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大事記
王惟一與針灸銅人
北宋天聖四年(公元1026年),宋朝廷徵集、校訂
醫書,
王惟一奉命纂集舊聞,訂正謬誤,考訂針灸著作。他按
人形繪製人體正面、側面圖,標明腧穴的精確位置,並結合古今臨床經驗,匯集諸家針灸理論,著成
醫書3卷。
宋仁宗認為“古經訓詁至精,學者執封多失,傳心豈如會目,著辭不若案形”,下令“創鑄銅人為式”。公元1026年,
王惟一編寫出著名的醫學專著《銅人腧(shù)穴針灸圖經》一書,流傳到
日本、
朝鮮等國,對祖國
針灸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王惟一鑄造的
針灸銅人和真的人體一般大小,在銅人的全身表面刻有幾百個穴名和穴位以及經絡,銅人是空心的,胸腹腔內面還有可以拆下和移動的五臟六腑。
青銅具有很好的鑄造流動性,因而能鑄造出空心薄壁的教學用銅人,
針灸銅人的設計、鑄坯的製作和澆鑄的工藝表明,我國當時對銅這種金屬材料的加工已達到較高水平
佛法入藏
香巴拉有6個王朝共25位國王,第12位國王庫里卡統治時期(大約在公元960年左右),有兩位瑜伽學者在香巴拉求得
時輪密法且帶回了印度,又於公元1026年再度傳入
西藏,此為佛法第二次傳入西藏的一部分。
范仲淹與張綸
天聖四年(1026年),
范仲淹因喪母離任回原籍,臨走時仍留書
張綸,建設續修海堤,恢復海堤之利。
張綸和胡令儀再次陳疏朝廷,獲仁宗批准。天聖五年秋,
宋仁宗任命
張綸兼任泰州知府,督率兵夫重新興築,次年春將海堤建成。海堤北起廟灣場,南至拼茶場,底寬9.2米,頂寬3.1米,高4.6米,延綿79公里,海堤南北相連,猶如一條巨龍屹立在
黃海之濱。堤成一月後,即有1600多戶農民和鹽民恢復生產,3000餘戶逃亡的農民返回家園。從北宋天元七年(1029年)至
宣和元年(1119年)的91年中,
東台境內再無海潮倒灌之災,農事、鹽課兩得其利,鹽業生產得到新的發展,堤西也漸漸成為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里下河水鄉。當地士紳、百姓為紀念
范仲淹、胡令儀、
張綸的修堤功績,先後在
西溪修建了“三賢祠”和塑像,歲時憑弔,以示後人。然而,當地百姓最為感念的還是首倡修堤的
范仲淹,於是將海堤命名為
范公堤,以彰他勤政愛民的功德。明末清初布衣詩人
吳嘉紀《范公堤》詩:
茫茫潮汐中,礬所沙堤起。
智高敵洪濤,胼胝生赤子。
海水有時枯,公恩何日已。
靈池改名
宋朝天聖四年(公元1026年)把靈池縣改名為
靈泉縣,永興出產的枇杷還名之靈泉枇杷。
福慧禪寺
始建於北
宋仁宗天聖四年( 1026年),五進院落,紅牆碧瓦,巍峨莊嚴。寺內有天王殿,觀音殿、
羅漢堂、藏經樓等,整個建築風格獨特,渾成一體。尤其是大雄寶殿,巍峨壯觀,氣勢非凡。福慧禪寺自建寺一直佛事興旺,香火不斷。有江北第一古剎之稱。
楊大雅
本名侃,避真宗舊名改,字子正。錢塘人。仁宗天聖四年(1026年),升集賢殿修撰,會朝廷欲矯士大夫文章雕飾之弊,與
陳從易並為知制誥,因二人皆以好古文而知名。
日商冒充遣宋使
1026年,宋明州守臣報告朝廷,
日本太宰府遣人貢方物,但是使者並沒有持日本國書。於是,宋朝廷命令明州守臣打發了
日本使者,沒有允許他入京。當時經常發生日商假冒
日本朝廷的名義入宋朝貢,以方便貿易,可能當時這個沒有日本天皇國書的所謂的使者就是這類日商,所以宋朝廷沒有接見他。
1026 年(太平六年,天聖四年)
2 月21日 遼廷以迷離己為同知樞密院、黃翩為兵馬都部署,達骨只副之,赫石為都監,
引軍築城於混同江、疎木河(即速末水,今北流松花江)之間。黃翩領兵入女真界活動,俘獲人、馬、牛、豕不可勝計,得降戶 270 戶。
八月 阻卜諸部皆叛遼。遼軍討伐,連戰連敗。
國外大事記
康拉德二世加冕
北歐戰爭
阿姆斯特丹
中世紀初僅是個漁村,1026年建市。12至15世紀因開展東方貿易而成為重要的港口。
史料記載
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天聖四年(遼太平六年)
春,正月,癸未,遼使蕭迪里等入見。遼又遣人持酒果與迪里等。帝問宰相
王曾曰:“送酒果者三十餘人,已至
莫州,聽其來否?”曾曰:“宜止其來,而以
舟兵代之,轉酒果付迪里可也。”帝曰:“善!”
知益州薛田言:“兩川犯罪人配隸它州,雖老疾得釋者,悉留不遣;自今請無拘停。”帝曰:“遠民無知犯法,而終身不得還鄉里,豈朕意乎!察其情有可矜者,聽遣還。”
庚辰,遼主如鴛鴦濼。
二月,己酉,遼以同知樞密院黃翩為兵馬都部署,引軍城混同江、疏木河之間。黃龍府請建堡障三,烽台十,遼主命俟農隙築之。
東京留守耶律巴格奏黃翩領兵入女真界徇地,俘獲不可勝計,得降者二百七十戶。遼主獎諭之。
庚戌,玉清昭應宮使王曾請下三館校《道藏》,從之。帝因曰:“道書多言飛鍊金石,豈若老氏五千言之約哉!”
壬戌,遣官祀九宮貴神。帝謂輔臣曰:“祀日適與真宗大忌同,其施樂邪?”
王曾曰:“但設而不作耳。”又問古今樂之異同。曾曰:“古樂用於天地、宗廟、
社稷、山川、鬼神,而聽者莫不和悅。今樂則不然,徒娛人耳目而盪人心志,自昔人君
流連荒亡者,莫不由此。”帝曰:“朕於聲技未嘗留意,內外宴遊,皆勉強爾。”
己巳,遼以南京水,遣使賑之。
庚午,命:“党項別部塌西,設契丹節度使治之。”
三月,庚寅,遼以
大同軍節度使張儉入為南院樞密使、左丞相兼政事令。遼主方眷倚儉,參知政事吳淑達與儉
不相能,遼主怒,出叔達為
康州刺史。
御史台自
薛奎後,中丞闕人不補,侍御史知雜事
韓億獨掌台務者逾年。壬午,始命權知開封府汝陰王臻權御史中丞。臻建言:“三司、開封府諸曹參軍及赤縣丞、尉,率用
貴游子弟,驕惰不任事,請易以孤寒登第、更仕宦書考無過者為之。”又言:“京百司吏人入官,請如《長定格》,歸司三年。”並從之。
夏,四月,安德節度推官
李佑,唐莊宗曾孫也,上書求便官以灑掃陵廟,因改授西京留守推官。帝謂輔臣曰:“唐莊宗百戰有天下,嬖用伶官以及禍,可嘆也!”
王曾曰:“陛下日聽政事,又以前代治亂為
龜鑑,天下之福也。”
知寧州、職方員外郎楊及,嘗因乾元節獻繡佛。帝謂輔臣曰:“及,佞人也。民安政舉,乃守臣之職,焉用為此?”辛亥,令邸吏還之。
丙寅,遼主如永安山。
五月,己卯,詔禮部貢舉。
判刑部
燕肅上奏曰:“唐大理卿胡演進月囚帳,太宗詔,凡決死刑,京師五覆奏,諸州三覆奏,全活甚眾。貞觀四年,斷死罪二十九,開元二十五年,才五十八。今天下生齒未加於唐,而天聖三年,斷大辟二千四百三十六,視唐幾至百倍。京師大辟雖一覆奏,而州郡之獄有疑及情可憫者,至上請而法寺多
舉駁,官吏得不應奏之罪,故皆增飾事狀,移情就法,失朝廷欽恤之意。望準唐故事,天下死罪皆得一覆奏。”下其章中書,王曾謂:“天下皆一覆奏,則死囚充滿狴犴,久不得決;請獄疑
若情可矜者聽上請。”壬午,詔曰:“朕念生齒之繁,抵冒者眾;法有高下,情有重輕,而有司巧避微文,一切致之重辟,豈稱朕好生之志哉!其令天下死罪情理可矜及刑名疑慮者,
具案以聞,有司毋得
舉駁。”
戊子,錄囚。
辛卯,遼以東京統軍使蕭慥古為契丹行宮都部署。
閏月,戊申,減江、淮歲漕米五十萬石,除
舒州、太湖等九茶場民
逋錢十三萬緡。
辛亥,復陝西永豐渠以通解鹽。
甲子,詔輔臣於崇政殿西廡觀侍讀學士
宋綬等講《唐書》。
帝曰:“朕覽舊史,每見功臣罕能保始終者,若
裴寂、
劉文靜,俱佐命元功,不免誅辱。”王曾對曰:“寂等之禍,良由功成而不知退也。”綬兼句當三班院,因請解所兼,專事勸講。太后命擇
前代文字可資孝養、補政治者以備帝覽。遂錄進唐謝偃《惟皇誡德賦》,又錄《孝經》、《論語》要言及唐太宗所撰《帝范》二卷、明皇朝臣寮所獻《聖典》三卷、《君臣政理論》二卷上之。
六月,丁亥,建、劍、邵武等州、軍大水,賑之。
庚寅,大雨
震電,京師平地水數尺。辛卯,避正殿,減常膳。
癸巳,以西上合門使
曹儀、洛苑副使、內侍押班江德明提舉修葺在京營房庫務,內殿崇班麥守忠相度疏導積水。水之作也,宰執方晨朝,未入,俄有旨放朝。王曾亟附中使奏曰:“天變甚異,乃臣等燮理無狀,豈可退安私室,恬然自處!”亟請入見,陳所以備御之道。同列有先歸者,聞之皆愧服。時又傳言汴口決,水且大至,都人恐,皆欲東奔。帝以問曾,曾曰:“河決奏未至,民間訛言不足慮。”已而果然。
初,汴水大漲,眾洶洶憂京城,乃用樞密院奏,敕八作司決陳留堤及城西賈陂岡地,泄之於護
龍河。水既落,命開封府界提點張君平調卒復治其堤防。秋,七月,丙午,賜役卒緡錢。
詔:“官物漂失,主典免償;流徙者所在撫存之。”
戊申,御長春殿,復常膳。
乙丑,罷永興軍,秦、坊等州新醋務。
辛未,詔:“兩川所造錦綺、鹿胎
透背欹正等,歲減上供之半,其大小綾及花紗,仍令改織絹以供邊費。”先是上封者以此為言,帝謂輔臣曰:“朕意正欲如此,宜亟行之。”
王曾等曰:“錦綺纂組,有害無益。臣約一錦之費,可為絹數匹。陛下崇儉節費以惠遠人,臣等敢不奉詔!”
帝謂輔臣曰:“比以天暑罷講讀,適已召
孫奭等說書,卿等公事退,可暫至經筵。”王曾曰:“陛下留意經術,雖炎暑不輟,有以見聖學之高明也。”
壬申,詔諸路轉運使舉所部官通經術者。
八月,丁亥,築泰州扞海堰。先是堰久廢不治,歲患海濤冒民田,監西溪鹽稅
范仲淹言於發運副使
張綸,請修復之。綸奏以仲淹知
興化縣,總其役。議者謂濤患息則積潦必為災,綸曰:“濤之患十九而潦之災十一,獲多亡少,豈不可乎?”役既興,會大雨雪,驚濤洶洶且至,役夫散走,旋濘而死者百餘人,眾訁雚言堰不可復,詔遣中使按視,將罷之。又詔淮南轉運使胡令儀同仲淹度其可否,令儀力主仲淹議。仲淹尋以憂去,猶為書抵綸,言復堰之利。綸表三請,願身自總役。乃命綸兼權知泰州,築堰自小海寨東南至耿莊,凡一百八十里,而於運河置閘,納潮水以
通漕。逾年,堰成,
流逋歸者二千六百餘戶。民為綸立生詞。令儀及綸各遷官。
遼蕭惠之討甘肅回鶻也,徵兵諸路,獨準布部長特喇後期,立斬以徇。至
甘州,攻圍三日,不克而還。時特喇之子聚兵來襲,準布部有烏拜者,密以告惠,惠未之信。會西準布諸部皆叛,都監尼嚕古。國舅帳太保阿卜魯等將兵三千來救,遇敵於哈屯城西南,為其所敗,尼嚕古、阿卜魯俱死之,士卒潰散。惠倉卒列陣,準布諸部出不意,攻遼營。遼人請乘勢奮擊,惠曰:“我軍疲敝,未可用也。”烏拜請以夜斫諸部之營,惠又不許。及諸部兵退,惠乃設伏以
邀擊之,前鋒始交,諸部散去。遼主遣特里袞耶律洪古、林牙耶律華格將兵討之。洪古,華格之弟也。遼主嘗刺臂血與洪古盟為友,禮遇
尤異,及討準布有功,拜南府宰相,改上京留守。
庚申,詔禮部貢院,諸科通《三經》者薦擢之。
辛未,廢襄、唐二州營田務,以田賦民,每頃輸稅五分。
壬申,命翰林學士夏竦、
蔡齊、知制誥
程琳等重刪定《編敕》。帝問輔臣曰:“或謂先朝詔令不可輕改,信然乎?”
王曾曰:“此憸人惑上之言也。鹹平中,刪太宗朝詔令,十存一二。蓋去其繁密之文以便於民,何為不可!今有司但詳其本末,又須臣等
審究利害,一一奏稟,然後施行。”帝然之。
是月,遼主駐遼河。
冬,十月,甲戌朔,日有食之。
丙子,哈斯罕諸部長朝於遼。未幾,哈斯罕部乞建旗鼓,遼主從之。
辛卯,淮南轉運
司言楚州北神堰、真州江口堰修水閘成。
初,堰度舟,歲多壞,而監真州排岸潯陽
陶鑒、監楚州稅元城
王乙,並謂置水閘堰旁,以時啟閉。及成,漕舟果便,歲省堰卒十餘萬。乃詔發運司,它可為閘處,令規畫以聞。鑒、乙並優遷。
先是
孫奭、
馮元共薦大理寺丞安丘楊安國為國子監直講,於是並召安國父袞州州學講書
光輔入見。帝令說《尚書》,
光輔曰:“堯、舜之事,遠而未易行,臣願講《天逸》一篇。”時年七十餘矣,而論說明暢。帝欲留為學官,
光輔固辭。十一月,乙卯,以
光輔為國子監丞,遣還。
遼
蕭惠為招討使累年,屢遭侵掠,士馬疲睏。十一月,有
小校訴其三罪,遼主命案之,旋降惠為南京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
十二月,丁丑,恤畿內飢。
辛巳,遼主詔北面諸部廉察州縣之官,不治者罷之。又詔:“大小職官,有貪暴殘民者立罷,終身不錄;其不能廉直,雖處重任,亦代之;清勤者,雖卑位,亦當薦拔。”
遼自蕭哈綽、
蕭朴相繼為樞密使,專尚吏才,好自
聽訟,時人轉相效習,風俗日衰。遼主下詔曰:“朕以國家以南、北二院分治契丹、漢人,蓋欲去貪枉,除煩擾也。若貴賤異等,則怨必生。夫小民犯罪,必不能動有司以達於朝,惟內族、貴戚,各恃恩行賄以圖苟免,如是則法廢矣。自今貴戚以事被告,不以事之大小,並令所在官吏案問,具申北、南院覆問,得實以聞;其不按輒申及受請託為奏言者,以本犯人罪罪之。”
丁亥,帝白太后,欲元日先上太后壽乃受朝,太后不可。王曾奏曰:“陛下以孝奉母儀,太后以謙全國體,請如太后令。”因再拜稱賀。帝固欲先上太后壽,既退,出墨詔付中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