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06年是“十一五”開局之年,是我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的重大成績的一年。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省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省政府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貫徹十六大及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和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紮實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堅決落實中央巨觀調控政策,團結奮進,銳意進取,經濟社會發展又好又快,開始轉入科學發展軌道,實現了“十一五”的良好開局。省十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圓滿完成。

報告發布,工作回顧,工作安排,

報告發布

——2007年2月2日在廣東省第十屆
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廣東省省長 黃華華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工作回顧

2006年是“十一五”開局之年,是我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的重大成績的一年。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省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省政府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貫徹十六大及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和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紮實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堅決落實中央巨觀調控政策,團結奮進,銳意進取,經濟社會發展又好又快,開始轉入科學發展軌道,實現了“十一五”的良好開局。省十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圓滿完成。
——轉變增長方式成效明顯,經濟發展質量穩步提高。國民經濟初步呈現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增長、高效益,以及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加的“三低兩高一增加”的良好發展趨勢。初步核算,全省生產總值達到25968.55億元,比上年增長14.1%,約占全國的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16元,增長8.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080元,增長8.3%。經濟效益顯著提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958億元,增長24.8%。財稅收入與經濟快速增長相協調,來源於廣東的財稅總收入突破5000億元,達到5117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175億元,增長20.5%,增幅創近5年新高。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43262億元、貸款餘額25935億元,分別比上年末增長13.5%和12.8%。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成績顯著,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以及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節約集約用地效果明顯,每新增億元生產總值新增建設用地在2005年比2002年下降65%的基礎上,2006年又下降18.8%。投資合理增長,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117億元,增長16.7%,第三產業投資占六成,工業九大產業、農業等投資顯著加強。消費對經濟成長貢獻增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118億元,增長15.7%,增幅創近10年新高。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8%,保持在合理水平。
——抗洪救災和復產重建取得全面勝利,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邁出堅實步伐。面對我省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嚴重的洪澇災害,堅持把人民民眾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在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民兵預備役部隊、人民警察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組織全省上下萬眾一心、奮力抗洪救災和重建家園,把損失降到了最低程度。中央和省各級財政支持、安排資金25.55億元,海內外各界捐助5.6億元,調集大批物資,確保了受災民眾有飯吃、有水喝、有衣穿、有地方住、有病能及時得到治療,6.6萬“全倒戶”2007年元旦前基本上都搬進了新居,災區生產生活全面恢復正常。
以發展農業農村經濟為重點推進新農村建設。制定實施《關於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決定》及配套措施,啟動1000多個新農村建設示範、聯繫點。各級政府對“三農”投入明顯加大,其中省級財政投入146億元,增長20.6%。農業生產平穩發展,農業增加值增長3.8%。糧食生產基本穩定,特色效益農業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迅速,農業產業化經營紮實推進,農業龍頭企業1724家,帶動農戶403萬戶、戶均增收2545元。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得到加強。良種良法覆蓋面進一步擴大。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建設初見成效。建立了佛山、湛江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成功舉辦首屆廣東現代農業博覽會。海洋綜合開發和林業產業化取得新成效。農村經濟活力明顯增強,農村固定資產投資、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增長35.7%、16.6%,增幅高於城鎮22.6和1.2個百分點。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取得新成績,解決涉及農民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成效明顯。完成鎮到村公路路面硬化7000公里,改造中低產田42.4千公頃。開展生態文明村建設,紮實推進村莊整治。累計完成農村安居工程11萬戶。基本解決全省農村人口飲水難問題,著手解決25.3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新建農戶沼氣池4.9萬多個,建成大中型沼氣工程23個。安排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資金5.8億元,省對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農村合作醫療補助標準從人均10元提高至25元,全省參合率提高到61.5%。實施“每村一個衛生站、一名醫生”建設計畫,從2006年起省對14個欠發達地級市及恩平市的每個行政村衛生站每年補貼1萬元。“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加快。初步實現網路到鎮、信息進村。培訓農村勞動力48.1萬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85.9萬人。嚴格執行征地建設項目“三條紅線”,被征地農民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扶貧開發工作紮實推進,水庫移民後期扶持試點工作啟動,沿海捕撈漁民轉產轉業順利。鄉鎮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穩步進行。農村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不斷規範,產權制度改革逐步深化。
——自主創新能力有新提高,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加快。制定並實施《廣東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廣東省促進自主創新若干政策》和《廣東省產業技術自主創新“十一五”專項規劃》。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50%。組織12個重點產業技術創新專題和“核心晶片設計與製造”等10大專項攻關。省投入專項資金與教育部聯合推動產學研合作,與國家基金委共同設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粵港共同出資在“信息與通訊”等7個領域進行科技聯合招標。推進廣州國家生物產業基地、薄膜電晶體顯示驅動晶片等自主創新工程。實施名牌帶動戰略成果豐碩,獲中國世界名牌產品、中國名牌產品和中國馳名商標總數分別增至3個、221個和84件,占全國的42.9%、16.5%和10.4%,均居首位。22家企業、9個農產品分獲“中華老字號”和“中國名牌農產品”稱號。創建區域國際品牌試點取得新進展。擁有名牌產品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占全省的比重提高至22%。專利申請量90886件,其中發明專利21351件,企業發明專利申請量占全國的1/5以上,均居全國第一。5個項目獲中國專利獎金獎,占全國的1/3。技術標準戰略試點順利啟動。我省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多聲道數字音頻編解碼技術規範成為國家電子行業標準。新認定5家國家級、31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新建40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組建起先進裝備製造等18個產業創新平台。國家級火炬計畫特色產業基地增至19個,新認定21個產業集群升級示範區。省級專業鎮和專業鎮技術創新中心分別增至201個和128家。
加強產業規劃和布局,產業高級化和適度重型化趨勢進一步增強。高新技術產品產值超過1.5萬億元,增長30%。九大產業繼續主導工業發展,完成增加值7727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72.1%。電子信息產業增加值2387億元,增長27.2%。液晶平板顯示器項目全面啟動,數控工具機、醫療器械、船舶等領域國產化取得重大進展。重工業增加值比重達59.9%,提高3.6個百分點。物流、會展、電信、金融、文化等產業快速增長,服務業增加值躍上萬億元新台階。旅遊總收入超過2000億元,約占全國的1/4。
——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民營經濟、縣域經濟高速發展。實施《關於促進粵東地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粵東發展開始提速。粵西臨港工業、重化工業建設大步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正步入快車道。5個山區市生產總值和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分別增長17.6%、27.8%,高於全省3.5和7.3個百分點。成功舉辦第四屆“山洽會”。產業轉移工業園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已認定15個省級園區。廣州、深圳中心城市保持快速發展,珠三角地區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整體實力繼續增強。縣域經濟發展加快,67個縣(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01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51億元,分別增長27.5%、25.3%,高於全省9.2和4.8個百分點。民營經濟發展再上新水平。私營企業超過55萬戶,個體工商戶達245.8萬戶。規模以上民營工業增加值2275億元,增長30.1%,增幅高於全省工業11.8個百分點。民營企業稅收總額930億元,增長25%。私營企業出口473億美元,增長57.9%。民營科技企業8000家,工業總產值達5000億元。第三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暨中意中小企業博覽會成果豐碩。
——對外經濟貿易快速健康發展,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升。進出口總額突破5000億美元,達到5272億美元,其中出口3020億美元,增長26.8%,占全國的31.2%。出口結構最佳化,一般貿易增長50%,占全省出口比重提高至26.5%。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加快,增值率達51.3%。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主導作用進一步增強,分別占全省出口的67.7%和34.6%。進口貿易成績顯著,各類積體電路、電子元器件和零件等中間產品進口占主導地位,重要原材料和能源進口快速增長。技術引進步伐加快,簽訂技術進口契約金額增長82.2%。吸收外資質量進一步提高,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45億美元,增長17.4%。承接國際服務外包業務勢頭良好,第三產業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長37.7%。來自已開發國家和跨國大企業的投資快速增長。山區和東西兩翼成為吸收外資新亮點。實施“走出去”戰略成效明顯,新批准設立境外非金融類企業108家。完成境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營業額38億美元。在阿聯、沙特、土耳其、俄羅斯,以及與香港聯合在芬蘭、法國成功舉辦投資推介和經貿交流活動,共簽訂投資貿易契約金額97億美元。外事工作配合國家總體外交和服務地方發展取得新成效。僑務、對台、旅遊等工作紮實推進。與國家有關部門共同成功舉辦第100屆“廣交會”和2006廣東國際旅遊文化節暨泛珠三角旅遊推介大會。
粵港澳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向縱深推進。粵港澳以製造業、服務業和口岸通關為重點的合作全面開展,聯合推介大珠三角、泛珠三角活動成效顯著。深港西部通道建設順利,珠澳跨境工業區投入運營。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取得重要進展,與“9+2”各省區共同制定並實施區域交通、能源、科技、信息化、環保等5個合作專項規劃,與廣西、四川、湖南簽署了合作共建無障礙旅遊區協定,編制完成橫琴經濟合作區總體規劃。我省在第三屆泛珠三角經貿合作洽談會上籤約項目458項、金額788.5億元。援藏援疆、三峽移民安置及對口幫扶工作紮實有效。與東協地區的經貿、技術合作交流深入開展。
——重點項目建設取得新突破,發展基礎更加堅實。實施綜合運輸、能源保障等十大工程,重點項目對最佳化經濟結構、增強發展後勁的作用更加明顯。全年162項重點項目共完成投資1110億元。廣州豐田整車、茂名100萬噸乙烯擴建、廣東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線工程等38個項目竣工投產或部分投產。中海石化(惠州)1200萬噸煉油、廣州聯邦快遞亞太轉運中心等32個項目開工建設。廣州石化80萬噸乙烯改擴建、華能汕頭海門電廠一期工程1號和2號機組等21個項目獲國家批准,總投資880億元。重化工業建設成效顯著,汽車發動機、轎車年生產能力分別增至110萬台和76萬輛,乙烯、煉油年生產能力達到200萬噸和3350萬噸。積極推進與科威特合資建設大型煉化一體化石油項目前期工作。交通網路進一步完善,新增高速公路200公里,廣賀、廣梧、環珠三角等高速公路項目加快建設。與鐵道部合作建設鐵路已有6個項目872公里開工建設,武廣客運專線、廣深港客運專線、廣珠城際軌道交通等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內河航道和港口建設步伐加快,整治內河航道14條、1184公里。能源建設穩步推進,新建成投產發電裝機容量534萬千瓦,電網建設完成投資195億元。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得到加強,加固江海堤圍755公里,北江大堤加固達標工程、潮州供水樞紐工程建設順利。
——重點領域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市場經濟體制繼續完善。地方金融改革成效顯著,金融環境明顯改善。廣發行改革發展取得重大成果,重組工作圓滿完成。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深入推進。妥善化解了一批地方中小金融機構及上市公司風險,全省金融機構不良資產、不良貸款比例大幅下降,經營效益明顯提高。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基本完成。保險業各項考核指標連續三年位居全國第一。順利完成省政府第三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建成珠三角和部分其他地區地級以上市以及省直部門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系統。公共財政體制建設步伐加快,縣級以上全面開展國庫集中收付改革試點,部門預算改革走在全國前列。探索建立省級財政資金垂直跟蹤監督工作系統,省級財務核算集中監管改革順利推進。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經營性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取得成效。國有企業改革繼續深化,省屬企業資產重組穩步推進,粵電、韶鋼等優勢企業產權多元化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國有資產監管體制逐步健全,國有企業改制和產權轉讓進一步規範。投資體制不斷完善,企業投資項目核准制和備案制全面推行,政府投資省屬非經營性項目代建制試點工作有效開展。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機制逐步完善。價格、糧食流通體制等改革繼續深入。行業協會、中介機構發展迅速。整頓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工作得到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等專項整治取得實效。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和諧廣東建設初見成效。各級政府加大對教育、衛生、文化、就業、社保、農村安居工程的投入,其中省級投入169億元,占省級一般預算支出的36%。實施和完善積極就業政策,城鎮新增就業崗位111.9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2.6%,就業形勢穩定。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制度得到完善,百萬農村青年技能培訓、智力扶貧和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深入實施,退役士兵職業技能培訓工程和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計畫啟動。養老、失業、醫療和工傷保險參保人數持續擴大,穩居全國首位。農村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覆蓋面穩步擴大。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突破千萬人、參加醫療保險近千萬人。改革養老金計發辦法,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和重點優撫對象補助標準,172萬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救濟。勞動契約制度三年行動計畫全面啟動,職工勞動契約簽訂率達88.7%。調整企業職工最低工資標準,全省平均提高17.8%。開展行政司法聯動打擊欠薪逃匿專項行動,在全國率先推行重大勞動保障違法行為社會公布制度。解決城鎮“雙特困戶”住房1.8萬戶。華僑農場“安居工程”正式啟動。
綠色廣東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發展循環經濟和資源綜合利用成效突出,確定省循環經濟試點單位84家、資源綜合利用項目65個、清潔生產企業78家。全省及珠三角兩大環保規劃全面實施,治污保潔和珠江綜合整治工程有效推進,全省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21個地級以上市城市空氣品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主要江河和重要水庫水質良好,珠江廣州河段等流經城區河流水質有較大改善,城市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89.4%。環境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新增城鎮污水日處理能力93萬噸,處理率達到47%。淨增垃圾無害化日處理能力400噸,處理率達到50%。新建成現役火電廠煙氣脫硫裝置662萬千瓦。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和危險廢物綜合處理能力得到加強。肇慶市獲“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稱號,廣州市“創模”通過國家考核驗收。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遺蹟保護工作取得新進展,湛江湖光岩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與國土資源部、中科院合作編制國土規劃。啟動建立重點海域環境容量評價和入海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林業生態省建設加快,新造林19萬公頃。
教育、衛生、體育、人口計生等事業取得新成效。基本建立起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省安排農村免費義務教育補助資金13.5億元,惠及1025萬農村學生,成為全國率先全面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免收學雜費的省份。普通高中教育發展加快,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在校生達到118.8萬人,技工學校在校生提前兩年實現36萬人的目標。高等教育辦學規模擴大、質量提高,普通高校在校本專科生100.9萬人,毛入學率提高至24%,在校研究生達4.9萬人。人才強省戰略全面實施,各類人才總數達到1244萬人。公共衛生體系進一步健全。防治非典、愛滋病、人禽流感等重大疫病工作得到加強。建設中醫藥強省邁出重要步伐,中醫藥事業和產業發展加快。農村醫療衛生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規範和調整醫療服務和部分藥品價格,藥品、醫療器材集中招標採購力度加大。我省體育健兒在第三屆全國體育大會上獲得金牌、獎牌和團體總分“三個第一”,在多哈亞運會等體育賽事中成績顯著。成功舉辦第十二屆省運會、第三屆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第八屆省大學生運動會。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人口計畫,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的勢頭初步得到遏制。有效實施省婦女發展規劃和兒童發展規劃,達標水平居全國前列。老齡工作繼續推進。扶持民族地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力度加大,宗教事務管理工作得到加強。國防建設、民兵預備役和“雙擁”工作取得新成績。人防、氣象、地震、統計、檔案、方誌、參事、文史等工作進一步加強。
社會保持穩定。認真貫徹《信訪條例》,信訪工作明顯加強。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嚴打整治和反走私鬥爭,重拳打擊“雙搶”等嚴重刑事犯罪,嚴厲查禁“黃賭毒”,促進社會治安持續好轉。司法行政、法律服務、監獄勞教工作得到加強。防範遏制境內外敵對勢力滲透破壞活動力度加大。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好轉,煤炭、煙花爆竹生產行業全面退出市場,各類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受傷人數、直接經濟損失四項指標大幅下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精神文明建設深入推進,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深入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江澤民文選》、科學發展觀學習教育活動,推動全省在發展中形成新思路、取得新成效。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紮實開展“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現代公民教育活動,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創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區、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和文明家庭等活動穩步推進。
文化建設取得新成績。文化體制改革試點範圍擴大。以“流動圖書館”、“流動博物館”和“流動演出服務網”為主要內容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成績顯著。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領先全國。扶持東西兩翼地區文化建設工程啟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成效。省博物館新館、省立中山圖書館改擴建、廣東科學中心、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等重點文化工程建設順利。文化產業發展迅速,對外文化交流活躍。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中國國際音像博覽會成交活躍、影響擴大。
認真執行省人大及其常委會各項決議並向其報告工作,堅持向人民政協通報情況,自覺接受監督。共辦理人大代表建議547件和政協提案571件,滿意率達97.5%。加強與工會、共青團、婦聯等民眾團體的聯繫,充分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科學民主決策機制進一步完善。推進依法治省,認真落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議地方性法規10項、修訂4項;制定、修改省政府規章7項、廢止3項。村民居民自治和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穩步開展。完善行政執法責任制,綜合行政執法工作取得成效。政府廉政建設不斷加強,監察、審計工作紮實推進。糾正損害民眾利益不正之風工作有新進展。查處違紀違法案件、治理商業賄賂力度加大,源頭防腐工作積極推進。行政複議工作得到加強。政務公開和電子政務建設紮實推進。
各位代表!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新成績,為實現“十一五”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這是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全省人民齊心協力、用智慧和汗水奮力拚搏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職工,向駐粵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和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社會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長期關心支持我省發展的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以及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總結一年的工作,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制約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經濟結構不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資源環境壓力大、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社會事業發展滯後等矛盾和問題仍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從近期看,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難度較大;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部分產業產能過剩;縣域經濟依然薄弱,農民增收難度大,部分低收入群體生活比較困難;社會治安、食品藥品安全、教育、醫療衛生、就業、社保等涉及人民民眾切身利益的問題還比較突出;轉變政府職能的任務依然艱巨等。對此,我們必須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工作安排

2007年是我省加快推進科學發展、建設和諧廣東的重要一年。縱觀國際國內形勢,我省面臨總體有利的發展環境。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產業轉移加快,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世界經濟仍將保持較快增長。國內社會穩定,巨觀調控效果逐步顯現,泛珠三角等區域合作加快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勢頭良好。我省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總體實力進一步增強,煤電油運緊張狀況緩解,發展條件不斷改善。但我們也看到,世界經濟成長的不確定因素增加,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國際能源資源價格高位波動。國內兄弟省區市競相發展的格局進一步形成。土地供應緊張,信貸控制趨緊和市場準入門檻提高。我省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任務繁重。對此,我們既要振奮精神、堅定信心,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也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科學謀劃、積極應對,進一步提高駕馭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能力,不斷深化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不斷豐富科學發展觀的內涵,不斷完善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政策體系,努力開創科學發展的新局面。
2007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紮實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加快轉變增長方式,加快推進自主創新,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深化改革開放,認真解決民生問題,進一步促進經濟強省、文化大省、法治社會、和諧廣東建設,實現全省人民富裕安康,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進展和成效,為黨的十七大和省第十次黨代會的召開創造良好環境。
2007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9%,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下降2%以上,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以內,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0%,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3‰以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5.5%左右。
按照上述總體要求,實現全年目標,要切實把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努力實現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消費、投資、出口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保持又好又快發展。重點在“六個堅持、六個突出”上下功夫:堅持提高發展質量效益,突出抓好自主創新;堅持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突出抓好產業結構調整;堅持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突出抓好縣域經濟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堅持統籌內外源型經濟協調發展,突出抓好民營經濟和提高招商引資質量;堅持可持續發展,突出抓好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堅持以人為本,突出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今年要著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加快創新型廣東建設
建立健全自主創新體系和機制。以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大創新投入為重點,推動企業成為科技投入、研究開發、風險承擔、套用受益的主體。鼓勵大中型企業建立技術中心和研發中心,推進公共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和高校、科研院所的重點學科、科研基地建設。落實與教育部的合作協定,促進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扶持發展具有示範帶動作用的產學研合作、高新技術特別是發明專利產業化項目。以廣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為重點,梯度推進自主創新,完善區域創新體系。推進自主創新的區域與國際合作。
推動重點領域、重大項目技術創新。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突出抓好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提高區域、產業、企業和產品競爭力。建立引進重大技術和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統籌協調機制,鼓勵企業在機械裝備等領域引進先進技術、設備開展消化吸收再創新,開發替代進口的科技產品。組織實施十大產業技術自主創新關鍵技術專項,加強先進制造、數字家電、新能源與節能、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和重大專項的關鍵技術攻關。繼續組織推進粵港重點領域關鍵技術聯合招投標。實施技術創新引導工程,抓好創新型企業的試點工作。
深入實施名牌帶動、智慧財產權和技術標準戰略。推動重點企業培育名牌產品、商標,突出培育中國世界名牌產品和中國名牌產品、馳名商標。促進名牌產品發展壯大為帶動力強的拳頭產品。擴大創建區域國際品牌試點。強化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造和運用,推進專利技術實施計畫。依法保護智慧財產權,加大保護智慧財產權行政執法力度。加強技術標準工作,支持企業參與行業、國家和國際標準的制定。實施著作權興業工程。
營造鼓勵自主創新的良好環境。加強對自主創新工作的規劃引導。最佳化自主創新投融資環境,推動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和風險補償機制。整合科技資源和力量,促進創新資源共享,吸引國內外科技人才參與我省科技創新。辦好“留交會”和“高交會”。設立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廣泛開展民眾性發明創造和科普活動,積極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氛圍。
二、加大“三農”工作力度,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全面落實支農惠農政策。堅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力度,構建農村建設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整合支農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落實種糧、農機和良種補貼,繼續實施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加強對涉農收費和對農民補貼補償款的監管。加強農村富餘勞動力培訓,促進轉移就業。減輕農民負擔,促進農民增收。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糧食生產。加快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大力發展畜牧、水產等養殖業和無公害蔬菜、水果等優勢農產品,擴大“一鄉一品”覆蓋面。推進農業機械化。構建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推進農業科技入戶。加快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建設,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化。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推行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培育發展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扶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快科技興林和林業產業化。發展現代漁業,提高海洋綜合開發水平。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植物疫病和外來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
加快發展農村各項事業。堅持以規劃為龍頭,統籌推進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和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做好村莊規劃,以創建生態文明村為抓手,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及環境綜合治理力度。繼續推廣農村套用沼氣。建設農村信息直通車工程,逐步推進網路進村、套用入戶。健全包括縣醫院、鄉鎮衛生院、村衛生站在內的農村衛生服務網路。做好惠及180萬民眾的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工作。重視解決沿海漁民的生產生活問題。繼續整村推進扶貧開發,改善貧困村生產生活條件。
推進農村綜合配套改革。繼續深化鄉鎮機構改革,完善鄉鎮財政管理體制,推行鎮財縣管、村賬鎮代管,推動化解鄉鎮債務工作。擴大農村財務公開和民主理財的覆蓋面。加快推進農業保險試點。深化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林權制度改革。依法加強土地承包與流轉的規範管理。推進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
三、深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提升產業競爭力
完善工業產業體系。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大項目帶動完善產業布局和延長產業鏈為重點,加快發展高新技術、裝備製造、重化工業等高增長行業。發揮廣州轎車的龍頭帶動作用,大力發展汽車零部件製造業,加快自有品牌研發,做大做強汽車產業。著力發展專用設備、電子器件生產設備和數控系統、精密測試儀器等裝備製造業。以煉油、乙烯為龍頭,加快發展石化中下游產業,建設沿海石化產業帶。加快鋼鐵、造船、中醫藥等產業基地建設。提升珠三角家電製造業基地發展水平。
促進產業高級化。圍繞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等重點領域,發展壯大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淘汰高消耗、高污染、工藝技術落後的生產能力。以家電產業為突破口,引導工業產業向設計、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全過程延伸。加大液晶平板顯示器技術創新項目實施力度,推進數字家庭行動計畫。大力推進企業信息化。
做大做強集群經濟。編制實施產業集群發展規劃,建立健全產業集群發展服務體系。支持做大做強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行業龍頭企業。推動中小企業與汽車、石化、鋼鐵等重大產業項目對接,培育重化產業集群。抓好產業公共服務體系、區域品牌和產業園區建設,辦好產業集群升級示範區和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珠三角高新技術產業帶。推進與廣西江西福建等省區共建星火產業帶。
促進服務業大發展。進一步發展物流、金融、會展、中介等生產服務業,壯大旅遊、信息等優勢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引導中心城市和有條件的大中城市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扶持發展一批重點流通龍頭企業。加快城市商業網點規劃和建設,鼓勵和支持社區商業發展。建設“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完善農村商品流通網路,引導和促進農村消費。最佳化消費環境,培育旅遊、娛樂、體育、信息等消費熱點。
四、加強節能降耗、環境保護和集約用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大力推進節約能源資源。按照開發與節約並舉、節約優先的方針,全面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能源資源的綜合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形成節約型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積極推動和開展規劃、立法工作,運用價格、財稅、金融等手段,促進能源資源節約和有效利用。嚴格實施單位生產總值能耗目標責任制,加強對投資項目的節能審查和對重點耗能企業的監管。實施綠色照明、高低壓變頻等十大領域的節能重大項目。制定和實施鋼鐵、石化、建材、造紙等高耗能產業強制性能耗限額標準。開展“能效電廠”試點,促進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推動企業加強管理,推行清潔生產,推廣套用循環利用和節約資源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深入開展節約能源資源的宣傳教育,提倡勤儉節約。
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深入實施全省和珠三角環境保護規劃,實行生態功能分區控制。繼續推進治污保潔和珠江綜合整治兩大工程。落實環保工作“三個一律”,嚴格建設項目環保準入。實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完善政府環保責任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依法嚴格保護飲用水源,加強重點流域區域環境綜合整治。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加快推進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加快建設電廠脫硫工程、危險廢物處理處置設施。加強機動車尾氣污染防治。加快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健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機制。加大環保執法力度,認真解決重大環境污染問題。防止境外污染物的進入。積極開展環保示範創建活動。完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制度。推進林業生態省建設,強化森林、濕地、野生動植物等資源的保護管理。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
強化節約集約用地。執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全面實施土地管理領導問責制。嚴格保護耕地,建設好國家級和省級基本農田示範區。認真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畫,建立和完善建設用地定額標準和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深化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盤活利用好存量土地。
做好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嚴格落實人口和計畫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千方百計穩定低生育水平。完善層級動態管理、利益導向、流動人口管理和服務等人口計生工作機制。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加大對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問題的綜合治理力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
五、著力推進經濟國際化,提高對外經濟貿易發展質量
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深入實施科技興貿和出口品牌帶動戰略,提高出口產品檔次和附加值。擴大服務貿易出口。大力開拓俄羅斯、印度、非洲、南美和中東等新市場。加快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推進加工貿易企業聯網監管。落實國家鼓勵進口的政策,擴大能源、重要原材料及先進技術、設備和關鍵零部件等進口,增加對我貿易逆差較大國家和地區的進口,促進進出口貿易協調發展,緩解貿易順差過大壓力。配合做好“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辦展工作。加強政府、行業協會、企業聯動機制建設,完善進出口商品預警監測系統,積極應對國際貿易壁壘和貿易摩擦。
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健全政府部門指導、專業招商機構和引資主體密切配合的招商引資工作體系。積極開展與跨國公司的重點項目對接,引導外資投向工業九大產業、基礎產業、現代農業、服務業和環保產業。積極承接跨國公司服務業外包,支持有條件的市列入國家服務外包基地城市。整合園區資源,推進加工貿易梯度轉移。引導外商到東西兩翼和山區投資。
支持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鼓勵家用電器、電子信息、紡織服裝等優勢行業的企業開展對外投資,建立境外生產加工基地和研發中心。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建立國際行銷網路和售後服務體系。加強與開發中國家在煤炭、礦產、石油等領域的投資合作,擴展資源和能源供給渠道。鼓勵企業到海外承攬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增強帶動技術、成套設備、大型裝備出口的能力。
六、最佳化投資結構,加快重點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
保持投資穩定增長。堅持突出重點、有保有壓,落實中央關於土地、信貸和市場準入等巨觀調控政策,嚴格控制產能過剩行業投資,防止低水平重複建設。加強對重大產業、能源交通、農村基礎設施、環境保護、社會事業等領域的投資。加大技術改造投資力度。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增強投資增長後勁。
做好重點項目工作。初步安排省重點建設項目159個,年度計畫投資1150億元。建成廣深鐵路四線、汕尾電廠1號和2號機組等項目,開工建設韶贛高速公路、廣石化乙烯擴建等項目。做好電源項目的合理布局工作,推進陽江核電站、華能汕頭海門電廠一期1號和2號機組等大型骨幹電源建設。加快武廣客運專線廣東段、廣珠城際軌道交通、廈深鐵路廣東段等鐵路和廣賀、廣梧、廣深沿江、廣珠西線等高速公路建設。穩步推進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加強內河航運和港口建設,整治西江黃金水道,完善珠三角骨幹航道網。切實抓好江海堤圍除險加固工作。全面完成北江大堤加固達標工程、潮州供水樞紐工程,加快興寧合水水庫工程建設。加快推進樂昌峽、清遠水利樞紐等工程項目的前期工作。加強土地、產業和區域政策的協調配合。加強對重點項目建設的監督管理,確保工程質量和安全。
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落實國家房地產調控政策,抑止部分地區房價過快上漲。以保障民眾基本住房需求為導向,加強住房建設規劃,調整住房供應結構。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制度,改進規範經濟適用住房制度,搞活二手房市場。規範房地產市場秩序,加強市場交易和信息發布管理。
七、突出發展縣域經濟和民營經濟,深化區域合作與發展
力促縣域經濟發展取得新突破。完善擴大縣級政府管理許可權的配套政策和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改革省專項補助項目配套資金管理制度,切實減輕縣(市)財政負擔。改進縣域金融服務。培育發展特色支柱產業,大力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工業龍頭企業和專業鎮,帶動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形成主業突出、後續產業強勁的工業群體,引導和促進中小企業集聚發展。加強縣城和中心鎮建設,提高城鎮化水平。
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完善和落實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認真解決民營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實施國家“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和“銀河培訓工程”,構建面向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投資服務等公共服務平台。加強對民營企業的金融服務,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通過併購、聯合等方式做大做強。辦好第四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
加快山區和東西兩翼發展。實施東西北振興計畫,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扶持力度。省對山區、東西兩翼各市和江門市各安排1億元專項補助資金,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和支柱產業發展。深入推動產業轉移工業園建設。推進山區工業化,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大型基礎項目。強化工業在兩翼發展中的主導地位,加快粵東石化帶和能源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粵西重化工業、臨港工業和區域物流業。推動東西兩翼傳統特色產業創新發展,提升農業、資源加工業和海洋產業發展水平。推進城鎮群協調發展。完善漁港基礎設施,加快建設現代漁港經濟區。
提升珠三角整體競爭力。實施《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加快資源整合,形成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網路體系。加快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促進產業要素集聚,大力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強化廣州、深圳的龍頭帶動作用。支持經濟特區創新發展。
深入推進大珠三角、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加強粵港澳經貿、科技、口岸通關和民生等領域合作。繼續聯合港澳到已開發國家推介大珠三角、泛珠三角。抓好廣深港客運專線、港珠澳大橋等跨境大型基礎設施的建設或前期工作,確保深港西部通道建成通車。深入推進與泛珠三角兄弟省區在交通、能源、經貿、旅遊等各領域的合作,加快“泛珠三角橫琴經濟合作區”建設。擴大粵台經貿交流。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尤其是東協的合作。
八、繼續深化各項改革,為又好又快發展提供體制機制保障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最佳化重組國有資產,推動優質國有企業引進戰略合作夥伴,加快產權多元化進程。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健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國有資產收益收繳制度和長效激勵約束機制,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加快組建南方聯合產權交易中心。鼓勵優質國有企業改制上市和發行企業債券。積極推進壟斷行業改革。
創新行政管理體制。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完善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系統。推進事業單位改革試點。完善企業投資項目核准制和備案制,加快推行政府投資省屬非經營性項目代建制。建立和完善糧食、價格等行政執法系統。
完善現代市場體系。進一步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吸引和鼓勵國內外各類金融企業到廣東發展。以實現票據兌付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為重點,深化農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穩步開展停業整頓的城市信用合作社和信託公司市場退出工作。繼續推進地方商業銀行和保險業改革發展。大力整頓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嚴厲打擊制假售假、走私販私、傳銷、商業欺詐等違法活動,加強反不正當競爭工作。強化食品藥品安全整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檢驗檢測體系和信用體系。完善公共產品、壟斷行業和資源環境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抓好醫療服務和藥品價格管理體制改革。規範發展資本、土地、產權、人才、勞動力等要素市場。加快信用體系建設。
九、堅持依法治稅理財,加快建設地方公共財政體制
促進財稅收入平穩較快增長。積極培育稅源和新的稅收收入增長點。堅持和完善財稅部門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加強收入分析和稅源監控,強化稅收征管,確保應徵盡收。規範非稅收入管理。加強稅收信息化建設,提高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效能。加強稅法宣傳,改善服務,構建和諧征納關係。
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集中財力辦大事,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把更多的財政資金投向公共管理、公共教育、公共運輸、公共安全、公共衛生、公共救濟等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領域,加大對自主創新、戰略產業、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等的支持力度。提高預算的規範性和透明度,嚴格執行支出預算。強化預算執行審計,開展效益審計,深化經濟責任審計。嚴格“收支兩條線”管理。
創新財政管理體制。加強對財稅政策的研究和運用,提高財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調控和促進作用。深化部門預算改革,全面推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逐步實現縣級以上單位和垂直管理單位納入國庫集中收付。擴大政府採購範圍和規模。加強財政專項資金監管,擴大省級財務核算集中監管試點範圍。完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機制。規範政府債務管理,建立政府債務風險評價預警系統。
十、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推進文化大省建設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目標,大力弘揚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精神和新時期廣東人精神,推動全社會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富民強省的共同追求。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緊密結合“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現代公民教育開展道德實踐活動,在全社會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風尚。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形式和載體,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實效。以講文明、促和諧為主題,推動文明創建與和諧創建活動。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全面貫徹《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突出抓好素質教育,推進各類教育協調發展。高質量鞏固普及義務教育,實施義務教育規範化學校建設工程。大力發展高中階段教育,適度擴大辦學規模。加快結構調整和資源整合,推動職業技術教育大發展大提高。保持高等教育規模合理增長,繼續抓好“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設,提高高等教育辦學質量和水平。發展學前教育。規範發展民辦教育。落實《教育法》和《教師法》,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師資素質。全面實施招生“陽光工程”。
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鼓勵藝術創作,打造嶺南文化精品。繼續開展國際文化會展、藝術活動。加快重點文化工程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面推進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和東西兩翼文化扶助工程。逐步推進有線數位電視整體轉換工作。加快珠三角國際印刷基地建設。繼續配合做好開平碉樓申遺工作。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培育動漫等創意產業。加強文化市場監管和文化遺產保護。
完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大力推進農村和城市社區衛生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健全農村藥品供應網和監督網。開展公益性醫院改革試點,完善醫療機構補償機制,強化醫療衛生服務公益性質和公立醫院公共服務職能。加強醫院管理和醫藥市場監管,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治理醫療行業不正之風,營造和諧醫患關係。實施中醫“名醫、名科、名院”工程,推動中醫藥進農村、進社區。
紮實做好體育、婦女兒童等各項工作。辦好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和全國大學生運動會。抓緊抓好備戰2008年奧運會、籌備2010年亞運會和201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工作。廣泛開展民眾性體育活動,增強人民體質。加快發展體育產業。深入實施省婦女、兒童發展規劃。繼續加強國防建設、民兵預備役和“雙擁”工作,大力開展國防教育,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縣)。大力發展民族事業,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扶持力度,發揮宗教在促進社會和諧中的積極作用。深化殯葬改革。繼續做好外事、僑務、對台、統計、人防、氣象、地震、檔案、方誌、參事、文史等工作。
十一、大力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系統解決“一保五難”問題。省新增43億元、總投入170億元,深入實施十項民心工程。安排低保補助資金2.9億元,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對欠發達地區農村合作醫療補助從人均25元提高至35元,全省籌資標準達到60元以上,參合率達到80%以上。繼續實施“每村一個衛生站、一名醫生”建設計畫。按照公益性衛生事業單位核定編制,按每名醫護人員每年1.2萬元標準,補助欠發達地區鄉鎮衛生院事業經費。安排28.2億元,在全省免收農村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基礎上,從今年秋季起免收學生課本費。調整和提前安排19億元,確保年底前全部消除農村中國小危房。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優先解決涉及199.7萬人飲用水氟、砷超標和苦鹹水問題。基本完成15.6萬貧困農戶和歸、難僑危房改造任務。完成鎮通村公路路面硬化7000多公里。
促進和擴大就業。新增就業崗位100萬個。健全就業援助制度,重點幫助城鎮“零就業家庭”、農村貧困家庭等困難群體解決就業。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加快建設綜合性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和高技能公共實訓基地。深入實施百萬農村青年技能培訓、智力扶貧、退役士兵職業技能培訓、創業富民和高技能人才培養五大工程。全面實行勞動契約和集體契約制度,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執法。規範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和壟斷行業的收入,增加城鎮低收入者收入,穩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完善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加強勞動關係協調,推進政府、企業、工會三方協調機制向縣(區)級延伸。加強流動務工人員特別是農民工管理和服務,實施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計畫,積極解決農民工職業安全衛生、工傷保險、醫療保險和工資支付等問題。嚴格執行征地補償保護標準,規範國有企業改制行為,維護被征地農民和國有企業分流安置職工的合法權益。
完善基本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繼續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強化社會保險費征繳。加強社會保險基金監管,確保基金安全。全面實施新的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逐步做實個人帳戶。加快建立地方養老保險制度,全面建立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推進以大病統籌為主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建設,珠三角地區加快推行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大力推行生育保險,完善醫療救助制度。做好農村五保供養和軍烈屬、傷殘軍人優撫工作。大力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
推進“平安廣東”建設。繼續加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落實責任制,健全嚴打工作長效機制,加強對治安重點地區和突出問題的排查整治,繼續嚴厲打擊“黃賭毒”。建設平安和諧社區,在鄉鎮(街道)建立健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中心,強化社區群防群治。嚴密防範和嚴厲打擊境內外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活動。深入實施《信訪條例》,落實信訪責任制,規範信訪秩序。積極化解社會矛盾,預防和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進一步樹立法律權威,推進依法治省。開展“五五”普法,加強法律援助,做好監獄、勞教和社區矯正工作。堅持以鐵的手腕抓好安全生產,落實政府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企業主體責任,抓好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繼續深化危險化學品、礦山、交通、消防、建築施工等行業或領域的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促進安全生產形勢繼續穩定好轉。
十二、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努力提高行政能力和服務水平
堅持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和向人民政協通報情況,自覺接受監督。辦好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提案。完善重大事項民主協商和民主監督制度,暢通依法有序的民意表達渠道。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橋樑和紐帶作用,廣泛密切聯繫民眾。堅持按照“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積極推進政府管理創新,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切實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改革社會管理體制,完善社會政策,健全社會運行狀況監測機制。健全公共安全防控體系,完善應急聯動指揮系統。堅持依法、科學、民主決策,落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進一步健全行政執法責任制,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加快建立以行政首長為重點的行政問責制。切實加強廉政建設,深入開展反腐敗鬥爭,嚴肅查處違紀違法案件,堅決糾正損害民眾利益的不正之風。紮實做好治理商業賄賂專項工作。積極推進政務公開和電子政務,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辦事效率。堅持“兩個務必”,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堅決克服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切實為基層和廣大民眾辦好事、解難事。勤儉辦一切事業,反對鋪張浪費。貫徹國家公務員法,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使政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做到忠於職守,勤勉盡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各位代表!全面轉入科學發展軌道,保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更好地發揮排頭兵作用,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在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堅定信心,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紮實工作,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十七大和省第十次黨代會的召開,為建設經濟強省、文化大省、法治社會、和諧廣東,實現全省人民的富裕安康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