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去鼎湖

龍去鼎湖

龍去鼎湖就指代黃帝鑄鼎荊山下,鼎成黃帝乘龍升仙的故事,以後也指代帝王去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去鼎湖
  • 拼音:lóng qù dǐng hú
  • 釋義:指帝王去世
  • 出處:典出《史記·封禪書
成語解釋,史籍記載,

成語解釋

lóng qù dǐng hú
成語:龍去鼎湖
【解釋】:指帝王去世。
【出處】:典出《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鬍髯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

史籍記載

鼎湖,古地名。古代傳說黃帝在鼎湖乘龍升天,以後也用龍去鼎湖指代帝王去世。
括地誌》說:“湖水原出虢州縣城湖南三十五里夸父山,北流入河即鼎湖也”;隋開皇三年(583年)廢弘農郡及閿鄉郡,置虢州,治弘農縣(今河南靈寶市),領弘農、閿鄉、湖城縣3縣。《閿鄉縣誌》則說漢武帝曾在此地建有“鼎湖宮”。唐代李白詩曰:“鼎湖流水清且閒”,明代彭綱則寫下了“鼎湖煙樹接孤城”。中國古代著名神話“女媧補天”和“夸父逐日”等典故皆誕生於此。當地沿用的村名如大湖、靈湖、水泉城、南灘、涌指法訓練埠均便是佐證。
東漢王充論衡·道虛篇》:“黃帝采首山銅,鑄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鬚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龍,群臣後宮從七十餘人。……。”
明萬曆四十六年《襄城縣誌》:“首山,在縣治南五里,橫亘九里。《史記申公曰:‘天下名山八,三在夷狄,五在中國,首山其一也。’又雲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湖。莊周曰黃帝登具茨訪大隗,命駕於襄之野,七聖皆迷,見童子而問道焉,即此山也。”
清,蔣廷錫編《(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首山,在襄城南五里,橫亘九里。”
張潮虞初新志》卷十七:“史稱天下名山八,三在夷狄,五在中國,皆黃帝所嘗游,首山其一也。”
傳說黃帝采首山之銅(今河南襄城縣首山),鑄鼎與荊山下(今河南靈寶荊山),鼎城黃帝乘龍升仙,人們把黃帝的靴子埋在鑄鼎塬上,形成了黃帝陵(河南荊山黃帝陵),並建廟祭祀。陵的西端有一高6米,周長42.5主的土堆,傳說就是黃帝陵冢。陵西南有一龍鬚溝,傳說是龍鬚墜落之地,此間生長一種龍鬚草,說是龍鬚所變,周圍皆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