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命名者:(Müller & Henle, 1838)
俗名:狗沙、沙條、狗鮫、狗鯊(澎湖)、白狗鯊(澎湖)
英文俗名:
Spotted catshark;
Brown spotted cat shark;
Brown-banded bamboo shark;
Brown-spotted catshark;
Brownbanded bambooshark;
Brown-banded catshark;
Grey carpet shark
是否有毒魚類:否
經濟型魚類:是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是
同種異名:
Chiloscyllium griseum,
Chiloscyllium hasselti,
Chiloscyllium indicum,
Chiloscyllium margaritiferum,
Chiloscyllium plagiosum,
Chyloscyllium punctatum,
Hemiscyllium punctatum,
Hemiscyllium punctaturn,
Scyliorhinus russellianus,
Scyllium punctatum,
Squalus russellianus
分布
深度
水深1至30米。
特徵
體呈圓柱形或稍平扁;體側具一隆嵴;頭側不具皮瓣。吻窄圓。眼橢圓形,上側位,無瞬膜。鼻孔下側位,鼻孔緣具短而尖凸之須;具鼻褶;具口鼻溝。噴水孔中大,約等於眼徑。鰓裂小,第四及第五鰓裂重疊,內鰓不具濾器。口裂小,腹位,近於平直。齒具中央齒尖,側邊小齒尖或有或無。背鰭2個,小而上角鈍圓,後端凹入,下角尖突,第一背鰭起點約在腹鰭基底中部後;第二
背鰭起點在腹鰭與臀鰭間;
胸鰭與
腹鰭略小,同大或胸鰭略大;臀鰭小,起點遠於第二背鰭后角之後,基底長短於
尾鰭下葉基底長,而與尾鰭下葉之起點僅以一窄凹窪分隔,其間距遠短於
臀鰭基底長;尾鰭上葉略往上揚,上葉略發達,腹緣明顯;尾鰭下葉低平而延長,但前部不突出,後部具缺刻。體呈灰褐色,除幼魚外,體側不具橫紋或澹色之斑點。
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海珊瑚礁區,經常棲息於潮間帶,屬中小型底棲性鯊魚。活動緩慢,常
蟄伏於礁區附近海床。離水後可存活約12小時。夜行性。以底棲之魚、蝦、蟹、貝類等為食物。
其他
原始文獻 Syst. Beschr. Plagiostomen, p. 19, pl. 3.
模式產地 Java
國內分布 南海
國外分布 澳洲北部, 印度尼西亞, 菲律賓
品種簡介
在觀賞魚貿易中,我們把鬚鯊目中的很多品種稱為貓鯊,因為它們大多體長不超過1m,身上具有花貓一樣的條紋。它們都是底棲性溫順的鯊魚,主要以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為食,很少捕食魚類。許多品種的貓鯊在幼年的時候具有美麗的花紋,但成年後就黯然失色。最佳的欣賞階段是體長15-1000px期間,因此,很多貿易商出售的並不是貓鯊而是它們的卵,這些卵被愛好者拿會家自行孵化,然後從小將幼鯊飼養大。
飼養方法
貓鯊是非常好飼養的鯊魚,以點紋斑竹鯊為例,飼養它們需要一個400L以上的水族箱,雖然一些個體可以生長到1m,但它們並不喜歡在水中游來游去,尤其是白天,它們大半都是在睡覺。當然水族箱越大對於飼養越有利,在1000L以上水族箱中它們成熟後可以自行交配並產下如同荷包一樣的卵。小鯊魚需要1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可以從卵里被孵化出來了,剛出生時可以餵食蝦肉和墨斗魚,隨著體長的增長逐漸改為鮁魚肉。
成年的貓鯊觀賞價值並不高,不受到愛好者的青睞。但它們卻是很好的海鮮,南方一些水產養殖場已經能批量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