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2005~200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對陝西省宜川縣龍王辿遺址第一地點進行了7次發掘,發現30000餘件石製品及一些動物骨骼和多處與人類生活加工相關的遺蹟現象。
遺址特點
龍王辿位於
壺口瀑布北約200處的西崖底,“辿”字系“川”、“緩”二字的合音字,意思是河流在此繼平又緩,船舶容易靠岸,船夫們為了祈禱洪水少泛濫,在此地建一座龍王廟,當地人取名“龍王辿”。龍王辿遺址地表高出黃河河床約34米,海拔高度約483米。2005年,發掘面積共40餘平方米,發現了較為豐富的人類活動的遺蹟現象,其中包括20餘處用火遺蹟。
龍王辿遺址的文化內涵具有典型的華北細石器工業傳統的特徵,其石製品的原料以石英和燧石為主,在製作技術上直接法和間接法並用,具有成熟的間接打制和壓制修整技術。經C14年代測定和系列釋光年代測定,年代為公元前26000~21000年。龍王辿遺址石製品原料的來源應有兩個:近在咫尺的黃河的河灘礫石是龍王辿遺址石製品原料的主要來源。此外,遺址地層的底部為中生代三疊紀基岩,上層為棕紅色砂質泥岩,易風化剝落;下層有灰褐色砂岩露出,質地較密,層理結構較為發達。石製品原料中的砂岩、泥岩等原料,即產自此。
文物遺存
綜述
龍王辿遺址出土遺物主要有30000餘件石製品及一些動物骨骼。石製品中除去精緻的細石核、細石葉、和各類工具外,大量存在的是石塊、斷塊、碎片和碎屑,表明這裡應為一處石器加工生產的場所。細石核有錐形、柱狀、半錐形、楔形等幾種形態;細石器主要以各種類型的刮削器、尖狀器和雕刻器為主。與這些細石器文化遺存共存的還有一些大型的打制石器,包括尖狀器、砍砸器、石錘、石怗、礪石等。還發現了石磨盤和石鏟等遺物。
磨製石鏟
磨製石鏟的發現是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工作的一項重大收穫,長12.7厘米、寬9.2厘米、厚0.8厘米,以頁岩為材料,利用頁岩的層狀節理剝片後琢打成舌形,頂端刃部兩面磨製呈弧形刃。這是國內考古已發現年代最早的磨製石器之一。
石磨盤
石磨盤四周打制而成,磨麵光滑,中間有長期研磨而形成的凹陷,據石磨盤上附著的澱粉粒分析來看,石磨盤可能是加工禾本科、堅果類或者植物根莖類的工具。
蚌飾
蚌飾,一件平面呈長方形,長3.7厘米、寬1.6厘米,頂部有雙孔並列,兩側各刻有2組位置對稱的鋸齒,靠近頂部的2組各由4個鋸齒組成,其下部的2組各由3個鋸齒組成。另一件被切割成扇形,長1.5厘米、寬1.1厘米,周邊光滑平整。蚌飾的發現為了解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歷史文化
相關傳說
很久以前,壺口瀑布岸邊住著一些莊戶人家。一天,一個叫龍辿的男孩到瀑布邊耍,突然看見昔日黃河水變清,滔滔奔騰的滿槽河水停止流動,瀑布的水簾後面出現了一座金碧輝煌的龍宮。龍辿順著龍槽的石岸攀登下去,鑲嵌珠寶的龍門閃耀著道道金光,龍宮裡儘是金銀珠寶。這時,從後宮走出一位頭戴皇冠,身穿龍袍、腰扎玉帶的大官。龍辿仔細想一想,才認出和平時牆上貼的龍王爺畫像一模一樣。龍辿急忙上前叩頭,龍王領他吃了山珍海味。之後,龍王說:“我幫禹神治水,立下了不朽功勳。人們心裡敬我,但卻沒有我的香火之地,請你為我建築一座廟宇,你看如何?”龍辿滿口應諾。龍王給他帶足了金銀珠寶送出龍宮。後來,龍辿考上了狀元,做了大官,便按龍王的吩咐,在壺口西岸的山坡上修了一座富麗堂皇的龍王廟,這裡便繁盛起來。後來為了紀念龍辿,就把這裡起名龍王辿。
研究價值
龍王辿遺址的發掘,對於探索中國細石器工業的起源、中國北方旱地農業的起源,以及黃河中游地區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度,了解黃土高原東南部邊緣地帶細石器文化的譜系,更新世紀末期黃河中游地區人類的生業形態、自然環境變遷以及他們之間的互動演進關係提供了科學、準確的資料,對於深入、系統地研究中國北方旱地農業的起源、黃河中游地區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等重大學術課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保護措施
所獲榮譽
2007年,龍王辿遺址獲得2006~2007年度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獎。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龍王辿遺址位於陝西省延安市宜川縣
壺口鎮龍王辿村北。
交通信息
自駕:自陝西省延安市宜川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龍王辿遺址,路程約44.8千米,用時約5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