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大窪縣政府工作報告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和縣政協的監督與支持下,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人民,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奮力拚搏,銳意攻堅,全面完成縣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所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實現“十一五”圓滿收官,為“十二五”高起點開局奠定堅實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1年大窪縣政府工作報告
  • 類型:工作報告
  • 地區:大窪縣
  • 時間:2011年
基本信息,具體內容,

基本信息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縣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縣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具體內容

一、2010年和“十一五”工作回顧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和縣政協的監督與支持下,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人民,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奮力拚搏,銳意攻堅,全面完成縣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所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實現“十一五”圓滿收官,為“十二五”高起點開局奠定堅實基礎。
(一)縣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轉型發展步入新階段
通過採取有效應對措施,克服多種不利因素影響,實現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預計2010年,全縣(含遼濱沿海經濟區)生產總值實現280億元,增長55.6%,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16.45億元,增長90.1%,經濟實力進一步提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現500億元,增長138.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37億元,增長25.4%,實際利用外資和出口創匯分別實現5億美元和1億美元,分別增長400%和53.8%,“三駕馬車”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人均純收入分別實現15540元和11500元,分別增長30%和20.9%,人民民眾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高標準編制了“十二五”規劃綱要,確立了全面轉型發展戰略,大窪新縣城在全市多點布局中占據重要副城地位,臨港經濟區、紅海灘濕地旅遊度假區被列為全市重點經濟區,將成為支撐全縣向海轉型發展新的增長極。
(二)項目建設成果顯著,工業集群化初具規模
深入開展“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攻堅年”活動,成立了63個專業化招商局,開展了15次大型域外招商活動,促進一批重大項目入駐建設。全縣(不含遼濱沿海經濟區)新引進重點工業項目223個,新開工項目165個,竣工投產項目97個。加強要素支持和服務保障,促進了企業高效運行,裝備製造、石油化工、新型建材、農產品深加工等主導產業呈現規模、質量和效益相統一的集聚發展態勢,臨港經濟區與各鎮項目集聚區建設步伐加快。預計,全縣(不含遼濱沿海經濟區)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分別實現800億元和92億元,分別增長33%和32.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293戶,新增68戶。
(三)“四子”工程協調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顯著提高
克服倒春寒天氣不利影響,奪取抗洪除澇戰役全面勝利,實施了一批重點水利工程,強化了農業科技推廣套用,保障了“四子”工程順利推進,實現農業豐產豐收。全縣糧食總產量實現57萬噸,我縣被確定為“全國糧食高產創建示範區”;“養大蟹”工程六種模式、泥鰍魚高產養殖技術等取得重大突破,新建海淡水健康養殖示範區6個;新增設施農業面積1萬畝;“一縣一業”肉鴨養殖完成“倍增計畫”,養殖量實現6000萬隻,六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進展順利,新建標準化肉鴨養殖小區81個。新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5家,新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44家。
(四)重大基礎設施紮實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
實施了縣城道路、給排水、綠化、亮化等基礎設施工程,縣城集中供熱得到鞏固和完善,溫泉城、臨港生態新城、紅海灘濕地旅遊度假區、職教城規劃編制工作已經啟動,縣城內改外擴綜合路網、濱河景觀帶、平面休閒廣場以及文化活動中心等重要基礎設施、公用設施建設前期工作準備就緒。建立了土地儲備管理新機制,實施了一批建設用地增減掛鈎項目,金遠寶興·獅城開工建設,拉開新縣城建設和全縣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序幕。田家鎮、新立鎮、唐家鎮推進城鎮化試點工作有效開展。實施了湖畔花園二期、築景地中海等一批房地產項目,開發面積153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10萬平方米,地產業、建築業迅猛發展,成為經濟成長的重要支撐。實施了榮港路、紅海灘生態旅遊路建設和大南線、庫二線拓寬改造等重點公路工程,完成新港路、疏港鐵路、盤營客專、盤海營高速公路互動立交的征地拆遷、土方工程等,為加快形成完備的綜合交通體系夯實基礎。
(五)旅遊產業蓬勃發展,現代服務業發展態勢強勁
旅遊產業發展迅速,圓滿完成“第三屆·中國盤錦國際濕地旅遊周”系列活動,重點實施了紅海灘濕地溫泉小鎮、水上航道、迎賓大道等一批精品旅遊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田莊台生態歷史文化名城建設紮實推進,王家鎮被評為“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現代商貿流通服務體系日漸完善,加快了溫泉休閒產業發展,引進皇家御品、天沐溫泉城、盛皇國際溫泉酒店等項目;加快了以田家鎮為核心的北部綜合商貿服務區建設,居然之家、崑崙商廈等項目開工建設,匯美建材交易中心二期工程業已完工;潤強物流產業園、裕農配送中心一期工程順利實施,新增“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城鄉連鎖店、直營店55家,“家電下鄉”等促銷活動深入開展,城鄉流通和消費環境明顯改善。
(六)各項社會事業繁榮進步,民生得到積極改善
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津貼補貼發放進一步規範,公務人員工資待遇水平得到提高。就業再就業工作紮實推進,實名制就業實現2.2萬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得到有效控制,我縣被確定為全省唯一一家“新型農民培訓工作聯繫點”。社會保障和救助水平不斷提高,“五險”擴面1.4萬人,新型農村養老保險順利啟動,完成唐家鎮和平安鎮兩所敬老院改造以及農村常見病人託管中心服務樓建設,提高城鄉低保對象低保金髮放標準,為373戶農村特困戶改造和新建房屋。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中、高考升學率進一步提高,素質教育深入實施,“雙高普九”成果進一步鞏固,“校安工程”紮實推進,各校高標準配備“三防”設施,校園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公共文化體系建設“五大工程”基本達標,實現有線電視“屯屯通”、文化信息資源“進村入戶”,鎮村文化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水鄉之韻”廣場文化、“情滿水鄉”紅詩詠誦、“魅力大窪”美術書法攝影大賽三大品牌活動持續深入,地域特色文化得到普及;加強了文化產業基地培育,境內影視拍攝逐步呈常態化趨勢,電視連續劇《小芳》在趙圈河鎮取景拍攝;完成縣新華書店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文化市場繁榮有序。醫療衛生事業長足發展,啟動了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為10萬名民眾建立了健康檔案,縣中醫院業務綜合樓竣工投用,婦幼衛生公共服務項目順利實施,農村衛生適宜技術推廣走在全省前列,新農合籌資標準和報銷比例大幅提高,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有力,愛國衛生運動取得實效。人口和計生工作不斷加強,人口總量保持低速增長,人口計生工作綜合改革示範縣創建活動紮實開展,惠及計畫生育家庭獎勵扶助政策全面落實,5箇中心鎮計生服務站國債項目投入使用。體育事業蓬勃發展,通過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助推了鎮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大力開展了全民健身運動,我縣被評為“全省2006—2010年民眾體育先進縣”,繼續保持“全國體育先進縣”稱號。“雙擁”工作不斷鞏固,民兵預備役建設得到加強。殘疾人基層組織建設紮實有效,殘疾人社區康復服務工作網路更加完善。全縣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其他各項事業明顯進步。駐縣系統管理單位為全縣加快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七)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大力開展“創先爭優”活動,深化縣、鎮政府機構改革,政府職能實現積極轉變,行政效能建設得到加強,經濟發展環境明顯最佳化。高質量辦理人大代表建議45件、政協委員提案68件,“三率”均達100%。公安隊伍建設水平明顯提高,縣公安局被命名為“全國公安機關執法示範單位”;加大了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力度,以視頻監控系統改造和巡特警組建為抓手,深入開展嚴打整治行動,維穩、處突、防範能力顯著增強,確保了全縣社會治安持續穩定。圓滿完成“五五普法”各項任務,公民法律意識普遍增強,縣司法局被確定為“全國法律援助工作聯繫點”。積極開展各項信訪專項活動,信訪總量明顯下降。深化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和打擊非法違法生產經營建設行為專項行動,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全縣兩鎮九村被確定為全省環境優美鎮村。
各位代表,2010年是“十一五”規劃實施的最後一年,2010年的工作為“十一五”規劃畫上了圓滿句號。回首“十一五”,發展歷程極不平凡。過去五年,是全縣發展空間轉型邁出堅實步伐的五年,以“兩城兩區五園”為載體、以“三化一業”為抓手、以重大項目為支撐、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城鎮帶、產業帶、旅遊帶發展框架全面拉開,站上了向海轉型發展的新起點!過去五年,是全縣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的五年,三次產業結構比由40:36:24調整最佳化為17:61:22,科技創新帶動了產業進步,傳統產業不斷升級,新興產業強勢崛起,工業主導地位進一步確立,樹立了現代化產業基地建設的新形象!過去五年,是全縣改革開放實現重大突破的五年,體制改革、機制創新深入推進,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業已形成,民營經濟快速發展,進入了發展活力充分迸發、發展動力持續增強的新階段!過去五年,是全縣綜合實力快速攀升的五年,全縣(含遼濱沿海經濟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35%,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是2005年的7.6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人均純收入分別是2005年的2.4倍和2.3倍,縣域基本競爭力有望進入全國百強縣(市)行列,實現大窪發展歷史性突破,開啟了爭先升位、富民強縣的新征程!過去五年,是全縣人民民眾得實惠最多的五年,城鄉面貌日新月異,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一大批關係民眾切身利益的惠民工程相繼實施,人民民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幸福感、自豪感顯著增強,開創了和諧大窪建設的新局面!
各位代表,歷經五年艱苦奮鬥,全縣發展形勢令人鼓舞,發展成就令人振奮!這些成績的取得,是縣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縣人大、縣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縣人民奮力拚搏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縣政府,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全縣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看到發展成績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一是經濟結構還不盡合理,經濟質量還不夠高,大體量、高科技工業項目較少,農業產業化水平依然較低,現代服務業發展相對薄弱,一些重大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建設進展緩慢;二是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還沒有根本消除,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夠強;三是對外開放水平還不夠高,實際利用外資的規模還不夠大,出口產品結構有待最佳化;四是部分民眾生活仍然困難,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依然存在;五是個別政府部門和公務員工作作風不夠紮實,運用市場化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還不夠強,與加快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這些問題,我們將在今後工作中,採取更加有力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十二五”主要目標任務
  
“十二五”期間,是我縣推動經濟社會加速趕超、向更高水平更高層次邁進的重要機遇期,是加快建設符合科學發展要求、順應全縣人民期待的和諧社會、小康社會的關鍵期。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領發展全局,以“爭先升位、富民強縣”為目標凝聚發展幹勁,以向海發展為引領牽動全域轉型,以“兩城兩區五園”為載體最佳化空間布局,以“三化一業”為抓手支撐經濟成長,以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為核心打造產業集群,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驅動增強發展活力,以改善民生為重點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把我縣建成全市向海發展的橋頭堡、轉型發展的隆起帶、創新發展的示範區。
今後五年,我們要加快空間區域布局,建設“兩城兩區五園”,全面推進向海轉型發展;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新型工業基地、優勢優質品牌農產品加工基地、全國旅遊目的地和區域性服務業集聚區,全面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要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推進新縣城、新市鎮、新農村建設,實現城鄉統籌協調發展;要加快完善園區及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構築開發開放新優勢;要加快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提高生態文明水平;要加快各領域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增強加快發展內生動力;要加快和諧社會建設,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讓發展成果惠及全縣人民。確保“十二五”期間,全縣(含遼濱沿海經濟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51%,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56.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4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2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20.8%和21.6%。到2015年,縣域經濟綜合實力要昂首進入全省五強、全國五十強(剔除遼濱沿海經濟區增長因素,進入全省十強、全國百強)!
三、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划起步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義特別重大。我們必須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縣委八屆十三次全會精神,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增創發展優勢,提高發展質量,為“十二五”期間跨越式發展築牢基礎、打開局面。
2011年全縣(含遼濱沿海經濟區)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實現420億元,增長50%;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22.8億元,增長38.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現800億元,增長6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45億元,增長2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人均純收入分別實現20000元和13800元,分別增長28.7%和20%。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城鄉一體化。
為實現上述目標,要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狠抓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統籌城鄉規劃建設,穩步實施建設用地增減掛鈎,加強土地儲備管理和增值開發,做好重點項目股權投資基金對接工作,採用BT、BOT等方式激活社會資本,保障重要基礎設施、公用設施和重點項目建設,逐步推進戶籍管理、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等工作城鄉一體化,進一步提高城鎮化發展水平。加快生態宜居新縣城建設,依託305國道、向海大道以及中華路延伸工程,大力實施田家鎮、王家鎮、唐家鎮(西部)和清水鎮(南部)及趙圈河鎮“同城化”發展戰略,並把職教城作為重要組成部分、把紅海灘濕地旅遊度假區作為重要外延,著力促進人口、要素向新縣城集聚,打造全市向海轉型發展的隆起帶。全面完成內改外擴綜合生態路網建設,構架31平方公里新縣城空間布局;全面啟動平面休閒廣場、森林廣場、森林公園、濱河景觀帶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完成生活垃圾集中收處系統和大夥房水庫輸水引入工程建設,擴大集中供熱、集中供燃氣覆蓋面,增強污水集中處理能力,完善城市基礎功能。全面提高新縣城綜合承載能力,推進溫泉城建設,實施好皇家御品、天沐溫泉城等項目建設;推進職教城建設,加快土地調整,啟動起步區道路、給排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引進5家以上職業教育學校入駐開工。加快臨港生態新城建設,集合田莊台鎮、二界溝鎮及平安鎮(南部)土地資源,依託省綜合改革試驗區政策支持,加快工業區建設,全面啟動田莊台古鎮復建和濱河生態新城開發,實施好興隆大家庭綜合商住、天之潤水郡等房地產開發項目,著力構築經濟產業區與生態歷史文化名城融合發展的生態新城,打造全市向海轉型發展的橋頭堡。加快新市鎮、重點鎮、中心村建設,統籌集中居住區、產業園區建設,加快西安新市鎮、新於新市鎮及新立、新興兩個重點鎮建設,促進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共建共享,打造新型城鎮發展體系。在推進王家鎮華僑村、唐家鎮何家村等試點中心村規劃建設基礎上,因地制宜規劃各鎮中心村建設,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逐步吸引周邊村屯歸併。加快房地產業健康發展,推進七方皇家別苑、麗景華庭、崑崙商住、人禾小區等項目建設,創新和完善社區服務形式與內容,促進社區服務向社會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全年(不含遼濱沿海經濟區,下同)房地產開發面積要實現350萬平方米,竣工面積要實現160萬平方米。加快重要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疏港鐵路、盤營客專建成通車,實施好大南線拓寬改造、中華路延伸和盤海營高速公路大窪互動立交改擴建等工程,加強公路養護和道路交通、運輸市場管理,完善交通設施,建立適應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現代交通體系,方便城鄉民眾出行。
(二)狠抓招商項目建設,壯大工業集群化規模
堅持抓好“園區建設、招商引資、項目推進、企業運行”四個關鍵環節,完備現代工業體系,加快培育一批產值超百億元的特色主導產業集群。加大經濟產業園區建設力度,深化經濟產業區nyequye體制改革機制創新,強化融資平台建設,賦予更大的自主發展權,促進經濟產業園區出產值、出效益、出經驗、出人才。率先推進臨港經濟區建設,實現起步區“七通一平”,完成20萬平方米標準化工業廠房建設,力爭簽約入駐項目突破50個,開工建設項目突破30個,投產企業突破10家;著力抓好雙新石油管材機械加工產業園、新興石油配套產業園、西安綠色食品加工產業園、東風生物工程產業園基礎設施及標準廠房建設,提高項目承載力,促進中小項目進駐標準廠房、大項目單獨供地,實現節約集約用地。各重點產業園區要力爭分別新入駐投資億元以上項目突破10個,形成新的經濟成長點和爆發力。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堅持以擴大增量引領和促進結構調整、產業升級,面向大國企、大民企、大外企,特別是世界500強和全國500強企業以及行業100強企業,充分發揮專業化招商局主力軍作用,多業並舉開展針對性招商活動,圍繞產業鏈引進一批具有發動機效應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大外資項目,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力爭全年新引進重點項目突破300個,招商引資協定額突破500億元,實際利用外資突破5億美元。加大項目推進力度,加強項目跟蹤調度和協調服務,切實形成儲備一批、簽約一批、開工一批、投產一批的項目梯次推進格局,力爭全年實施重點工業項目突破300個,實際完成投資突破200億元,促進工業經濟板塊式集聚和規模化增長。加大企業運行保障力度,強化“政銀企”對接,培育和壯大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機構,支持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不斷增加信貸投放規模,全年力爭新增貸款15億元。深入實施工業“五項工程”,鼓勵和支持企業增資擴產改造、研發新技術新產品,提高工業產品市場占有率和企業核心競爭力。力爭全年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均分別增長40%以上,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突破100家。
(三)狠抓農業基礎建設,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
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嚴格耕地保護和占補平衡管理,實施好中低產田改造和測土配方施肥等項目,加快恢復水毀工程,實施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大型泵站改造二期工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套用體系、農業氣象災害預警體系建設,提高水稻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擴大支農小額貸款投放規模,開展好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廣水稻種植新技術,確保水稻優質米品種種植率100%,綠色水稻生產面積突破40萬畝;推進養大蟹示範工程,加強淡水魚精養基地建設,推廣立體高效養殖模式,促進現代漁業發展;實施好新興鎮千畝食用菌基地、北窯千畝葡萄基地、華僑村千棟棚菜園等項目建設,確保新增設施農業1萬畝;促進畜牧業健康發展,突出實施好“一縣一業”肉鴨養殖加工產業化工程,加快清水鴨業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推動六和現代農業產業園投產達效,新發展2個以上鴨業產業化項目,新建50個以上標準化養殖小區,確保全年肉鴨飼養量突破1億隻,形成生產規模化、布局區域化、經營集約化發展態勢。加強植樹造林,加快建設綠色家園。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扶強做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促進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確保新增龍頭企業突破10家,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突破20家。深入實施品牌戰略,力爭培育知名農產品品牌5個以上。推動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農村持續發展。
(四)狠抓旅遊產業升級,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
把現代服務業作為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的主要方向,最佳化服務業空間布局,提高服務業比重水平。加快旅遊產業發展,深化旅遊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積極構築“一帶三區十景”產業格局,推進旅遊產品向複合型轉變,旅遊產業向滿足遊客多層次需求轉變。著力推進紅海灘濕地旅遊度假區開發建設,實現旅遊資源統一開發利用,推動濕地溫泉小鎮、遊樂公園等重點項目建設,樹立濕地旅遊品牌形象,積極打造國際知名的濕地旅遊勝地。實施老景點改造和新景點建設,促進志高大型主題公園等項目入駐建設,大力發展特色農家樂、汽車旅館等接待設施,增強旅遊接待服務能力。加快現代商貿流通服務業發展,著力推進北部綜合商貿服務區建設,實施好居然之家、旅遊購物商城、崑崙商廈、植物園度假城等重點項目;規劃建設好以興隆三百為輻射的縣城商貿核心圈,實施鶴吉農貿市場改造工程,推進紫瀾門溫泉度假酒店、東湖溫泉賓館等項目建設。深入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新網工程”,推進農業生產資料流通經營網路建設。積極推動金融、信息、研發、商務等服務行業發展。
(五)大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進一步完善社會事業投入機制,逐步增加政府投入,加強向上爭取資金工作,鼓勵社會各方面投資興辦社會事業。進一步推動教育優先發展,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建立普及學前教育體系,每個鎮建立一所公辦幼稚園,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落實好國家實施的免費義務教育及資助貧困學生各項政策,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高九年一貫制學校標準化建設水平,深入實施教師素養提升工程,推動“校安工程”竣工投用,完善塑膠操場、食堂、公廁等配套設施,建立校園安全管理長效機制,打造“平安校園”,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加快新高中建設,爭創全省教育強縣。進一步加快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完成文化活動中心、新聞大廈和黨校教學樓建設,加快鎮村綜合文化站和農家書屋建設,健全村(社區)文化活動室,實施有線電視數位化整體轉換工程,推進農村電影“2131”工程,加強文物遺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強化文化藝術創作等五大培訓基地建設,深入開展積極向上的文化活動,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向社區和農村基層延伸;廣泛開展對外文化交流,鼓勵和支持各類資本參與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培育一批新型文化市場主體,壯大文化產業規模,推進省級文化先進縣建設。進一步加快公共衛生事業發展,強化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完善縣鎮村三級聯動的醫療服務體系,推進以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為重點的預防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新農合“一卡通”信息化管理,提高新農合籌資標準、報銷比例和最高封頂線。開展好愛國衛生工作,加強環境衛生死角整治,有效控制病媒生物疾病傳播。進一步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加強以企業為核心的產學研有機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力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立健全智慧財產權工作體系,提高智慧財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積極培育知名企業和知名品牌。加強科技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爭創全國科普示範縣。進一步加強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加快計畫生育服務網路和信息化建設,提高農村基層計生服務水平;落實獎勵扶助政策和優生優育措施,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努力解決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實施好“家庭健康促進計畫”,啟動第四階段“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深化對流動人口“五幫”活動,創建全省人口計生工作綜合改革示範縣。進一步發展體育事業,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加強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高競技體育水平,爭取在市“六運會”上再創佳績。加強雙擁共建,強化民兵預備役建設,認真做好退役士兵和復員轉業士官安置工作。同時,認真做好全縣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社區居委會第八屆換屆選舉等工作,推動其他各項事業取得新成績。
(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民眾幸福感
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改革發展的成果普惠全縣人民。加強居民小區物業管理,以強化棄管小區管理、治理小區環境髒亂差、完善小區配套功能為重點,建立健全社會化、專業化、市場化運行機制,規範物業管理秩序,把全縣居民小區逐步建成淨化綠化美化的小區。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強化政策引導,推動保障性住房與大型居住區建設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交付使用,緩解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千方百計開闢就業渠道,確保實名制就業新增2萬人、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全市最低水平;開展好普惠制就業培訓,確保全年培訓實現1.5萬人,支持各類人員自主創業、靈活就業;加大勞動力市場監管力度,建立和諧勞動關係,依法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加強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建設,實現“五險”擴面13500人,擴大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覆蓋面;加強社保基金征繳管理,確保按時足額發放;認真做好城鄉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五保供養、特困戶危房改造、水庫移民扶持等工作,啟動農墾地區安全飲水工程建設;加大城鄉醫療救助工作力度,擴大門診醫療救助病種和救助人員範圍。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管理,深化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和農村藥品“兩網”建設,重點強化對醫保和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及國家基本藥物的監管,確保廣大人民民眾飲食用藥安全。加強殘疾人關懷救助,實施好“陽光家園計畫”,全面啟動殘疾人社區康複試點工作,開展好殘疾人實用技能培訓和特種病救治扶持工作。加強物價管理,強化市場價格監測預警,規範市場價格行為,控制重要民生價格過度上漲。
(七)大力加強民主法制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堅持依法行政、民主施政、從嚴治政,主動接受人大依法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和事業單位改革,強化公務員隊伍建設,做好政務公開、政務督查工作,嚴格行政審批問責,規範行政執法行為,嚴格財政預算管理,最佳化支出結構,強化各類財政資金監管,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樹立勤政為民、廉潔高效的政府形象,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加強司法行政工作,以法治城市建設和法制文化建設為載體,全面開展“六五”普法,強化人民調解、法律服務、法律援助工作,完善刑釋解教人員信息化管理系統,推進社區矯正試點工作,提高全社會學法守法用法意識。加強公共應急管理能力建設,創新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健全應急救援體系,增強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有效應對各類突發公共事件和自然災害。加強社會治安管理,以公安信息化建設為龍頭,以執法示範單位為牽引,加強防控體系建設,推動社會管理創新,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嚴打整治行動,全面做好社會治安管理工作,進一步提高公安隊伍建設水平,繼續保持社會治安持續穩定局面,確保廣大人民民眾安居樂業。加強信訪穩定工作,暢通民意表達渠道,加強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依法規範信訪秩序,完善信訪接待、包案、督查督辦和“一站式”接訪工作制度,切實解決民眾合理訴求。加強安全生產工作,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廣泛開展安全宣傳教育培訓,加大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監管監察力度,嚴厲打擊非法違法生產經營建設行為,有效防範各類安全生產事故發生。加強環境保護工作,嚴格執行項目建設環評和“三同時”制度,強化節能減排,支持低碳經濟發展,狠抓“十五小”企業治理,開展“綠色機關、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家庭”創建活動,向國家級生態縣邁進。
各位代表,大窪未來發展藍圖已經繪就,新的目標催人奮進,新的征程任重道遠!讓我們在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和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凝聚全縣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戮力同心,紮實苦幹,為建設更加富庶、文明、和諧的新大窪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