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伐楚(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齊桓公伐楚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一般指本詞條

《齊桓公伐楚》選自《左傳·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齊桓公在打敗蔡國之後,又聯合諸侯國軍隊大舉進犯楚國。在大兵壓境的情況下,楚成王先派使者到齊軍中質問齊桓公為何要侵犯楚國,隨後又派屈完到齊軍中進行交涉,雙方先後展開了兩次針鋒相對的外交鬥爭,最終達成妥協,訂立盟約。文章精練的語言描繪了這場外交鬥爭的激烈場面,將齊桓公管仲屈完等人的形象描繪得活靈活現。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齊桓公伐楚
  • 作品別名: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 創作年代:先秦
  • 作品出處:《左傳•僖公四年》。
  • 文學體裁:歷史散文
  • 作者左丘明
  • 歷史背景召陵之盟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作品鑑賞,相關閱讀,

作品原文

齊桓公伐楚
齊侯與蔡姬乘舟於囿,盪公。公懼變色;禁之,不可。公怒,歸之,未之絕也。蔡人嫁之。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1)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2):“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3),唯是風馬牛不相及(4)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6):‘五侯九伯(7),女實征之(8),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9):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10)。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11),無以縮酒(12),寡人是征(13);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14)。”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
師進,次於(15)
夏,楚子使屈完如師(16)。師退,次於召陵(17)。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榖(18)是為? 先君之好是繼,與不榖同好,如何?”對曰:“君惠福於敝邑(19)之社稷,辱收寡(20)君,寡君之願也。”齊侯曰:“以此眾(21)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22)諸侯,誰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國方城(23)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屈完及諸侯盟(24)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諸侯之師:指參與侵蔡的魯、宋、陳、衛、鄭、許、曹等諸侯國的軍隊。蔡:諸侯國名,姬姓,在今河南汝南、上蔡、新蔡一帶。以:率領;師:軍隊。
潰:潰敗
(2) 楚子:指楚成王。與:介詞,跟,和。
(3) 處:居住。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邊遠的地方,不實指大海,形容兩國相距甚遠。
(4) 唯:句首語氣詞。風馬牛不相及:即使馬和牛走失,也不會跑到對方境內。這句話的意思是齊、楚相距甚遠,就像馬、牛各不相干。風:走逸。一說牛馬雌雄相誘而逐謂之風。
(5) 不虞:不料,沒有想到。涉:淌水而過,這裡的意思是進入,委婉地指入侵。
(6) 昔:從前;召(shào)康公:召公。周成王時的太保,“康”是諡號。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大,通“太”,太公, 指姜尚,他是齊國的開國君主。
(7) 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諸侯。九伯:九州的長官。五侯九伯泛指各國諸侯。
(8) 女:通“汝”,你;實征之:可以征伐他們。實:表語氣副詞,表示命令或期望。
(9) 履:踐踏。這裡指齊國可以征伐的範圍。
(10)海:指渤海和黃海。河:黃河。穆陵:地名,即今山東的穆陵關。無棣:地名,齊國的北境, 在今山東無棣縣附近。
(11)貢:貢物。包:裹束。茅:菁茅,楚地特產。入:納,這裡指進貢。共:同“供”,供給。
(12)縮酒:滲濾酒渣,祭祀時的儀式之一:把酒倒在束茅上滲下去,就像神飲了一樣(依鄭玄說,見《周禮甸師》注)。
(13)寡人:古代君主自稱。 征:問罪。
(14)昭王:周成王的孫子周昭王。相傳昭王南巡,渡漢水時船壞而死。問:責問。
(15)次:軍隊臨時駐紮。陘(xíng):山名,在今河南偃城縣南。
(16)屈完:楚國大夫。如:到...去。師:軍隊。如師:到諸侯之師的駐地。
(17)召(shào)陵:楚國地名,在今河南偃城東。
(18)不榖(gǔ):榖:善,良。不榖:不善之人,諸侯自己的謙稱。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樣的排兵布陣,難道是為了我自己?
(19)承蒙您向我國社稷之神求福,意思是您不毀滅我國。惠:恩惠,這裡作表示敬意的詞。 徼福:求福,這裡讀yao(一聲);本義是巡查、巡邏,讀(jiào)。敝邑(yì):對自己國家的謙稱。
(20)辱:屈辱,這裡作表示敬意的詞,意思是您這樣做使您蒙受了恥辱。收:收容。
(21)眾:指諸侯的軍隊,
(22)綏(suí):安撫。
(23)方城:山名,指楚國在北境修築的楚長城
(24)盟:訂立盟約。
(25)其:還是

白話譯文

齊桓公與夫人蔡姬在園林中乘舟遊玩,蔡姬故意晃動小船,桓公嚇得臉色都變了,他阻止蔡姬,蔡姬卻不聽。桓公一怒之下讓她回到了蔡國,但沒有說與她斷絕夫妻關係,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卻讓她改嫁了。
魯僖公四年的春天,齊桓公率領諸侯國的軍隊攻打蔡國。蔡國潰敗,接著又去攻打楚國。
楚成王派使節到諸侯之師對齊桓公說:“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雙方相距遙遠,即使是馬牛牝牡相誘也不相及。沒想到您進入了我們的國土這是什麼緣故?”管仲回答說:“從前召康公命令我們先君姜太公說:‘五等諸侯和九州長官,你都有權征討他們,從而共同輔佐周王室。’召康公還給了我們先君征討的範圍:東到海邊,西到黃河,南到穆陵,北到無棣。你們應當進貢的包茅沒有交納,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沒有用來滲濾酒渣的東西,我特來徵收貢物; 周昭王南巡沒有返回,我特來查問這件事。”楚國使臣回答說: “貢品沒有交納,是我們國君的過錯,我們怎么敢不供給呢?周昭王南巡沒有返回,還是請您到水邊去問一問吧!”於是齊軍繼續前進,臨時駐紮在陘。
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齊軍中去交涉,齊軍後撤,臨時駐紮在召陵。
齊桓公讓諸侯國的軍隊擺開陣勢,與屈完同乘一輛戰車觀看軍容。齊桓公說:“諸侯們難道是為我而來嗎?他們不過是為了繼承我們先君的友好關係罷了。你們也同我們建立友好關係,怎么樣?”屈完回答說:“承蒙您惠臨敝國並為我們的國家求福,忍辱接納我們國君,這正是我們國君的心愿。”齊桓公說:“我率領這些 諸侯軍隊作戰,誰能夠抵擋他們?我讓這些軍隊攻打城池,什麼樣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說:‘如果您用仁德來安撫諸侯,哪個敢不順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話,那么楚國就把方城山當作城牆,把漢水當作護城河,您的兵馬雖然眾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後來,屈完代表楚國與諸侯國訂立了盟約。

作品鑑賞

文章在記述春秋時代齊楚兩國的這場外交鬥爭時,並不是用敘述語言來記述它的過程,而是把“出場”人物放在雙方的矛盾衝突中。並通過他們各自的個性化語言和“交鋒”方式,把這場外交鬥爭一步步引向深入,直到雙方達成妥協,訂立盟約。這樣,即使我們明白了這場外交鬥爭的性質及其過程,又讓我們看到了各具情貌的四位歷史人物。楚國兩位使者,特別是作為楚成王“特命全權代表”的屈完,沉穩冷靜、不卑不亢的外交風度,堅毅果敢、不為威武所屈的外交風範,機智靈敏、隨機應對的外交智慧,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作為政治家的管仲,他那熟悉歷史、諳於事故、無理也能說出理來的外交才情,以及齊桓公那種雖然驕橫霸道、軟硬兼施,卻也不失身份的霸主形象,也都讓我們過目難忘。總之,閱讀欣賞此文,不像是讀史,倒像是看一場高潮迭起、精彩紛呈的外交鬥爭話劇。
此文作為記敘外交鬥爭的一段史體散文,在語言的運用上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雙方出場人物,雖然使用的都是各具情貌外交辭令,但並不覺得做作、生硬。而且,即使針鋒相對,也不金剛怒目;即使咄咄逼人,也不疾言厲色。尤其是楚國兩位使者的語言,更是柔中有剛,剛中有柔。
此文有的選本題為《齊桓公伐楚》,怕遠不如以《齊桓公伐楚盟屈完》為題好,因為此題雖然多了三個字,卻較切合此文的中心內容。這也給我們一個啟示:題目確實是文章的眼睛和窗子。

相關閱讀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馬遷首先認為《左傳》是左丘明所寫,自劉向、裴駰、劉歆、桓譚、班固皆以《左傳》出於左丘明。唐朝的劉知幾《史通·六家》亦稱:“左傳家者,其先出於左丘明。”
《左傳》敘事敢於直書不諱,揭示事情的真實面貌,全書有關戰爭的文字較多,這些文字翔實生動,如晉楚城濮之戰秦晉之戰齊晉鞌之戰晉楚鄢陵之戰,都有出色的敘述。善於敘事,講究謀篇布局,章法嚴謹,都是《左傳》的獨到之處。正因為如此,它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歷代注釋《左傳》的著作頗多,西晉大學者杜預撰《春秋經傳集解》,把《春秋》與《左傳》合為一編。唐孔穎達遵循杜預注而為疏,成為歷史上最有影響的注釋之作。清洪亮吉撰《春秋左傳詁》、劉文淇撰《春秋左傳舊註疏證》、今人楊伯峻撰《春秋左傳注》,都是比較重要的注本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說姓丘,名明,左乃尊稱),春秋末期魯國人。 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太史司馬遷稱其為“魯之君子 ”。左丘明世代為史官,並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於周史”,據有魯國以及其他封侯各國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闢的編年史《左傳》,和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成為史家的開山鼻祖。《左傳》重記事,《國語》重記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