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港是明永樂三年(1405年)鄭和下西洋出發的港口,位於今江蘇省蘇州太倉市東瀏河鎮,元海運漕糧由此出海。
嘉靖年間,因倭寇登岸侵掠,設重兵駐守。明末港口淤淺,海運遂衰。
基本介紹
簡介,天下之倉,文化,起錨地,今日狀況,港口情況,
簡介
娘娘廟真名天妃宮,主要是當地人為求海運漕糧平安而建造。1405年7月11日,作為27800名船員的統帥,三保太監鄭和來到了瀏河北岸的“天妃廟”跪拜,乞求海神林娘娘庇護。在七下西洋前後,他必定到天妃廟參拜和還願,並把媽祖信仰帶到了海外。 天妃宮的講解員張小姐回憶說,過去的天妃宮占地十畝,金碧輝煌。但隨著時間流逝,天妃宮也日漸衰敗。如今的天妃宮只遺留下後殿,作為瀏河鎮鄭和紀念館。
相比天妃宮,鄭和當年的起錨地更為寥落。在鎮東部瀏河與長江的交匯處,幾艘駁船與拖輪在江面上緩慢前行,20 多艘船隻停靠在瀏河閘內。瀏河鎮黨委宣傳委員張英指著5米寬的江堤說,左岸匯入長江的河流是解放後疏浚的新瀏河,當年鄭和船隊開拔的老瀏河就在堤岸右邊。
由於瀏河泥沙淤塞,劉家港口亦逐漸萎縮。2005年7月7日,記者看到的老瀏河已經變成一片青色農田,瀏河水斷流,在接近入江口的百米處萎縮成一汪廢棄的小溪流。“天下第一碼頭”海運千艘、盛極一時的繁榮景象雖不復見,但藉助於浩瀚的史料和瀏河鎮鄭和紀念館中的仿製物品和圖片,可以依稀想像。
當時的劉家港內停滿了南京、太倉等地製造的各種海船,208艘船自然排列成燕形,鄭和長約44丈4尺,寬約1 8丈的寶船居中,百餘艘坐船緊緊圍繞在其四周。
在劉家港鼎盛時期,生活在太倉的船員就有27800人。此外,還有幾倍於船隊的船夫,以及為舉行盛大祭禮活動而忙碌的差役。在碼頭上走動的,除了駐紮在當地的官兵、軍運漕糧的士兵、本地居民外,最活躍的還屬那些滿懷淘金夢想的人士——做貿易的商賈、隨鄭和來華的藩王、使節和隨員等。
據史料記載,明成祖在位22年,鄭和下西洋有關的使節來華就有318次,平均每年15次;1423年,出現了 17國使節1200人到明朝朝貢的盛況。明成祖為了“以柔懷人”,還允許使者帶私貨來華貿易。為接待海外賓客,太倉還開設了婁江西館、婁江南館。於是,來華使者們回國的第一站——劉家港,成為最為便利的貿易集市。
“海外使節多是拿寶物、香料、藥材、珍奇動物等換取中國民間的瓷器、絲綢、茶葉、漆器等物品。600年前,胡椒、蘇木比黃金還貴重,中國從海外進口100斤胡椒,當地價值1兩銀子,到國內集市上出售20兩,利潤豐厚。”太倉民間鄭和研究學者陸靜波說。
天下之倉
此奢侈而宏偉的海上航行,如果沒有充足的船隻和補給,一切難以想像。
而歷史選擇劉家港也並非偶然。洪武26年,朱元璋命令在太倉南碼頭興建運倉,建成倉房919間,貯存國家糧食。1369年到1415年,經由劉家港的海運漕糧就達2800萬石以上。明初,額定太倉衛漕船135艘,每艘船11名士兵押運。軍運漕糧時常常“趨馳十萬兵”,聲勢壯大。《太倉府志》記載:“永樂貯米數百萬石,浙江等處秋糧皆赴焉,故天下之倉,此為最盛。”
明初的蘇州府,負擔了全國12%的稅賦,而太倉又負擔了蘇州12%的稅賦。富甲天下的財力和物力,為鄭和出使西洋提供了雄厚的物資支持。太倉研究鄭和最權威的專家、太倉博物館研究員吳聿明認為,這就是鄭和之所以選擇在劉家港出海的最重要原因。
造船業在太倉也尤為發達。太倉武陵街有兩條巷子叫作“鐵錨弄”,在明朝是蘇州造船場的附屬工場——鐵工場,專門為船場生產鐵錨。大船的鐵錨重幾百斤,甚至幾千斤。
鄭和船隊的糧船、戰船多產自劉家港所在的蘇州府船場。吳聿明說:“和南京寶船廠製造六七千噸的豪華船隻不同,蘇州府船場主要以建造戰船出名,特別是二三百噸的中小型戰艦,船頭斗蓋用堅硬的木頭做護圍,遇到盜賊就將石碇絞在船頭,以便衝撞敵船。在一些快船上還配置砍刀、鉤鐮、標槍、弓弩、飛鏢等冷兵器,還裝備各種火器、如火槍、火球等。”精良的造船業,與之相配的是優秀的水手。據陸靜波介紹,鄭和船隊里的許多人才都來自太倉。如信奉伊斯蘭教、通曉阿拉伯語的翻譯費信,18歲就跟隨鄭和的周聞,分別在第4次、第5次下西洋。
事實上,早在鄭和下西洋之前,太倉數百年的海運歷史已經造就了眾多的航海家和"諳習水性"的水手。在元代,海上漕運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朱清、張宣、殷明略等都是太倉人。
"為了滿足元大都對糧食日益增多的需要,他們經年累月找尋從瀏河到大都最佳航線,在一次次等待季風、尋找黑潮暖流中,他們把40天的航線最後能壓縮到10天。太倉還出現了著名的航海家汪大淵。他在年輕時曾隨著商船出海遊歷,八年在海外漫遊,最後寫成《島夷志略》一書,記述了遍訪當時所能航至的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海22個國家和地區。"陸靜波介紹道。
文化
鄭和的遠航於1433年後停止。這被史學家們視為明王朝頭半個世紀過去後基本傾向於保守的徵兆,而在劉家港,儘管大多數人依然感到繁榮,但衰退已經開始。
"鄭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前,成祖之子朱高熾即位便頒布第一道聖旨,下西洋諸國寶船,悉皆停止。因朝貢貿易而繁盛的劉家港便喪失了其優越地位。到明中期,倭寇來犯,政府嚴行海禁,不準片板入海,碼頭貿易黯淡。到明末,水利失修,江水成溪流。到清代,雖有短暫中興,但終因閉關自守政策,以及瀏河泥沙淤塞,港口逐漸萎縮。"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明清史研究專家樊樹志分析了劉家港沉寂的原因。
現在的瀏河鎮早已退化成為一個普通的江南小鎮。瀏河水奔騰入海的氣勢早就喪失殆盡。在古時,人們站在元代建立的海門第一橋上,還能感覺到幾十里外海潮襲來的洶湧氣勢,而今,站在太倉市內的老橋往下看,只能看見河水異常馴服地在橋下流過。
港口貿易也不再是這個因港興市的江南小鎮的重心。在從當年的起錨地返回瀏河鎮途中,記者不時看到一些破舊平房上寫著海貿公司的字樣,然而樓下大廳里陳設的不過是日常生活用品。張英回答說,上世紀80年代劉家港的海運貿易還不錯,主要是漁業興旺。到了90年代,近海水產資源衰退,劉家港漁船數量也大幅降低,現在,漁輪不足百艘。
而就在劉家港沒入歷史之時,離太倉不遠處的一個小漁村--上海港在被迫通商的情形下,開始崛起。
"歷史很有趣味。禁止海運後的太倉經濟開始凋敝,但是隨後兩三百年太倉文化卻到了繁盛時期。如文學家王世貞、一代詞宗吳梅村,明代萬曆首輔王錫爵以及綿延三百年的婁東畫派等等。這些與鄭和下西洋帶給太倉人的觀念轉換有關係。儘管經濟已經頹廢,但海洋文化的影響在太倉還在起作用。"吳聿明,這位在太倉幾乎參與了所有鄭和下西洋的古物發掘和搶救的老先生,不勝感慨。
起錨地
鄭和七次下西洋為什麼都選擇太倉劉家港作為起錨地,後人分析有五大原因:一是良港。劉家港是中國歷史上名揚海外的古港,容“海洋之襟喉,江湖之門戶”,此前已有“六國碼頭”和“天下第一碼頭”之稱;二是富地。水陸交通方便,自然資源豐富,是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三有人才。東南沿海一帶有眾多豐富航船經驗的駕船民工和一大批優秀“船老大”可供挑選;四是商貿城。這裡商賈雲集,商品充足,船隊補給容易;五是近京都。太倉是離南京最近的臨海港口,近在咫尺,便於朝廷與船隊聯繫。
今日狀況
江蘇省太倉港(太倉口岸)港口經濟開發區位於太倉東部、長江入海口南岸。這裡古稱劉家港,歷史上曾是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的起錨地。深泓近岸,岸線平直,邊灘穩定,陸域開闊,擁有可供建萬噸級以上泊位的長江深水岸線長達25公里,具備建造第三、第四代貨櫃碼頭的自然條件,是長江口深水航道建成以後可以滿足貨櫃船型大型化的最佳港址之一。
太倉港自從1992年初開發建設以來,得到了國家、省、市的高度重視和全力支持。1993年11月,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太倉港港口開發區為省重點港口開發區。《江蘇省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第九個五年計畫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重點開發建設太倉港,儘快使其成為長江口以貨櫃樞紐港為主體的商業性大港。1996年11月,太倉港一類口岸通過國家驗收,正式對外國籍船舶開放。原國務院總理李鵬十分關注太倉港的開發建設,他在上海考察時強調指出"要做好上海、寧波和南京以下港口特別是太倉港的擴能工作",並親筆題詞"開創太倉港建設新局面",進一步確立了太倉港在上海國際航運中心以至整個長江經濟發展帶中的重要地位。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也為太倉港題詞:"搞好港口經營管理;繁榮振興太倉經濟"。1997年1月18日,太倉港舉行開港大典,標誌著太倉港開發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中遠國際城開發有限公司也於同一天在典禮上宣告正式成立,這更給太倉港的開發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1997年10月27日,原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親臨太倉港,為中遠國際城碼頭工程奠基。江蘇省已鄭重推薦太倉港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太倉港港口開發區規劃面積180平方公里,南與上海寶山接壤,北與常熟相接,沿長江岸線縱深4至5公里。岸線規劃分為生活、旅遊、漁業岸線,深水液體散貨專用碼頭岸線;大型貨櫃和件雜貨等多用途碼頭岸線,深水乾散貨專用碼頭岸線,預留建港岸線等五類。陸域規劃分為中遠國際城區、石化工業區、臨江基礎工業區和旅遊度假區等四個功能區。
港口情況
1. 地理位置:
東經121o16’17",北緯31o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