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譚談(1944—),湖南省漣源縣(今
漣源市)人,著名作家、詩人、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中國文聯副主席,湖南省文聯主席。1944年5月生於漣源縣山區一個貧苦農家。上國小時每天跑10多里山路。因家庭生活困難國中二年級時輟學。14歲開始做工。當過修公路的砸石工、煉鐵廠的翻砂工、煤礦的採煤工。艱苦的勞動生活和對知識的追求,日益明白了人生的道理:人生之船的舵掌握在自己手裡,人生的命運靠自己去創造。
60年代初,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的戰鬥生活給予他以靈感,於是拿起筆來,寫身邊的人和事,謳歌火熱的生活。
1964年,在南海前線他以一篇小說叩開了大型文學刊物《
收穫》的大門,深受鼓舞,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1965年,他的《聽到故事之前》在《
解放軍文藝》上發表,還在《收穫》、《
人民日報》等報刊上發表作品9篇,為自己的文學創作生涯奠定了一個高起點。
“
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他受到嚴峻的考驗,《人民文學》等刊物留用的5篇作品打入冷宮,原來發表的小說受到批判,被復員回到家鄉繼續當礦工。礦山豐富多彩的生活給予他以心靈的震撼和激盪,促使他擱筆5年後又乾起文學創作。1971年開始,在《
湖南日報》、《工農兵文藝》上發表作品。中共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他創作了大量生活氣息濃郁的文學作品。80年代躋身於專業作家行列。
歷任湖南省作協副主席、黨組書記,湖南省文聯執行主席。並先後擔任
中國文聯全委、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中國作協副主席。出席過中共十三、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曾任中共湖南省委候補委員。現任湖南省政協常委。
著有長篇小說《美仙灣》、《橋》;中短篇小說集《光陰》、《採石場上》、《山女淚》、《男兒國里的公主》、《罪過》,散文集《太陽城》、《兒子·情人·我》、《愛之族》、《生命旅程》;報告文學集《搏擊》、《譚談文集》(8卷)等。
人物年表
譚談,男,漢族,1944年4月出生,湖南
漣源人,1978年6月入黨,1959年7月參加工作,國中學歷,文學創作一級。
1959.07——1961.07,湖南省漣源縣楊梓鋼鐵廠學徒、金竹山煤礦工人。
1961.07——1968.05,解放軍步兵365團戰士、陸軍122師政治部創作員。
1968.05——1979.04,湖南省金竹山煤礦、《漣邵礦工報》記者、編輯、
漣邵礦務局宣傳幹事。
1979.04——1984.07,工人日報社駐湖南記者站記者,湖南日報社記者、編輯。
1984.07——1985.06,
瀟湘電影製片廠文學部主任、湖南省文聯專業作家。
1985.06——1989.01,湖南省作協常務副主席。
1989.01——1995.06,湖南省作協副主席、黨組書記。
1995.06——1996.12,湖南省文聯主席、黨組副書記。
1996.12——2001.12,中國作協第五屆主席團委員,湖南省文聯主席、黨組副書記(1996.05—1999.07 掛職任湖南省
婁底地委副書記)。
2001.12——2007.07,中國作協第六屆、七屆副主席,湖南省文聯主席、黨組副書記。
中共十三大、十五大代表,中共湖南省委第五、六屆候補委員及委員。
1965年開始發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人物評價
譚談的文學創作遵循現實主義原則,敢於直面現實。無論是歌頌還是暴露,都以生活的真實和明快的風格,給人以鼓舞、以力量、以警覺、以思索。他重視寫真實、寫生活、寫情感,其作品描繪了一個個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文學形象和藝術典型。
《山道彎彎》中二猛和金竹,之所以打動讀者和觀眾的心,正因為是人們生活中有情有義者的藝術化身。
他深入生活,貼近民眾,為人民民眾鼓與呼,與普通老百姓共命運。1997年兼任
婁底地委副書記,3個月跑了21個貧困鄉、108個特困村,訪談扶貧工作。1998年又到湘西山村採訪“扶貧司令”
彭楚政的先進事跡,創作了長篇報告文學《大山的傾訴》。
他十分重視培養工人作家,漣邵礦務局那塊黑金土地上崛起的上十位工人作家,就與其心血分不開。作為一個工人作家,他堅持努力為人民民眾提供優良的精神食糧。
所獲獎項
《
山道彎彎》獲全國1981年-1982年優秀中篇小說獎,長篇小說《風雨山中路》、《山野情》均獲中國首屆烏金獎,長篇
自傳體文學《人生路彎彎》獲全國第四屆青年讀物優秀圖書獎,中篇小說《山霧散春》、《你留下一支什麼歌》獲全國第一、二屆烏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