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歷史,早期發展,微處理器之爭,沒落與掙扎,重新崛起,公司治理,董事會,管理團隊,供應鏈管理,財政情況,財年報告,股市,股權架構,投資併購,公司業務,客戶端,遊戲,數據中心,嵌入式,科研專利,社會活動,AMD基金會,AMD大學計畫,AMD高性能計算基金,企業文化,榮譽記錄,企業排名,獎項榮譽,企業事件,英特爾與AMD司法爭端,真假雙核口水戰,HD6900手工門,虛假宣傳,
公司歷史
早期發展
初創階段
20世紀50年代,
仙童半導體公司因研發預算遭大幅縮減等因素,大量人才出走並創辦半導體公司。1969年,以原擔任銷售管理崗位的
傑里·桑德斯為領導的8名仙童員工,成立Advanced Micro Devices,即AMD。在成立伊始,所有員工都只能在聯合創始人John Carey的起居室中辦公。因公司不被看好,僅募集7.5萬的風險投資資金,以合計1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註冊公司。公司成立不久後,AMD遷往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克拉拉,租用一家地毯店鋪後面的兩個房間作為辦公地點。
1969年9月,AMD籌得生產所需資金,遷往加州森尼韋爾的901 Thompson Place。為打開客戶市場,初期的AMD並不參與對新積體電路的產品開發,而是為其他公司重新設計產品,提高產品的效率和速度,以“第二供應商”的方向為市場提供產品。由於其微晶片設計符合美國軍用質量標準,產品可靠性強,在當時的計算機行業占有極大的市場優勢。
1969年11月,AMD生產出首個晶片“AM9300”,這也是一款4位MSI移位暫存器。1970年5月,AMD已擁有53名員工和18種產品,但還未進行正式銷售。同年,AMD推出首個自行開發產品“AM2501”,開始接受訂單。1972年9月,AMD上市;11月,開始在新落成的902 Thompson Place廠房中進行晶圓生產。1973年1月,AMD首個海外生產基地在馬來西亞檳榔嶼設立。到了1974年,AMD已成為一家擁有1500名員工、生產200多種不同產品的大型企業,其多數產品由AMD自行開發,年銷售額最高達到2650萬美元。
進軍微處理器市場與“第二來源”
1975年,AMD發布CPU產品Am9080和積體電路系列Am2900,其中Am9080是
Intel 8008的仿造品,AMD由此產品進入
微處理器市場。在AMD和英特爾於1976年簽署交叉許可協定後,Am9080最終更名為8080A,並且AMD可以在自有微處理器、外圍設備等產品使用英特爾的
微代碼。通過這段合作,雙方快速占領剛剛起步的微處理市場,AMD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
1977年,西門子公司與AMD共同創建Advanced Micro Computers(AMC)公司。1978年,在菲律賓馬尼拉設立組裝生產基地。同年,銷售額突破1億美元里程碑。1978年至1979年,在德克薩斯州奧斯丁動工生產基地並開始投產,1979年赴紐約股票交易所上市。
1978年,英特爾推出首款16bit微處理器
8086。1982年,
IBM開始從大型機系統轉向個人計算機(PC)後,決定將英特爾的8086作為PC外包處理器部件,但要求AMD作為“第二來源”,以保證為IBM的PC/AT提供持續供應。由此緣故,英特爾和AMD在1982年2月簽署合作協定,由AMD生產8086、
8088、80186和80188處理器。同時,英特爾與AMD延長1976年的交叉許可協定。為英特爾生產微處理器這一過程,讓AMD積攢了大量的製造經驗。
1985年,半導體產業受經濟影響低迷,並且日本半導體廠商大力傾銷
DRAM,迅速占領市場,對擁有DRAM生產線的AMD和英特爾造成巨大打擊。1986年10月,AMD首次宣布裁員計畫,堅持發展存儲器晶片開發,推出多個自研處理器和CMOS工藝產品。
微處理器之爭
與英特爾的訴訟
20世紀80年代後期,AMD開始加強自主研發,加強對專利資質的申請,同時擴建原有的廠房、生產基地,對公司內部進行改組,不過在x86處理器市場上還是主要作為“第二來源”。90年代後,AMD開始自研x86處理器,與英特爾展開x86處理器競爭。
1984年,英特爾為鞏固市場優勢,內部決定不再與AMD提供產品信息,並最終拒絕向AMD提供80386處理器的技術細節。1987年,AMD向法院提出仲裁訴訟,雙方就專利交叉協定糾紛持續數年,最終以1994年由AMD獲得支持,獲得英特爾x386及x486微碼的使用權告終。在不確定智慧財產權的情況下,AMD重新開發英特爾已發布的x386及x486處理器,於1990年推出Am386處理器,於1993年推出了Am486處理器。由於相較英特爾的同期產品性能更具優勢,受到了一定市場青睞。
與英特爾的競爭
1996年3月,AMD推出首款自研開發的處理器“5K86”,後更名為“K5”。該晶片旨在與
奔騰和Cyrix 6x86競爭,但由於設計和製造等問題,使CPU無法滿足頻率和性能目標,而且上市時間較晚,導致銷售不佳。同年,收購晶片設計公司NexGen,將該團隊整合至新處理器的研發團隊。
1997年2月,推出K6處理器。該處理器做出多個技術更新,因較英特爾同期產品“
奔騰II”性能相當但價格便宜,在市場上取得了一定反響。在此後幾年,AMD相繼推出疊代產品K6-2、K6-3,以產品廉價和高性價比搶占了極大市場份額,打破了英特爾在處理器市場的壟斷局面,同時進入筆記本市場對英特爾進行挑戰。
1999年6月,推出第一代
速龍(Athlon)處理器。2000年6月,推出面向高端市場的
雷鳥(Thoroughbred)核心Athlon處理器,以及面向低端市場的
毒龍(Duron)處理器,旨在對標英特爾的高端品牌奔騰、低端品牌
賽揚,進行高低端處理器市場的全面競爭。隨著Athlon處理器的成功,與微軟進行全方面合作,從2001年10月開始推出
Athlon XP系列處理器。
黃金髮展期
2002年4月25日,創始人傑里·桑德斯卸任執行長,海克特·
魯毅智(Hector Ruiz)就任。同年12月,AMD與IBM簽署雙方合作開發晶片製造技術協定,AMD提供資金支持,IBM負責AMD大部分的晶片代工業務,以期解決AMD在晶片製造上的軟肋。
2003年,AMD推出業界首款兼容32位x86架構的速龍64處理器,並在此後兩年推出4款不同核心的速龍64處理器。該處理器的誕生對桌面處理器領域具有劃時代意義,使桌面處理器正式從32位時代進入64位時代。AMD也由此打破以往的不利局面,作為“領先者”追上英特爾。同年推出的
皓龍(Opteron)伺服器處理器,為AMD打開了部分伺服器市場份額。2005年,針對英特爾發布的雙核CPU提出“真假雙核論”,引發極大輿論反映。AMD微處理器市場份額持續上升,從2004年的16.6%提升至2005年的21.4%,而英特爾則從82.2%下降至76.9%,AMD由此成為英特爾的強勁對手。
隨著業務走向高速發展,魯毅智開始對中國市場加大投入。2004年,AMD大中華區總部在北京成立,統轄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地區的所有業務,
郭可尊出任總裁及總經理。2005年3月,AMD CPU封裝測試廠在蘇州工業園正式開業,與AMD在1993年設立的快閃記憶體測試封裝廠毗鄰而立;2005年6月,AMD廣西64位軟體開發中心在南寧市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揭牌。
沒落與掙扎
走向沒落
2006年開始,AMD面臨
美國次貸危機、英特爾策略轉變、整體市場需求下滑等外部威脅,而內部管理不善、糟糕的財務預測等緣故,促使AMD開始逐漸走向沒落。
2006年,英特爾推出
酷睿(Core)2系列處理器,以高性能追平Athlon處理器對
奔騰4系列處理器的優勢。年底,英特爾推出四核心處理器,讓AMD再次處於市場劣勢。這一時期,AMD宣布收購顯示卡製造商
ATI,交易價值總計約54億美元,占AMD當時市值的50%。雖然該收購讓AMD成為了第一家同時擁有高性能CPU和GPU的廠商,但也引發了一定階段的財務問題。
2007年9月,AMD推出首款原生4核的第三代Opteron處理器。11月,推出全新系列
羿龍(Phenom)處理器以應對英特爾新產品帶來的挑戰。但羿龍發布後即出現硬體錯誤故障,雖然AMD隨後推出補丁以修補錯誤,以新步進處理器來解決這一問題,但依舊影響了羿龍的銷售和聲譽。
2008年7月,AMD季度虧損達11.89億美元,魯毅智離職,
迪克·梅耶(Dirk Meyer)接任執行長。10月,為削減成本,宣布分拆其製造業務,與阿聯阿布達比政府旗下的ATIC公司聯合成立晶圓代工公司
格羅方德(Global Foundries),AMD由此轉型為無晶圓廠的半導體設計公司。年底,因虧損嚴重,宣布裁減1100個工作崗位。
專注原有市場
迪克·梅耶在任期間,AMD致力於專注PC市場和超輕薄筆記本市場,牽頭進行將CPU與GPU合二為一的
APU開發推進,拒絕進軍上網本、平板電腦市場。這一方針促使AMD在2009年1月,以4600萬美元的價格向
高通售出AMD的移動設備資產,後者則以此技術進行GPU技術的開發,推出
驍龍600系列處理器。
2009年1月,AMD推出超輕薄筆記本平台Yukon,以此對標英特爾“
凌動”平台,發展超輕薄筆記本市場。5月,完成業務重組,以期為技術研發、銷售和行銷團隊確定新的運營方向。在產品和技術方面,發布ATI Radeon HD5800和HD5700系列顯示卡、AMD
視覺(VISION)技術、6核皓龍處理器等。雖然在同年第四季度迎來三年首次盈利,但利潤的大部分來源於11月英特爾就反壟斷糾紛和解支付的費用。
內部動盪
2011年年初,AMD高層經歷頻繁變動。2010年年底,AMD大中華區總裁郭可尊離職;2011年1月,執行長迪克·梅耶離職;2月,營運長
羅伯特·里維特(Robert Rivet)離職。由於人員動盪等緣故,促使業內流傳AMD可能被收購的訊息。8月,羅里·里德(Rory Read,也有譯為
羅瑞德)出任AMD執行長。11月,宣布重組計畫,裁減全球10%員工(約1400人)。在原有產品線方面,正式推出APU和
推土機(Bulldozer)微架構等產品,然而因表現不佳,致使CPU、GPU市場份額不斷下滑。
重組與轉型
羅里·里德在任期間,發布了重組、加速和全面轉型的三步走戰略。AMD除了推進重組與裁員計畫以降低成本,開始投身遊戲、數據中心、嵌入式等多元化業務領域,並進行兩次重大人事任命,分別為
蘇姿豐(2012年1月加入)和
吉姆·凱勒(Jim Keller,前任首席架構師,2012年8月回歸),為AMD後來的復興起到關鍵作用。2012年以來,AMD將運營成本削減近30%,將現金維持在10億美元,最佳化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以避免大規模債務還款。
2012年,AMD推出推土機的改良版本
打樁機(Piledriver)架構。因架構及衍生晶片產品價格低廉,
索尼與
微軟為開發新世代遊戲機與AMD建立合作,為
PS4和
Xbox One進行半定製處理器的開發。在此期間,由吉姆·凱勒領導的團隊開始著手研發
Zen微架構。2013年,雖然仍有所虧損,但由於PS4及Xbox One發行後受市場追捧,作為供應商的AMD在營收上有所提升,並且開始加強與遊戲廠商的合作,推出
Mantle API等遊戲技術。
2014年6月,AMD宣布進行長期戰略轉型舉措,調整內部組織架構。10月,羅里·里德離職,蘇姿豐接任執行長。
重新崛起
基於Zen架構的產品布局
蘇姿豐就任後提出三大戰略:創造偉大的產品、加深客戶信任和簡化公司,AMD開始將高性能計算和圖形技術專注於遊戲、數據中心和沉浸式平台這三大增長市場。
2015年6月,AMD公布Zen架構、“K12”ARM核心等工程技術的進展。2016年6月,正式展示Zen微架構處理器。在推出處理器新架構的期間,發布Radeon R9 Fury系列顯示卡,為
Xbox One S提供美洲豹(
AMD Jaguar)晶片和鐳龍(
Radeon)晶片。
2017年3月,以Zen架構為核心的
銳龍(Ryzen)系列處理器正式發行,迅速搶占CPU市場份額,AMD的第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長18%。6月推出的霄龍(EPYC)伺服器處理器,獲得了微軟、
百度、
騰訊等數據中心客戶,開拓了數據中心市場。AMD的CPU市場份額從8%提升至22%,與2016年4.97億美元的淨虧損相比,淨收入達4300萬美元,連續5年虧損的AMD開始扭虧為盈。
2018年至2020年,AMD在CPU和GPU市場雙線作戰,發布銳龍APU、銳龍2、銳龍3、RX 5700XT、鐳龍(Radeon)VII等CPU和GPU產品。Zen架構的持續疊代和性能進步顯著,在紙面參數上超越英特爾十代酷睿處理器,動搖了英特爾在CPU市場的長期霸權;通過以先進制程工藝推出的顯示卡產品,在2019年的GPU市場實現近10%的份額上漲,與
NVIDIA展開競爭。
人工智慧布局
2021年開始,AMD發布多款CPU和GPU,以擴展其在高性能計算機群(
HPC)領域的能力。2022年,完成對賽靈思(
Xilinx)的收購,以期通過賽靈思的FPGA(
現場可程式門陣列)技術實現CPU、GPU和FPGA解決方案的另一個領域。隨著產品布局推進,開始加速部署人工智慧領域,包括
PyTorch2.0框架的更新,使之在AMD 霄龍(EPYC) CPU上實現神經網路推理,推出AI晶片Instinct MI300系列產品、台式機AI處理器、
Spartan UltraScale+ FPGA 系列等人工智慧產品。
公司治理
董事會
AMD 董事會由9名董事以及4個委員會(審計和財務委員會、薪酬和領導資源委員會、創新科技委員會、提名和公司治理委員會)組成,負責審查和監督公司戰略和執行。
姓名 | 委員會身份 |
---|
| |
| 首席獨立董事,提名和公司治理委員會主席,創新科技委員會成員 |
| |
邁克·格雷瓜爾(Mike P. Gregoire) | |
約瑟夫·霍爾德(Joseph A. Householder) | |
| |
| |
| |
伊莉莎白·范德斯利(Elizabeth (Beth) Vanderslice) | |
(以上資料參考)
管理團隊
根據AMD2023年年度財報信息,AMD的業務部門分為數據中心事業部、客戶端事業部、遊戲事業部、嵌入式事業部,其他還含括Radeon 技術事業部、人力資源部、投資者關係、法律和質量等部門。針對全球化市場需求,設定大中華區、加拿大、印度、新加坡等大區部門統轄相應區域的業務。
姓名 | 職位 |
---|
蘇姿豐 | |
維克多·彭(Victor Peng) | |
戴倫·格拉斯比(Darren Grasby) | 負責戰略合作夥伴的執行副總裁兼 EMEA 大區總裁 |
菲爾·圭多(Phil Guido) | |
| |
| |
馬克·佩珀馬斯特(Mark Papermaster) | |
布萊恩·阿米克(Brian Amick) | |
馬丁·阿什頓(Martin Ashton) | |
瓦姆西·博帕納(Vamsi Boppana) | |
露絲·科特(Ruth Cotter) | |
馬克·富塞利耶(Mark Fuselier) | |
羅伯特·伽馬(Robert Gama) | |
艾娃·哈恩(Ava Hahn) | |
馬修·海因(Mathew Hein) | |
傑克·黃(Jack Huynh) | |
凱文·凱什瓦里(Keivan Keshvari) | |
丹·麥克納馬拉(Dan McNamara) | |
薩利爾·拉傑(Salil Raje) | AMD 高級副總裁,自適應與嵌入式計算事業部總經理 |
| |
簡·羅尼(Jane Roney) | |
| |
納扎爾·扎伊迪(Nazar Zaidi) | |
安德烈·茲德拉夫科夫(Andrej Zdravkovic) | AMD 高級副總裁及首席軟體官,負責 GPU 技術與工程 (G&E) 軟體業務 |
(以上資料參考)
供應鏈管理
作為早期發展的半導體公司,AMD原採用IDM模式,即獨自完成晶片設計、生產和封裝測試,在德國等地擁有其晶圓製造工廠。2008年10月,為削減成本與英特爾競爭,AMD分拆其製造業務,將晶片製造業務注入合資公司
格羅方德(Global Foundries,也被稱為“格芯”),AMD自此轉變為一家無晶圓廠半導體公司,由代工廠供應商負責其製造業務。除格羅方德外,
台積電、
三星亦參與AMD的代工業務,此外
通富微電、芯原股份等企業亦是AMD的產業鏈供應商之一。
財政情況
財年報告
根據福布斯在2011年發表的文章統計,至2000年中期,AMD曾連續十多個季度虧損,2007年4月已累計虧損2.03億美元;2008年,虧損達31億美元。雖然在2009年和2010年分別實現了3.04億美元和4.71億美元的淨利潤,但總體依舊虧損。
年份 | | | |
---|
| | | | | |
2011 | | | | | | | |
---|
2012 | | | | | | | |
---|
2013 | | | | | | | |
---|
2014 | | | | | | | |
---|
2015 | | | | | | | |
---|
2016 | | | | | | | |
---|
2017 | | | | | | | |
---|
2018 | | | | | | | |
---|
2019 | | | | | | | |
---|
2020 | | | | | | | |
---|
2021 | | | | | | | |
---|
2022 | | | | | | | |
---|
2023 | | | | | | | |
---|
(以上資料參考)
股市
1972年9月27日,AMD以每股15.50美元(或0.57美元,股票有效期內拆分調整為27:1)的價格在美國
場外交易市場發行了620000股普通股(500000股由公司發行,120000股由股東出售),首次公開發行共籌集了750萬美元。1979年10月15日,AMD赴
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2015年1月2日,轉至
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
2015年,AMD的股價保持在約每股2~3美元,後隨著市場需求拉動與Zen架構的公布發行,在2017年7月27日的股市交易中大幅上漲,最高觸及15.65美元,創下自2007年7月25日以來的最高水平。2019年上漲近150%,在2020年1月2日收盤價為49.10美元,創下2000年以來的歷史收盤新高。2022年7月29日,市值達1531億美元,超越英特爾同期的1485億美元市值。2024年3月2日,收盤價達192.53美元,市值首次突破3000億美元。
股權架構
股東名稱 | 持股數(萬股) | 占比 |
---|
| | |
| | |
| | |
| | |
| | |
| | |
約瑟夫·霍爾德(Joseph A. Householder) | | |
| | |
伊莉莎白·范德斯利(Elizabeth W. Vanderslice) | | |
| | |
| | |
| | |
| | |
| | |
邁克·格雷瓜爾(Mike P. Gregoire) | | |
| | |
(以上資料參考)
投資併購
1996年,AMD收購晶片設計公司NexGen,將其開發的Nx686引入同期正在開發的K6,由此獲得了當時的市場成功。隨著名聲漸顯,2006年7月宣布以56億美元收購顯示晶片生產商
ATI,但也因此引發了一段時間的財務問題。2012年,以3.34億美元收購微伺服器廠商SeaMicro,以期助力AMD的伺服器架構設計,開拓伺服器市場。2016年,收購軟體公司HiAlgo,以期改進PC遊戲技術。2022年,收購賽靈思(
Xilinx)和Pensando,以期實現產品技術的互補和市場拓展。2023年,收購AI軟體公司Nod.ai和Mipsology,以拓展AI軟體方面的技術與市場。
AMD名下的風險投資機構AMD Ventures主要對技術領域的初創公司展開投資,參與投資的公司包括:安卓軟體公司藍疊(BlueStacks)、乙太網晶片研發商Ethernovia、AI軟體開發商Moreh、AI模型平台Hugging Face等。
公司業務
AMD的產品套用需求涵蓋人工智慧、醫療、航空航天、超連線、汽車、遊戲等行業領域,面向客戶端、遊戲、數據中心、嵌入式四個主要市場進行設計和製造產品。
客戶端
針對個人、創作者和企業等用戶對個人電腦需求,AMD主要推出微處理器、用於集成微處理器和顯示卡的加速處理器,以及用於台式機和筆記本式個人計算機的晶片組。
系列名稱 | 簡介 |
---|
| 面向個人用戶的台式、筆記本電腦推出的處理器系列,適用於遊戲、辦公、流媒體播放等方面的處理,主要產品包括銳龍5000系列、銳龍7000系列、銳龍8000系列等。 |
| 面向個人辦公市場推出的台式、筆記本電腦處理器系列,旨在提供流暢快速的日常生產、上網和多任務處理體驗,主要產品包括速龍3000系列、速龍7000系列。 |
| 面向專業工作站的處理器品牌,旨在提供設計、構建、加速方面的助力,主要產品包括Ryzen Threadripper 7000系列、Ryzen Threadripper PRO 5000系列、Ryzen Threadripper PRO 7000系列等。 |
| 面向移動工作站的銳龍處理器,旨在實現出色計算體驗的同時儘可能降低能耗。 |
| 面向專業人士、創意人士和特效師推出的專業顯示卡,產品包括W7900、W7800、W7700等。 |
(以上資料參考)
遊戲
基於遊戲行業對遊戲性能、技術等方面的需求,AMD為個人電腦(PC)、遊戲主機和雲遊戲服務提供獨立
GPU、半定製
SoC產品和開發服務。
系列名稱 | 簡介 |
---|
| AMD 超威卓越平台設計框架是AMD與合作夥伴協作開發,旨在提供卓越遊戲體驗的遊戲筆記本/台式機,配置AMD Radeon RX 顯示卡、AMD 銳龍處理器、AMD 智慧型技術等AMD遊戲技術。推出該平台的遊戲本品牌包括 華碩玩家國度(ASUS ROG)、 聯想拯救者(Lenovo Legion)、 惠普暗影精靈(HP Omen)和 外星人(Alienware)等。 |
| 銳龍 Z1系列是面向掌上遊戲機推出的處理器,推出產品含銳龍Z1處理器、銳龍Z1 Extreme 處理器,市面搭配該處理器的遊戲機有 ROG Ally、Lenovo Legion Go。 |
| 採用AMD RDNA 3 架構,面向PC遊戲推出的遊戲顯示卡系列,產品包括RX 7900 XTX、RX 7800 XT、RX 7600等。 |
(以上資料參考)
數據中心
基於數據中心對計算性能的需求,AMD提供的方案組合包括:伺服器中央處理器(
CPU)、數據處理器(
DPU)、圖形加速器(GPU)、現場可程式門陣列(
FPGA) 和自適應系統級晶片(SoC) 產品。
系列名稱 | 簡介 |
---|
| 面向雲計算、企業和高性能計算工作負載提供的處理器品牌,旨在提供高性能、節能、安全的服務,主要產品包括EPYC 7002系列、EPYC 7003系列、第四代AMD EPYC(8004、9004等系列)等。 |
| 為任意規模的數據中心提供計算性能、大記憶體密度、高頻寬記憶體以及對專用數據格式的支持,產品包括MI200 系列等。 |
(以上資料參考)
嵌入式
基於醫療保健、汽車、工業、存儲和網路在內的各種市場對智慧型嵌入式設備的需求,AMD主要提供
嵌入式微處理器、FPGA、自適應系統級晶片(SoC) 產品和ACAP產品。
系列名稱 | 簡介 |
---|
| 為可擴展的 x86 CPU 產品,旨在帶來出色的計算性能和集成,產品包括銳龍嵌入式 7000 系列、銳龍嵌入式 5000 系列、銳龍嵌入式 V3000 系列等。 |
| 為可擴展的 x86 CPU 產品,旨在為使用環境提供功耗最佳化設計、高性能和企業級可靠性,產品包括EPYC(霄龍)嵌入式 9000 系列、EPYC(霄龍)嵌入式 7000 系列、EPYC(霄龍)嵌入式 3000 系列等。 |
(以上資料參考)
科研專利
AMD早期投入專利研發,在1999年-2001年的註冊專利數量超越英特爾。在研發經費投入方面,在2011年達3.75億美元,但因企業低迷而下減,至2015年還不到2.4億美元。隨著公司重新盈利且收入額逐漸增加,AMD開始增加研發投入,2018年投入14.3億美元,2019年投入15.5億美元,2020年投入19.9億美元,2021年投入28.5億美元,2022年投入50億美元。根據智慧芽2021數據,其專利申請量已超過2萬件,專利布局重心主要聚焦在數據高速快取、源極漏極、電路板等相關的技術領域。
根據AMD官方網站公示,AMD研究方向主要圍繞
高性能計算(HPC)、存儲器技術、機器智慧型、低功率等領域,其研究的中心支柱是通過
技術轉移(Tech Transfer)在不同領域實現某些研究想法或機制。例如,通過參與美國能源部的Exascale研究項目,AMD以其在HPC領域的經驗,為El Capitan改進其現有的CPU和GPU設計。
社會活動
AMD基金會
AMD基金會(AMD Foundation)是AMD發起的公益組織,組織成員主要為AMD員工,致力於通過戰略投資、員工參與和賑災活動,支持AMD全球所在社區的基本需求、服務、教育和環保事業。根據2022至2023年度AMD企業責任報告,除了對AMD社區的社會公益活動外,AMD在印度、愛爾蘭、義大利、馬來西亞、新加坡和美國的11個營業場所舉辦了餐食打包活動,為社區賦能,提供食物,對嚴重的緊急事件和災害做出回響;此外,在奧斯汀、馬卡姆、慕尼黑等地展開種植樹木等保護環境活動。
除社區公益活動外,向奧斯丁公園基金會、新加坡陳樹南衛理公會兒童之家、德克薩斯州少數民族工程聯盟、北京遠山教育慈善基金會等非盈利機構捐款。
AMD大學計畫
AMD大學計畫是AMD提出的一項綜合性倡議,旨在支持大學在其教學和科研中採用 AMD 技術,以及開展其他方面的合作。通過與學術機構的合作關係,夠為學生、研究員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來自 AMD 的技術、產品及工具。例如,AMD 和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聯合開發了新教材 Zynq UltraScale+ RFSoC(Software Defined Radio with Zynq™ UltraScale+™ RFSoC),以期為學生講授有關先進數字通信系統理論和架構方面的基礎知識,以及如何通過 AMD Zynq UltraScale+ RFSoC 平台將其投入套用。
AMD高性能計算基金
AMD高性能計算基金於2020年4月15日成立,最初是專注於支持抗擊
COVID-19疫情相關的研究,受助研究項目包括 COVID-19 病毒的進化建模,研究病毒刺突蛋白激活過程,以及COVID-19病毒飛沫在空氣中傳播的大規模流體動力學仿真。2022年,高性能計算基金再捐贈超過7千萬億次算力,將援助對象擴大到 COVID-19 研究領域之外,旨在支持能夠實現公眾利益的科學研究,助力加速解決世界上最棘手的挑戰。
截至2022年底,AMD從2020年以來累計捐贈的總算力近20千萬億次,總計市場價值超過3100萬美元。
企業文化
(以上資料參考)
榮譽記錄
企業排名
(以上資料參考)
獎項榮譽
(以上資料參考)
企業事件
英特爾與AMD司法爭端
AMD與英特爾有著長達20年左右的司法爭端,是美國商界歷時最長且最為激烈的爭端之一。
首次司法爭端起源於雙方在1967年簽署專利交叉授權協定。1987年,英特爾終止部分專利交叉授權協定,AMD開始提出仲裁申請;1990年,英特爾起訴AMD的產品代碼侵犯公司智慧財產權;1991年,AMD起訴英特爾壟斷;雙方就交叉授權協定的爭議一直持續至1995年和解。
2000年,AMD起訴英特爾在歐洲違背反壟斷條款,雙方就壟斷條款的爭議進行持續抗訴,各國監管部門亦開始對英特爾展開調查或罰款。雙方的第二次司法爭端直至2009年11月達成和解協定,英特爾向AMD支付12.5億美元而宣告了解。
真假雙核口水戰
2005年5月,AMD宣稱, 其用於伺服器和台式機的雙核處理器產品為“真雙核”架構,以與英特爾的產品進行區分。在AMD的輿論攻勢下,時任英特爾中國北方區總經理的曾明做出駁斥,引用清華大學主任
汪東升的話語表明立場:“雙核沒有標準或者定義,沒有真偽之分,沒有理由說別人的是假的。”隨著2006年11月,英特爾正式推出了四核處理器,真假雙核之爭的話題逐漸減少。
HD6900手工門
2010年11月,由於AMD HD6900顯示卡延期發售,網路開始出現HD6900延期的傳言:因外接6-pin電源接口的一個角與散熱器有碰觸導致散熱器無法安裝,AMD將幾萬甚至幾十萬6-pin接口人工打磨去角,所以延遲了發布時間。
虛假宣傳
2015年,AMD被消費者指控其
FX-8000/9000處理器宣傳擁有8個CPU核心,但實際上只有4個。後來,買家向AMD發起集體訴訟。2019年,AMD與買家達成和解,根據和解協定向購買了相關處理器的買家賠償121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