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簡介
隨著
食用菌實用技術的普及,生產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年產乾菇7000多噸,年外銷鮮菇5000多噸,產品暢銷世界各地。已形成生產、銷售、加工一條龍服務體系,香菇生產已成為我市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門路。在95(福州)全國食藥用菌產品展示與新技術交流會上獲得《全國食用菌先進縣》的榮譽稱號,“龍寶”牌
香菇在首屆農業博覽會獲銀質獎。截止2009年,
龍泉已建立了2個大型的香菇交易市場,占地面積13000平方米,年交易額達到2億多元。
產品成分
甘露醇、海藻糖和菌糖(mycose)、
葡萄糖、戍聚糖、甲基戊
聚糖等。
營養價值
香菇營養豐富,味美可口,是我國傳統“山珍”之一。明初學者葉子奇在《草木子》中記載有元代處州人食香蕈的趣聞。清代朱彝尊《送李司訓之括州歌》有:“
龍泉碧碗蛛絲斑,
香菇菜筍飯赤槾”之句。人體必需的八種胺基酸,香菇含有7種,可提供一般蔬菜之缺少的維生素D原(麥角甾醇),增強人體抵抗力,有助於小孩骨骼和牙齒生長,防止佝僂病,且有降低膽固醇,抗禦感冒、病毒等作用,民間有香菇蒂輔助治療小兒天花麻疹等效驗,有的國家已經將香菇製成太空人的“太空食品”。
每100克新鮮香菇的熱量是40大卡,可以提供3.4克蛋白質,與其他蔬果類及植物性食物相比,香菇是一種高蛋白、低熱量的食品。
香菇中含有“香菇多糖類”和“核糖核酸類”物質,能“活化T細胞、巨噬細胞和補體系統”、“可以增強人體抑制癌細胞生長的能力”,因此,在
飲食中經常食用,對預防癌症有一定的功效。
香菇中所含的香菇嘌呤還具有降低膽固醇的功效,能對心血管系統提供良好的保護效能。
香菇中含有維生素D前驅物——麥角固醇,可以在日光或紫外線照射下轉變為維生素D,因此食用以人工加熱烘乾的乾香菇,就無法獲得維生素D。因此,將買來的乾香菇放置於日光下曝曬後食用,或者可以在食用乾香菇後適度的曬曬太陽,可促進維生素D的生成。
產品功效
增強人體抗疾病和預防感冒及治療有良好效果。對嬰兒因缺乏維生素D而引起的血磷、血鈣代謝障礙導致的佝僂病有益,可預防人體各種黏膜及皮膚炎症。
史料記載
《宋·楊萬里。蕈子》:“戴穿落葉忽起立,撥開落葉百數十。蠟面黃紫光欲濕,酥莖嬌脆手輕拾。色如鵝掌味如蜜,滑如蓴絲無點澀。傘不如笠釘勝笠,香留齒牙麝莫及。”
《菌譜》:香菇,又稱合蕈,其來歷為“合蕈始名台蕈,舊傳昔上進,標以合蕈。上遙見誤讀,因承誤雲。”
《夷堅志·景志》載,進賢縣簡坊市,皆諸簡所居。因仆趙三,每日人山採薪。慶元元年七月,久雨乍晴,持斧至山顛,見巨松下一大蕈,其徑一尺八寸,摘歸夸語鄰里,以為平生所未見。酒肆王翁尤異之。謂曰:“我與爾錢,爾以與我,將掛於店外以誘飲客。”趙許之,而嫌所酬之薄,與妻言:“蕈如許大,而王翁只肯還五十錢,不如我一家自飽。”傍人亦以是贊之。即分劈洗滌,和米加味作膳,喚妻子婦孫均食訖,乃就寢。未及交睫,皆覺腹痛雷鳴,竟奏廁,到明盡死。獨一孫數安,以嘔吐得免,簡氏為收育之。蕈之有毒固多,此禍一何慘也。王翁家與酒客亦危矣哉!
歷史傳說
清代程渠南,為人性滑稽。一日其與僧人覺隱同齋食蕈,覺隱請賦詩,渠南應聲作一絕詞:“頭子光光腳似丁,抵宜豆腐與波盪薐。釋迦見了呵呵笑,煮殺多少行腳僧。”覺隱聞之噴飯。
民間傳說:
古時,
龍泉東鄉龍巖村,有份人家,兄弟三人靠燒炭度日。一天,老三吳昱挑著兩大簍炭下山來,忽見一白髮老女牽著一個三、四歲的孩兒站在路邊。那孩兒正在哭鬧著。吳昱問老婦何因,老婦哽咽著說,家中五口,貧病交迫,死去三個,只留下祖孫二人,今日想去鄰村借點糧食度日。孩子肚飢,見了這樹上的桃子,饞了,想吃,又摘不來。
吳昱見路邊一棵桃樹結著累累桃子,下面是深不可測的龍潭。心想,這一老一小怎能摘到這桃子呢?孩子卻還是哭叫著要吃桃子!吳昱忙將炭擔放下,走到老婦跟前,撫摩著孩子的頭說:“別哭!阿叔替你去摘。”說著就往樹上爬,剛伸手去摘時,“嘩”的一聲,樹枝折斷,吳昱跌落深潭······。說也奇怪,吳昱沉入潭底,只見左側一扇月洞門驀地敞開,往內走,忽見彩亭水榭並列,曲檻長廊迴環,別具洞天。吳昱正目不暇接時,一老嫗鬃發如霜,手持龍頭拐杖,迎面走來,笑著說:“吳昱,你為人善良,又能急人之困、排人之難,美德可嘉。我是黎山老母,適才路邊的老婦,就是我。”邊說邊用手掌在拐杖上拍了幾下,霎時,杖上長出一朵褐色鮮蕈,香醇之氣撲鼻而來。吳昱忙跪下連連叩頭:“敢問仙母,此是何物?”黎山老母說:“此物叫香菇,食後長生不老。我可傳教你種菇之法。”
吳昱得到黎山老母點化,回到家中轉告老大、老二,然後將種菇的方法點教全村父老。菇業大興。可是有一年,所有菇樹都不出菇。大夥心焦如焚。吳昱忽然想起黎山老用手拍打拐杖出菇之事,便脫下草鞋,在菇樹上拍打一陣。真怪,第三天,那拍打過的菇樹竟長出密針針的香菇來。接著吳昱和大夥把滿山的菇樹都拍打一遍,不幾天,所有菇樹都長滿了菇。從此,菇民尊吳昱為香菇神,因他排行老三,故稱他為吳三公。吳昱的這個拍擊菇木催菇法,至今還沿用著。
種菇習俗
香菇,又稱香蕈,產於浙南
龍泉、慶元、景寧及閩、贛、皖等省的深山老林之中,是一種清鮮甘美、香氣濃郁的食用菌。
第一個發現野生香菇,並發明砍花法進行人工栽培,使其傳之後代的,是宋代的吳煜。因排行老三,後人尊稱為吳三公。他系宋時
龍泉縣龍溪鄉龍巖村人,一直沿續到1973年7月恢復慶元縣時,該村建制才劃歸慶元縣齋郎鄉。吳三公既是
龍泉人,又系慶元人,如同劉伯溫既是青田人,又系文成人,兩說均無矛盾。現名揚四海的慶元香菇,和早已成名的
龍泉香菇是同祖同宗一家人。因之
龍泉和慶元一樣是世界香菇的發源地,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當時鳳陽山是龍、慶、景菇民的聚散地,並在此建了鳳陽廟,奉吳三公為“菇神”。每年菇民上山時,都要來鳳陽廟祭祀,祈求菇神保佑上山平安,種菇順利,品質優良,並流傳了不少種菇的習俗。
過旦 菇民在
菇寮種菇時,都要在菇寮的吳三公神位前和
山魈庵(在離基寮一、二里的山岙口,以在三塊巨石疊成,稱為山魈庵)兩處設祭禮神,俗稱“過旦”。
洗谷浴 “楓樹落葉,夫妻分別,楓樹抽芽,丈夫歸家”。這是流傳於菇民區反映菇民種菇季節的俗語。每當楓葉飄零的金秋季節,菇民都有一次傳統的“洗谷浴”慣例。這一天,菇民家家戶戶都要做米
麻糍、殺豬。菇民家的婦女都要吃素沐浴。沐浴後,要用米
麻糍及肉等,在各村口的吳三公殿禮神,祈求菇神保佑親人。這種活動叫“洗谷浴”。
告別飯 菇民上山種菇,要選擇逢三、逢六、逢九的吉日出門。離家的頭天晚上,全家大小要吃“告別飯”。告別飯由家中的長者主持,飯前焚香點燭,由長者斟酒舉杯,上對“皇天”,下對“地府”,潑酒禱告,預祝菇民開門
大吉大利,平安回家。入座後,長者舉刀將桌上的全雞腿子一刀切斷,分給菇民留著路上吃,然後全家聚食。
菇山犬 每一
菇寮都有“菇山犬”。菇山犬系菇民家養,帶到菇山守寮,非常忠於主人,所以就叫“菇山犬”。
出門不宿店 過去菇民生活困難,上菇山時都帶有數十個米
麻糍,每餐食一個可飽。臨餐時,撿些柴火烤熱便吃。夜宿廟堂、涼亭,名之“清淨”。
菇山幫工 菇民無錢租山,只能上菇山幫工。幫工要受四測,即力測,力氣要大;目測,能選菇種樹;地測,能選擇適當的菇地;斧測,過去“砍花法”種菇,對不同的菇樹、砍花的深度、方向都有講究,斧測就是考察“菇民”的經驗。經過四測,才能幫工,或當粗工,或當師傅。在菇民中流傳著一首民謠,可見其辛酸:
做人莫作香菇兒,寒冬臘月走江西。
人窮無錢買樹種,無奈為人做苦力。
出門方知家裡暖,山棚破舊寒風吹。
白天鳥鳴來相伴,夜聞獸叫陣陣淒。
如遇年景不照應,半年勞苦空手歸。
落寮 也叫落棚,意指回家。菇民落寮日期秘而不宣,一般要在遠離菇山的地方面談,商談後,不能表露“落寮”跡象。落寮日的黎明,菇民互不搭話,各自收拾用具、衣物,挑著就走。落寮中留有一老菇民,等其他菇民“落寮”後,翻倒飯鍋,鎖上寮門,匆匆趕上先行的菇民,一起回家。一路上不能回頭看寮,也不能說話,等走出菇山五里路後,才能說話。俗怕“寮神”追趕,實為怕人暗害。
討彩頭 菇民回家都要買好豬肉、魚鯗、香燭、鞭炮、香菸、糖果等物,一進村口,先往吳三公殿點香燭跪拜,並鳴放鞭炮。村民聞聲趕來道喜必講彩話,菇民就要致謝,討彩頭後,要給村民分煙、分糖果,表示禮節。
辨別優劣
香菇應以菇傘肥厚,傘緣曲收,內側為乳白色,皺褶明顯,菇柄短而粗,菇苞未開且菇肉厚實者較為美味。有些菇面呈裂開狀,購買時應認清其裂痕是否為天然生成,若是人為切割則為贗品。
佳肴製作
原料:泡軟香菇200克,油菜250克。
調料:高湯、蚝油、鹽、白糖、澱粉、麻油各適量。
製作:
1、油菜洗淨,瀝乾水分,泡好的香菇去蒂備用。
2、炒鍋燒熱,放油少許,中火燒熱,放入油菜與鹽,快炒均勻後,控乾油,盛盤備用。
3、另起炒鍋,燒熱放油,以中火先將香菇煎香,再加入高湯、蚝油、白糖,以小火燒15分鐘,待湯汁快收乾時勾芡,淋上少許麻油炒勻,盛入炒好的油菜盤中即可。
特點:嫩滑鮮香,味醇適口。
相關事件
一、世界上第一個吃香菇的人,是龍、慶、景菇民的先人
二、世界上最早認知香菇、馴化香菇,使其成為人類食品,貢獻最大的是
龍泉這一帶的先人
三、世界上最早發明香菇砍花法栽培的,是龍、慶、景菇民的先人
四、世界上最早將砍花栽培香菇作完整記敘的是
龍泉人何澹,至今已整整800年
五、2007年,
龍泉香菇栽培量達1.28億袋,為全國之冠
七、新中國建立前,我國第一本香菇書籍—— 《改良段木種菇法》,編者是
龍泉人
八、新中國建立前,我國第一本香菇民間讀物 ——《菇業備要》出在
龍泉十、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第一書香菇專著—— 《香菇栽培方法》編者在
龍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