"工廠內的OKMO("Opytnij Konstruktorsko-Mekhanicheskij Otdel" -就是“試驗機械設計部”)的一個小組負責研製。
T-28中型坦克樣車 設計組的負責人是S·金茨布爾格工程師。他所領導的設計組於1931年1月前去英國考察,也參觀了多炮塔的“獨立號”坦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
獨立號 ”坦克屬於英國的絕密試驗產品,並未出售給蘇聯。所以,當蘇聯研製出多炮塔的
T-35坦克 和
T-28 坦克後,英國的情報部門懷疑有人出賣了情報,這就是當時名噪一時的名為“
倫敦塔 軍官案”的間諜案件,最終不了了之。
新坦克的主炮塔裝備有一門45mm
火炮 和一挺DT機槍.其餘的兩個炮塔僅裝備有DT機槍。“作為步兵支援戰車,用來突破敵人戰線並且壓製機槍陣地。”,這就是T-28中型坦克任務的由來。主炮塔採用了在當時是十分少見的電力驅動.最初的測試顯示了底盤和傳動裝置方面存在很多問題.1932年,"布爾什維克"工廠的坦克製造車間被分開,組成了一個新的工廠,也就是第174工廠,由於174工廠要全力投入到
T-26輕型坦克 的生產,所以
T-28 坦克的生產工作被分配給了"紅色普提洛夫"工廠(該廠1934年後被重新命名為"
基洛夫 "工廠)。
雖然所有的T-28生產圖紙和檔案在1932年11月才被完全移交給了普梯洛夫工廠,但普梯洛夫工廠於1932年5月就完成了樣車的試製。這輛戰車一共有三個炮塔重16噸由五到六人操作,強力的引擎提供了400匹馬力使得戰車的時速達到37公里,它的武裝由一們45mmM1931炮跟3挺機槍組成(兩挺位於獨立的小炮塔上,小炮塔各可旋轉165度)。這種坦克曾和
T-35 多炮塔式坦克一道於1932年8月向當時的
蘇軍 統帥部 領導人之一的基洛夫展示,受到基洛夫的讚揚。1932年10月,正式定型為T-28中型坦克。主要研製者金茨布爾格等三人獲得了最高的
列寧勳章 ,另有5名突出貢獻者獲得了勞動紅旗勳章。
T-28中型坦克 T-28中型坦克共生產了約600輛,其中最後一批1940年型生產了12輛。另外,基洛夫工廠在T-28基礎上還設計和試製了架橋坦克、噴火坦克、85毫米炮試驗車、指揮坦克、工程坦克、掃雷坦克和一些自行火炮,但均未投產。600輛T-28分別裝備了四個坦克旅,其中3個完全裝備T-28,第5重型坦克旅則採用T-28、T-35混編方式。
技術特點 T-28中型坦克的戰鬥全重為25.2噸,後來的改進型中有的達30噸重,乘員為6人,即車長、
炮長 、裝填手兼無線電員、駕駛員和2名機槍手,前三名乘員在炮塔內,後三名乘員在車體前部。車長7.36米,車寬2.78米,車高2.62米。它的最大特點是有3個炮塔(含機槍塔)。中央炮塔為主炮塔,裝1門KT-28型16.5倍口徑的短身管76.2毫米火炮,主炮的右側有1挺7.62毫米機槍,主熗塔的後部裝l挺7.62毫米機槍,這兩挺機槍能獨立操縱射擊。主炮塔靠電動旋轉,這在當時是很先進的。主炮塔內的2挺機槍都有獨立的機槍座,可作有限角度旋轉。主炮塔的前下方有2個圓柱形的小機槍塔,各裝1挺7.62毫米機槍。這2挺機槍分別由1名乘員獨立操縱射擊,機槍塔可作有限角度旋轉。
從T-28中型坦克的總布置圖中至少可以看出:整車的車高較高、動力艙的容積較大、發動機和散熱器的體積較大、炮彈布置在炮塔吊籃里、採用小直徑
負重輪 等信息。
T-28 坦克的輔助武器為4挺DT型7.62毫米機槍,攜彈7 938發。其中,主炮塔前面的2個小機槍塔左右可作l65度的有限轉動。1936年以後生產的T-28坦克上,還在炮塔頂部左後方安裝了1挺7.62毫米機槍,用於對空射擊。
在炮塔的後部裝有KT-71型無線電台,通信距離為18~20千米。1935年後生產的T-28坦克上,在炮嗒四周裝上了框型天線,通信距離增大到40~60千米。
T-28中型坦克結構剖視圖
T-28中型坦克的動力裝置為M-17L型V型12缸水冷式大馬力汽油機,最大功率達400馬力。拿70多年前的標準看,這是一款很不錯的坦克動力裝置,為日後V-2坦克柴油機的問世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由於馬力大,發動機的冷卻系也很龐大,冷卻液的容量達100升,2個大型冷卻風扇布置在車體後部的斜上方。
T-28 的變速箱為機械式,有5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行動裝置很有特色,採用多重平衡懸掛裝置,每側l2個負重輪中,6個負重輪為一組,其中每兩個負重輪為一組,3個小組的負重輪共同作用於一個大的輪軸架上。這種懸掛裝置的優點是,行使的平穩性較好,跨越障礙的能力較強,它的最大缺點是行動部分的效率較低,負重輪的動行程太小,不利於高速行駛,容易陷入泥中。每側有12個小直徑負重輪,4個托帶輪,誘導輪在前,主動輪在後。坦克的最大速度為45千米/小時,最大行程220千米。
T-28坦克的車體和炮塔為鋼裝甲,最初為全焊接結構,後來的為焊接和鉚接混合式結構。主要部位的裝甲厚度為15~30毫米。裝甲較薄,是T-28中型坦克的一個突出弱點。
從1933年到1940年間,
基洛夫 工廠共生產了503輛T-28中型坦克,比起僅生產61輛的T-35重型多炮塔式坦克來,這一數字可不算少。
性能數據
T-28 中型坦克參考數據:
全長
7.44米
全寬
2.81米
全高
2.82米
整車重
27.8噸
乘員
6名
引擎
400馬力米-17T汽油引擎
最高速度
45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
220千米
武裝
坦克炮
76.2毫米KT-28,備彈量70發
機槍
7.62毫米DT五挺(炮塔機槍二挺,同軸機槍一挺,球型機槍座一挺,防空機槍一挺),備彈量7938發
各部位裝甲厚度
炮塔正面
50毫米
炮塔側部
20毫米
炮塔後部
20毫米
炮塔頂部
20毫米
車體上部正面
30毫米
車體上部側面
20毫米
車體上部後面
20毫米
車體上部頂面
15毫米
車體下部正面
30毫米
車體下部側面
20/10毫米
車體下部後面
18毫米
衍生型號 T-28 Mod 1933
紅軍的第一批訂單(1933年)為90輛的
T-28 。這批戰車結合了數種先進的特色。和原型車不同的是,原本鉚接的車身改為焊接,45mm主炮也被一門短炮身的KT-28 76.2mm炮所取代。主炮塔的轉動則是以電力驅動,這在當時是相當新穎的設計。它們全都裝配了雙向無線電,其獨特的框型天線圍繞在主炮塔上。也裝配了煙霧發射器。但是最引人注意的發展是炮身穩定系統(由AAProkofiev設計),這改善了在移動中的射擊能力。這批戰車在1933年五月一號(
國際勞動節 )
莫斯科 的遊行中出現於世人面前,不過一直到了當年年底,只造出了41輛。2年以後,這一批T-28全都裝配了更大功率的雙向無線電,其獨特的框型天線圍繞在主炮塔上。也裝配了煙霧發射器,後期還有部分型號加裝了
高射機槍 。
T-28 Mod1933
首批10輛坦克被編入了列寧格勒軍區司令部預備隊第2獨立坦克團,司令部預備隊的獨立坦克部隊從1924年開始正式成立。實際上,從1924年起預備隊的坦克部隊就出現了,1929年組建了第2獨立坦克團。後來,隨著
T-28 坦克數量的增加另外組建了4個預備隊坦克團:
斯摩棱斯克 (Smolensk)、基輔(
Kiev )、
哈爾科夫 (Kharkov)和斯魯茨克(Slutzk),這些團的編制也進行了幾次改變。
T-28 Mod 1938
1938年,部分的主炮換裝成新式的26倍徑L-10 76.2mm戰車炮,這一批戰車被稱為T-28B,並且持續生產到1940年。蘇聯坦克在西班牙內戰之後再次作戰,是在對抗日本的哈拉哈河(
諾門坎 )之戰。在這場戰鬥中,蘇聯的BT-5和T-26的表現傑出,這是由於一方面哈拉哈河地勢平坦適合坦克作戰,另一方面是由於日軍缺乏有效的武器來對付它們:
T-28 Mod 1938 “........幾十輛坦克突然向我們衝來。我們當時驚慌失措,戰馬嘶鳴,拖著火炮牽車四處亂跑;汽車也四處亂竄........官兵上下都膽顫心驚。我們嘴裡越來越常說的字眼是‘可怕’,‘可悲’,‘心驚膽顫’,‘驚心動魄’。........“不過T-28全數部署在歐洲,沒有參加過此次戰鬥。
T-28的亮相之戰是在對抗芬蘭的冬季之戰。在那場戰役中,它的缺點逐漸浮現。它的裝甲太薄,糟糕的懸掛也使得
T-28 經常陷在芬蘭的沼澤中動彈不得,同時它也很容易受到地雷的破壞,蘇聯在那場戰爭中試圖發展以T-28為基礎的
掃雷 戰車,但是並未成功。
T-28 Mod 1939
變化最大的,當屬
T-28 Mod 1939
中型坦克 ,也稱為T-28E中型坦克。這是一種裝甲增強型T-28中型坦克。基於蘇芬戰爭中T-28坦克被動挨打的教訓,蘇聯軍方緊急決定從1940年1月1日起將現有的一些T-28坦克加厚裝甲,。改裝的結果,使T-28坦克的戰鬥全重增加到32噸,各部位加裝了20~30毫米厚的鋼裝甲,使車體首上裝甲和炮塔正面裝甲的厚度達到60毫米(也有資料稱80mm)。側邊和後方的裝甲則增加到40mm。經過這些改良的戰車稱為T-28M或T-28E(E的涵義為“ekanirovki”意指額外的保護)防禦雖然足夠,但這款改良型的機動變差了不少,由於發動機和懸掛未做改進,最大時速僅25-30km/h。其間,由於軍方的意見不統一,改裝工作時斷時續,最終只改裝了90多輛T-28E型坦克。
T-28 Mod 1939(T-28E) T-28 Mod 1940/41 T-28 Mod 1940/41
在
T-28 Mod 1933的基礎上換裝新炮塔的T-28中型坦克,這種炮塔裝甲較厚,達到了50mm,並且帶傾角。但蘇聯人依然為它配了舊式的76mm KT-28炮,並且每輛坦克都配有一挺DT
高射機槍 。但這種改進型並沒有生產多久,由於衛國戰爭爆發,生產被打斷,之前出廠的10輛迅速奔赴列寧格勒前線,數周內全部被擊毀。
T-28/85
這是一個實驗品,用於驗證
KV-220重型坦克 使用的85mm F-30坦克炮的性能,1940年夏安裝在
T-28 坦克炮塔上進行了測試,實驗證明這種火炮性能優良,可在500米內擊穿120mm厚垂直鋼板,T-28也可以攜帶45發85mm炮彈。1940年秋,在蘇聯著名火炮設計師格拉賓的指導下,第92設計局已經完成了在F-39型85mm坦克炮的基礎上研發的F-42/ZIS-6 107mm炮的工作。
T-28/85
T-29
蘇聯人還在
T-28 的基礎上研製了使用輪履兩用裝置的T-29,官方檔案又稱為T-29-4。這是由
基洛夫 工廠在1934年所製造的。設計者是一個列寧格勒工業大學畢業的技術員,名叫科什金,就是大名鼎鼎的
T-34中型坦克 的締造者,這是他的第一個作品,目的是要T-28
重型坦克 達到如同
BT-5快速坦克 的機動性。
T-29中型坦克 T-29 Mod 1934型採用了L-10 76.2毫米坦克炮,主炮塔頂端
潛望鏡 可以旋轉,取消了裝甲護罩。使用了新型克里斯蒂懸掛,機動性很強,最大時速超過每小時50公里,其後期版本(A-20)被認為是與T-34競爭的坦克。儘管該坦克在機動性上與T-28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於多炮塔和克里斯蒂懸掛系統設計導致該坦克過於複雜,但因為其基礎設計已經老舊防護性又不足,所以該坦克項目最終被終止,並成為了
T-34坦克 的重要參考之一。
伊茲傑利耶-115
伊茲傑利耶-115,是基於
T-28 和T-29
中型坦克 的設計,1937年末到1938年,蘇聯又研製的一款多炮塔中型坦克。該坦克基本布局沿襲的T-29坦克,車重達32噸。該車為了增強防彈性能採用傾斜布局,裝甲厚達50mm。該車裝備有1門76.2mm炮、2挺12.7mm重機槍和5挺7.62mm機槍。該車依舊採用克里斯蒂懸掛裝置,預計履帶時速可達50千米。雖然整車性能比較出眾,但由於多炮塔設計導致該車成本過高,最終並沒有製造,而只有1輛木製模型。
伊茲傑利耶-115 SU-8自行火炮
採用T-28中型坦克底盤研發的自行火炮,最初試驗時安裝的是76.2毫米火炮,而在後期設計時,蘇聯人採用更大口徑的
榴彈炮 作為武器,計畫中有122mm M1937 A-19榴彈炮和152mm M1931/1937 ML-20榴彈炮。遺憾的是,因為德國的突然入侵,以及其他型號的競爭,
SU-8自行火炮 的研製計畫被迫終止。
SU-8自行火炮 波蘭20/25TP
這是外國對T-28中型坦克最成功的模仿,但它並沒有製造出來。
1936年,波蘭軍備委員會要求發展一種類似蘇聯
T-28 的
中型坦克 。要求車重在22到25噸,最大裝甲防護要達到50毫米。武器包括主炮塔上一門47毫米的主炮和一挺7.92毫米機槍,以及主炮塔前部車體兩側的副炮塔上的兩挺機槍。波蘭軍事設計局給予新坦克20/25TP的編號。計畫由政府技術工廠在1938年末到1939年初製造第一輛樣車。但是由於一些設計上的改變而推遲了計畫。最明顯的改進是用一門75毫米火炮替代47毫米火炮,並增加裝甲厚度。計畫正在進行時,波蘭工程師又在20/25TP坦克的基礎上發展了兩種改進型。不過值的慶幸的是這兩種車輛都脫離了多炮塔的設計思路。
20/25TP 第一種安裝了單炮塔,武器為一門60毫米火炮和一挺同軸機槍。在炮塔頂部還有一挺防空用的7.92毫米
高射機槍 。第二種在主炮塔上安裝了兩門並列的40毫米
火炮 ,而沒有安裝機槍。不知道這種改型到底是作為坦克使用還是當作
自行高炮 。不清楚後兩種改進型研製到什麼地步。不過,這三種車輛都由於材料等短缺而延誤。當德國1939年9月入侵波蘭時,這三輛原型車仍在製造中。當然也因此而流產。
服役動態 服役參戰 至1940年,
T-28 共裝備了4個坦克旅,其中的3個坦克旅完全裝備T-28中型坦克,第5
重型坦克 旅則混編了T-28中型坦克和T-35重型坦克。
T-28中型坦克共參加了兩次戰爭。第一次是蘇芬戰爭。對紅軍來說,T-28的命運還未參戰就蒙上一層陰影。在1930年代以高速懸吊裝置為基礎所發展出的牽引式
反坦克炮 ,除了提高反坦克能力外,也提升了坦克本身的火力,但西班牙內戰中的實戰經驗中證明,小型的步兵單位可以藉由牽引式反坦克炮擊毀現代化的坦克,以致於世界各國的坦克在低裝甲下顯得極為脆弱。
很快,1940年蘇芬戰爭爆發。由於嚴冬鄰近,加上芬蘭軍隊反坦克作戰能力的加強,使
T-28 坦克遭到重大的損失,甚至是滅頂之災。在芬蘭軍隊博福斯37毫米
反坦克炮 和法制哈奇開斯25毫米反坦克炮的打擊下,在中等作戰距離(500米以下)內,T-28坦克顯得不堪一擊,被擊毀或擊傷的T-28坦克達155輛次。觸雷和被爆炸物擊毀和擊傷的達77輛次;火災損失30輛次;沉沒在沼澤地21輛;因機械故障損失197輛次。以上總計損失480輛次。
而根據俄國歷史學家M·可羅米茲(M. Kolomietz)的新著—《T-28:史達林的三頭怪物》(
T-28 . Three-headed Stalin's Monster)指出,超過200輛的T-28坦克於
冬季戰爭 中被擊毀,但其中只有20輛是無法挽救的損失(包括2輛被芬軍繳獲的T-28)。由於戰場位置十分接近
基洛夫 工廠,其他全部被擊毀的坦克都被修復,其中甚至有者修復達5次之多。
芬軍於
冬季戰爭 中共繳獲2輛
T-28 ,之後又在
繼續戰爭 里繳獲另外5輛,總計為7輛。儘管損失慘重,冬季戰爭中,裝備了T-28的紅軍第20坦克旅仍完成了其使命:突破
曼納海姆防線 。作為一種步兵支援、專掩護步兵以突破敵人堅強據點的坦克,T-28算是1930年代早期的成功設計。
蘇聯在1941年6月德軍入侵時約有411輛T-28坦克。其中包括相當數量的T-28E增強裝甲型坦克,分別隸屬於第1、第2、第5和第10
坦克師 和第4機械化軍。在衛國戰爭爆發前後,由於經過火力的升級,使它的火力不低於
IV號坦克 早期型,但是他的裝甲依然薄弱(最厚處僅有30mm),很容易被小口徑反坦克炮擊穿。再加上缺乏訓練、指揮混亂等等問題,大部分的
T-28 坦克都在德軍入侵後頭2個月損失了,多為機械故障而被廢棄,還有很多是由德國的反戰車炮和俯衝轟炸機造成的。其他大部分都在1941年底被摧毀。
有些T-28坦克參與了1941年冬季保衛列寧格勒和
莫斯科 的戰鬥,但在1941年晚期後,
T-28 在紅軍服役的數量已極為稀少,並有少部份被敵軍繳獲使用。
到了1942年,殘存下來的T-28坦克大多數被當作
火炮牽引車 使用,頗有英雄遲暮之感。不過,在北部戰場上,仍有少量T-28坦克在作為戰鬥車輛使用。
城市怪物 開戰之初,
蘇軍 坦克兵 作了英勇的抵抗,以
蘇聯紅軍 第5
坦克師 打得最好,使德軍坦克遭到一定損失,一些蘇軍坦克兵獲得了“
英雄坦克手 ”的稱號。最典型的一件事是功勳車長D.馬利克。德軍在占領
白俄羅斯 首都
明斯克 之後,正在明斯克的家中休養的馬利克
軍士長 急忙趕到最近的
坦克倉庫 ---裡面排滿了整整齊齊的T-28中型坦克,但他身邊一個副手的沒有(有資料認為馬利克帶了3-4人)。好在每輛坦克的燃料都是加滿了的,於是馬利克直接將一輛
T-28 開出倉庫(是破門而出的)。幾分鐘以後,一群德國
摩托化步兵 占領了倉庫,剩下的T-28都成了德國人的戰利品。
以下采自一個德國士兵記述:
“........當我們剛剛進入
明斯克 城的時候,我們的部隊行動迅速,我們都懷著興奮地心情想著麵包和美酒,卻不料當我們的卡車經過一個轉彎之後,我們看到一輛俄國人的坦克朝我們疾駛而來,但那輛坦克沒有向我們開火,而是直接把我們乘坐的卡車撞翻。在人們的尖叫聲中,我和我的戰友就像一堆被胡亂撒在桌上的紙牌摔在了地上。一些人還掙扎著用步槍向那輛坦克開火,但我知道那無濟於事。這時,旁邊本來表情木訥的俄國老百姓頓時歡呼起來,他們還以為俄國軍隊又打了回來。........”
不錯,這就是馬利克
軍士長 駕駛的T-28中型坦克。由於坦克中只有馬利克一人,沒有炮手和機槍手(另一種說法認為馬利克的車組雖然不全但是依然可以戰鬥,他們在明斯克城照著看到的德國人掃槍放炮)。馬利克只能掉頭沖入明斯克城,用撞擊的方式摧毀德軍車輛。但馬利克也是幸運的,當時由於快速推進的需要,沒有一輛德軍坦克或者
反坦克炮 進入
明斯克 ,進入城裡的主要是德軍步兵和
摩托化步兵 。於是進入城中的德國官兵和城中的蘇聯老百姓都目瞪口呆地看著這輛T-28中型坦克以每小時40公里的速度在明斯克的大街上狂奔,見到德軍軍車、
牽引車 就撞,見到德軍士兵和德國人的掩體就直接碾過去。此時
T-28 優異的公路行駛能力凸顯出來,400馬力的發動機載著T-28中型坦克27噸的車體和馬利克
軍士長 的最後一線希望衝出明斯克城----此時他的身後已經留下了30多輛被撞毀的德國軍車和牽引車,還有幾十具被撞死碾死的德國官兵屍體。
遺憾的是,這輛T-28坦克在開出
明斯克 城外後被德軍的坦克和反坦克炮共同擊毀,身負重傷的馬利克軍士長舉槍自決殉國。經歷過這次事件的德軍官兵無不誠惶誠恐地稱T-28中型坦克為“城市怪物”。戰後,馬利克軍士長被授一級衛國戰爭勳章。
外軍T-28 匈牙利- 匈牙利陸軍有使用一輛於1941年夏季繳獲的T-28。
納粹德國- 德國至少於巴巴羅薩作戰中,繳獲並用以作戰一輛T-28,並將其命名為Panzerkampfwagen T-28 746(r) 。
土耳其- 蘇聯於1935年賣出了2輛T-28給土耳其,並和另外60輛T-26、5輛T-27小坦克和約60輛的BA-6的
裝甲車 於
呂萊布爾加茲 (Luleburgaz)組成了第2騎兵師中的第1坦克團。
西班牙- 有一輛
T-28 被派往1936年至1939年的西班牙內戰幫助共和政府一派,但具體戰鬥紀錄不明。
總體評價 T-28中型坦克的意義在於,它是蘇聯第一種
中型坦克 ,也是世界上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中型坦克。儘管在此之前,蘇聯還研製出T-24中型坦克,但是,T-24中型坦克僅在1931年生產了25輛,帶有試驗性坦克的意味。再說,從它的戰鬥全重看,只能算是介於
輕型坦克 和中型坦克之間的坦克。當T-28中型坦克研製成功後,T-24中型坦克便停止了生產。但
T-28 坦克是“紅色中型坦克的先行者”。
從世界範圍內講,蘇聯的T-28中型坦克也是較早研製的中型坦克之一。儘管在此之前研製成功的中型坦克有英國的C式中型坦克、“賽犬”中型坦克和“
維克斯 ”中型坦克,但它們的戰鬥全重都不到20噸,算成
中型坦克 有點勉強。而25.2噸的T-28坦克則要重得多,並且搭載76.2mm的
坦克炮 ,拿20世紀30年代的標準看,T-28中型坦克家族就是世界中型坦克家族中是最強大的一支。
T-28中型坦克裝甲示意圖
儘管T-28坦克在1941年裡被視為無用的武器,它還是有其價值。當紅軍於1933年推出了首輛的
T-28 時,法國陸軍仍還大量使用FT-17,而德國國防軍、美國陸軍則連一輛中型坦克都沒有。數年裡,國際上沒有中型坦克能與T-28相比。T-28擁有當時算是先進的現代化裝備,如無線電(全部T-28都有)和
高射機槍 。
T-28坦克擁有明顯的缺陷,該
活塞 彈簧
懸吊系統 較差,但其他在二戰坦克上使用的優良懸吊裝置在
T-28 出現時都還未發展。該車在發動機和變速箱也有缺陷,最糟糕的是設計缺乏彈性導致零件極容易磨損。儘管T-28與
IV號坦克 早期型的裝甲與火力相當,但IV號坦克是以良好的基礎設計而制的,T-28卻是在一個糟糕的基礎設計上改良的。
從1932年問世,到衛國戰爭爆發後退出一線戰場,T-28中型坦克只走過了短短十幾年,也為多炮塔式坦克的最後型號。雖然如此,從世界坦克發展史上來看,T-28中型坦克開創了從
輕型坦克 向
中型坦克 過渡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