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6年

武宗崩,宣宗立

會昌六年(八四六)三月廿三日,武宗李瀍因服用方士金丹,久病不愈而卒。年三十三歲。先是武宗病危,二十日左神策中尉馬元贄等矯詔立光王怡(憲宗第十二子)為皇太叔,武宗卒,皇太叔即位於武宗靈柩前,是為宣宗,年三十八。怡幼時,宮中皆以為不慧,群居游處,未嘗發言。及立為皇太叔,初見百官,裁決庶務,鹹當於理,人始知有隱德(意謂處亂世韜匿自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846年
  • 846年唐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會昌六年
  • 武宗李瀍:因服用方士金丹
  • 久病:不愈而卒
中國紀年,歷史大事,通鑑記載,

中國紀年

846年,唐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會昌六年

歷史大事

武宗崩,宣宗立
會昌六年(八四六)三月廿三日,武宗李瀍因服用方士金丹,久病不愈而卒。年三十三歲。先是武宗病危,二十日左神策中尉馬元贄等矯詔立光王怡(憲宗第十二子)為皇太叔,武宗卒,皇太叔即位於武宗靈柩前,是為宣宗,年三十八。怡幼時,宮中皆以為不慧,群居游處,未嘗發言。及立為皇太叔,初見百官,裁決庶務,鹹當於理,人始知有隱德(意謂處亂世韜匿自保)。
回紇烏介可汗被殺
開成五年(八四0),回紇被黠戛斯攻滅,部落逃散。會昌元年(八四一)二月,原臨近可汗牙帳十三部落立烏希特勒為烏介可汗。三年正月,烏介可汗被唐將石雄擊破,逃奔黑車子族(今內蒙錫林浩特)。其部眾漸漸降散及凍餒而死,所剩不到三千人。六年七月,國相逸隱啜殺烏介可汗,立其弟特勒遏捻為可汗。
宣宗親受道家三洞法篆。
會昌六年(八四六)十月十六日,宣宗親受三洞法篆于衡山道士劉玄靜。
南詔契丹、室韋、渤海等國遣使入朝。
會昌六年(八四六)正月,南詔、契丹、室韋、渤海、牂牁、昆明等國遣使入朝。十七日,武宗於麟德殿接見各國使者。廿三日,渤海王子大之萼入朝至長安。
米暨、高承恭為招討党項使。
會昌三年(八四三),武宗遣使安撫党項,党項仍騷擾不已。五年,党項攻陷邠州(今陝西彬縣)、寧州(今甘肅寧縣)、鹽州(今陝西定邊)境內城堡。宰相奏請再遣使宣慰,武宗不聽,決意出兵討擊。六年二月九日,以夏州(今內蒙白城子節度使米暨為東北道招討党項使。廿一日,以邠寧節度使高承恭為西南面招討党項使。
李德裕罷充荊南節度使
會昌六年(八四六)三月二十六日宣宗即位。宣宗素惡李德裕之專,即位之日,德裕奉冊,既罷,帝謂左右曰:“適近我者非太尉邪?每顧我,使我毛髮灑浙(猶毛骨悚然)。”四月二日,罷宰相李德裕荊南節度使。四日,罷德裕同黨、鹽鐵轉運使薛元賞為忠州(今四川忠縣)刺史,貶其弟京兆少尹薛元龜為崖州(今海南瓊山東)司戶。德裕於武宗朝秉政六載,位重有功,眾突聞其罷,莫不驚駭。
會昌六年(八四六)四月,宣宗命功德使楊欽義逮捕道士趙歸真、劉玄靜、鄧元起等十二人,皆杖殺之,流放羅浮山人軒轅集於嶺南。趙歸真,荊州人。少為黃冠,狡黠善辯。後流寓京城,為太清宮道士。寶曆二年(八二六),敬宗授充兩街道門都教授博士,出入宮禁,言以神仙之術。太和元年(八二七),文宗即位,流放嶺南。後復入京與穎王李瀍相交。開成五年(八四0),武宗即位,召入宮中,命其建九天道場,親受法錄。會昌四年(八四四)再任為左右街道門都教授先生,與劉玄靜等勸武宗廢佛,並煉製金丹,致武宗暴卒。六年,宣宗即位後被杖殺
僧尼依前隸功德使
會昌五年(八四五 ),武宗廢佛,詔所留僧尼由功德使改隸祠部主客郎中收管。六年,宣宗即位,五月五日,赦天下,命長安兩街除舊留兩寺外,各增置八所寺院。僧尼依前隸功德使;所度僧尼,仍令祠部給牒。
白敏中拜相
會昌六年(八四六)五月五日,以翰林學士兵部侍郎白敏中同平章事。白敏中,字用晦,下邽(今陝西渭南)人,白居易叔伯兄弟。長慶(八二一—八二四)初,登進士第,歷藩鎮幕僚。會昌二年,宰相李德裕薦引翰林學士,遷翰林承旨。六年,宣宗即位後拜相,時德裕失勢,敏中與令狐綯等乘機竭力排斥,凡德裕當政時所薄者,皆不次擢用。大中五年(八五一),出任邠寧(今陝西彬縣)節度使,党項招撫制置等使,率兵平定平夏、南山党項。七年,移鎮西川(今四川成都)節度使,修治邊防關壘,增置騾軍。十一年出任荊南(今湖北江陵)節度使。十三年,懿宗即位,再入朝拜相。鹹通三年(八六二)罷相,以太子太師致仕卒。
牛僧孺等量移北遷
武宗朝,重用李德裕及其同黨,牛僧孺及其同黨李宗閔崔珙楊嗣復李珏等相繼貶逐。會昌六年(八四六),宣宗即位,首先貶逐李德裕等。八月,以循州司馬牛僧孺為衡州長史,封州流人李宗閔郴州司馬,恩州司馬崔珙為安州(今湖北安陸)司馬,潮州刺史楊嗣復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昭州刺史李珏郴州刺史。各量移有差。
李宗閔,字損之,唐高祖李淵之子鄭王元懿四世孫。永貞元年(805)登進士第。元和三年(八0八),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對策,與牛僧孺等指斥時政,得罪宰相李吉甫,落第久未仕。九年,吉甫卒,始入朝為監察御史,十二年,宰相裴度出征吳元濟,奏署隨行判官。吳元濟平定,遷駕部郎中、知制誥。穆宗即位,拜中書舍人長慶元年(八二一),其婿蘇巢登進士第,李德裕等人揭發其請託考官,貶劍州刺史。遂與德裕結怨,各樹朋黨,相互攻訐。太和三年(八二九),為吏部侍郎,以結交內庭女學士宋若憲和知樞密楊承和,次年拜相。六年,李德裕當政,出為山南西節度使。九年,再度入相。七月,其結交內庭事發,貶潮州司戶。歷杭州刺史、東都留守。會昌三年(八四三),武宗討伐劉稹李德裕以宗閔曾與稹叔父劉從諫過從甚密,出為封州(今廣東封開)刺史。六年(八四六)八月,宣宗詔量移郴州,未行而卒。
李紳,字公垂,潤州無錫人。元和(八0六—八二0)初,登進士第。浙西(今江蘇鎮江)節度使李錡闢為掌書記。二年,李錡叛亂,命紳作奏疏,堅辭不肯,遂囚獄中。錡誅,召拜右拾遺。穆宗即位,拜翰林學士,與同列李德裕情洽意投,結為至友。長慶三年(八二三),紳與韓愈爭台參事,被李逢吉陷害,改授戶部侍郎。四年,敬宗即位,再為李逢吉等陷害,貶端州(今廣東肇慶)司馬。歷諸州刺史、東都留守。太和七年(八三三),李德裕拜相,遷紳為浙東(今浙江紹興)觀察使。九年,李宗閔復相,與李訓合勢排擠李黨,紳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開成元年(八三六),鄭覃為相,擢紳為河南尹,改宣武(今河南開封)節度使,在任以剛嚴著稱。會昌元年(八四一),拜同平章事,與李德裕等輔佐武宗伐叛。四年,出任淮南節度使,六年(八四六)七月以病卒於任。大中元年(八四七),牛黨崔鉉白敏中令狐綯當權,發紳在淮南所治吳湘貪贓案,言紳阿附李德裕枉殺無辜。因追削其三任官告,子孫不得仕進。紳有詩才,為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二十首,已失傳。著《追昔游詩》三卷,《雜詩》一卷,今存錄於《全唐詩》中。
白居易卒
白居易,字樂天,祖籍太原,後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其家世敦儒業。居易年輕時苦節讀書,貞元十四年(七九八)進士及第,十九年,登書判拔萃科,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八0六),撰《策林》七十五篇,應制舉登第,授盩厔(今陝西周至)縣尉,與陳鴻等同遊仙游寺,作《長恨歌》。二年,召充翰林學士。三年,拜左拾遺,不懼權貴,屢上疏論諫朝政,以直言聞名。九年,服母喪期滿,起復為左贊善大夫。十年,盜殺宰相武元衡,首上書請捕賊以雪國恥,以越職奏事貶江州司馬。與元稹詩篇酬唱,作《與元九書》及長詩《琵琶行》。穆宗即位,召入朝,歷主客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長慶二年(八二二),上疏論用兵河朔得失,穆宗不聽,遂請外任。歷杭州、蘇州刺史。文宗即位,征拜秘書監。太和三年(八二九),稱病東歸,授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河南尹等職,居東都香山,自號香山居士。會昌六年(八四六)八月病卒,年七十五歲。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他認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主張詩歌反映社會現實和人民疾苦,起到“補察時政”和“泄導人情”的作用。現存詩三千多首,質樸易懂,優美流暢。前期作品如《新樂府》、《秦中吟》、《長恨歌》和《琵琶行》等,在當時就廣為傳頌,有《白氏長慶集》五十卷傳世。

通鑑記載

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下會昌六年(丙寅,公元八四六年)
春,二月,庚辰,以夏州節度使米暨為東北道招討党項使。
上疾久未平,以為漢火德,改“洛”為“雒”。唐土德,不可以王氣勝君名。三月,下詔改名炎。上自正月乙卯不視朝,宰相請見,不許。中外憂懼。
初,憲宗納李錡妾鄭氏,生光王怡。怡幼時,宮中皆以為不慧,太和以後,益自韜匿,群居游處,未嘗發言。文宗幸十六宅宴集,好誘其言以為戲笑,號曰光叔。上性豪邁,尤所不禮。及上疾篤,日不能言。諸宦官密于禁中定策,辛酉,下詔稱:“皇子沖幼,須選賢德,光王怡可立為皇太叔,更名忱,應軍國政事令權句當。”太叔見百官,哀戚滿容;裁決庶務,鹹當於理,人始知有隱德焉。
甲子,上崩。以李德裕攝冢宰。丁卯,宣宗即位。宣宗素惡李德裕之專,即位之日,德裕奉冊。既罷,謂左右曰:“適近我者非太尉邪?每顧我,使我毛髮洒淅。”夏,四月,辛未朔,上始聽政。
尊母鄭氏為皇太后
壬申,以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李德裕同平章事,充荊南節度使。德裕秉權日久,位重有功,眾不謂其遽罷,聞之莫不驚駭。甲戌,貶工部尚書、判鹽鐵轉運使薛元賞為忠州刺史,弟京兆少尹、權知府事元龜為崖州司戶,皆德裕之黨也。
杖殺道士趙歸真等數人,流羅浮山人軒轅集於嶺南。五月,乙巳,赦天下。上京兩街先聽留兩寺外,更各增置八寺;僧、尼依前隸功德使,不隸主客,所度僧、尼仍令祠部給牒。
翰林學士、兵部侍郎白敏中同平章事。
辛酉,立皇子溫為鄆王,氵美為雍王,涇為雅王,滋為夔王,沂為慶王。
六月,禮儀使奏“請復代宗神主於太廟,以敬宗、文宗、武宗同為一代,於廟東增置兩室,為九代十一室。”從之。秋,七月,壬寅,淮南節度使李紳薨。
回鶻烏介可汗之眾稍稍降散及凍餒死,所餘不及三千人。國相逸隱啜殺烏介於金山,立其弟特勒捻為可汗。
八月,壬申,葬至道昭肅孝皇帝於端陵,廟號武宗。初,武宗疾困,顧王才人曰:“我死,汝當如何?”對曰:“願從陛下於九泉!”武宗以巾授之。武宗崩,才人即縊。上聞而矜之,贈貴妃,葬於端陵柏城之內。
循州司馬牛僧孺為衡州長史,封州流人李宗閔為郴州司馬,恩州司馬崔珙為安州長史,潮州刺史楊嗣復為江州刺史,昭州刺史李珏為郴州刺史。僧孺等五相皆武宗所貶逐,至是,同日北遷。宗閔未離封州而卒。
九月,以刑南節度使郴德裕為東都留守,解平章事;以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鄭肅同平章事,充荊南節度使。
兵部侍郎、判度支盧商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商,翰之族孫也。
冊黠戛斯可汗使者以國喪未行,或以為僻遠小國,不足與之抗衡。回鶻未平,不應遽有建置。詔百官集議,事遂寢。
蠻寇安南,經略使裴元裕帥鄰道兵討之。
以右常侍李景讓為浙西觀察使。初,景讓母鄭氏,性嚴明,早寡,家貧,居於東都。諸子皆幼,母自教之。宅後古牆因雨隤陷,得錢盈船,奴婢喜,走告母。母往,焚香祝之曰:“吾聞無勞而獲,身之災也。天必以先君餘慶,矜其貧而賜之,則願諸孤它日學問有成,乃其志也,此不敢取!”遽命掩而築之。三子景讓、景溫、景莊,皆舉進士及第。景讓官達,發已斑白,小有過,不免捶楚。景讓在浙西,有左都押牙迕景讓意,景讓杖之而斃。軍中憤怒,將為變。母聞之,景讓方視事,母出坐聽事,立景讓於庭而責之曰:“天子付汝以方面,國家刑法,豈得以為汝喜怒之資,妄殺無罪之人乎!萬一致一方不寧,豈惟上負朝廷,使垂年之母銜羞入地,何以見汝之先人乎!命左右褫其衣坐之,將撻其背。將佐皆為之請,拜且泣,久乃釋之,軍中由是遂安。景莊老於場屋,每被黜,母輒撻景讓。然景讓終不肯屬主司,曰:“朝廷取士自有公道,豈敢效人求關節乎!”久之,宰相謂主司曰:“李景莊今歲不可不收,可憐彼翁每歲受撻!”由是始及第。
冬,十月,禮院奏禘祭祝文於穆、敬、文、武四室,但稱“嗣皇帝臣某昭告”,從之。
甲申,上受三洞法於籙衡山道士劉玄靜。十二月,戊辰朔,日有食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