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林·馬澤爾
Lorin Maazel一般指本詞條
洛林·馬澤爾(1930年3月6日-2014年7月13日),法裔美籍指揮家,人稱“指揮神童”,也是現今世界上最傑出的指揮大師之一。曾任克利夫蘭交響樂團音樂總監(1972-1982),維也納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和首席指揮(1982-1984),匹茲堡交響樂團音樂總監(1988-1996),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1993-2002)以及紐約愛樂樂團音樂總監(2002-2009)。從2012年起出任“百年老店”慕尼黑愛樂樂團音樂總監。馬澤爾為中國廣大樂迷所知主要是由於其指揮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2014年7月14日,指揮大師洛林馬澤爾在美國維吉尼亞因肺炎併發症去世,享年84歲。
基本介紹
- 本名:洛林·馬澤爾
- 外文名:Lorin Maazel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巴黎市西郊市
- 出生日期:1930年3月6日
- 逝世日期:2014年7月14日
- 畢業院校:匹茲堡大學
- 代表作品:《馬勒交響曲》、《德彪西拉威爾作品》、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 主要成就:慕尼黑愛樂樂團音樂總監
指揮神童
世界上最傑出的指揮家之一 - 職業:指揮家
早年經歷,從業經歷,參與演出,中國演出,新年音樂,個人生活,個人作品,社會評價,人物逝世,
早年經歷
洛林·
馬澤爾(Lorin Maazel,1930-2014),美籍法國指揮家、作曲家、
小提琴家。馬澤爾1930年3月6日生於巴黎市西郊市鎮納伊。5歲開始隨莫德倫(K.Moldrem)學小提琴,7歲跟
阿米蒂奇(F.Armitage)學鋼琴。此外,馬澤爾對樂隊指揮尤感興趣,經常隨家人去觀賞各種大小型的交響樂音樂會演出,次年跟
洛杉磯愛樂樂團副指揮巴·卡萊尼科夫學指揮。
洛林·馬澤爾1938年7月13日,年僅8歲的
馬澤爾竟然上台指揮到訪的
愛達荷大學樂團演出舒伯特的《第八交響曲》;同年,巴·卡萊尼科夫出任
匹茲堡交響樂團助理指揮,馬澤爾也舉家隨赴匹茲堡居住。
1938年8月18日,馬澤爾在紐約
萬國博覽會上指揮因特洛琴樂團演出了
孟德爾頌的《第四交響曲》(義大利),同年應指揮大師
托斯卡尼尼之邀,在好萊塢音樂廳指揮洛杉磯愛樂樂團演出了柴科夫斯基的《斯拉夫舞曲》。
求學經歷
1946年,16歲的馬澤爾正式進入
匹茲堡大學專攻語言學、數學和哲學,同時,他以
小提琴家的身份出現在音樂舞台上,經常舉行獨奏會,也搞弦樂四重奏。1948-1951年期間,他借在
匹茲堡交響樂團拉小提琴之機,擔任過樂團助理指揮。
從業經歷
1972-1982年,馬澤爾出任克利夫蘭樂團音樂總監和首席指揮。在這期間,他多次帶領樂團赴世界各地巡迴演出,曾於1978年和1982年兩度率團來香港演出。1978-1980年,他還兼任
倫敦愛樂樂團客席指揮。
馬澤爾離開克利夫蘭樂團之後,受邀成為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總經理、藝術總監。這是第一位美國指揮家獲此崇高的榮譽。兩年後,他離開
維也納重返
匹茲堡交響樂團。1986年被委任為客席指揮、音樂顧問,1988年才正式任命為音樂總監,已簽約至1995-1996年樂季。1998-1990年期間,他還兼任法國國家樂團音樂總監一職。
2002年9月出任
紐約愛樂樂團音樂總監。作為音樂總監,他曾指揮樂團演出紐約愛樂委約的7首世界首演作品,包括
普利茲獎和
葛萊美獎獲獎作品
約翰·亞當斯的《關於靈魂的輪迴》,史蒂芬·哈特克的《第三交響曲》以及梅林達·華格納的《長號協奏曲》。他曾指揮全團演奏勃拉姆斯和
貝多芬的全套作品並於2007年舉辦紀念柴科夫斯基的交響藝術節。大師與他甄選的交響樂團進行了廣泛的巡演,包括8場南美巡演和23場日本巡演。他每年還在歐洲舉辦至少40場演出。他指揮了電影版的《唐璜》和
《卡門》中的音樂,他還定期首演著名作曲家(
潘德列茨基、貝里奧、謝德林)的主要作品。還因為對現代
美國音樂作出巨大貢獻而兩次獲得ASCAP獎。2005年,
馬澤爾還帶領
紐約愛樂樂團歷史性地訪問朝鮮平壤並舉辦音樂會。
參與演出
中國演出
1.4.26 東方藝術中心 馬澤爾和慕尼黑愛樂樂團中國巡演上海站
2.4.28 星海音樂廳 格林馬澤爾和慕尼黑愛樂樂團中國巡演廣州站
3.從2008年至2013年馬澤爾在北京國家大劇院總計演出了20場,其中與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合作15場演出,是馬澤爾晚年合作最為活躍的交響樂團。洛林·馬澤爾大師最後一次在中國內地的公開演出是在國家大劇院演出華格納無詞版《尼伯龍根的指環》(如上圖)。而他最後一次在中國露面是今年1月18日,他特別出席觀看國家大劇院自製莫扎特歌劇《費加羅的婚禮》的演出,演出後盛讚“呂嘉指揮對莫扎特的歌劇音樂太熟悉了,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的演出非常投入感人!”他還特別為國家大劇院網友簽名了最新出版的CD《無詞指環》。
洛林·馬澤爾很多中國樂迷熟識並開始欣賞
馬澤爾的演出是由於著名的“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1979年博斯科夫斯基退休之後,
維也納愛樂樂團方面選擇年方五十歲的馬澤爾繼任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常任指揮——這一決定在當時曾引發一系列爭議,人們對於非奧地利指揮家能否完美地演繹
施特勞斯家族的音樂普遍持懷疑態度。然而1980年新年音樂會的巨大成功一舉平息了評論界和聽眾的質疑,
馬澤爾以華麗的演繹以及出色的琴技征服了觀眾,也征服了維也納音樂界,也開始馬澤爾與維也納愛樂樂團方面的一系列密切合作。1982年,馬澤爾也順利出任維也納國立歌劇院音樂總監一職。然而,由於在劇目演出安排以及音樂理念方面的一系列分歧,雙方的合作出現了裂痕。1986年,在馬澤爾第七次指揮“新年音樂會”之後,樂團方面宣布新年音樂會的指揮不再常任,而改為每年由樂團方面投票選出,馬澤爾與維也納愛樂樂團的合作不得不宣告中止。
1996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1994年,
愛樂樂團與指揮家冰釋前嫌,馬澤爾又一次受邀,第八次指揮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演出獲得巨大成功。1996年,正值奧地利“千年慶典”(公元996年奧地利開始以實體國家的形式存在)期間,樂團方面再度邀請
馬澤爾指揮新年音樂會——也正是在這一次新年音樂會上,馬澤爾先生用十幾種語言組合成的長長的新年祝詞中出人意料的加上了中文的“新年好”,吐字發音非常準確,而且放在倒數第二的顯著位置上,引發出在場觀眾的熱烈掌聲。馬澤爾先生的新年祝詞伴隨著電視轉播傳送到全世界,他的中文問候語也傳到了中國。《人民日報》在1月2日的頭版還發表了社論,對中文第一次在
奧地利維也納的
金色大廳迴響感到自豪和欣慰,指出也是“中國國力增強”的體現。
2005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除演出外,
馬澤爾也熱心於錄音、廣播、電視等工作,早在1941年他就開始錄製唱片,他的唱片先後由CBS、PHILIPS、MCA、NEWWORLD、NONESUCH、DG、TELACR和SONY等唱片公司錄製發行。較能代表他指揮風格的唱片有:《貝多芬交響曲全集》、《馬勒交響曲全集》、莫扎特《唐·喬萬尼》、
普契尼《修女安傑麗卡》、《群妖園舞》(LeVilli)、柴科夫斯基《1812年序曲》(以上為SONY錄製);
理查·史特勞斯《查拉圖斯特拉如此說》、
威爾第《露易莎·米勒》、策姆林斯基《抒情交響曲》、
拉威爾《西班牙時光》、《孩子與魔法》(以上為DG錄製);
布魯克納《第八交響曲》、
德沃夏克《
斯拉夫舞曲集》、韋伯《安魂曲》、威爾第《奧賽羅》、拉威爾《鋼琴協奏曲》(以上為EMI錄製)。
洛林·馬澤爾馬澤爾也以“演奏小提琴的大師”而被熟知。他以小提琴家的身份出現與25個交響樂團合作,包括以色列愛樂、紐約愛樂、布拉格愛樂和維也納愛樂樂團,在“馬澤爾七十歲”的活動中(2000年),大師以小提琴家的身份出現在倫敦、柏林、維也納、紐約、東京、
馬德里、羅馬、
米蘭、
慕尼黑和巴黎,演奏勃拉姆斯、
巴托克和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以及他自己的《為小提琴和樂隊創作的作品》。馬澤爾先生最新的獨奏唱片有:《小提琴名家》和他演奏的
斯特拉文斯基的
《士兵的故事》。他的小提琴是1723年的馬澤爾(前阿爾托特)斯特拉底瓦里琴。
馬澤爾先生同時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作曲家,他的歌劇作品《1984》於2005年5月3日在倫敦皇家歌劇院考文特花園世界首演,並在
瓦倫西亞國家歌劇院和
米蘭斯卡拉歌劇院2007-08演出季中演出。2001年,他慶祝了他在該音樂節上的第100場演出,包括指導兩部
威爾弟的歌劇《唐卡洛斯》和《法爾斯塔夫》,指揮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音樂會,以及與布朗夫曼舉辦
布拉姆斯小提琴和鋼琴作品的獨奏晚會。馬澤爾先生還是一位有才華的作曲家。
維也納愛樂樂團向他委約創作一部交響曲,並於2000年2月27日進行了世界首演。他下一部作品是根據
喬治·歐威爾的《1984年》改編的歌劇,計畫在2005年世界首演。1998年的一張唱片全部是他的作品,由
詹姆斯·高爾韋、
姆斯季斯拉夫·羅斯特羅波維奇演奏,他本人演奏小提琴,同時指揮。
在生活上,
馬澤爾喜歡看書、看電影、寫作,寫有《指揮家的一周》等多部電視劇本。除音樂外,他還有語言天才,能說流利的法語、德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及俄語。
個人作品
作為一位錄音藝術家,洛林·
馬澤爾錄製了320張LP和CD。他可能以他的交響樂全集而著稱,有些人認為是權威的,還有人認為是珍貴的收藏品。其中包括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勃拉姆斯交響曲全集(克利夫蘭管弦樂團)、
馬勒交響曲全集(
維也納愛樂樂團)、
西貝柳斯交響曲全集(
匹茲堡交響樂團)、拉赫瑪尼諾夫交響曲全集(
柏林愛樂樂團)和柴科夫斯基(維也納愛樂樂團)。
洛林·馬澤爾在眾多馬勒第3交響曲的版本中,馬澤爾的版本在細節得處理上與
海廷克、
伯恩斯坦等人相比略有差距,但是從作品整體結構上講,沒有人像馬澤爾一樣能把這部作品表現的如此氣勢恢宏,巍為壯觀。第一樂章馬澤爾和VPO的樂手們配合的十分完美,第2、3樂章中馬澤爾用很平緩的節奏處理,卻在結尾用了非常強烈的手法來表現一種戲劇性的效果。第4、5樂章聲樂部分的表現也不錯,成為了很好的過渡。
馬澤爾用十分緩慢的速度來處理這個偉大的樂章,將每一個細節都展現在了聽眾的面前,尤其結尾用非常緩慢的速度把這部作品推向了高潮,把馬勒第3交響曲天人合一的境界用最完美的手法表現了出來。
在當代指揮家中,馬澤爾堪稱音樂鬼才,在過去30多年指揮生涯中,他指揮100多個樂團演出超過4000場次的歌劇及音樂會,所指揮錄製的唱片獲獎更是無數。據說他有對生譜一讀就能熟記的能力,甚至能背譜指揮整部歌劇。他的
指揮動作直接乾脆,音樂處理上經常奇峰突起,有極為強烈的對比,曲目之廣泛令人驚嘆。除指揮之外,他還是位作曲家、
小提琴家、電視總監、藝術家、音樂行政管理官員、作家,多才多藝,德高望重。
著名美籍法裔指揮家、當今樂壇公認的指揮大師洛林·馬澤爾,於當地時間7月13日因肺炎併發症逝世於美國維吉尼亞州,享年84歲。馬澤爾一生執棒的音樂會及歌劇近5000場,其中包括2013年2月4日在天津大劇院執棒芝加哥交響樂團的音樂會。
馬澤爾1930年3月6日出生於法國巴黎市,他5歲開始學習小提琴,8歲即開始上台指揮,12歲時為著名的
紐約愛樂樂團執棒,被譽為指揮界的“神童”。從1953年正式踏上指揮生涯後,馬澤爾曾先後在克利夫蘭樂團、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匹茲堡交響樂團、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紐約愛樂樂團、慕尼黑愛樂樂團任音樂總監,並在1980年至2005年期間11次執棒維也納新年音樂會。除指揮家的身份外,馬澤爾還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作家。
馬澤爾與中國有著不解之緣,他在1988年首度訪華,1996年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馬澤爾曾以中文向電視觀眾問候“新年好”,令中國觀眾倍感親切。他在晚年更對中國情有獨鐘,屢次訪華的他是中國觀眾最熟悉的大師級指揮家。去年2月4日,這位當時已83歲高齡的老人終於來到天津演出,他接任生病的里卡多·穆蒂出任芝加哥交響樂團音樂會的指揮。在音樂會上,背譜指揮的馬澤爾帶領樂團精彩演奏了威爾第的《西西里晚禱序曲》、孟德爾頌的《第四交響曲“義大利”》及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英雄”》,爐火純青的指揮技藝給天津樂迷留下了一段值得珍藏的回憶。在演出前的新聞發布會上,當被問及為何喜歡背譜指揮時,馬澤爾還不無幽默地表示:“我把樂譜忘在家裡了。”
馬澤爾在世界樂壇德高望重,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指揮藝術,更在於他在推動音樂事業發展方面的成就。昨天,馬澤爾逝世的訊息經網際網路傳播後,世界各地的樂迷紛紛通過各種方式表達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