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詞語
【拼音】míng shān
詞語解釋
著名的大山。古多指五嶽。《
禮記·禮器》:“是故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於天,因吉土以
饗帝於郊。”
鄭玄 註:“名,
猶大也。”
孫希旦 集解:“名山,謂五嶽也。”
《
史記·
孝武本紀》:“天下名山八,而三在
蠻夷,五在中國。中國
華山、
首山、
太室、
泰山、
東萊,此五山黃帝之所常游,與神會。”
唐
李白 《
秋下荊門》詩:“此行不為
鱸魚鱠,自愛名山入
剡中。”
清
張潮《
虞初新志》卷十七:“史稱天下名山八,三在
夷狄,五在中國,皆黃帝所嘗游,首山其一也。”
《
古今圖書集成》:“首山,在襄城南五里,橫亘九里。
《史記》稱天下名山八,五在中國,皆黃帝所嘗游,首山其一也。”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劉書樵晉游詩選》:“晉國名山不可數,恆岳居尊太岳附。”
郭小川 《茫茫大海中的一個小島》詩一:“它上面:沒有名山,沒有盛景,沒有古廟。”
指可以傳之不朽的藏書之所。《史記·
太史公自序》:“以拾遺補藝,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
司馬貞 索隱:“言正本藏之書府,副本留京師也。
《
穆天子傳》云:‘天子北征,至於羣玉之山,河平無險,四徹中繩,先王所謂策府。’
郭璞 云:‘古帝王藏策之府。’則此謂‘藏之名山’是也。”
晉
葛洪 《
抱朴子·內篇自序》:“余所著子書之數而別為此一部,名曰內篇……雖不足以藏名山石室,且欲緘之金匱,以示識者。”
借指著書立說。清
譚嗣同 《夜成》詩:“斗酒縱橫天下事,名山
風雨百年心。”
康有為《蘇村臥病寫懷》詩之三:“名山渺莽千秋業,大地蒼茫七尺身。”
中國十大名山
相關詞語
名山簡介
名山不僅有特定的含義、標誌,而且有多種功能、價值和類別。名山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具有反映時代的屬性。歷史上的名山不一定永恆存在;今日的名山不一定歷史就有。可見我們在研究名山時,必須運用發展的、歷史的觀點,重點揭示某名山的
審美觀、價值觀和歷史觀。
名山的審美觀,指它的美學形象和美學特性。如由山、水、林、草等構成的
自然美,包括形象美、線條美、色彩美、動態美、靜態美等;形象美又可分出雄險美、險峻美、端莊美、格局美、怪誕美等。人們按照傳統的山水審美觀,一般將富有美感的自然景觀形象地概括為:雄、奇、險、秀、幽、曠等美學形象特徵,每座名山都由這些基本形象,按照自然的節奏和韻律組成一個豐富多彩的美的空間綜合體。如:“光霧天下紅”,“
泰山天下雄”,“
黃山天下奇”,“
華山天下險”,“
峨眉天下秀”,“
青城天下幽”等。
名山的歷史觀,指擁有悠久的開發歷史,豐富的文化遺產。其中如泰山、
嵩山、
恆山、五台山等,在秦漢以前就已開發,還有不少名山開發歷史均在二三千年以上。名山的這一特點,無不給它們留下豐富的文化景觀和遺蹟,如古建築、宗教文物、摩崖石刻和大量歷史人物活動遺蹟等。這些眾多的人文景觀內容,使之具有重要的社會歷史價值和典型的科學研究價值。被人們譽為“歷史文化寶庫”。
總之,名山是自然產物,有的又是歷史文化遺存;是物質財富,又是精神寶庫。它具有美學、科學、歷史、文化、經濟等多種價值。
名山的類型,以海拔高度分有5000米以上的極高名山;海拔3500~5000米的高名山;海拔1000~3500米的中名山;海拔500~1000米的低名山;海拔500米以下的極低名山。以
相對高度分有山體相對高度在1000米左右、
坡度大而陡峻、主峰明顯、群峰簇擁的高名山風景;山體相對高度在千米以下、主峰不甚明顯的低名山風景。
按名山山體景觀形態分,有孤峰型、雙峰型、多峰型以及柱狀型、平頂型、渾圓型、尖峰型、象形型等。
按名山形成時代分有歷史名山和現代名山;按名山級別分有國家級、省市級和地方級名山等。
名山縣
名山縣位於
成都平原西南邊緣。幅員面積614.27平方公里,人口25.85萬,轄9鎮11鄉。東距成都90公里,西臨
雅安13公里。古代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驛站,今天是川藏國際旅遊線的起點。此外,名山還是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
蘿北縣名山鎮西1公里處的一座山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