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全文
2007年海口市政套邀多府工作報告
(2007年1月29日)
海口市市長 陳 辭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過去四年的工作回顧
2003年以來,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我市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審時度勢,開拓創新,基本完成了“十五”計畫任務,實現了“十一五”規劃的良好開局。
(一)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
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從2002年到2006年,全市生產總值從204.59億元增加到350.06億元,年均增長13.0%,連續九年保持兩位數增長,人均生產總值從12816元增加到19980元;固定資產投資從93.57億元增加到158.23億元,四年累計完成投資522.28億元,年均增長14%;財政總收入從32.5億元增加到70.08億元,翻了一番以上,年均增長21.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8004元增加到10712元,年均增長7.6%;農民人均純收入從3086元增加到4139元,年均增長7.6%。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三次產業結構從2002年的8.4:27.3:64.3調整到7.4:29.2:63.4。2005年獲全省經濟社會綜合考核一等獎。
農業平穩發展。農業產業結構得到最佳化,農業科技“110”進一步推廣,農跨疊殃業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畜牧業、種植業、漁業、花卉產業發展較快,農業總產值從2002年的27.39億元增加到43.07億元。其中,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從31.9%提高到36.9%,生豬產量逐年提高,從依靠島外供應發展到自給再出島並進入了香港市場;水產品2006年出口總量達3.2萬噸,創匯1.09億美元,分別比2003年增長77.8%和196.7%;四年完成造林1.1萬公頃,城鄉綠網建設得到加強。我市2005年被評為“全國農業產業化工作先進單位”和“中國果菜龍頭市”,農田水利建設連續三年獲得省評比一等獎,森林防火工作連續四年受到省通報表彰。
工業加快發展。工業向保甩滲仔稅區、高新區和海馬汽車工業園等園區集中發展。2006年園區工業總產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58.7%。產業特色日趨顯現,形成以汽車製造、生物製藥、化纖紡織、食品飲料、熱帶農產品深加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五大支柱產業產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80.1%。企業規模不斷壯大,三星光纜、盛之業、齊魯製藥、萬特製藥等一批大企業建成投產,目前全市規模以上企業達到219家,總產值年均增長21.1%。經濟效益明顯提高,2006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達到302.45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79.81億元,利潤總額達到17.45億元,分別比2002年增長1.15倍、1.06倍和1倍。
旅遊業健康發展。緊緊圍繞打造“陽光海口·娛樂之都”、建設全國熱帶濱海度假休閒勝地的目標,編制《海口市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綱要》,出台扶持航空客運、旅行社和景區(點)發展的相關政策,加大旅遊宣傳促銷,開展對旅遊市場“四黑”綜合整芝洪戰治,推進雷瓊世界地質公園海口園區、海南野生動植物園等重點項目熱凝建設,策劃打造一批悼埋仔趨品牌旅遊景區(點),成功舉辦海口旅遊商品交易會、海南島歡樂節、冼夫人文化節、高爾夫球賽等一系列活動,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全市接待國內外過夜旅遊者從2002年的382.09萬人次增加到536.52萬人次,旅遊總收入從29.99億元增加到51.23億元。
商貿業進一步發展。全面完成商業網點規劃工作,商業網點規模不斷擴大,南亞廣場、宜欣廣場等144個催備盛婆大中型商業網點開業,新增營業面積101.35萬平方米,總投資18.8億元。肯德基、麥當勞等餐飲業連鎖經營規模持續擴大,提升了我市商貿業的業態;家樂福、大潤發等多個國內外知名企業的進駐,進一步最佳化了我市的商業結構,促進了我市商業規範管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2002年的92.64億元增加到161.35億元。2006年全市外貿口岸進出口總額13.43億美元,其中,出口5.4億美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地產品出口3.5億美元,占全市外貿口岸出口總額的70%。
房地產業穩健發展。積極落實國家巨觀調控政策,努力處置積壓房地產,四年共有234宗、694萬平方米停緩建工程復工,基本完成處置任務。四年共完成房地產投資169.09億元,建成寶安·江南城、長信海岸水城等一批精品小區,形成建設、銷售、需求的良性循環態勢,呈現島內島外購房各占一半的良好局面。商品房銷售面積從2002年的56.76萬平方米增加到141.64萬平方米,增長1.5倍。
(二)社會事業加快發展,人民民眾得到更多實惠
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維瑅璦(VTI)生物研究院落戶我市,實現了我市生物技術研發領域的歷史性突破。2006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178億元,比2002年增長4.8倍。四年全市教育總投入達42.5億元,新建改建各類學校319所,中國小辦學條件得到很大改善;實施277所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率先在全省落實了“兩免一補”政策,城鄉教育差距不斷縮小;職業、成人教育得到加強,民辦教育健康發展,基礎教育繼續在全省保持領先水平,“兩基”覆蓋率達100%。文體事業蓬勃發展,歌舞詩《達達瑟》等一批作品分獲國家、省級獎,成功舉辦全國健美操錦標賽、第二屆世界太極拳健康大會、《城市之間》中國區總決賽等一系列大型活動,並首次獲《城市之間》國際版入場券;積極開展廣場文體活動和文體下鄉活動,大致坡鎮的瓊劇文化發展得到中宣部的肯定。新建擴建市婦幼保健院、市醫院、市中醫院、市120急救中心和鎮衛生院,公共衛生體系和公共衛生應急網路不斷完善,全力做好“非典”等突發性疾病防控工作,應急救治能力進一步增強;全市社區衛生服務覆蓋率達到8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不斷擴大,全市已有47.79萬農民自願參加,參合率達到95%。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法制宣傳教育深入紮實,被評為全國“四五”普法先進城市;計生、雙擁、民族進步、婦女兒童工作成效顯著,連續三年被評為全省人口與計畫生育目標管理先進單位,實現全國雙擁模範城“五連冠”的目標,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和全國婦女兒童權益貢獻獎。統計、審計、人防、氣象、檔案、地方志等各項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績。
為民辦實事成效顯著。四年來向社會公開承諾的61件為民辦實事事項基本兌現,民眾關心的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行路難、打官司難等民生問題得到較大緩解。四年共投入1.31億元用於中國小危房改造,獲全省中國小危房改造攻堅工程一等獎。對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99.25萬人次免雜費9566.2萬元,對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學校學生和城區特困家庭子女26萬人次免教科書費1675.9萬元,為2054名農村貧困家庭寄宿生補助生活費81.77萬元。累計新增就業9.9萬人,其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城鄉低保實現全員覆蓋,做到應保盡保,差額補助標準不斷提高,2006年全市有51萬人次進入低保範圍。設立農民工工傷醫療救助資金,制定城鎮特困人員醫療救助辦法,對農民工和城鄉特困家庭提供醫療救助;維護社會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為經濟困難的本市居民和外來務工人員提供法律援助。修建662套廉租房,解決了一批城市特困居民的住房問題。完成了669條小街小巷改造及1106條道路路燈安裝。
社會政治穩定。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大力打擊“兩搶一盜”和毒品犯罪,刑事案件高發勢頭得到有效遏制,發案率逐年下降,民眾的安全感普遍增強。堅決打擊“法輪功”等邪教組織,嚴密防範境內外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活動。建立健全社會矛盾調處機制,妥善處理各種矛盾糾紛和群體性上訪事件。深入開展食品、藥品市場等專項整頓。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建立公共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頒布實施《海口市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及26個專項預案,應急事件的處置能力得到增強,社會政治保持穩定。
(三)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宜居城市建設成效明顯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完成了城市總體規劃的修編,制定了長流起步區、東海岸等一系列片區規劃及專項規劃,抓好小城鎮總體規劃的編制。城市建設由擴大規模向拓展空間與完善功能並舉發展。四年共投入37.31億元,組織實施55項道路、橋樑工程,瓊山大道、世紀大橋等一批市政項目建成通車,繞城公路、長秀片區路網工程等一批項目開工建設。城市框架全面拉開,市區“八縱四橫”的路網基本形成,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市化率由2002年的53.3%提高到2006年的59.5%。
人居環境建設加快推進。加大環境保護,實施顏春嶺垃圾填埋場垃圾滲透液處理工程,建設白水塘垃圾中轉站和一批小型垃圾轉運站,實施龍塘水源點保護、“一園兩湖”改造和市中心區污水截流併網工程等一系列環保工程。2006年安排3000萬元,基本完成鳳翔路、瓊州大道的街景立面改造。啟動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市容“六亂”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四年共拆除違法建築96.6萬平方米,300多畝亂墳崗變成了綠地。四年共新增改造綠地面積820公頃,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9.5%,全市森林覆蓋率達35%。城市空氣品質繼續保持國家Ⅰ級水平,獲中國人居環境獎。
(四)鎮域經濟加快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局良好
鎮域經濟發展加快。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全面取消農業特產稅、農業稅,實行良種和農機具補貼等一系列政策,從政策上扶持鎮域經濟發展。啟動永興、新坡、紅旗、大致坡四個重點鎮的規劃建設,引導家具、花卉、建材、服裝等部分專業市場向近郊城鎮轉移,支持各鎮發展非農產業,形成了石山、紅旗、大致坡等一批特色產業鎮。打工經濟成效顯著,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9萬人次,農民收入穩步增長。
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農業基本建設得到加強,共投入8050萬元,完成一批田洋整治和水庫的除險加固,改善了農業的生產條件。加強鄉村道路建設,共完成161條、655公里的鄉村公路建設工程,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的歷史性突破。全面解決全市農村人畜飲水難問題,同時啟動農村安全衛生飲水建設,全市農村自來水覆蓋率達到了92%。投入2400萬元完成32幢防洪樓建設,可容納災民3.1萬人。
文明生態村建設成效顯著。加大投入,全面推進文明生態村建設,四年市財政共安排1460萬元、各區財政投入2090萬元和駐軍單位籌集500多萬元以及民眾自籌資金812萬元,用於文明生態村建設。通過發展沼氣解決畜禽場污染、村莊環境衛生、農民節支增收等六大問題,成為文明生態村建設的一大亮點。到2006年底,全市已建成文明生態村812個,占全市自然村總數的38%。2006年,我市被評為省文明生態村建設工作示範市,我市也因此獲得第二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中國十大政府創新典型”獎。認真貫徹落實我市《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有力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五)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經濟發展的活力顯著增強
改革取得新進展。完成了行政區劃調整,拓展了我市發展的空間。加快理順市、區兩級行政管理體制,把規劃、建設、水務、環衛等部分行政事項下放各區。穩步推進財政體制改革,基本完成政府收支分類改革,積極推行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改革。成立市政府投資項目管理中心和工程項目審計中心,對社會口政府投資項目全面推行“代建制”,規範政府投資行為。完成國資委、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等機構的設定和調整,成立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實施城市管理綜合執法;調整了海口保稅區、高新區的管理體制,成立了西海岸開發建設管委會。完成椰樹集團的改制。整合公共資源,組建旅遊控股、水務集團、城投公司,完成海南港航控股公司的接收工作。積極引導和扶持民營經濟發展,民營經濟比重達50%以上。搭建融資平台,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對外開放取得新成就。積極實施“雙大互動”和“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發展戰略,廣泛參與泛珠三角等區域合作,開展形式多樣的推介會、招商會等活動。三星光纜公司等6家世界500強企業和新世界等國內外有實力的企業相繼進駐海口。四年共引進209個項目,投資總額77.06億元人民幣,新設立外資企業370家,實際外商直接投資14.23億美元,其中,2006年達到4.47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82.8%。國際交流與合作日趨活躍,國際友好城市從原有的5個增加到8個,僑務工作也取得新進展。
(六)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加強,執行能力明顯提高
行政行為不斷規範。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人民政協、民主黨派的民主監督。四年來,市政府及各部門共辦理人大議案和建議997件,政協提案1260件。全力營造勤政為民的政務環境,正式啟用海口市政務服務中心,進入中心的行政審批事項占全部審批事項的74.5%,行政許可事項按期辦結率達到99%;建立市長接待日制度和行政首長問責制,完善政府管理流程,規範行政行為,提高辦事效率,政府常務會議議定事項辦結率由30%左右提高到90%以上。大力推進民主科學決策,嚴格貫徹《市直單位領導班子重大問題議事規則》,建立決策責任制度,增強一把手集體決策意識,規範決策程式,提高決策水平。建立社會公示與社會聽證制度和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接受輿論和民眾監督。組織監督專員和特邀監察員走訪百家企業聽取意見,開展萬人評議政府機關問卷調查,有力地促進了政府機關效能建設,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度。完善政府規章,設立市政府法律顧問團和市政府首席法律顧問,依法行政意識不斷增強,行政執法水平明顯提高。認真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等學習教育活動,政府工作人員的宗旨意識、公僕意識和服務意識進一步增強。
廉政建設取得新成效。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和市委關於黨風廉政建設的各項部署,出台《海口市政府廉政建設的若干規定》及《實施意見》和《海口市行政首長問責制暫行規定》,加強機關的黨風廉政建設,不折不扣地執行中央關於廉潔自律的各項規定,從嚴查處各種違紀違法行為。加強工程招標、產權交易、政府採購等關鍵環節的監管,搞好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全面開展自查自糾、查辦案件和建立健全長效機制等工作,治理商業賄賂,形成以黨風廉政建設促發展的良好局面。
各位代表!過去四年是海口歷史上發展又好又快的四年,是產業發展力度較大、民生問題解決較好、城市面貌變化較快、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的四年。這些成就,歸功於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科學決策與正確領導,歸功於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市政協的有力監督和大力支持,歸功於全市人民的辛勤奉獻和團結奮鬥。在此,我謹代表海口市人民政府,向所有關心、支持和參與海口發展的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企業界人士、駐市部隊、武警官兵、政法幹警、中央和省駐海口單位、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離退休老同志和海內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農業基礎不強,工業化水平低,特色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不高,品牌效益和規模優勢還不夠明顯。二是社會投資不夠活躍,融資渠道單一,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社會發展受到資金短缺的嚴重製約。三是就業壓力較大,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較低,農民增收難度大,部分民眾生活還比較困難。四是社會事業發展仍然滯後,公共服務水平低,文化體育基礎設施薄弱,民眾行路、飲水、上學、就醫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還較多。五是因職工下崗、城鎮拆遷、農民失地、涉法涉訴等引發的不穩定問題仍然突出。這些困難和問題需要政府在今後的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二、新一屆政府工作目標和主要任務
根據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和市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以及我市“十一五”規劃總體要求,新一屆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突出大特區省會體制的“特”字,進一步最佳化經濟結構,著力轉變增長方式,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注重解決民生問題和促進社會事業發展,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努力把我市建設成為繁榮富裕、環境優良、社會和諧的省會城市。
我們將著力打造環境特色、產業特色、體制特色、城市特色和文化特色,努力實現“十一五”規劃提出的“三個翻番、兩個突破”和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為構建和諧海口奠定堅實的基礎。今後五年預期的主要經濟社會發展指標是:到2011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565億元,年均增長11%;財政總收入達到114億元,年均增長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50元,年均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6160元,年均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3億元,年均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達到1015億元,年均增長10%;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每萬元生產總值能耗控制在1噸標準煤以內。
為此,新一屆政府要注重抓好以下五個方面工作:
(一)推進產業最佳化升級,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發揮臨港優勢,著力構建產業集約、集聚發展的園區平台,推進“四地一中心”建設,培植一批具有競爭力的支柱產業集群和特色優勢產業。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經濟結構最佳化和產業升級,使產業特色更加突出,核心競爭力明顯增強。到2011年,全市工業增加值達到136.8億元,農業增加值達到34.2億元,旅遊總收入達到82.5億元,三次產業比重為6.1:29.2:64.7,人均GDP達到26600元,綜合實力居全國大中城市中等水平;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35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230億元,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56%。全方位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全市外貿出口年均增長12%以上,外商直接投資年均增長10%以上。
(二)推進宜居城市建設,加快城市化進程
圍繞加快城市化進程和溫馨宜居城市建設,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抓手,以“八大海口工程”為核心,高標準抓好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從整體上提升城市的品位,使海口成為環境特色突出、溫馨宜居並充滿活力的濱海城市。到2011年,“中強、西拓、東優、南控”的城市發展格局基本成型,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123.6平方公里,人口達到129萬人,城市化率達到66%;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1%,人均公共綠地達到12平方米,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1%,努力建成“國家森林城市”;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6%以上,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1%以上;城市信息化綜合指數居省會城市中上水平,社會發展水平總指數位居全國前列。
(三)推進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以創建文明生態村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綜合載體,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擴展,力爭實現新農村建設階段性目標。到2011年,全市73%以上的自然村建成文明生態村;建立起6個特色產業帶,增加值達到29億元;畜牧業增加值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45%,林業增加值比重達到6%,漁業產值比重達到14%,特色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35%;中心鎮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全市信息化服務設施加快完善,實現廣播、電視、網路“村村通”。
(四)推進社會事業發展,全民共享發展成果
堅持以人為本,加快發展科技、教育、文化、體育、衛生等社會事業,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精神生活需求。始終把民眾利益放在首位,重視改善人民民眾基本生活,著力解決就業、住房、教育、社會保障等與人民民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努力消除社會不公平現象,切實把維護人民民眾的利益落實到發展的各個方面,讓人民民眾共享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成果,加快實現和諧海口的目標。到2011年,財政對社會事業總投入達到14.6億元,占地方財政總收入的20%,科技、教育、文化、體育、衛生等公共基礎設施基本完善,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創辦“海口大學”,加快發展高等教育,爭取80%以上高中畢業生能夠接受高等教育;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救助體系和全民醫保體系,努力擴大城鄉社會保障覆蓋面;城市符合條件的中低收入家庭能夠買得起基本住房,困難家庭有房住。
(五)推進體制創新,增強社會發展活力和政府公共服務能力
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文化體制、產權制度等事關我市發展全局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打造特區省會城市體制特色,進一步增強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活力。樹立科學、和諧的行政理念,強化行政人員惠民利民的服務意識,不斷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民主行政、科學行政的能力,著力打造公共服務型政府。到2011年,適應構建和諧社會要求的體制、機制基本建立,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基本完成,多元經濟全面發展。行政流程合理科學,惠民、利民、便民的行政管理機制基本形成,實現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型。
三、2007年的重點工作
今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1%以上;財政總收入增長13%以上;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5%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內。
今年,我們著力做好以下七項重點工作:
(一)著力解決民生問題
今年,把解決民生問題作為政府工作的“一號工程”,要將公共資源的配置向社會事業和公共事業傾斜,保質保量地完成為民辦實事項目。安排解決民生問題的專項資金6.2億元,比去年增長59%。
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擴大社會就業。積極拓寬就業渠道,投入900萬元,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力爭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3萬人,其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萬人。通過大力扶持非公經濟尤其是中小企業發展,努力擴大就業容量,實現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良性互動。完善以市場為導向的就業機制,深化勞動就業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鄉統一的人才勞務市場。建立覆蓋城鄉的就業服務體系,規範發展就業服務機構,強化就業指導與服務。繼續落實小額擔保貸款等多種優惠政策,統籌做好城鄉新增勞動力就業和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工作,積極幫助零就業家庭和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建立城鄉平等的就業制度,以加快城鎮化建設為契機,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引導性培訓,多渠道解決失地農民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問題,力爭全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2萬人,其中向省外輸出5000人。
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保障民眾基本生活。要依法加大社會保險費征繳力度,切實加強社會保險基金的監督管理,確保企事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及各項保險金依法支付。計畫投入4000萬元,調整提高城市低保標準和五保戶供養標準。建立和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做好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工作。投入資金1500萬元,把符合條件的農村困難民眾全部納入低保範圍。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建立健全對特困戶、災民等生活困難民眾的救濟機制,加大對農民工醫療救助的力度,加強城市生活無著落的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管理。計畫安排150萬元,用於困難民眾的法律援助,增強困難民眾依法維權的能力。
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促進教育公平。計畫投入資金3億元用於發展教育事業,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整合學校資源,改建和擴建19所中國小校,增加學位6000個。要將城市教育附加費、擇校統籌費和農村稅費改革後轉移支付的資金,優先安排用於城區薄弱學校和農村學校改造,加快10箇中心鎮中學和中心國小的辦學標準化建設。開展“教師對口支援計畫”和“教師繼續教育計畫”,使城市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傾斜,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繼續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對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除雜費,對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在校生免除課本費,補助義務教育階段特困家庭子女寄宿生活費,最大限度地保障城鄉低收入者、殘疾人和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發展職業教育,力爭全年中職教育招生規模擴大到1萬人。
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民眾健康水平。啟動全民醫保計畫,爭取在全國省會城市率先建立覆蓋全市城鄉居民的全民醫保制度。加強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路和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為民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安排專項資金,建設市醫療緊急救助中心,推進鎮衛生院的改建、擴建工程和鎮急救站建設。投入500萬元,建立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大醫院和社區衛生機構雙向轉診的醫療體系,最佳化配置城鄉醫療資源。整頓藥品生產和流通秩序,建立新型藥品採購供應制度,解決“看病貴”和醫藥費用增長過快的問題。計畫投入360萬元,開展大病救助,確保困難民眾患病時得到及時救治。繼續完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使農民的參合率保持在95%以上。
(二)著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
進一步加快園區建設,推動園區經濟發展。堅持把園區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海口藥谷二期、獅子嶺飛地工業園的基礎設施建設,力促入園項目儘快動工;做好海馬汽車工業園二期配套設施建設,推動海汽15萬台發動機項目建成投產和14家配套企業順利落戶,力爭汽車製造業實現年產值105億元;加快藥谷二期建設,推動天煌製藥等項目建成投產。積極引導和扶持園區外的工業企業向園區聚集,最佳化產業布局。安排工業發展基金5500萬元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資金500萬元,重點扶持汽車製造、生物製藥、化纖紡織、食品飲料、熱帶農副產品深加工等一批競爭力較強的優勢產業。加快推進臨港工業園和物流園區建設的前期工作,大力發展臨港產業,以港興市。
積極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突出“無疫區”、“無公害”特色,繼續調整最佳化農業結構和布局,重點發展以生豬和文昌雞飼養為主的畜牧業,以熱帶水果、瓜菜、花卉苗木為主的種植業,以及以養殖羅非魚為主的漁業等農業特色產業。安排資金500萬元,扶持出口型農業發展。啟動優勢產業出口示範區(基地)建設,建立現代生態畜牧出口示範區,建成一批文昌雞、水產品、熱帶水果出口基地、種苗基地、冷藏加工基地和農村新型標準化養殖小區;安排1200萬元,推進大中型沼氣池建設,積極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和設施農業。完善農業科技110服務體系,大力發展電子農務,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加快制定和實施優勢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程,擴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生產,健全農產品檢測網路,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大力發展消費型服務業。高度重視服務業在促進生產、拉動消費、擴大就業、增加地方稅收等方面的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和推動力度,重點支持消費型服務業發展。完成《海口市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推進海南遊客到訪中心、自駕車營地等11項旅遊重點工程建設;加強旅遊宣傳促銷,不斷提升海口知名度;精心組織開展節慶會展活動,舉辦第五屆中國(海口)國際旅遊商品交易會、《城市之間》國際版活動和第八屆中國海南島歡樂節海口系列活動。努力提高城鄉商業發展水平,以商業網點規劃為指導,發展最佳化海秀東路、國貿等商業圈,改造提升府城中心區、解放西路、新華南路老商業區,結合城區的拓展,開發新的特色商業街;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引導連鎖經營從超市、百貨店向便利店、專賣店等業態滲透;抓住農村商品流通改革試點的機遇,紮實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農村電子商務信福工程”。培育和擴大住房新的消費熱點,合理確定供地規模,完善住房供應體系,最佳化商品房結構,滿足不同層次的住房需求;加快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制度建設,採取“政府主導、社會投資、市場化運作”的模式,建設1000套安置房,解決舊城區拆遷戶和城市特困居民的住房問題,促進房地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積極發展信息諮詢等服務業,規範物業管理、康體保健和家政等便民利民服務,支持金融保險、郵電通訊等產業發展,努力滿足人民民眾生產生活需要。
(三)著力推進溫馨宜居城市建設
加強城市規劃建設,提高城市品質。認真貫徹落實我市《關於加快城市化進程的若干意見》,繼續做好規劃編制工作,重點抓好府城、長流等6個鎮併入主城區的規劃和城郊結合部的20個示範村莊的建設規劃。制定和完善《海口市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與管理辦法》、《海口市村鎮規劃管理辦法》等。啟動美麗沙、新埠島、西海岸、大英山老機場和桂林洋高校區等片區建設,推動長流片區路網、市行政中心等項目建設,最佳化城市西部資源,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實行舊城改造政府“零收益”政策,積極引進社會投資,推動海甸溪北岸、“一園兩湖”、玉沙村等舊城改造項目。推進秀英港二期等續建工程,促進東環鐵路、新海滾裝客運港等項目開工建設。實施繞城公路、濱江西路、海甸島環島路、貨運大道二期等城市道路建設工程和人民橋、新埠橋改造工程。安排專項資金,改造和平大道、白龍路等5條主次幹道的街景立面,繼續實施小街小巷路面硬化建設和道路的路燈安裝工程。
創新城市管理機制,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市、區、街道(鎮)分級管理體制,實行“數位化、網路化、下沉式”管理,充分發揮社區和居委會在城市管理中的積極作用,努力構建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城市管理新格局。啟動數位化“萬米網路”管理和“12319”熱線,抓好執法隊伍建設,塑造文明執法新形象。繼續推進違法建築、交通秩序、市場秩序等專項整治,力爭拆除違法建築30萬平方米。制定《海口市優先發展公交實施意見》,大力發展城市公交,改善市民出行條件。安排860萬元,實施候車亭改造。
加強環境建設保護,建設“生態”海口。動員全市力量,抓緊解決影響我市市容市貌等城市環境的重點問題,進一步提高城市環境質量,以優異成績迎接國家環保模範城市複查。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嚴厲打擊亂采、亂挖、亂伐、亂排放行為。整治城區水系,改善地表水體的水質。強化環境衛生綜合治理,加強建築垃圾監管,做好生活垃圾收集及轉運。安排資金1000萬元,完成顏春嶺垃圾填埋場垃圾滲透液處理工藝改造,新建一批垃圾轉運站。積極做好《海口市森林生態體系總體規劃》、《海口市城區綠線控制性規劃》等城鄉森林、綠地規劃。實施“百里綠色長廊”鄉村公路林、海防林建設和南海大道、瓊州大道等城市道路綠化改造工程,提高城鄉道路綠化水平。加快推進雙擁公園、鳳翔公園、白沙門公園、秀英公園和城市街心街邊公園綠地以及城郊“森林化”、鄉村“生態化”建設,力爭全年造林2667公頃,努力把海口建設成為環境優良的生態城市。
(四)著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和我市《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大幅度增加對“三農”的投入,全年安排“三農”資金2.67億元,著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村發展、農民增收。
大力發展鎮域經濟。繼續鞏固、完善、加強支農惠農政策,健全農業支持補貼制度,建立農業風險防範機制。鼓勵農民投資現代農業,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抓好村鎮規劃,通過規劃引導、政策支持、示範帶動等辦法,支持“一村一品”經濟發展。引導和扶持有條件的村鎮發展“農家樂”和旅遊產品加工、服裝加工等非農產業。加大中心鎮的建設投入,支持每箇中心鎮1000萬元啟動資金,逐步完善中心鎮的公共服務設施,為鎮域經濟發展創造基礎條件。
加大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搞好水庫大壩除險加固,繼續實施中型水庫乾渠道和小型水庫乾渠的防滲配套工程。實施千畝以上田洋整治項目,完成田洋整治10個,面積達5萬畝。投資2100萬元,完成二期15棟防洪樓建設。大力實施農村公路通暢工程,投資6000多萬元,完成總長228公里的農村公路建設,改造危橋9座,解決農民行路難問題。繼續加強農村飲水、用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深入開展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按照最佳化生態環境的要求,圍繞打造田園海口的目標,突出熱帶海島都市村鎮特色,加大環境綜合整治力度,搞好庭院綠化美化,改善村容村貌。積極推廣“區片聯創”經驗,建立以城帶鄉、城鄉共建的創建機制,不斷擴大文明生態村覆蓋面,力爭今年全市文明生態村總數達到980個,占自然村總數的44%。
(五)著力推進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
創新管理體制,最佳化發展環境。繼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按照財權和事權相一致的原則,根據省、市確定的職責,把能下放的管理許可權儘量下放到區,實行管理重心下移;實施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規範國家公務員津貼補貼。加快財政體制改革,按照構建公共財政體系和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調整市、區財政管理體制,做到財權與事權相匹配;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保證政府資金更多地投向公共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社會事業等領域;建立財政資金績效評價機制,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加快政府投融資體制改革,拓寬市政公用事業和城市基礎設施的融資渠道,推進市場化進程。抓好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的改制工作,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進一步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強化國有資產的監督管理;完成水務集團的招商合作,積極扶持港航控股公司等國有企業做大做強;運用拍賣、股份合作等多種方式,進一步加快劣勢國有企業退出步伐。建立擔保平台,進一步解決非公經濟融資難問題,加快非公經濟規模的形成和核心競爭力的提高。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繼續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廣泛開展與國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交流與合作,大力引進高新技術項目。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利用高新技術提升傳統產業,以及培育5家市級技術創新示範企業和5家省級企業技術研發中心,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調整科技經費投向,重點向生物醫藥、生態環保、電子信息、海洋開發和農業技術推廣等領域傾斜。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和培育,鼓勵企業運用智慧財產權,增強市場競爭能力。繼續實施海口“十一五”人才發展規劃,做好優秀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工作。
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力度。通過組建海口市工業和招商局,明確招商主體,完善招商政策,加強招商引資工作。重點推進產業開放和抓好招商引資,突出“招大引強選優”原則,積極引企業、上項目。充分利用會展、網際網路等各種平台,加大園區推介力度,引進工業項目向獅子嶺“飛地工業”園和藥谷二期園區集聚。加強招商基礎性工作,及時收集、篩選、儲備一批項目,完善招商庫功能,為各類招商提供服務。繼續做好籤約項目的跟蹤協調服務,幫助企業解決存在的問題,積極推進項目加快落實。進一步做好外事僑務工作,加強與國內外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
(六)著力推進文化建設和政治建設
積極發展和諧文化,豐富民眾精神生活。繼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推進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制訂文物保護規劃,加強文物保護,做好中山路等五條具有南洋建築風格商業街的保護和利用。計畫投入4772萬元加快文體事業的發展,加強社區文體場所和設施建設,建設區級圖書館,為社區和村鎮配備一批健身器材。搞好民眾性文體活動,辦好冼夫人文化節、瓊劇文化節等品牌文化活動,引進國內外專業院團來海口舉辦精品文藝演出,深入開展廣場文藝活動和全民健身運動,力爭辦好我市首屆農民運動會。繼續實施文化精品工程,創作一批具有海口特色的文化精品,努力培育書報刊、文藝演出等文化產品市場。
推進民主法制建設,完善民主政治。嚴格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廣泛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無黨派人士和社會各界的意見,主動邀請人大代表評議政府工作。積極貫徹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針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積極向人大提出立法建議,堅持依法行政,推進依法治市進程。貫徹落實《海南省深化鄉鎮政務公開實施意見》,繼續加大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務公開的力度,充分發揚基層民主,拓寬社情民意的表達渠道,搭建多種溝通平台,切實保障人民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強化社會治安,維護公共安全。加大對公共安全的投入,大力開展平安創建活動,以開展“兩搶一盜”專項整治為重點,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力爭刑事發案率同比下降3%,其中“兩搶”案件發案率同比下降10%。加大禁毒工作力度,研究戒毒工作新模式,全力抓好禁毒工作。推行食品安全準入制度和強制認證制度,加強食品、藥品、餐飲衛生監管,杜絕不合格的產品進入市場。抓好安全生產,嚴格安全生產問責制,重點開展道路交通、消防安全、建築市場等領域的安全生產整治,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開展危房普查,控制危房使用,做好有序改造。完善應急管理體制,建立公共危機防控體系,加快應急信息平台建設,提高危機處理和抗風險能力。認真落實各項優撫政策,創新軍民共建模式,構建和完善國防動員體系。
(七)著力提高政府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
改進公共服務方式,打造服務型政府。創新公共服務體制,把政府的主要職能、主要財力集中到為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上,提高政府自身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以發展社會事業和解決民生問題為重點,調整和最佳化政府公共服務結構,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增加社會性公共服務支出,將財政支出的重點轉向公共教育、社會保障、公共衛生、公共安全和公共基礎設施等方面。建立長效的行政管理機制,充分調動機關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營造實幹、創新的工作氛圍。強化全局觀念和責任意識,加強各部門的協調、溝通。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社會糾紛調處機制和權益保障機制,增強預防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加強領導幹部作風建設,大力發揚求真務實、奮發進取的精神,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解決問題上。
加強政府廉政建設,嚴厲懲處腐敗行為。認真貫徹落實中紀委七次全會精神和胡錦濤同志在七次全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抓好《中共海口市委關於貫徹落實〈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的具體意見》的落實,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的反腐倡廉方針,按照市委的統一部署,加強廉政文化建設,抓好思想道德教育和黨紀國法教育。進一步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嚴格執行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重大事項報告等制度,加強對制度執行情況的督促檢查。嚴肅查處侵害民眾利益的各類違紀違法案件,對損害我市投資環境和利用工作之便撈取好處的行為,必須進行問責,嚴重的要依法懲處,以廉潔、勤政、高效的作風,為海口人民行好政、服好務。
各位代表!海口未來五年的發展方向已經明確,新一屆政府將認真貫徹落實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和本次人代會精神,團結和依靠全市人民,同心同德,求真務實,艱苦創業,銳意進取。我們有理由相信,經過五年的奮鬥,一個繁榮富裕、環境優良、社會和諧的海口將呈現在我們面前!
社會政治穩定。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大力打擊“兩搶一盜”和毒品犯罪,刑事案件高發勢頭得到有效遏制,發案率逐年下降,民眾的安全感普遍增強。堅決打擊“法輪功”等邪教組織,嚴密防範境內外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活動。建立健全社會矛盾調處機制,妥善處理各種矛盾糾紛和群體性上訪事件。深入開展食品、藥品市場等專項整頓。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建立公共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頒布實施《海口市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及26個專項預案,應急事件的處置能力得到增強,社會政治保持穩定。
(三)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宜居城市建設成效明顯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完成了城市總體規劃的修編,制定了長流起步區、東海岸等一系列片區規劃及專項規劃,抓好小城鎮總體規劃的編制。城市建設由擴大規模向拓展空間與完善功能並舉發展。四年共投入37.31億元,組織實施55項道路、橋樑工程,瓊山大道、世紀大橋等一批市政項目建成通車,繞城公路、長秀片區路網工程等一批項目開工建設。城市框架全面拉開,市區“八縱四橫”的路網基本形成,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市化率由2002年的53.3%提高到2006年的59.5%。
人居環境建設加快推進。加大環境保護,實施顏春嶺垃圾填埋場垃圾滲透液處理工程,建設白水塘垃圾中轉站和一批小型垃圾轉運站,實施龍塘水源點保護、“一園兩湖”改造和市中心區污水截流併網工程等一系列環保工程。2006年安排3000萬元,基本完成鳳翔路、瓊州大道的街景立面改造。啟動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市容“六亂”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四年共拆除違法建築96.6萬平方米,300多畝亂墳崗變成了綠地。四年共新增改造綠地面積820公頃,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9.5%,全市森林覆蓋率達35%。城市空氣品質繼續保持國家Ⅰ級水平,獲中國人居環境獎。
(四)鎮域經濟加快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局良好
鎮域經濟發展加快。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全面取消農業特產稅、農業稅,實行良種和農機具補貼等一系列政策,從政策上扶持鎮域經濟發展。啟動永興、新坡、紅旗、大致坡四個重點鎮的規劃建設,引導家具、花卉、建材、服裝等部分專業市場向近郊城鎮轉移,支持各鎮發展非農產業,形成了石山、紅旗、大致坡等一批特色產業鎮。打工經濟成效顯著,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9萬人次,農民收入穩步增長。
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農業基本建設得到加強,共投入8050萬元,完成一批田洋整治和水庫的除險加固,改善了農業的生產條件。加強鄉村道路建設,共完成161條、655公里的鄉村公路建設工程,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的歷史性突破。全面解決全市農村人畜飲水難問題,同時啟動農村安全衛生飲水建設,全市農村自來水覆蓋率達到了92%。投入2400萬元完成32幢防洪樓建設,可容納災民3.1萬人。
文明生態村建設成效顯著。加大投入,全面推進文明生態村建設,四年市財政共安排1460萬元、各區財政投入2090萬元和駐軍單位籌集500多萬元以及民眾自籌資金812萬元,用於文明生態村建設。通過發展沼氣解決畜禽場污染、村莊環境衛生、農民節支增收等六大問題,成為文明生態村建設的一大亮點。到2006年底,全市已建成文明生態村812個,占全市自然村總數的38%。2006年,我市被評為省文明生態村建設工作示範市,我市也因此獲得第二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中國十大政府創新典型”獎。認真貫徹落實我市《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有力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三、2007年的重點工作
今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1%以上;財政總收入增長13%以上;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5%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內。
今年,我們著力做好以下七項重點工作:
(一)著力解決民生問題
今年,把解決民生問題作為政府工作的“一號工程”,要將公共資源的配置向社會事業和公共事業傾斜,保質保量地完成為民辦實事項目。安排解決民生問題的專項資金6.2億元,比去年增長59%。
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擴大社會就業。積極拓寬就業渠道,投入900萬元,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力爭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3萬人,其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萬人。通過大力扶持非公經濟尤其是中小企業發展,努力擴大就業容量,實現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良性互動。完善以市場為導向的就業機制,深化勞動就業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鄉統一的人才勞務市場。建立覆蓋城鄉的就業服務體系,規範發展就業服務機構,強化就業指導與服務。繼續落實小額擔保貸款等多種優惠政策,統籌做好城鄉新增勞動力就業和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工作,積極幫助零就業家庭和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建立城鄉平等的就業制度,以加快城鎮化建設為契機,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引導性培訓,多渠道解決失地農民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問題,力爭全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2萬人,其中向省外輸出5000人。
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保障民眾基本生活。要依法加大社會保險費征繳力度,切實加強社會保險基金的監督管理,確保企事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及各項保險金依法支付。計畫投入4000萬元,調整提高城市低保標準和五保戶供養標準。建立和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做好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工作。投入資金1500萬元,把符合條件的農村困難民眾全部納入低保範圍。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建立健全對特困戶、災民等生活困難民眾的救濟機制,加大對農民工醫療救助的力度,加強城市生活無著落的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管理。計畫安排150萬元,用於困難民眾的法律援助,增強困難民眾依法維權的能力。
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促進教育公平。計畫投入資金3億元用於發展教育事業,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整合學校資源,改建和擴建19所中國小校,增加學位6000個。要將城市教育附加費、擇校統籌費和農村稅費改革後轉移支付的資金,優先安排用於城區薄弱學校和農村學校改造,加快10箇中心鎮中學和中心國小的辦學標準化建設。開展“教師對口支援計畫”和“教師繼續教育計畫”,使城市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傾斜,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繼續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對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除雜費,對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在校生免除課本費,補助義務教育階段特困家庭子女寄宿生活費,最大限度地保障城鄉低收入者、殘疾人和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發展職業教育,力爭全年中職教育招生規模擴大到1萬人。
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民眾健康水平。啟動全民醫保計畫,爭取在全國省會城市率先建立覆蓋全市城鄉居民的全民醫保制度。加強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路和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為民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安排專項資金,建設市醫療緊急救助中心,推進鎮衛生院的改建、擴建工程和鎮急救站建設。投入500萬元,建立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大醫院和社區衛生機構雙向轉診的醫療體系,最佳化配置城鄉醫療資源。整頓藥品生產和流通秩序,建立新型藥品採購供應制度,解決“看病貴”和醫藥費用增長過快的問題。計畫投入360萬元,開展大病救助,確保困難民眾患病時得到及時救治。繼續完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使農民的參合率保持在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