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2年

中國紀年

西元1432年,明朝宣德七年

大事簡介:穆罕默德二世出生

暹羅攻克吳哥,吳哥自此湮滅

于謙開始巡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432年
  • 性質:時間
  • 歷史年代:明朝宣德七年
  • 大事記:鄰國暹羅攻占了吳哥
本年年表,歷史大事,

本年年表

大事記 1)1432年,鄰國暹羅(今泰國)攻占了吳哥,吳哥遭到嚴重破壞,吳哥王朝被迫遷都金邊,吳哥從此在世上銷聲匿跡。
2)現存早期潮劇劇本有明代宣德七年(1432年)的手抄本《劉希必金釵記》。
出生 阿方索五世 1432年1月15日-1481年8月28日),阿維什王朝的葡萄牙國王(1438年-1481年在位)。
阿方索五世阿方索五世為葡萄牙國王杜阿爾特一世之子,生於辛特拉。他在1438年父王去世後即位,但在1448年成年前由母親阿拉貢的列昂納拉攝政。1448年起親政。1449年,阿方索五世鎮壓了他的叔叔科英布拉公爵佩德羅發動的叛亂,後者在阿方索成年前的最後幾年從列昂納拉處奪取了攝政權力。
1458年-1471年,阿方索五世北非與摩爾人(主要是摩洛哥人)作戰。他奪取了大片土地,包括阿耶卡薩爾(1458年)、卡薩布蘭卡(1463年)和丹吉爾(1471年)。他因此得到外號“非洲的”。
依諾增爵八世(1432年-1492年7月25日),原名Giovanni Battista Cibo,義大利人,在位時間:1484年8月29日—1492年7月25日。
穆罕默德二世(土耳其語:Fatih Sultan Mehmet,1432年3月30日-1481年5月3日),奧斯曼帝國蘇丹(1444年—1446年,1451年—1481年)。他也經常被人們直接以外號“法齊赫”(意為征服者)相稱。他是歷史上最以尚武好戰著稱的蘇丹
正如他的外號一樣,穆罕默德二世推行實實在在的征服政策。他在自己的30年統治期間親率大軍遠征26次,幾乎連年作戰。這其中最輝煌的戰果是在1453年攻克君士坦丁堡,從而滅亡了延續一千多年的拜占庭帝國。穆罕默德二世在其士兵洗劫了君士坦丁堡後,把這個城市改為奧斯曼帝國的首都,使奧斯曼帝國成為一個地跨歐亞的國家,並且從此控制了博斯普魯斯海峽。
北條早雲的像
在小田原站(小田原市)西口前面的環行交叉附近北條早雲 (1432年-1519年9月8日),是戰國時代大名,第一代後北條氏當主。父親是伊勢盛定,也是伊勢貞時的養子,育有兒子北條氏綱、北條氏時和北條幻庵。北條早雲這個名字是兒子北條氏綱所起,不過當時的文獻被修改成早雲,當時正式的名字是伊勢宗瑞,但現時多以早雲來稱呼他。
太田道灌(1432年至1486年)又名太田資長,幼名鶴千代,父親為太田資清。
道灌自幼便異常聰明,勤修兵法之道,被父親寄與厚望,康正二年(1456年)成功建築江戶城,被譽為“築城名人”。文明五年(1476年)長尾景春謀反,道灌率兵並擊破之,於勝原大勝敵軍,後來更乘勢消滅景春餘黨。文明十八年(1486年),因被懷疑與敵人內通,被主君暗殺身亡,終年55歲。
逝世 劉淵然(1351年-1432年),明代道士,江西贛縣人,是道教長春派的祖師。他原是全真龍門派的傳人,熟悉符籙和煉丹術。曾得朱元璋朱棣的寵識封賜,統領天下道教。後忤權貴,被謫來滇。到昆明後,居黑龍潭傳道,創建長春派。
故事 于謙,字廷益,號節庵,浙江錢塘(今杭州)人。 宣德七年(1432年,),宣宗朱瞻基欽點于謙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巡撫山西、河南二省。自此,于謙開始了長達19年的巡撫山西、河南兩省之生涯。
無論是做御史還是都御史還是做巡撫,于謙都十分關心百姓的生產生活。
田地久久沒有下雨了,于謙就夜不能寐。其詩《望雨無寐曉起偶題》有云:“雲霓常在望,天地豈無情?坐待甘霖降,群黎各遂生。”天空滿布了雲,于謙高興了。可是,過了一會,風吹雲散,于謙又開始焦慮。《次日陰雲密布不雨復散》中云:“潑墨濃雲布,漫空雨意懸。斯須露紅日,依舊睹青天。祈禱知何益,焦枯亦可憐。菲才膺重寄,值此更悽然。”他希望“挽將天上銀河水,散作甘霖潤九州。”有時田間喜降雨,或者下了瑞雪,或久雨新晴他都十分喜悅。“一聲雷送雨,萬國土成金,……天公應有在,知我萬民心。”“穀日晴明好,豐年信可期。……憂民無限意,對此暫舒眉。”

歷史大事

宣宗恤民
宣德七年(1432)二月,宣宗朱瞻基御文華殿,諭大學士楊士奇:恤民詔下,已過二年,今是否有可恤之事?士奇說:前詔減官田租,而戶部仍徵收如故。宣宗大怒說:今當前行之,廢格阻攔者論如法。士奇復請撫逃民,察墨吏,舉文學武勇之士,令極刑子孫皆得仕進。又請令廷臣三品以上及在外二司官,各舉所知,備方面郡守之選。宣宗一一允準施行。三月初一日,再下寬恤之詔,敕令在必行。並出《減租詩》示廷臣。
疏浚六湖
宣德七年(1432)九月十二日,蘇州府知府況鐘奏言:“蘇、松、嘉、湖四府之地,共有太湖、龐山、陽城沙湖、昆承、尚湖等六湖,廣袤三千餘里,如連降大雨,湖水泛濫,田地淹沒。六湖東南出嘉定縣吳淞江,東出崑山縣劉家港,東北出常熟縣白茆港。永樂初,朝廷派尚書夏原吉等疏浚河港,使得水患被除,百姓得利。如今年久失修,河港又已淤塞不通。請派大臣監督當地府、縣官員在農閒時征民工疏浚,使湖水能夠宣洩,莊稼有所收穫。於是,宣宗命巡撫侍郎周忱況鐘共同治理,並計算工程所需人力及用工難易,上報朝廷。
詔命諸將巡邊
宣德七年(1432)九月十五日,宣宗朱瞻基命將率兵巡邊。告諭道:今國家無事,邊塞無警,可以安逸。然居安慮危,乃保邦之道。況西北二邊,虜常出沒。今秋高馬肥,宜預警備。但師行須慎重,無貪利輕進,無肆殺戮。申嚴號令,整齊部伍,堅利兵甲,以振耀武,使虜懾服,不敢侵掠。而邊城各固封守,此為良策。
詔減蘇州官田租
太祖蘇州、松江、嘉興、湖州官田賦額,而四府之糧,皆以積重而拖欠極多。蘇州府田賦又比他府敬重:核計官民田租共二百七十七萬石,官田租達二百六十二萬石,民不能堪。宣宗即位,曾多次下詔減免,亦不能完納。蘇州知府況鐘曾奏報:所屬崑山諸縣,應減十四萬九千餘石。蘇州所轄七縣,秋糧二百七十餘萬石,民糧僅十五萬三千餘石,其餘全系官田,有畝征至三斗,輕重如此不均。又請:屬縣四年逋賦七百六十餘萬石,量折以鈔。然而,皆由戶部阻格,待周枕至蘇州,二人共同核算奏報。宣德七年(1432),宣宗根據周忱況鐘奏報,詔減蘇州官田租七十二萬餘石,民困獲蘇。
曾棨逝世
曾棨(1372-1432)字子啟,號西墅,江西永豐人。永樂二年(1404)進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成祖愛其才,累扈從北巡。參與修纂《永樂大典》,進侍講學士。參與修纂《太祖實錄》,升侍讀學士。洪熙元年(1425)升左春坊大學士,仍兼前官。太宗、仁宗兩朝《實錄》成,進詹事府少詹事。宣德七年(1432)正月二十一日卒,贈禮部左侍郎,謚襄敏。曾棨天才英邁,喜薦士。工書法,善行、草。為文如泉源,一瀉千里,館閣中自解、胡之後,諸大製作多出其手。有《西墅集》傳世。
張政逝世
張政(?-1432),廣德(今安徽)。由進士擢監察御史,巡按山西。持身礪行,政聲卓然。遇事則言,不避權要。升按察使,風紀大振。宣德七年(1432)二月十五日卒。
宣宗作《織婦詞》
宣德七年(1432)七月,宣宗朱瞻基告諭侍臣:吾嘗歷田野,見織婦耒桑育蠶繅絲,制帛累寸而後成匹,亦甚勞苦。遂出所賦《織婦詞》示侍臣。《織婦詞》稱:昔嘗歷田野,親睹織婦勞。春深蠶作繭,五月絲可繅。繅絲準擬織為帛,兩手理絲精揀擇。理之有緒才上機,弄杼拋梭窗下織。斯螽動股織未停,難聲三號先夙興。機梭軋軋不暫息,辛勤累日帛始成。嗚呼,育蠶作繭,未必如瓮盎。累絲由寸積為丈,上供公府次豪家,織者冬寒無挾瓮。紛紛當時富貴人,綺羅燁燁華其身。安知織婦最辛苦,我獨沉思一憐妝。
衛所儒學的設立
宣德七年(1432)三月二十日,吏部尚書郭璉等復奏陝西按察使僉事林時建言:各處衛所宜建學校,以教官子孫。吏部與有關廷臣會議認為,衛所與府州縣治相鄰、軍官子孫可令入府州縣學讀書,距離較遠之衛所,或一衛所,或二三衛所共設一學,以教子孫。學有所成,可赴本所參加鄉試。宣宗允行。宣德十年十月十三日,陝西按察司僉事又奏:各處衛所官軍,亦有俊秀子弟,宜建學校以教,可得文武之才,出為時用。英宗納其言,命天下衛所皆立學校。
巡撫巡按文移事例的制定
其初,敕侍郎分巡各處,撫恤人民,遇有訴訟,重者付布、按二司或巡按監察御史鞫問。吏部右侍郎趙新巡撫江西,按察司謂非六部統屬,承行詞訟多不回報。趙新咨禮部取明。禮部奏欲行都察院令按察司遵敕而行。宣宗說:遣侍郎四出巡撫,令以詞訟之重大者付二司與御史,不惟欲重其任,於大體亦當如此。然諸司文移各有體統,其與都御史顧佐議擬奏聞。於是,宣德七年(1432)四月二十四日,都察院奏所擬巡撫侍郎與巡按御史、按察司文移事例稱:聖朝內設監察御史、外設按察司,凡諸司官不公不法,皆得糾舉。所以與諸司無承行,此乃重耳目之客、崇紀綱之司。今趙新欲令按察司以問完詞訟回報。此刑名重事,系刑部、都察院所掌,縱使按察司回報,不惟其難擅自決斷,亦恐其專肆妄為。又慮御史、按察司被其挾制,曲法阿從,以致顛倒是非,出入人罪,此尤不可。請令各處巡按御史及按察司自今遇有巡撫侍郎送到訴訟,其間果系切要重事,則遵敕問理,奏解赴京決遣;如有乾礙軍職及五品以上文官及當奏之事,則奏請裁決,仍照例呈都察院。乞敕禮部移文,令趙新等巡撫,自今凡有事務,只行移布政司及府州縣轉行巡按御史、按察司行之。若非切要重事,不得一概逕行。宣宗允其所擬,敕巡撫施行。七月二十五日,又申明御史與外官相見禮。
恢復工匠月米舊額
宣德七年(1432)五月二十日,有工匠自陳:常年供役玻璃等廠,舊月支米一石,前不久工部減為五斗,家口眾多,不能贍養,宣宗朱瞻基令恢復常役工匠月米一石。
嚴飭西北邊防
宣德七年(1432)五月二十日,宣宗朱瞻基諭兵部侍郎王驥:西北邊防,最為切要,必須處置得宜。昨觀所進軍數,如延安、慶陽諸衛近寧夏,卻往戍甘州;臨洮、鞏昌、蘭州諸衛近甘州,卻往戍寧夏,舍近趨遠,勞費實多。又肅州、鎮番、西寧、秦州,皆臨極邊,當自為守,亦分戍他處,乃別調官軍戍其地,此於人情皆非便。爾同成國公朱勇等計議,務在處置得宜。朱勇等奉命嚴守,又於同月二十九日上邊運八事,宣宗允準,命郎中王良、都督毛朔前往專理屯種,務臻成效。
況鐘奏陳均征斂
宣德七年(1432)六月初一日,蘇州知府況鐘奏陳:近奉詔招民開荒,官田起科視民田,無糧種勘豁其糧額。今所屬崑山諸縣民,死徙從軍除籍三萬三千四百餘戶,占種官田,可起科者二千九百餘頃,互相補截,其間秋糧可除豁十四萬九千五百餘石;所屬長洲諸縣,舊有三十六萬餘戶,官民秋糧二百七十七萬九千餘石,民糧不能當官十分之一。國初,令有民糧之家,出馬四百餘匹,役遞濠梁、相城諸驛,約三年一更,至今已有三十餘年。出馬之家如故,當未更換。工部征蘇松三棱布八百匹,浙江一大省僅征百匹,蘇州竟占十分之七,征斂不均,比比皆是。詔書所謂民多愁嘆,乞除豁醒刷,以彰陛下鳲鳩之治。宣宗皆從其言。
修天下預備倉
宣德七年(1432)六月,巡按湖廣御史朱鑒上言:洪武年間,天下各郡縣皆設定預備倉,存積穀物多達萬餘石,少亦四、五千石。倉設老人監督、富人看守,遇旱、澇災害則以倉糧賑貸貧民。今預備倉全被廢毀,宜遵守舊制,以便使旱澇時有所資助。宣宗認為有理,於是下詔令天下府、州、縣修建預備倉。
宣宗制《官箴》戒百官
宣德七年(1432)六月,宣宗親制《官箴》,以警戒百官。《官箴》共三十五篇,內自六部、九卿以至主事、行人,外自布政、按察二司,各府、州、縣以至儒學,武職則自都督府以至各都指揮、內外諸衛,都明確制定了其職責範圍內所應遵守的準則,以為鑑戒。宣宗告諭道:吾撫綏兆民,實賴中外文武群臣,同心同力,興起治功。遠臣既不得數見而告諭,近臣朝夕見面,亦不能數以言諭。因取古人箴儆之義,各著一篇,使各揭於廳,朝夕省覽,可期有助職事。然古之君臣,有交儆之道,凡在位君子,有以嘉言告我,尤是美事。
蘇州濟農倉的設定
宣德七年(1432)八月二十五日,因江南欠收而今各府、縣用官鈔買進糧食,以備賑貸之用。蘇州知府以官鈔共買進大米二十九萬石。舊時公、候的祿米,軍官的月俸,都由南京部支付,蘇州、松江百姓將糧食轉運南京,每石耗費六斗。巡撫周忱奏令百姓將糧自行運到當地官府,付給運費為每石一斗,每石則可節省五斗米的耗費,合計得米四十萬石,加上官鈔買進的大米總計七十餘萬石。適逢令各府、縣修預備倉的詔書已下,於是將其分別貯存糧倉,稱之為“濟農倉”。除用賑貸之外,每年都有節餘,以代民間雜事欠租,皆按時借給,約定秋收時償還。其時,雖寬恤備豫詔書不斷頒布,但地方真心實意貫徹執行的只有周忱與況鐘二人。周忱在任期間,江南各大郡的百姓生活安定,不曾欠負兩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