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理論分析
鼠疫桿菌屬
耶爾森氏菌屬。為革蘭染色陰性短小桿菌,長約1~1.5μm寬約0.5~0.7μm,兩端染色較深。無
鞭毛,不能活動,不形成
芽胞。在動物體內和早期培養中有
莢膜。可在變通培養基上生長。在陳舊培養基及化膿 病灶中呈多形性。
本菌的抗原成份:①莢膜FI(fraction I)抗原,分為兩種,一種是多糖
蛋白質(F--I),另一種為蛋白質(F--IB)。
抗原性較強,特異性較高,有
白細胞吞噬作用,可用凝集、
補體結合或間接血凝檢測;②毒力V/W抗原,在
細胞表面,V抗原是蛋白質,可使機體產生保護性抗體,W抗原為脂蛋白,不能使機體產生保護力。V/W抗原結合物有促使產生
莢膜,抑制吞噬作用,並有在細胞內保護細菌生長繁殖的能力,故與細菌的
侵襲力有關。
生存時間
鼠疫桿菌在低溫及有機體生存時間較長,在
膿痰中存活10~20天,屍體內可活數周至數月,蚤糞中能存活1個月以上;對光、熱、乾燥及一般消毒劑均甚敏感。日光直射4~5小時即死,加熱55℃15分鐘或100℃1分鐘、5%石炭酸、5%來蘇,0.1
升汞、5~10%
氯胺均可將病菌殺死。
預防的疾病
鼠疫的流行
本病遠在2000年前即有記載。世界上曾發生三次大流行,第一次發生在公元6世紀,從
地中海地區傳入歐洲,死亡近1億人;第二次發生在14世紀,波及歐、亞、非;第三次是18世紀,傳播32個國家。14世紀大流行時波及我國。1793年雲南師道南所著“《死鼠行》”中描述當時“鼠死不幾日,人死如圻堵”。充分說明那時在中國流行十分猖獗。解放後,中國國內人間鼠疫已基本消滅,但自然
疫源地依然存在。
鼠疫是由
鼠疫桿菌引起的鼠類的原發性傳染病,主要通過
鼠蚤傳播。人類發生鼠疫之前,通常在鼠類之間已經發病和流行。當大批病鼠死亡之後,失去
宿主的病原菌經鼠蚤傳播給人。人患鼠疫後,就可通過
人蚤或
呼吸道引起人群間的流行。人鼠疫主要有三種類型:
腺鼠疫是由病鼠身上的
蚤在吸取人血時,將其胃內攜帶的鼠疫桿菌注入人體內,引起局部
淋巴腺(多為
腹股溝淋巴腺)發炎腫脹所致;
敗血型鼠疫是因鼠疫桿菌侵入血液引起;
肺鼠疫是由腺鼠疫或敗血型鼠疫繼發形成。印度此次流行的就是肺鼠疫,之所以如此駭人聽聞,是因為其傳染性極強,可以通過接觸病人或吸入飛沫感染。屬於直接空氣傳染,使人防不勝防。加之潛伏期短,
死亡率很高,極易導致大面積流行。
世界衛生組織規定,任何國家和地區,發現
鼠疫病人後都要及時報告。中國衛生部也有這個規定。
1894年法國
細菌學家
耶爾森和日本
細菌學家北里分別發現的,故以耶爾森(Yersinia)作為屬名。菌體桿狀卵圓粗短,長1.0~2.0μm,寬0.5~1.0μm。
革蘭氏染色陰性,多數分散存在,
液體培養基內可生成短鏈狀。在慢性病灶、陳舊培養物或3%食鹽
瓊脂培養基上能形成粗大的球形、棒狀、
酵母樣、啞鈴狀、彎曲絲狀、球桿狀以及不易著色的“菌影”等多種形態。無
芽胞,亦無
鞭毛,但在動物體內或37℃早期培養物能形成
莢膜。最適生長溫度為27~28℃,PH6.9~7.1,需氧。
菌落細小圓形,無色透明,中央厚、緻密,周圍有不整齊較薄的邊緣。
鼠疫桿菌以
鼠蚤為媒介傳給人類,故人類鼠疫的流行與鼠類活動季節及鼠蚤繁殖的條件有著密切的關係。解放前,我國東北、內蒙一帶流行常在九、十月,在南方則常年流行。流行的開始通常限於
腺鼠疫,當腺鼠疫的病人續發成
肺鼠疫後,便可借
飛沫傳染方式直接傳染給他人,造成肺鼠疫的流行。
臨床症狀
被帶菌
跳蚤叮咬1-7天后出現症狀。淋巴腺鼠疫的最初症狀包括
淋巴結疼痛、腫大、發燒。這時最靠近叮咬處的淋巴結疼痛,可有寒戰、肌痛、虛弱、疲勞、嘔吐、頭痛。如果肺部受染,發生極嚴重的
肺炎,甚至致死。肺鼠疫的典型症狀是發燒、淋巴結腫大、咳嗽、
胸痛、唾液含血。潛伏期一般為2~5日。腺鼠疫或
敗血型鼠疫2~7天;
原發性肺鼠疫1~3天,甚至短僅數小時;曾預防接種者,可長至12天。臨床上有腺型、肺型、敗血型及輕型等四型,除輕型外,各型初期的全身中毒症狀大致相同。
歷史
全細胞鼠疫
死疫苗1946年首次用於人類,通常只有高危人群接受疫苗防護,疫苗減毒活
菌苗自1908年開始使用,對
腺鼠疫有較好的免疫力,對
肺鼠疫效果不佳。由於目前使用的鼠疫疫苗的有效性和方便性均存在不足,故科學家們正在研究新型高效疫苗。
藥理作用及用途
冰乾皮上劃痕用
鼠疫活疫苗是用鼠疫弱毒菌(EV)株生產的活疫苗,每人份含菌7-9億,活菌率不低於45%,每支
安瓿有10或20人份兩種規格,
凍乾疫苗為白色或淡黃色疏鬆體。加入
氯化鈉注射液後在半分鐘內應完全溶解。本疫苗用於鼠疫的
免疫預防。系採用鼠疫菌弱毒菌株經培育後凍乾製成,免疫後可誘發機體產生相應抗體用以預防鼠疫。
適應症
鼠疫疫苗
用於疫區2-60歲居民的預防接種,使產生對
鼠疫的
主動免疫。每年接種1次,遇有疫情,疫區居民在第一次接種後6月再種一次。接種後10日開始產生免疫力。接種後10日開始產生免疫力,1個月達高峰,6個月後開始下降,1年後消失。
用法及用量
鼠疫疫苗
在上臂外側上部皮膚局部消毒後,劃痕“#”字,滴
菌苗0.05ml,劃痕長度約1-1.5cm,應以劃破表皮稍見血跡為宜,劃痕處用針塗壓10餘次使菌液充分進入痕內,接種後局部應至少裸露5分鐘。14周歲以下兒童菌苗滴於2處,即劃2個“#”。皮上劃痕法:在10人份疫苗中加入滅菌
生理鹽水0.5ml,溶解搖勻後吸入注射器。接種方法用
酒精消毒上臂
三角肌附著處皮膚,待乾後滴上菌苗。2-6歲1滴,7-14歲分2處各一滴,15歲以上分3處各1滴。兩滴相距2-3cm,在每滴菌苗上用消毒針各劃一長1-1.5cm的"#"字,劃痕以破皮不出血為度。待乾後再穿衣,以免
菌苗被擦掉。
皮下注射法:每人份疫苗加入生理鹽水1ml搖勻後吸入注射器,在上臂三角肌附著處皮下注射。2-6歲每次0.3ml,7-14歲每次0.5ml,15歲以上每次1ml。
禁忌
不良反應
鼠疫疫苗
劃痕接種局部可有輕微紅腫,沿劃痕線可有輕度浸潤,於接種後24-30小時達高峰,以後逐漸消失。一般無全身反應,偶有微熱,不適,局部
淋巴結輕度腫大,可自行消退,不需任何處理。皮上劃痕用
鼠疫疫苗誤用於注射,則可引起嚴重臨床反應,局部嚴重紅腫,甚至無菌化膿、
潰瘍。全身反應有高熱,局部淋巴結腫痛,頭痛,不適。可對症治療,或服用
鏈黴素或
磺胺類藥。局部可用熱敷,如有化膿可用消毒注射器抽液。
效果
疫苗接種後10天開始產生免疫力,1個月抗體水平達高峰,6個月後開始下降,1年後免疫力降至最低,故有感染危險者應每年接種1或2次。
注意事項
皮膚劃痕用製劑,嚴禁注射,僅供皮膚劃痕用。
安瓿有裂紋,標籤不清,製品過期失效者不可使用。患嚴重疾病、
免疫缺陷者及用
免疫抑制劑治療者,妊娠或哺乳前6個月者禁用。
疫源地,或通過疫源地的人員應每年免疫1次。皮下注射的
不良反應大於劃痕法,
皮下注射與皮上劃痕所用濃度不同,應注意。
研究進展
鼠疫疫苗
1、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物學教授於2006年致力於研究菸草
鼠疫疫苗,一旦成功表示將繼續展開蔬果疫苗以預防鼠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