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主要內容
高山下的花環
70年代末,在中國西南邊疆,某部9 連官兵們正在度周末。一群朝氣蓬勃的小伙子在河邊盡情的嬉鬧著,歡笑聲迴蕩在空曠的原野。通信員金小柱跑來,找到正在河裡游泳的連長梁三喜,告訴他團里批准了他的探親的報告,梁三喜沉浸在幸福中。
第二天,新任指導員趙蒙生來到連隊。他的精神狀態和工作態度讓梁三喜放心不下,趙蒙生不願在下層連隊工作,一心要走後門調到機關去,對工作不負責任。看到這些,梁三喜推遲探親,排長靳開來對此十分惱火,忍不住旁敲側擊。
梁三喜看到妻子玉秀的信,記憶的閘門又被打開了:玉秀是個勤勞善良的女子,她很能幹。在山東老家,家裡的活都是她一個人乾,來到部隊她也不閒著,整天為戰士們洗洗涮涮,因此戰士們對她也很尊敬。她和三喜在一起渡過了一段愉快的日子。
這時越南開始大舉進攻我南部邊境,形勢嚴峻,部隊接到上級命令,要開赴雲南前線,參加自衛反擊戰。梁三喜放棄了探親,準備參戰,這時,趙蒙生也接到了調令,一向寬厚的三喜狠狠地批評了他。出發前,梁三喜給玉秀回了信,告訴給孩子起的名子叫盼盼,這盼字也包含著自己對生活企盼的心情,也包含著盼望戰爭能儘快取得勝利。
臨戰時,靳開來被任命為9 連副連長。他向全連同志表示要在這個位置上乾出個樣子來。得空他就拿出妻子和兒子的照片,合家歡樂的情景浮現在腦海中,感情的熱流在這些剛強的漢子們心中涌動。
趙蒙生的母親、軍區衛生部副部長吳爽,想通過雷軍長為兒子搞曲線調動,電話打到前線指揮部,雷軍長大怒,在戰前軍人大會上說:這是前線指揮部,有一位神通廣大的婆娘竟把電話打到我的指揮部來,為她的兒子搞曲線調動,我就讓他第一個沖向戰場。趙蒙生羞愧得無地自容,發誓要在戰場上與敵人刺刀見紅。
自衛反擊戰打響了,戰士們義無反顧地殺上了戰場。在艱苦的環境裡,炎熱的天氣使戰士們嚴重脫水,乾渴難耐,有的戰士渴得暈了過去。靳開來為了保證生源,保存戰鬥力,到老鄉的田裡去偷甘蔗,被地雷炸死。炮手“小北京”雷凱華,因為一發批林批孔年代生產的臭彈誤了戰機,被敵人的槍彈擊中而犧牲。通信員金小柱被炸斷了雙腿。梁三喜為掩護戰友趙蒙生中了敵人的冷彈倒在山坡上。憤怒的趙蒙生抱起炸藥包衝進敵人山洞,為贏得勝利立了大功。
戰鬥結束了,高山下的烈士陵園裡堆起了一座座新墳,在花環的掩映下,是那樣莊嚴肅穆。烈士的家屬們陸續來到部隊。靳開來的妻子楊改花帶著孩子來到部隊,但她卻沒有領到靳開來的軍功章。原因是靳開來愛發牢騷,又違反紀律去偷老鄉的甘蔗。雷軍長盛怒之下摔了軍帽:“不給靳開來立功,天理難容。”
梁三喜的母親梁大娘和玉秀也千里迢迢從
沂蒙山區趕到連隊。她們用撫恤金和借來的錢為梁三喜還清欠債,珍藏起三喜留給她們的一件捨不得穿的軍大衣。
夜色降臨在山坡上一座座墳頭上,使這裡顯得更加莊嚴肅穆。梁大娘在梁三喜墓前痛哭不已,忍了好久的玉秀也終於打開感情的閘門,大放悲聲。在另一座墳前,她們與雷軍長相遇,才知道了“小北京”就是雷軍長的兒子,也埋葬在這高山下,她們從心裡敬佩雷軍長。雷軍長莊重地舉起手為她們行個軍禮,他深感人民的偉大。
人生
回到土地
主人公是
高加林,他高中畢業回到村里後當上了民辦國小的教師,很滿足這個既能體現他的才能而又對他充滿希望的職業,但是好景不長,他就被有權有勢的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頂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正當他失意無奈,甚至有些絕望的時候,善良美麗的農村姑娘劉巧珍闖進了他的生活,劉巧珍雖然沒有文化,但是卻真心真意地愛上了高加林這個“文化人”,她的愛質樸
純真,她以她的那種充滿激情而又實際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熾烈的愛。而實際上她所得到的愛從一開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而她對於高加林來說只是在他失意時找到了精神上的慰藉。當機遇
再次降臨到了高加林身上,他終於抓住了這次機會,重新回到了城市。
離開土地
城市生活給了高加林大顯身手的機會,又讓他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學
黃亞萍。與巧珍相比,黃亞萍無疑是位
現代女性,她開朗活潑,卻又任性專橫,她對高加林的愛熾烈大膽又有一種征服欲。高加林的確與她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他們有相同的知識背景,又有許多感興趣的話題,當他們倆口若懸河、
侃侃而談時,高加林已經進入了一種艱難的選擇之中。當高加林隱隱地有了這種想法時,他的念頭很快便被另一種感情壓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親切可愛的臉龐,想起了巧珍那種無私而溫柔的愛。當巧珍帶著狗
皮褥子來看他時,巧珍去縣城看了好幾次加林,加林都有事下鄉採訪了,終於有一次他倆有機會見面了,加林看到日思夜想的巧珍,心情很是激動,巧珍看他的被褥那么單薄,就說下次去給他帶去她自己鋪的狗皮褥子,高加林一下子不高興了,因為城裡人沒有人用狗皮褥子,而且那狗皮褥子跟他生活的環境一點都不相稱,他怕被別人笑話,而當巧珍給他講的都是些家長里短的小事的時候,他一下子覺得很失落,他跟黃亞萍談論的都是時事政治、國家大事!那才是他想要的,他的遠大抱負。這種反差讓高加林很是糾結。他的那種難以言說的複雜的感情一下子表現了出來。在經過反覆考慮後,他接受了黃亞萍的愛,可同時意味著這種選擇會無情地傷害巧珍,當他
委婉地對巧珍表達了他的這種選擇後,巧珍含淚接受了,但她卻並沒有過多地責怪高加林,反而更擔心高加林以後的生活,勸他到外地多操心。但是淚水卻在她臉上刷刷地淌著。
回到土地
但是
好夢難圓,高加林通過關係得到城內工作這件事終於被人告發了,他要面對的是重新回到生他養他的那片土地,他所有的理想和抱負如同過眼雲煙難以挽留了。難以承受的是這份打擊更難以面對的是生他養他的那片土地,(他本以為村里人都等著看他的笑話呢!可他萬萬沒想到,當他灰頭土臉地出現在家鄉人面前的時候,家鄉人給他的是各種安慰的話語,他感動的不知說什麼了,只是拿出他隨身帶著的煙散給鄉親們。而此時他也得知巧珍已嫁作他人婦,即便如此,她依然去求她姐姐的公公,村支書——高明樓,求他給高加林安排去教學,因為據說家鄉的那所學校因為學生增多要新添一個老師,德順爺爺感慨地說道:“多好的娃娃啊!”此時的高加林已經泣不成聲,趴在熱情的鄉土上大聲痛苦......)他褪去了驕傲,認清了現實,接受了德順爺爺的一番話,而後懊悔的撲倒在了地上。
黑駿馬
《黑駿馬》既是這篇小說的題目,也是一首古老的民歌的歌名。這首民歌講的是一個愛情故事,正像我們這篇小說的故事一樣,但作者絕不僅僅是向我們單純地講這個故事,而是將筆觸深入到草原民族凝重的文化積澱的深層,使作品具有了深厚的歷史縱深感和深刻的現實感。主人公白音寶力格是一個追求文明進步的蒙古青年,他的追求體現了蒙古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奶奶和索米婭即是勤勞、善良、純樸的蒙古人民的象徵。但她們對一些傳統愚昧的認識和認命式的接受,又可見傳統的積澱深深地烙印在她們身上,古老的草原文化中對創造與生命的喜悅這一古老的意識與現代文明在這裡發生了衝撞。
主人公面對這強烈的衝撞,感到苦悶、徘徊、失望。他憤然出走。9年以後,經過現代文明的陶冶後。他內心還時刻被“黑駿馬”這首沉鬱、優美的古老民族歌曲所牽引著,時常產生自己也說不清的萌動。是什麼呢?作者在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我漸漸感到,那些過於激昂和遼遠的尾音,那此世難縫的感傷,那古樸的悲劇故事;還有,那深沉而摯切的愛情,都不過是一些倚托或框架。或者說,都只是那靈性賴以音樂化的色彩和調子,而那古歌內在的真正靈魂卻要隱蔽得多,複雜得多。就是它,世世代代地給我們的祖先和我們以銘心的感受,卻又永遠不讓我們有徹底體味它的可能。”
主人公似乎感受到這些正是其民族文化的底蘊、深層的民族文化的積澱,它就是草原的古老生活。主人公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但他在感情的深處,還深深眷戀著這片土地,因為那是生他養他的土地;他還深深地愛著這片土地,因為那是他的根。作品最後寫到:“我滾鞍下馬,猛地把身體撲進青青的茂密草叢之中,我悄悄地親吻著這苦澀的草地,親吻著這片留下了我和索米婭的斑斑足跡和熾熱愛情,這出現過我永遠不忘的美麗紅霞和伸展著我的親人們生活的大草原。”
作品作為典型的中國心態小說,在謀篇構局上,不以時空界限為囿,而以人物意識流動力線。(同時又注意情節發展的內在邏輯性),循著人物的心理流動和思想發展的軌跡展現出各種情節,使作品呈現跳動的、但又絲連不斷的整體效果,增強了藝術感染力。作者以散文式的筆法描摹壯美、絢麗的大草原風光,使作品既有濃郁的草原氣息和雄渾深沉的音樂美的效果。讀來迴腸盪氣,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太子村的秘密
1978年8月初,一封
匿名信投寄到清明縣委領導的手中,狀告太子村黨支部書記李萬舉一貫陽奉陰違,欺上瞞下,是一個“代代紅”、“風派人物”,比如“文革”初期熱情支持
紅衛兵“
大串連”,結果“別的村打死了地富沒人敢埋,而太子村的地富個個活得挺結實”;又比如“批林批孔”、“批鄧”、“批‘
四人幫’”,每次“抓
革命”都能“促生產”,李得勢是因為縣委個別人是他的“
後台”。
新來的縣委書記馮振民將這封信批轉給長期扶植太子村這個“典型”的縣委副書記齊悅齋,意思是可派人下去調查一下。由齊一手提拔的縣委辦公室主任邱炳章幫助齊分析了寫這封匿名信的
背景和意圖,勸齊多留幾個心眼。齊派邱去太子村作調查。
邱在太子村開了一大
座談會,背靠背聽取幹部、社員、黨團員、復員軍人對李萬舉的反映,重點調查了“批鄧”的問題。三天后邱給縣委寫了一個書面報告,匯報了關於李萬舉的作風、“批鄧”和“代代紅”三個方面的調查結果,弄清了問題,認為李“屬於好的或比較好的幹部”。
可是不久,第二封匿名信於9月初又寄到縣委領導手中,信里指責邱主任“打著調查的旗號,實際只走了個過場”、“由於有邱主任的撐腰,李萬舉氣兒愈來愈粗”,並進一步揭發李“階級路線不清”,“和地富吃喝不分,還給反動地富子弟說媒拉縴喝
喜酒,平常派工,給地富子弟派甜活兒”。馮振民拿著這封信找齊悅齋商量此事值不值得查下去?最後馮決定再查一次,並派齊親自去一趟。
齊悅齋到太子村後,日記中記下了9月9日至14日六天中自己活動的情況及感受。大隊把齊安排在貧農劉大媽家裡住。進村第二天一早,齊鬧了一個笑話,他幫村西頭一個正往家挑水的老太太把水挑進家,原來老太太是地主李強福的老婆。在村里串門中,齊聽社員們一致反映李萬舉是個好人,“一心為集體”。齊參觀了隊上的
豆腐房,管豆腐房的小伙叫李承德,得知太子村比較富同副業搞得好關係很大。李強福到處放風說齊書記對他怎么好,一進村就去看他,還幫他們家挑水。劉大媽把這個情況通報了李萬舉等大隊幹部。老隊長吳有貴建議開個四類分子會,給他們訓話。李萬舉說:“開!階級鬥爭不抓是不行!”9月13日,齊著重了解了李萬舉給地富子弟說親、到地富家吃喝的問題。通過調查弄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太子村19個到了
結婚年齡的地富子弟個個都結了婚。其中李承德國中畢業,心靈手巧,是個能幹的小伙子,蓋了三間瓦房,不缺錢也不缺糧,就因家庭出身不好,提了幾門親都吹了。最後李萬舉托魯二嬸給他說了媒,可對方父母擔心
姑娘來李家因出身不好受人歧視。當女方及其父母來李家相親那天,李萬舉跟女方家說半天好活,還陪著吃了一頓飯,那家人才應了這門親事。李承德終於結了婚,生了
兒子。李萬舉根本不認為這有什麼錯,還向齊講出一條條理由,齊承認李講的還是有一定道理的。9月14日,齊參觀了大隊
果園,了解到果園建成的經過:太子墓周圍方圓幾十畝地,歷來被視為“聖地”,成了禁區。
1960年開始鬧災荒,李萬舉當選支書,提出把這30畝地建成果園,支部同意,可很多社員由於迷信卻反對。後來李萬舉開了個社員大會,抓了個地富分子說“果園不能建、怕太子怪罪”的破壞話,批了一通,又假說太子給他託了個夢,讓建果園。
於是1962年果園建成了,年年給社員帶來現金收入,成了隊上的“
搖錢樹”。齊悅齋在太子村召開的幹部會和社員大會上,都肯定了支部工作的成績,也提出了一些意見,然後回縣城了。10月中旬,縣信訪組收到第三封匿名信,信中指出齊書記之行仍屬失敗的範圍,已成了李萬舉的“保護傘”,建議縣委再次派人前往,學習
宋江三打祝家莊的精神,深入調查,熟悉盤陀路,才能轉敗為勝。經縣委常委會討論,馮書記決定太子村就不去查了,將第三封匿名信存檔。年末,縣委花了一個星期學習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
轉過年來,中共中央作出關於地主、富農分子摘帽問題的決定。清明縣委常委分片包乾,晝夜兼程,貫徹執行中央這一重大決策。馮振民同太子河公社書記周永茂一塊到太子村,找大隊幹部開會討論摘帽問題。圍繞著該不該給李強福摘帽的事,大隊幹部同周永茂進行了爭執。周不同意給李摘帽。馮讓周回公社,自己在村里住一宿。馮住劉大媽家,從劉口中了解到李強福的家世和表現。
晚上,復員軍人顧秋實主動找馮書記反映自己不同意給李強福摘帽的意見,其理由主要是自己曾聽李強福講過李萬舉抓他說“太子村想建豆腐房,那是癩蛤蟆想吃
天鵝肉”這句反動話的“新動向”後才建起了豆腐房,唱了一出“
周瑜打
黃蓋”的戲。顧此認為“那過去隊上抓階級鬥爭就是假的”。李萬舉一人坐在家裡炕上發愣,他回想起1974年“批林批孔”,收自留地,割資本主義尾巴,家家戶戶窮得叮噹響,於是想出建豆腐房的“高招”。李強福在家中同
老婆反覆琢磨,終於來到李萬舉家,想問問給自己摘帽的事,被李萬舉批了一頓,走時,李萬舉又對他說:“踏實回去睡你的覺!摘帽的事兒,有人作主。”馮書記分別找魯二嬸、李強福、李萬舉、吳有貴、肖美鳳(團支部書記)等人調查了李強福的表現和大隊建豆腐房時李萬舉抓“階級鬥爭”的情況。李萬舉承認自己“抓
階級鬥爭是假,建豆腐房是真”。當天晚上馮振民回縣裡。三大後大隊張榜公布了縣革委批下的太子村地富分子摘帽的名單,其中有李強福和他老婆。摘帽工作完成後,縣委開了總結會,馮書記談到:“看起來,過去我們唱的很多高調,逼著下邊的同志造了假。這就造就了一批像李萬舉這樣的幹部。他們有真假兩手,用來對付我們。而我們呢,常常以假作真。這不能不說是個很深刻的教訓。”李萬舉來縣城,馮振民招待他晚餐,齊悅齋和邱炳章奉命作陪。席間,李萬舉再三推辭,終於還是吐出了“肚子不能糊弄”、“
莊稼不能糊弄”、“社員不能糊弄”的“真經”。
四天后,匿名者到縣委來主動承認自己寫三封信是為了引出“太子村的真經”,此人是太子村鄰隊賴家墳的農民賴家發,他從未見過馮書記。忙完春耕春播,縣委召開三級幹部會,馮書記讓李萬舉在大會上介紹了“三不糊弄”的“真經”。會後,
報社、通訊社、電台、
電視台的記者們,紛紛纏著要李萬舉介紹經驗,李無話可說。馮書記向記者們問道,“李萬舉每乾一件實事求是的事,都要玩一些弄虛作假的花招,這是為什麼?”沒有一個能回答。馮提出“一邊是‘三不糊弄’,一邊是‘都去糊弄’,這兩種完全相反的行為,集中在一個人身上,達到一種和諧的統一”、“李萬舉要講實事求是就得弄虛作假,通過弄虛作假才能實事求是”這樣一個“哲理性”的問題請大家思考。
燕兒窩之夜
中篇小說《
燕兒窩之夜》中,帶著歷史傷痕的農場姑娘們,在抗洪鬥爭中迸發出生命的火花,經歷過痛苦失意,自稱“多餘的人”的任海萍,面對新時代"隱隱產生出一種對新生活的強烈渴望"。
流逝
《流逝》主人公歐陽端麗是個家庭中的少婦,上有公公婆婆,下有三個小孩,還有丈夫
文耀。
文耀有一個弟弟文光,一個妹妹文影,這似乎是一個幸福的家庭。但無奈文革的到來,給這個家庭予致命一擊:財產沒收了,還帶上
資產階級的帽子,最後落得整個家庭9口人每個月只有一百來塊的生活費。面對這樣的境況,歐陽端麗挑起了整個家庭的重擔,一切從學買菜做起,漸漸地在艱難中站穩。可上天給她開了個玩笑,政策落實了,意味著財產的歸還,簡直是從
地獄到
天堂。於是歐陽端麗又開始了另一段的有錢人的生活,但這時她反而留戀過去的那種苦日子——充實;留戀她曾經工作過的工場——溫馨。
讀者能從這篇文章中體會到當時千千萬萬個像這種家庭的生活,從而從側面批判了這場文革的不合理性,甚至簡直是荒唐,緊要的是造成人心靈的扭曲。
沙海的綠蔭
《
沙海的綠蔭》,中篇小說。描寫國防科研戰線上3個青年女軍人在事業、愛情上的不同追求,獲1982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和1983年第一屆解放軍文藝獎。
作品人物形象鮮活,富有哲理意味,並具有崇高的理想。《沙海的綠蔭》謳歌了普通軍人崇高品德,雖然反映的是和平環境裡的軍內生活和當代軍人的精神風貌,但作品同樣注重揭示軍內軍外相關聯的社會矛盾、心理衝突,著眼於寫人。
總之,新時期軍事題材的中篇小說,突破了過去軍事題材小說只追求“戰壕真實”,把小說寫成“戰鬥文學”的老框子,標誌著軍事題材文學在現實主義道路上的新開拓。
山道彎彎
《山道彎彎》通過對一位普通
農村婦女——
金竹的生活遭遇的描述,歌頌了農村婦女的純潔心靈與崇高品德,鞭撻了社會習慣勢力。
國內數十個地方劇種,把它改編成各種戲劇搬上舞台。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許多地方人民廣播電台,播放了據此改編的廣播劇、地方劇或小說連播。《文匯報》、《解放日報》接連發表一些長篇通訊,報導了《生活中〈山道彎彎〉的故事》,宣傳生活中
金竹似的人物。上百種報刊評價這部作品,不少雜誌、出版社轉載這部作品,或將其收入各種各樣的選集。作品榮獲全國第二屆優秀中篇小說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