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我們是姐妹

《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我們是姐妹(2013)》主人公是格特魯德、寶拉和凱蒂三姐妹,小說以慶祝大姐格特魯德的百歲生日拉開序幕,一百歲的格特魯德、九十八歲的寶拉和八十四歲的凱蒂重聚在家鄉,安排這一慶賀活動的是小妹凱蒂。百歲慶典構成小說的時間和空間框架,時間是從周四到周日一共四天,空間是下萊茵地區的農莊,在這一框架內三位主人公展開回憶,同時慶典和莊園也成為喚起和推動回憶的緣由,展開了三姐妹的個人歷史,也折射出那片土地上一個世紀的滄桑變遷。

基本介紹

  • 書名: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我們是姐妹
  • 作者:安妮·格斯特許森 (Anne Gesthuysen)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頁數:341頁
  • 開本:32
  • 品牌:人民文學
  • 外文名:Wir Sind Doch Schwestern
  • 譯者:杜新華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02010169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我們是姐妹(2013)》編著者安妮·格斯特許森。《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我們是姐妹(2013)》是講女人的關係,而且是女人在歷史的大變動當中,每個人的一些情感,還有一些個人生活的選擇,愛情、婚姻,都是和那個時代連在一起,和這個國家命運連在一起的。

作者簡介

作者:(德國)安妮·格斯特許森(Anne Gesthuysen) 譯者:杜新華

圖書目錄

序幕
光榮捐軀
羊虱治肝病
三人重聚
弗蘭茨和弗蘭肯一家
沉默的黑格曼一家
極品媒婆
關於弗洛多米爾的真相
關於人生
他訂婚了
弗蘭茨飛走了
死亡騎士
赦罪券
在農莊裡
趁熱打鐵
繩索
秘密檔案
阿爾弗雷德在戰爭中的秘密
鄰家故事
兩個世界
孰能無過
疏散
黑夜降臨
比利時人的小牛角
特殊時期的生活
佛蘭德人和小馬駒
調停人的機密
逃離現實
倒霉人的結局
地下室里的屍體
煎土豆的關係
和平終於到來
小夜曲
新年快樂!
一位所謂的黑格曼夫人
上門會親
我們進入了議會
好日子也是壞日子
讓我們說話!
歡迎來到台勒曼農莊
家有二妻
姐妹情
再不要淡咖啡
只有真相
呂布克來了
得享遐齡
證人格特魯德弗蘭肯
百年之慶
尾聲
後記 我的姑婆們和我
致謝

後記

據說,亨利希·黑格曼曾把我抱在他的膝頭。這在我們家裡可是難得的寵遇。但那時的我不可能很理解這一點,因為我才幾個星期大。這位著名的政治家在我出生半年之後去世。當然,這一生一死之間是沒有什麼關係的。
對我以及全家來說,亨利希·黑格曼至今都是一個傳奇人物。在我們這些孩子的眼裡,他是“凱蒂姑婆的男人”。我們總是去看掛在凱蒂書房裡的他的真人般大小的肖像,也常聽她談起他。
凱蒂其實是我的姑祖母,是我的母親的姑媽,我與寶拉和格特魯德也是這樣的親戚關係。她們三個人是全家的核心。我們每年都到台勒曼農莊去,聖誕假期的第二天都是在那裡度過的。我們的成績單是要拿給格特魯德姑婆看的,如果拿回家的是五十芬尼而不是一句警告,會讓我們高興得不得了。寶拉嗬嗬的笑聲也常在我耳畔響起。
她們三個人都很長壽,而她們漫長的人生是艱難的,但也是神奇的,給了我寫這本書的靈感。大部分內容出於家裡人的講述——有些是遮遮掩掩的,因為有些故事在家裡存在爭議。
這部小說並不是在還原歷史,但它真實記錄了一個家庭的故事。
五年前,我拿到了一個檔案袋,“黑格曼起訴黑格曼”。
在凱蒂去世後不久,有人把這個檔案袋轉交給了我的父親,凱蒂姑婆囑咐過,把這些檔案燒掉,不要去讀。但是我父親和之前的人都沒有聽從,最終它落到了我的手裡:判決書、證詞、律師信,以及亨利希·黑格曼手寫的筆記——整整齊齊裝訂在一起,所以它還能完好無缺地落在下一代人手裡,並且作為一個時代以及這個時代的故事的證據保留下來。我決不會將它付之一炬。 凱蒂、格特魯德和寶拉能夠接受我把她們作為小說人物的原型嗎?老實說,我一再地這樣問自己,並且找到了答案:能。但是她們一定願意從她們自己的視角來寫。好吧,根據我家良好的傳統,我就和我的姑祖母們好好討論一下吧。

序言

百年。如果我們打開歷史的書篋,看朝代更迭、風雲變幻在指尖緩緩流淌,在已經走到2l世紀的我們眼裡,百年,也不過是彈指一揮間。然而,如果一個人,一個生命能走過百年時光,那卻像是傳奇般的存在。
《我們是姐妹》的三姐妹,則是傳奇中的傳奇了。這三位不僅僅是小說人物,她們真正在人世間存在過。兩位姐姐格特魯德和寶拉都達到了一百零四歲的高壽,而小妹妹凱蒂也接近百歲。
在英雄史觀越來越遭到摒棄,越來越多的目光投向個人史、日常生活史的當今,很多有志於文學創作的人在被自己的家族故事感動之餘,不免拿起筆來,將這些亦平凡亦壯闊的故事與讀者分享,跨界寫作的作者不斷湧現,安妮·蓋斯蒂森,一位記者、節目主持人,便寫出了《我們是姐妹》,她的三位姑祖母的故事。在百年歲月里,她們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以及由此而衍生的苦難、痛楚、生離死別、愛恨情仇。
除卻這三位百歲老人的人生傳奇,在我看來,《我們是姐妹》可以在眾多家族故事中脫穎而出的另一個原因,是小說中濃郁的地方色彩。
作者的家鄉,她的姑祖母的家鄉,也即《我們是姐妹》的故事上演的舞台,是德國下萊茵下游地區的小村莊。下萊茵的地方特點、風土人情,不僅僅是只為錦上添花的裝飾與暈染,更是一個隱性的主角,無所不在地暗中指引著三姐妹的人生走向。
三姐妹生長於斯的下萊茵鄉村,土地肥沃,出產豐饒,鄉情淳厚。這裡的農民嚴守教規,熱愛土地,沉默質樸,珍惜聲譽,同時,也不免刻板狹隘,因循守舊。作為主人公之一的農民政治家亨利希的人生格言是:“我生生世世是農民,農民永遠和鄉土血肉相連。”因而,當納粹當政之時,他義無反顧地站在納粹的對立面,因為“是他們造成了戰爭,是他們帶來了苦難。德國失去了土地”。在他從政的生涯里,他唯一的出發點便是維護農民和家鄉的利益。在三姐妹起伏跌宕的人生經歷中,鄉土觀念和親情觀念雖然以不同的方式體現出來,卻是緊密聯結三姐妹的情感紐帶,是她們面臨命運轉向和人生選擇時的一盞燈塔,一個路標。大姐格特魯德和二姐寶拉雖然在家鄉已經沒有一寸屬於自己的土地,但堅守在這片土地上的小妹妹凱蒂卻成為她們的精神家園。
相對於凱蒂,兩個姐姐受到的是更為完備和先進的現代教育,而凱蒂卻因家道中落只能接受農事和家政方面的培訓,這造成了她們在思想意識上必然的分歧,再加上命運給三姐妹之間安排的種種迂迴曲折,使得親情與愛情糾葛纏繞,幾十年間的芥蒂一直延續到了耄耋之年都未曾解開。然而無論兩個姐姐曾經在外面的世界有過多少廣闊的見聞,或者她們因單身或離異在家鄉遭受過多少白眼,她們始終是小鄉村走出去的農家女兒;無論姐妹之間有過多么深重的矛盾,血永遠是濃於水的。
小說一開篇,便是三姐妹中的大姐格特魯德即將迎來百歲大壽。圍繞著這箇中心事件,小說篇章從開頭的“百歲壽誕——星期四”,到結煞時的“百歲壽誕——星期天”,百年風雲濃縮在短短几日的回憶里。飽滿的人物形象一個個出場,一個個離去,聰慧正直的大姐格特魯德,笑語解頤的二姐寶拉,長袖善舞的小妹凱蒂……譯完最後一個字,我竟然感到難以割捨,難以分離。
小說的語言浸染著下萊茵的泥土氣息,樸拙,直白,卻有趣。不時跳出的許多諺語俚語,也讓作為譯者的我頗傷了些腦筋。
美國翻譯家葛浩文說:“當你翻譯文本時,拿走了原來的語言,換成了你自己的。雖然這不是一種強暴,但我始終是奪走了原作並做了一些很糟糕的闡釋。這是能讓人人都閱讀到文本的唯一方法。翻譯者一直都在抱歉,我們用一生的時間說‘對不起’。”是的,親愛的讀者,謝謝你翻開這本書,如果它給你觸動或是感動,那是作者給你的,而我在這裡,悄悄說一聲:對不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