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9年大事記,唐宣宗元聖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大中三年
基本介紹
中國紀年,歷史大事,史料記載,
中國紀年
849年,唐宣宗元聖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大中三年
歷史大事
吐蕃秦、原、安樂三州及石門七關降
大中三年(八四九)二月,吐蕃秦州(今甘肅秦安西北)、原州(今寧夏固原)、安樂(今寧夏中寧西)三州及石門(今寧夏固原西北)等七關守將,以其國內戰亂不已,叩塞請降。宣宗命太僕卿陸耽為宣慰使,詔涇原(今甘肅涇川)、靈武、鳳翔、邠寧(今陝西彬縣)、振武(今內蒙和林格爾北)皆出兵應接。六月,涇原節度使康季榮收復原州及石門等六關。七月六日。靈武節度使朱叔明收復安樂州。十三日,邠寧節度使張君緒收復蕭關(今寧夏同心東南)。廿三日,鳳翔節度使李玭收復秦州。詔張君緒移軍於寧州(今甘肅寧縣)應接河西。八月,詔改安樂州為威州。
大中二年(八四八),沙州(今甘肅敦煌)人,張義潮乘吐蕃內亂,陰結豪傑,謀逐吐蕃歸唐。一日,義潮率眾執兵器襲擊州府,唐人群起回響。吐蕃守將驚慌逃走。義潮遂主持州事,遣使奉表詣天德(今內蒙烏拉特前東北)防禦使李丕,請求奏報唐廷。五年正月,李丕以義潮表章奏上,宣宗詔以張義潮為沙州防禦使。
武寧軍亂
武寧(今江蘇徐州)節度使李廓軍政不修。大中三年(八四九)五月,將士嘩亂,李廓被逐。詔以義成(今河南滑縣)節度使盧弘止為武寧節度使。武寧自王智興置銀刀七都為衙兵,士卒驕橫,屢逐主帥。弘止至鎮,都虞候胡慶方謀再作亂,被弘止擒殺。弘止安撫餘眾,以忠義訓導,軍府遂安。
宣宗接見河隴軍民
大中三年(八四九)八月,河隴新收復三州七關軍人百姓千餘人來長安。八日,宣宗親臨延喜門接見河隴軍民。眾皆歡呼跳躍,脫去胡服,換漢冠帶。圍觀者皆高呼萬歲,慶賀收復吐蕃侵占失地。
宣宗詔令開發河隴三州七關
大中三年(八四九)八月,宣宗以河隴三州七關收復,詔募百姓開墾三州七關土地,五年不納租稅;今後凡京城罪犯應流放者,皆命配流此地。屯防三州七關將吏,如能於其地營田,由政府給牛及種糧。戍卒皆給加倍衣糧,二年輪代;溫池(今寧夏中寧東)鹽礦由度支管理,贍濟邊防;凡道路建置堡柵,商旅往來販易及戍卒子弟通傳家信,關鎮不得阻攔。
幽州軍亂
張仲武卒
大中三年(八四九)五月,幽州節度使、檢校司徒、同平章事張仲武卒。張仲武,范陽(即幽州,今北京)人。少讀《左氏春秋》,棄筆投戎,為幽州雄武軍使。會昌元年(八四一),幽州逐帥軍亂,仲武得宰相李德裕支持,起兵平亂,二年授任該鎮節度使。時回紇被黠戛斯攻破,仲武奉詔出兵,大破回紇那頡啜部七千餘帳。大中元年,擊破北邊奚族諸部,防邊有功,加同平章事。三年,卒於任,軍中立其子節度押牙直方繼任。六月廿六日,詔以張直方為幽州節度使。
盧商卒
京畿、關內地震
西川奏復維州
大中三年(八四九)十月,西川節度使杜倧奏取吐蕃維州(今四川理縣東北)。
山南西奏復扶州
李德裕卒
大中三年(八四九)十一月十日,崖州司戶李德裕卒。李德裕,字文饒,趙州人,憲宗朝宰相李吉甫之子。德裕少有壯志,苦心力學,不喜科舉,以門蔭入仕。歷藩鎮幕僚。穆宗即位,以監察御史召充翰林學士,與同列李紳、元稹情洽意合。長慶元年(八二一),與段文昌等揭發李宗閔為其女婿進士登第請託考官事,與之交怨。遂各樹朋黨,竟相攻訐。在牛李黨爭中,德裕為李黨領袖。在政治上,主張強化中央集權,削藩伐叛,收復吐蕃、回紇侵占失地,反對牛黨姑息妥協;他重視門第,主張整頓吏治,反對進士浮華。長慶二年,被李逢吉排擠,出任浙西節度使,整頓風俗,廢淫祠一千0一十所,私邑山房一千四百六十個。大和四年(八三0),移任西川節度使,修葺關防,治兵繕甲,積極準備收復失地,在收復維州(今四川理縣東北)問題上與宰相牛僧孺發生爭端。七年,僧孺罷相,德裕入朝為兵部尚書。次年二月,拜同平章事。九年,李訓、鄭注當政,出為浙西節度使。開成二年(八三七),遷淮南節度使。武宗即位,召拜同平章事,主持朝政。他抑制宦官權勢,迫仇士良致仕;妥善處置回紇亡國後部落侵擾北部邊境事宜;會昌三年(八四三),昭義劉稹密謀世襲割據,德裕力排眾議,主張討伐。他輔佐武宗指揮軍事,次年平定昭義,取得削藩戰爭的重大勝利,五年,支持武宗廢除佛教。會昌六年,宣宗即位後,牛黨白敏中、崔鉉相繼掌權,李德裕一再被貶。卒年六十三歲。自德裕卒後,牛李黨爭始告平息。德裕有《會昌一品集》(又名《李文饒文集》)、《次柳氏舊聞》傳世。又撰有《文武兩朝獻替記》、《會昌伐叛記》、《大和辯謗略》等,均佚。
史料記載
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下大中三年(己巳,公元八四九年)
河東節度使王宰入朝,以貨結貴幸,求以使相領宣武。刑部尚書、同平章事周墀上疏論之,宰遂還鎮。附馬都尉韋讓求為京兆尹,墀言京兆尹非才望不可為,讓議意寢。墀又諫上開邊,由是忤旨。夏,四月,以墀為東川節度使,以御史大夫崔鉉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兵部侍郎、判戶部魏扶同平章事。
癸巳,盧龍奏節度使張仲武薨,軍中立其子節度押牙直方。
翰林學士鄭顥言於上曰:“周墀以直言入相,亦以直言罷相。”上深感悟,甲午,墀入謝,加檢校右僕射。
戊戌,以張直方為盧龍留後。
五月,徐州軍亂,逐節度使李廓。廓,程之子也,在鎮不治。右補闕鄭魯上言其狀,且曰:“臣恐新麥未登,徐師必亂。速命良帥,救此一方。”上未之省。徐州果亂,上思魯言,擢為起居舍人。以義成節度使盧弘止為武寧節度使。武寧士卒素驕,有銀刀都尤甚,屢逐主帥。弘止至鎮,都虞候胡慶方復謀作亂,弘止誅之,撫循其餘,訓以忠義,軍府由是獲安。
八月,乙酉,改長樂州為威州。河、隴老幼千餘人詣闕,己丑,上御延喜門樓見之,歡呼舞躍,解胡服,襲冠帶,觀者皆呼萬歲。詔“募百姓墾闢三州、七關土田,五年不租稅,自今京城罪人應配流者皆配十處。四道將吏能於鎮戍之地為營田者,官給牛及種糧,溫池鹽利可贍邊陲,委度支制置。其三州、七關鎮戍之卒,皆倍給衣糧,仍二年一代。道路建置堡柵,有商旅往來販易及戍卒子弟通傳家信,關鎮毋得留難。其山南、劍南邊境有沒蕃州縣,亦令量力收復。”
冬,十月,改備邊庫為延資庫。
西川節充使杜悰奏取維州。
閏十一月,丁酉,宰相以克復河、湟,請上尊號。上曰:“憲宗常有志復河、湟,以中原方用兵,未遂而崩,今乃克成先志耳。其議加順、憲二廟尊謚以昭功烈。”
甲戌,追上順宗謚曰至德弘道大聖大安孝皇帝,憲宗謚曰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仍改題神主。
己未,崖州司戶李德裕卒。
山南西道節度使鄭涯奏取扶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