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校園風光,知名校友,發展歷史,文脈溯源,院校調整,前身學校,南昌大學,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單位,附屬單位,學科建設,教學建設,國際交流,學術研究,科研成就,科研設施,學術資源,學校文化,文化標誌,前湖之風,校區校貌,校區建設,校園景觀,現任領導,傑出校友,
發展歷史
文脈溯源
1940年,國立中正大學成立。
1949年5月,南昌解放,
國立中正大學改名為
國立南昌大學,併入江西工專、農專、水專、體育師範專科,由中南區教育部直接領導,經費也由中南教育部直撥。
院校調整
1952年,教育部根據以“培養工業建設和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學院,整頓和加強綜合性大學”的方針,開始大規模的院系調整。在江西,1952年南昌大學農學院首先分出,獨立設定
江西農學院,併入南昌農專、江西獸專,院址遷南昌縣蓮塘。同年,南昌大學工學院采冶工程科、農業工程科、水利工程系科分別併入
中南礦冶學院(現
中南大學)、
華中農學院(現
華中農業大學)和
武漢水利電力學院(現
武漢大學)。
1952年底,中南教育部在武漢召開全區高等院校院系調整會議,南昌大學由黨組書記、秘書長
魏東明帶隊,工學院副院長王修寀、總務長
戴鳴鐘、副教務長
谷霽光以及會計科科長歐陽侃隨同前往。這次會議由中南教育部副部長徐懋庸主持,中南局宣傳部部長趙毅敏作政治報告,主要講過渡時期總路線。然後討論院系調整方案,提出取消湖南、廣西、南昌三大學校校名,在湖南、廣西、江西三省獨立設定師範院校。這次會議後,南昌大學即進入緊張的院系調整階段,成立了中南區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委員會南昌分會,呂良、
劉乾才、魏東明等14人為委員。按照調整方案,南昌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科、電機工程系併入新成立的
華中工學院(現
華中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科併入新成立的中南土木建築學院(現
湖南大學);化學工程系科併入華南工學院(現
華南理工大學);理學院物理系、化學系,文法學院文史系、俄文系科併入
武漢大學;數學系、生物系併入
中山大學;經濟系併入新成立的中南財經學院(現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育系和師範部教育科、生物科併入湖南師範學院(現
湖南師範大學);史地科地理組併入華南師範學院(現
華南師範大學)。同時,以體育專修科和師範部體育科為基礎成立中南體育學院,院址暫設南昌大學原址,1955年遷武漢。院系調整期間,
邵式平省長請示中央同意,一是將原擬成立江西師專改為
江西師範學院(現
江西師範大學),二是保留生物科。
前身學校
1962年,江西師範學院生物系併入江西大學。
1965年,江西大學設7個系、12個專業和瑞金分校。
1985年,江西大學和江西共青墾殖場聯合創辦了江西大學共青學院。
1965年,江西工學院設4個系、9個專業。
1985年,江西工學院更名為江西工業大學。
原江西醫學院
1921年,江西公立醫學專門學校成立。
1927年2月,更名為江西中山大學醫學部。
1927年8月,更名為江西省立醫學專門學校。
1931年,更名為江西省立醫學專科學校。
1952年,更名為江西省醫學院。
1953年,更名為江西醫學院。
原第八軍醫學校
1937年,國立中正醫學院成立。
1949年6月,更名為南昌醫學院。
1949年10月,更名為解放軍化中醫學院。
1950年,更名為中南軍區醫學院。
1951年,更名為中南軍區第四軍醫學院。
1952年,更名為第六軍醫大學。
1955年,分為第七軍醫大學、第八軍醫學校。
新江西醫學院
1958年,江西醫學院與第八軍醫學校合併成立江西醫學院。
1969年,江西中醫學院併入江西醫學院,更名為江西醫科大學。
1972年,江西中醫學院分出,江西醫科大學更名為江西醫學院。
2000年3月,
江西省人民政府同意將撫州地區行政公署所屬的江西醫學院撫州分院(不合其附屬醫院)成建制的併入江西醫學院,同時撒銷撫州地區行政公署所屬的江西醫學院撫州分院建制,但保留其名稱不變。
南昌大學
1993年,江西大學與江西工業大學合併組建成新的南昌大學,同年成為江西省第一個博士授予單位。
1997年,南昌大學正式列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
2004年,
江西省人民政府、教育部簽署協定,南昌大學實行省部共建。
2007年,入選第一批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實施高校。同年,南昌大學榮獲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等級。
2008年10月,
習近平同志視察學校時深情寄語“南昌大學前景無限”。
2010年6月,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高校。
2012年11月,入選教育部衛生部第一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畫項目試點高校。
2013年1月,入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實施高校。4月,南昌大學成為入選14所國家“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
一省一校)的高校之一。
2014年3月,入選教育部來華留學示範基地。
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親臨學校視察,就高校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發表重要講話,並勉勵學校走創新發展之路,希望當代大學生珍惜韶華,用青春鋪路,讓理想延伸。
2017年1月,南昌大學入選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5月,被列為全省唯一的高水平大學整體建設高校。9月,入選國家首批“
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2018年2月,入選江西省首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3月,按“一省一校”原則,南昌大學入選
部省合作共建高校,享受“教育部準直屬高校”待遇;同月,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7月,被教育部評為
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
2019年10月11日,江西省政府召開南昌大學撫州醫學院交接簽字儀式,即日起,南昌大學撫州醫學院正式由南昌大學整體移交給撫州市接管。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截至2019年11月,學校本部共有教職工4362人(其中專任教師2524人,正副教授1461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雙聘”院士4人,國家“973計畫”首席科學家2人,國家“萬人計畫”領軍人才7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畫青年拔尖人才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人,“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5人,“長江學者”特聘講座教授1人,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13人,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學部委員2人,國家科技部領軍人才3人,教育部“新(跨)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12人;有1名國家教學名師,1名“萬人計畫”教學名師。學校近年來湧現了國際護理界最高榮譽獎“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鄒德鳳、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江風益、“江西省模範教師”王雨教授等為代表的一批愛崗敬業、立德樹人的師德典型。
國家“973”計畫項目首席科學家:周創兵、田小利
國家級教學名師:朱傳喜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李葆明、鄧曉華、周創兵、陳義旺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謝明勇
“百千萬人才工程” 國家級人選:江風益、張華、郭光華、周創兵、洪葵、鄧曉華、王建斌、劉成梅、邵江華、劉耀彬、曾旭輝
教學單位
截至2019年11月,學校設有人文學部、社科學部、理工一部、理工二部和醫學部。
人文學部 | | | | |
社科學部 | | | | |
南昌大學旅遊學院 | 南昌大學體育學院 | | |
理工一部 | | | 南昌大學化學學院 | |
| | | |
理工二部
| 南昌大學食品學院 | 南昌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 | |
醫學部 | | | 南昌大學藥學院
| 南昌大學護理學院
|
南昌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
| 第二臨床醫學院
| 第三臨床醫學院
| 第四臨床醫學院
|
| 南昌大學眼視光學院
| 南昌大學兒科醫學院
| 瑪麗女王學院
|
醫學實驗教學中心 | 實驗動物科學中心 | | |
其他
| 際鑾書院 | 前湖學院 | 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 |
高等研究院 | 國際材料創新研究院 | | |
獨立學院 | | | | |
附屬單位
序號
| 單位名稱
| 序號
| 單位名稱
| 序號
| 單位名稱
|
01
| | 02
| | 03
| |
04
| | 05
| | 06
| 南昌大學校醫院
|
07
| | 08
| | 09
| 南昌大學口腔醫院
|
10
| | 11
| 南昌大學萍鄉、新余、上饒醫院(原南昌大學四附院分院)
|
資料來源於官網
|
序號 | 醫院名稱
| 序號
| 醫院名稱
|
01
| 南昌大學附屬精神病醫院
| 02
| |
03
| 南昌大學附屬傳染病醫院
| 04
| |
資料來源於官網
|
學科建設
截至2019年11月,學校擁有12個學科門類的126個本科專業,3個國家重點學科(含培育), 1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 47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種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和29種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學校5所直屬附屬醫院共有9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
在全國第四輪學科整體水平評估中,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獲評A類等級(位列第3名)。截至2019年7月,學校共有化學、農業科學(以食品科學與工程為主)、臨床醫學、工程學、材料科學、藥理學與毒理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7個學科進入ESI排名全球前1%。
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新材料技術學科群)
國家重點學科:食品科學、材料物理與化學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材料加工工程
江西省高水平重點學科:物理學、機械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臨床醫學(內科學)、臨床醫學(外科學)
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點學科(按一級學科):套用經濟學、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化學 生物學、材料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 基礎醫學、 臨床醫學、藥學、管理科學與工程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1個):
材料科學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臨床醫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化學、力學、馬克思主義理論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5個):
化學、生物學、力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藥學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不含一級學科覆蓋,2個):
工業催化、營養與食品衛生學
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個):
臨床醫學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7個):
哲學、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體育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中國史、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力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路空間安全、建築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護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音樂與舞蹈學、美術學、設計學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不含一級學科覆蓋,7個):
套用心理學、天體物理、人文地理學、發酵工程、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水產養殖、廣播電視藝術學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9個):
金融、國際商務、法律、社會工作、教育、漢語國際教育、翻譯、新聞與傳播、出版、農業、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護理、藥學、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會計、旅遊管理、工程管理、藝術、圖書情報、機械、材料與化工、電子信息、能源動力、資源與環境、土木水利、生物與醫藥
教學建設
截至2019年11月,學校有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2門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國家級英語授課品牌課程,4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2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0門國家級精品線上開放課程,3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9種“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9個國家級特色專業,2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5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項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2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4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個國家臨床教學培訓示範中心,14個本科國家級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畫專業;學校先後榮獲國家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10項。2019年12月,學校有20個專業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個專業入選首批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學校是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高校,順利接受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學校是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是教育部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江西主節點單位,是江西唯一參與中國下一代網際網路示範工程CNGI建設的高校。
國家級教學團隊:公共數學
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基因工程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現代漢語、高等數學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物理實驗教學中心等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工程力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醫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經濟學、法學、漢語言文學、英語、新聞學、數學與套用數學、物理學、套用化學、生物科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材料科學與工程、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環墳工程 、食品科學與工程、藥學 、工商管理、行政管理
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哲學、運動訓練、歷史學、化學、生物技術、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業設計、軟體工程、信息安全、環境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里與安全、水產養殖學、臨床醫學、麻醉學、醫學影像學 、預防醫學、護理學、電子商務、旅遊管理、環墳設計
名稱 | 學院 | 級別 | 名稱 | 學院 | 級別 |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機電工程學院 | 國家級 | 通信工程 | 信息工程學院 | 國家級 |
醫學影像學 | 醫學院 | 國家級 | 漢語言文學 | 人文學院 | 國家級 |
生物科學 | 生命科學與食品工程學院 | 國家級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信息工程學院 | 國家級 |
工商管理 | 經濟與管理學院 | 國家級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生命科學與食品工程學院 | 國家級 |
軟體工程 | 軟體學院 | 國家級 | -- | -- | -- |
自動化 | 信息工程學院 | 省級 | 麻醉學 | 醫學院 | 省級 |
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 | 機電工程學院 | 省級 | 土木工程 | 建築工程學院 | 省級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省級 | 化學 | 理學院 | 省級 |
化學工程與工藝 | 資源環境與化工學院 | 省級 | 預防醫學 | 公共衛生學院 | 省級 |
新聞學 | 人文學院 | 省級 | 數學與套用數學 | 理學院 | 省級 |
水產養殖學 | 生命科學與食品工程學院 | 省級 | 環境工程 | 資源環境與化工學院 | 省級 |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省級 | 口腔醫學 | 醫學院 | 省級 |
熱能與動力工程 | 機電工程學院 | 省級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學院 | 省級 |
名稱 | 學院 | 級別 | 名稱 | 學院 | 級別 |
---|
哲學 | 人文學院 | 省級 | 通信工程 | 信息工程學院 | 省級 |
經濟學 | 經濟與管理學院 | 省級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信息工程學院 | 省級 |
法學 | 法學院 | 省級 | 建築學(五年) | 建築工程學院 | 省級 |
漢語言文學 | 人文學院 | 省級 | 土木工程 | 建築工程學院 | 省級 |
英語 | 外國語學院 | 省級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生命科學與食品工程學院 | 省級 |
新聞學 | 人文學院 | 省級 | 環境工程 | 資源環境與化工學院 | 省級 |
廣播電視新聞學 | 人文學院 | 省級 | 化學工程與工藝 | 資源環境與化工學院
| 省級 |
歷史學 | 人文學院 | 省級 | 臨床醫學 | 醫學院 | 省級 |
數學與套用數學 | 理學院 | 省級 | 預防醫學 | 醫學院 | 省級 |
套用物理學 | 理學院 | 省級 | 醫學影像學 | 醫學院 | 省級 |
化學 | 理學院 | 省級 | 口腔醫學 | 醫學院 | 省級 |
生物科學 | 生命科學與食品工程學院 | 省級 | 護理學 | 醫學院 | 省級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省級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信息工程學院 | 省級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 機電工程學院 | 省級 | 工商管理 | 經濟與管理學院 | 省級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機電工程學院 | 省級 | 行政管理 | 法學院 | 省級 |
工業設計 | 藝術與設計學院 | 省級 | 旅遊管理 | 經濟與管理學院 | 省級 |
熱能與動力工程 | 機電工程學院 | 省級 | 自動化 | 信息工程學院 | 省級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信息工程學院 | 省級 | 電子信息工程 | 信息工程學院 | 省級 |
學生獲獎
在校學生參加
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連續11年獲18個一等獎,連續獲得江西省大學生電子製作大賽冠軍,連續2年獲全國大學生網路大賽第二名。2005年,學生獲得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設計大賽影視類全國唯一的金獎和29項單項獎,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科技競賽二等獎,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聲樂專業組一等獎,全國大學生藝術歌曲大賽二等獎1項,第二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1項,CCTV杯全國英語演講賽“最佳語言獎”,第十屆全運會女子四人雙槳金牌。在2012年的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中,南昌大學
謝明勇教授指導的博士生陳奕的《靈芝質量控制模式研究及黑靈芝多糖研究初探》一篇入圍,也是江西省唯一的一篇獲獎論文。
學校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成立了“際鑾書院”,推行跨學科、跨學院培養人才的改革。2018年學校參與教育部組織的全國高校研究生黨建“雙百”創建活動取得了優異成績,入選全國高校“百個研究生樣板黨支部”、全國高校“百名研究生黨員標兵”。
國際交流
學校加入了“中國-中東歐高校聯合會”,是“南亞—東南亞高校聯盟”創始高校之一、歐亞-太平洋聯盟成員單位、中國教育交流協會常務理事單位、“長江-伏爾加河高校聯盟”成員單位、教育部來華留學示範基地、全國漢語水平HSK網考先進考點、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出國留學培訓基地。
截至2019年11月,學校與40多個國家(地區)的170餘所高校與科研機構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係。學校建立了中國-加拿大食品科學與技術聯合實驗室(南昌)、食品安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際食品創新研究院、國際材料創新研究院,與俄羅斯高校共建了江西省首個俄語中心。與英國倫敦瑪麗女王大學的合作辦學,是國內生物醫學領域最高層次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校分別在法國、西班牙與印度尼西亞設立了6個孔子學院與孔子課堂,在俄羅斯設立了漢語研究中心。擴寬學生國際交流渠道,近幾年共有4000餘名學生出國(境)交流學習。
學校排名
1、在武書連主持的《2020年中國大學評價》中,南昌大學排名第61位。
2、在中國校友會網2019-2020中國大學排名100強榜單中,南昌大學排名第49位。
3、在2019-2020年研究生教育高校競爭力排行榜中,南昌大學排名62位。
學術研究
科研成就
學校在矽襯底GaN基發光二極體、FKBP12.6介導的心肌細胞肌質網鈣釋放在正常心臟和心臟疾病中的作用及其機制研究、靈芝質量控制模式及黑靈芝多糖的結構表征與活性功能研究、認知記憶的去甲腎上腺素能調控研究、過敏性疾病塵蟎變應原的基礎研究及其診斷試劑盒的研製、稻米營養方便食品及其加工副產品深加工關鍵技術和產業化、益生菌發酵果蔬關鍵技術及其產業化套用、高速鐵路數位化測量系統、南方離子型稀土礦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分離等領域取得一批具有一定原創性、標誌性、有特色的科研成果。
“十一五”期間,南昌大學科研經費總額達9.076億元,承擔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1419項,專利授權217項,分別比“十五”期間增長343%、217%和578%,呈現快速增長態勢。發表SCI收錄論文1030篇,EI收錄論文706篇,ISTP收錄論文443篇,CSSCI收錄論文1045篇。科技成果轉讓帶動政府、社會總投資37.2億元。在組建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承擔國家級重大課題研究方面取得突破並呈現良好增長勢頭。
2012年,學校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93項(重點項目1項),在全國高校排第59位,獲批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30項(重點項目2項),在全國高校排第19位。獲專利授權300多項,國際三大檢索收錄論文964篇。作為主持單位承擔"863計畫"2項。學校成立有光伏技術研究院、轉化醫學研究院、生命科學研究院、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高等研究院、軍工研究院等82個科研單位。2015年,學校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99項(位列全國申報單位第30名);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1項(位列全國高校第36名),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大型舞台劇和作品類)1項。
2019年,學校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282項,立項經費達1.064億元,立項數排名全國第27位,其中獲批1項基金重點項目,另1項國家基金重大項目通過了評審。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9項,其中重點項目2項、冷門“絕學”和國別史等研究專項項目1項。獲國家網信辦一類課題1項。
江風益教授團隊“矽襯底高光效GaN基藍色發光二極體”項目摘得2015年度唯一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這是自國家科學技術獎設立以來,首次由地方高校獲得的一等獎,正助推江西打造“南昌光谷”。學校高水平科研論文取得突破,先後在Science、Nature子刊和Cell Stem Cell上發表。
南昌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依託南昌大學創辦,2001年經省科技廳、省教育廳批准成立,2009年被科技部、教育部聯合授予為全國首批11家“大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之一,已成為江西省重要的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基地、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基地、產學研結合示範基地和高新技術發展的輻射基地。學校先後與省內外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和科研院所簽訂了一大批全面合作協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進政產學研用緊密結合,湧現出國家大學科技園、晶能光電、中興軟體(南昌)公司、豐城低碳生態科技示範園、宜春鋰電及新能源汽車研究院等一批產業基地。
科研設施
截至2019年11月,學校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示範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箇中國-加拿大食品科學與技術聯合實驗室(南昌), 1個教育部部省共建協同創新中心 ,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全國紅色旅遊創新發展研究基地,1個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培訓研修中心 ,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9個江西省協同創新中心, 2個“5511”重大科技創新培育平台,68個省部級科技平台。
機構名稱 | 依託院系(學科) | 級別 |
---|
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 江南大學、南昌大學 | 國家級平台 |
國家矽基LED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國家級平台 |
食品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生命科學與食品工程學院 | 部級平台 |
| 資源環境與化工學院 | 部級平台 |
發光材料與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部級平台 |
生物質轉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生命科學與食品工程學院 | 部級平台 |
江西省食品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 | 中德聯合研究院 | 省級平台 |
江西省發光材料重點實驗室 | 南昌大學 | 省級平台 |
江西省分子醫學重點實驗室 | 第二附屬醫院 | 省級平台 |
江西省機器人與焊接自動化重點實驗室 | 南昌大學 | 省級平台 |
江西省鄱陽湖綜合治理與資源開發重點實驗室 | 南昌大學、江西師範大學、省山江湖辦 | 省級平台 |
江西省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重點實驗室 | 南昌大學 | 省級平台 |
江西省消化病研究重點實驗室 | 第一附屬醫院 | 省級平台 |
江西省神經科學重點實驗室 | 南昌大學 | 省級平台 |
江西省地球空間信息重點實驗室 | 南昌大學 | 省級平台 |
江西省植物資源重點實驗室、江西省廬山植物園 | 南昌大學 | 省級平台 |
江西省醫學生物高技術重點實驗室 | 江西省醫學科學研究院 | 省級平台 |
江西省製造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南昌大學 | 省級平台 |
江西省生物質轉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南昌大學 | 省級平台 |
江西省汽車電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南昌大學、江鈴汽車集團公司 | 省級平台 |
江西省心臟血管疾病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第二附屬醫院 | 省級平台 |
江西省嵌入式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南昌大學、中興長天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中興軟體技術有限公司 | 省級平台 |
江西省半導體發光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南昌大學 | 省級平台 |
江西省轉化醫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南昌大學 | 省級平台 |
江西省新能源化學重點實驗室 | 南昌大學 | 省級平台 |
江西省高性能精確凝固成形重點實驗室 | 南昌大學 | 省級平台 |
江西省臨床藥物代謝動力學重點實驗室 | 南昌大學 | 省級平台 |
江西省心血管系統重點實驗室 | 第二附屬醫院 | 省級平台 |
江西省再生醫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第一附屬醫院 | 省級平台 |
江西省呼吸病重點實驗室 | 第一附屬醫院 | 省級平台 |
江西省微尺度交叉科學重點實驗室 | 南昌大學 | 省級平台 |
江西省基礎藥理學重點實驗室 | 南昌大學 | 省級平台 |
江西省智慧型信息系統重點實驗室 | 南昌大學 | 省級平台 |
江西省創面修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第一附屬醫院 | 省級平台 |
江西省肝膽疾病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第二附屬醫院 | 省級平台 |
江西省眼科學與視覺科學研究所 | 附屬眼科醫院 | 省級平台 |
江西省血液學重點實驗室 | 第二附屬醫院 | 省級平台 |
江西省人工關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第一附屬醫院 | 省級平台 |
江西省眼科學重點實驗室 | 附屬眼科醫院 | 省級平台 |
江西省人類衰老重點實驗室 | 生命科學學院 | 省級平台 |
江西省高等學校高分子及套用催化重點實驗室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廳級平台 |
江西省高等學校現代機械設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機電工程學院 | 廳級平台 |
江西省高等學校微納米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 | 高等研究院 | 廳級平台 |
江西省高等學校太陽能光伏技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廳級平台 |
江西省高等學校功能雜化高分子重點實驗室 | 理學院 | 廳級平台 |
江西省高等學校基礎醫學重點實驗室 | 醫學部 | 廳級平台 |
中德聯合研究院 | 南昌大學 | 校級獨立機構 |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校級獨立機構 |
南昌大學稀土與微納功能材料研究中心 | 理學院 | 校級獨立機構 |
南昌大學套用化學研究所 | 理學院 | 校級獨立機構 |
南昌大學近代物理研究所 | 理學院 | 校級獨立機構 |
南昌大學中德食品工程中心 | 生命科學與食品工程學院 | 校級獨立機構 |
南昌大學機械電子研究所 | 機電工程學院 | 校級獨立機構 |
南昌大學計算機技術工程研究所 | 信息工程學院 | 校級獨立機構 |
南昌大學鄱陽湖研究中心 | 資源環境與化工學院 | 校級獨立機構 |
南昌大學設計研究院 | 建築工程學院 | 校級獨立機構 |
南昌大學納米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校級獨立機構 |
南昌大學軍工研究院 | 機電工程學院 | 校級獨立機構 |
| 南昌大學 | 校級獨立機構 |
南昌大學LDK太陽能研究中心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校級獨立機構 |
南昌大學晶片設計研究中心 | 理學院 | 校級獨立機構 |
南昌大學物聯網與智慧型計算研究中心 | 信息工程學院、軟體學院 | 校級獨立機構 |
南昌大學鐵道裝備工程研究中心 | 機電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建工學院,資源環境與化工學院 | 校級獨立機構 |
南昌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 | 醫學部、生命科學與食品工程學院 | 校級獨立機構 |
| 生命科學與食品工程學院、醫學部 | 校級獨立機構 |
南昌大學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院 | 信息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 | 校級獨立機構 |
南昌大學鋰電及新能源汽車研究院 | 機電工程學院 | 校級獨立機構 |
南昌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研究院 | 信息工程學院 | 校級獨立機構 |
南昌大學綠色建築技術研究院 | 建築工程學院 | 校級獨立機構 |
南昌大學免疫與生物治療研究所 | 江西省醫學科學研究院 | 校級獨立機構 |
人類衰老研究所 | 生命科學學院 | 校級獨立機構 |
類型 | 機構名稱 |
---|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 | 南昌大學中國中部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
江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4個) | 江西省區域經濟研究院、南昌大學贛學研究院、法治江西建設研究中心、輿情監測與治理研究中心 |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7個) | |
江西省高校德育重點研究基地(1個) | |
校級獨立建制研究機構(16個) | 道德與宗教研究所、影視藝術研究中心、胡辛工作室、、胡平工作室、遙遠藝術研究中心、贛劇文化藝術中心、書畫研究院、國學研究院、江西省翻譯產業基地(南昌大學翻譯研究中心)、四方藝術研究院、井岡山研究中心、江西產業經濟研究所、茶文化研究所、工業設計研究院、電子音樂研創中心、創新創業研究中心、文化資源與產業研究院 |
校級非獨立建制研究機構(17個) | 當代文學研究所、贛文化與古籍研究所、哲學研究所、、科學社會主義研究所、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法學研究所、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研究所、行政管理研究所、歐洲研究所、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猶太研究所、英美文學研究中心、繼續教育研究中心、江西省統一戰線歷史研究中心、語言類型學研究所、外國語言研究所、岳飛研究中心、金融證券研究所、巴洛克音樂研究中心 |
學術資源
《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原《江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63年創刊。1966年停刊。1993-1975年間以《新江大》刊名出刊6期。1977年復刊。1993年,江西大學與江西工業大學合併組建南昌大學,《江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隨之改名為《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是由南昌大學主辦的人文社會科學綜合性學術期刊,雙月刊,大16開,逢單月出版,國內外公開發行。主要刊登哲學、經濟學、法學、文學、史學、新聞、藝術、語言文字、圖書情報學等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的科研成果。常設欄目有馬克思主義研究、道德與人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時代、經濟與管理、法學與法治、新聞與傳播、歷史與文化、詩學縱橫、文藝思潮與創作評論、當代社會保障研究、語言與文字、教育與科學、學術爭鳴園地等,“道德與人生”欄目獲全國高校社科期刊“優秀欄目”。“詩學縱橫”欄目獲全國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欄目”。為中文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擴展版)、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歷屆全國百強社科學報、華東地區優秀期刊、江西省優秀社科期刊。
《南昌大學學報(理科版)》是南昌大學主辦的自然科學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雙月刊,公開發行。1963年創刊,原名《江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3年更為現名。主要刊登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食品科學、電子科學、計算機科學、材料科學、管理科學等學科基礎理論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方面的研究報告、簡報、快報、等學術論文。為中文核心期刊(綜合性科學技術類)和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用刊源之一。
《南昌大學學報(工科版)》是南昌大學主辦的工程技術類綜合性學術期刊,季刊,國內外公開發行。1964年創刊,原名《江西工學院學報》,1985年改為《江西工業大學學報》,1993年更為現名。主要刊載化工、環境、機械、食品、自動化、電子、計算機、水利、水電、土木建築工程、材料科學與數理學科等方面的學術論文和研究報告,積極報導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等工程技術類的最新研究成果。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核心期刊。
《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原江西醫學院學報)是一份由南昌大學主管、主辦的綜合性醫藥衛生類學術期刊,創刊於1956年11月,月刊,月末出版,國內外公開發行。設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綜合報導、綜述4個固定欄目,以及專題研究、方法·技術、調查研究、病例報告、科研信息、讀者·作者·編者6個機動欄目。為中文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華東地區優秀期刊、第三屆和第四屆江西省優秀期刊。
《實用臨床醫學》由吳階平題寫刊名,是國家科技部、國家新聞出版署聯合批准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臨床醫學雜誌,由南昌大學主管主辦,2000年12月創刊,月刊。是江西省優秀科技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期刊、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期刊、中國生物醫學期刊引文資料庫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資料庫期刊;獲第四屆江西省優秀期刊欄目獎。
據官網顯示,圖書館有圖書文獻380萬餘冊;年訂購中、外期刊1912種;引進EI、SCI、ISTP、SPRINGER、ELSEVIER、PQDD等資料庫56種;自建“重點學科導航資料庫”、“南昌大學博、碩論文資料庫”等特色資料庫6種;電子圖書110萬餘冊。已基本形成了以重點學科文獻建設為中心,理、工、醫、農、文、史、哲、經、管、法、教育等多學科文獻並存的文獻資源保障體系。建成了綜合網路環境下的文獻資源雲存儲平台、計算機集成管理系統、電子文獻閱覽室、電子文獻檢索室。
學校文化
文化標誌
校訓:格物致新、厚德澤人。
校徽
新徽標主體色為藍色,藍色套邊類似藍色青花瓷盤,富有江西特徵。圓環中是一棵樟樹,茂密的枝幹表示南昌大學是一所文理滲透、理工結合的綜合性大學,同時也象徵昌大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和“百年樹人”的教學風範。樟樹是江西省的省樹。“南昌大學”校名由
趙朴初題寫。
校徽同
史丹福大學、京都大學校徽相似,皆由樹為主體。
校名
“南昌大學”校名由已故的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長、全國政協副主席、著名書法家的趙朴初先生題寫。
校歌
改編:周明
作曲:遙遠
贛水之濱西山麓,蓬勃朝氣迎晨曦,巍巍昌大宏規啟,弦歌既倡薪火繼。
揚六藝,張四維;勵志節,戒荒嬉。重科學,篤日新;圖自強,養大氣。
求知力行期有為,崇德尚能興華夏。繼往開來,開來兮,責在斯!
前湖之風
南昌大學“前湖之風”周末講壇,是學校為豐富大學校園文化生活,活躍校園文化學術氛圍,讓廣大師生增長知識、開拓視野、提高品位,更好地培育創新拔尖人才而開辦的。
“前湖之風”周末講壇作為南昌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堅持“兩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秉承“格物致新 厚德澤人”的校訓;傳承“育人為本、教研並重、兼容並蓄、致善致用”的辦學思想;堅持開放性、高雅性、定期性、互動性、民眾性的原則。
“前湖之風”周末講壇是南昌大學唯一的定時定點的學術講堂。講壇主要面向全校師生,邀請國內外各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者和省內外知名人士前來演講,並致力於建立長期性、定期性、全方位、開放式的演講人才庫。講壇採取師生互動的形式,以專題講座為主,對話、討論、辯論等多種形式為輔,每期進行全程錄象和視情況進行現場直播並定期整理,彙編出版《前湖之風》周末講壇校園文化叢書。
校區校貌
校區建設
學校建有前湖、青山湖、東湖、鄱陽湖4個校區,占地面積8098畝(約539.9萬平方米),校舍面積213萬平方米。
前湖主校區:地處南昌紅谷灘新區,是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的主要培養基地。前湖校區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南昌站的首站。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聖火“如意”的南昌站全程傳遞也於2009年9月9日在南昌大學前湖校區舉行。
青山湖校區北區:是食品科學研究生、軟體類本科生、繼續教育學院、附屬中國小以及在職人員和同等學歷人員攻讀碩士學位的培養基地。
南區:是科學技術學院辦學基地。
東湖校區:是醫學科學研究,醫學類研究生教育、本科生(含留學生)高年級教育以及醫學繼續教育基地。
鄱陽湖校區:是共青學院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辦學基地。
(圖冊資料來源)
校園景觀
校門:南昌大學的正校門全長323米,模仿原國立中正大學校門樣式而成,在網上被稱為“亞洲第一大門”,是前湖校區的標誌性景點。半圓形的正校門,與遼闊秀麗的前湖、大門邊的龍騰湖彼此呼應,仿若萬頃碧波中的一葉揚著白帆的紅船。
和平女神:矗立於和平廣場中心點的和平女神像,由遙遠先生創作,原型已由中國“和平女神基金會”在紀念諾曼第登入60周年之際,以中國人民的名義贈送給法國人民。南昌大學和平廣場的這一尊,是她的複製品。
貝蓮噴泉:校園廣場的中心有一泓噴泉,因其外觀似一朵蓮花,花瓣又是貝殼的形狀,故名貝蓮噴泉。貝蓮噴泉上有用各種字型書寫的名言警句,成為昌大的一處文化景觀。
室內體育館:2007年11月18日晚,全國大學生排球聯賽前八強(女隊)主客場比賽在室內體育館裡進行。校隊在室內體育館開館後迎來的第一場全國性比賽的開門紅。
游泳館:2009年5月2日,南昌大學錢紅游泳俱樂部正式揭牌。這是中國高校第一次引進游泳項目。南昌大學游泳館場館面積1.9萬平方米,館內設定有50米×25米標準水池及跳水池,還配備建設有健身房、茶室等。游泳館是以奧運冠軍
錢紅提出的以奧運會標準場館來配備的。
正氣廣場:是一個半徑為92米,占地3萬平方米,深6米的圓形下沉式萬人廣場。廣場緊鄰著龍騰湖。在湖面與廣場的交接處,有一座中華正氣龍。這座龍代表了中國人對未來的希望,以及中國人對正義的追求,它的原型於千禧之際在北京城西中央廣播電視塔下揭幕。校園中的這座雕塑是在2005年的5月7日建校65周年紀念日建設落成的。
主教學樓:教學主樓是前湖校區最早建設的建築之一,全校大部分學生都要被安排來這裡上課,因此它也被人稱為“綜合樓”。綜合樓前面五層,後面四層,有微機語音室,正常上課教室,以及若干考研教室,樓的零層是停車場,這裡是學校基礎課程教育中心,整個教學主樓可同時容納15700人上課。
主體育場:站在潤溪湖上的石橋眺望體育場,主席台頂部的膜結構曲中有形。體育場內設有高聚光燈,可以在夜間看足球比賽,學校的每屆運動會都在這裡舉行,場內設有5330個座位。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
| |
黨委副書記、校長
| |
黨委副書記 | |
副校長 | 朱友林 |
副校長(試用期一年) | 劉成梅、劉耀彬 |
黨委常委、副校長
| |
黨委常委、副校長 | 鄧曉華 |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
| 史國珍
|
黨委常委、副校長 | |
江西發展研究院院長 | |
參考資料
傑出校友
胡振鵬、王曉東、洪禮和、謝茹、孫剛、姚亞平、丁曉群、余欣榮、胡憲、王樣生、謝亦森、周亞夫、鐘利貴、張勇、曾慶紅、王萍、劉宗華、楊憲萍、
吳道聞、
陳東有、徐毅、
肖光明、劉德意、張玉印、李克榮、黃定元、魏小琴、柯進水、歐陽吟、張躍嶺、
李華棟、
歐陽志鴻、
黃菊花尹長民、周孝德、徐叔雲、孔建益、謝維和、鐘毓寧、甘筱青、王曉春、花明、羅學渭、朱獻民、王國炎、
李水弟、
扶名福、游海、虞國慶、何玉長、王金華、鄭洲、程樣國、徐求真、謝明勇、蔡力行、汪少華、樊曉平、何培民、唐英、朱聖龍、陳國樹、胡輝華、陳曄光、謝東、易劍東、吳炳方、李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