鬚鯊目

鬚鯊目

鬚鯊目,Orectolobiformes,亦作須鮫目,其下再分成兩個亞目,即喉須鮫亞目和須鮫亞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鬚鯊目
  • 拉丁學名:Orectolobiformes
  • 別稱:須鮫目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軟骨魚綱 Chondrichthyes
  • 亞綱:板鰓亞目
  • :鬚鯊目
科學分類,形態特徵,主要分類,長鬚鯊科,長尾鬚鯊科,鉸口鯊科,鬚鯊科,斑鰭鯊科,鯨鯊科,豹紋鯊科,

科學分類

中國須鮫目,亦作鬚鯊目,其下再分成兩個亞目,即喉須鮫亞目和須鮫亞目。
1、喉須鮫亞目下分一科:
喉須鮫科(Parascylliidae)
2、須鮫亞目下分七科:
鯨鯊科(Rhincodontidae)
鬚鯊科(Orectolobidae)
天竺鯊科(Hemiscylliidae)
絞口鯊科(Ginglymostomatidae)
豹紋鯊科(Stegostomatidae)
長鬚鯊科(Brachaeluridae)
斑鰭鯊科(Parascyllidae)
我國有3科5屬10種。

形態特徵

鬚鯊目(Orectolobiformes)
鬚鯊目
鰓孔5對。背鰭2個,無棘,具臀鰭。眼無瞬膜或瞬褶。椎體具輻射狀鈣化區,4個不鈣化區無鈣化輻條侵入。頜舌接型,上頜僅以韌帶連於頭骨。鬚鯊科、鯨鯊科、橙黃鯊科、豹紋鯊科、天竺鯊科、絞口鯊科。

主要分類

長鬚鯊科

僅2屬2種:瓦氏長鬚鯊Brachaelurus waddi、科氏異鬚鯊Heteroscyllium colcloughi。分布於西南太平洋的亞熱帶地區,棲息於小礁石附近、岩石海岸線區域的珊瑚礁,以無脊椎動物和小魚為食。能在水外面存活一段較長的時間。

長尾鬚鯊科

包括2屬11種。斑竹鯊屬Chiloscyllium有6種:阿拉伯斑竹鯊Chiloscyllium arabicum、長鰭斑竹鯊Chiloscyllium colax、灰斑竹鯊Chiloscyllium griseum、印度斑竹鯊Chiloscyllium indicum、條紋斑竹鯊Chiloscyllium plagiosum、點紋斑竹鯊Chiloscyllium punctatum;長尾鬚鯊屬Hemiscyllium有5種:印度印西亞長尾鬚鯊Hemiscyllium freycineti、巴布亞長尾鬚鯊Hemiscyllium hallstromi、斑點長尾鬚鯊Hemiscyllium ocellatum、斯氏長尾鬚鯊Hemiscyllium strahani、項斑長尾鬚鯊Hemiscyllium trispeculare。條紋斑竹鯊Chiloscyllium plagiosum體呈圓柱形或稍平扁;體側具一隆嵴;頭側不具皮瓣。吻窄圓。眼橢圓形,上側位,無瞬膜。鼻孔下側位,鼻孔緣具短而尖凸之須;具鼻褶;具口鼻溝。噴水孔中大,約等於眼徑。鰓裂小,第四及第五鰓裂重疊,內鰓不具濾器。口裂小,腹位,近於平直。齒具中央齒尖,側邊小齒尖或有或無。背鰭2個,小而上角鈍圓,後端平直,下角不尖突,第一背鰭起點與腹鰭基底末端相對或稍後;第二背鰭起點在腹鰭與臀鰭間;胸鰭與腹鰭略小,同大或胸鰭略大;臀鰭小,起點遠於第二背鰭后角之後,基底長短於尾鰭下葉基底長,而與尾鰭下葉之起點僅以一窄凹窪分隔,其間距遠短於臀鰭基底長;尾鰭上葉略往上揚,上葉略發達,腹緣明顯;尾鰭下葉低平而延長,但前部不突出,後部具缺刻。體呈灰褐色,體側具12-13條暗色橫紋,體側及各鰭另具許多淡色之斑點。 主要棲息於沿海礁砂混合且海藻繁生的海床。行動緩慢。生態習性不甚清楚,可能以底棲無嵴椎動物及小魚為食。卵生。

鉸口鯊科

包括2屬4種:鉸口鯊屬(護士鯊屬)Ginglymostoma包括短尾護士鯊Ginglymostoma brevicaudatum和護士鯊Ginglymostoma cirratum,光鱗鯊屬Nebrius包括巨光鱗鯊Nebrius concolor和光鱗鯊Nebrius ferrugineus。護士鯊主要分布於沿美洲和西部非洲的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熱帶和亞熱帶海區,多見於加勒比海域。最大可達3米,110千克。卵胎生。較為溫順。

鬚鯊科

包括3屬6種:葉鬚鯊屬Eucrossorhinus(1種)、鬚鯊屬Orectolobus(3種)、疣背鬚鯊屬Sutorectus(2種),共。形稍尖,眼無瞬膜。有口鼻溝。鰓裂5對,最後2~3個鰓型位於胸鰭基部的上方。背鰭2個,無棘,第1背鰭位於腹鰭上方或後方,第2背鰭常位於臀鰭前面。椎骨內的石灰質片,圍繞椎體成放射狀。多棲於近海海底,以魚類、軟體動物或甲殼動物等為食。為熱帶及亞熱帶水域的中小型魚類,在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海區尤為繁盛。我國現有5屬約9種,都是小型鯊魚,淺海種類,體具斑紋保護色,大多產在南海、東海,常見如日本鬚鯊Orectolobus japonicus。

斑鰭鯊科

包括2屬6種。橙黃鯊屬Cirrhoscyllium有3種:橙黃鯊Cirrhoscyllium expolitum、台灣橙黃鯊Cirrhoscyllium formosanum、日本橙黃鯊Cirrhoscyllium japonicum;斑鰭鯊屬Parascyllium有3種:南澳斑鰭鯊Parascyllium collare、澳洲斑鰭鯊Parascyllium ferrugineum、斑鰭鯊Parascyllium variolatum。體細長,呈圓柱型或稍扁,體側無隆脊。頭型窄且略為平扁,兩側無肉垂,吻部多半為寬圓或略尖;眼位於頭部兩側的背位,有眼袋包裹。如同其他底棲魚類,斑鰭鯊的噴水孔非常小,甚至比眼睛還小得多;鰓裂也很小,且第四與第五對鰓裂呈重疊狀,內鰓沒有濾器。鼻孔邊緣有短而尖凸的須,在腹位的口裂不大,是淺淺的弧形,下頷縫合處有凹陷,牙齒有主齒尖和小齒尖。分布於西太平洋的溫帶及熱帶海域。底棲。橙黃鯊Cirrhoscyllium expolitum全長不到35厘米,是體型最小的鯊。

鯨鯊科

僅1屬1種,即鯨鯊Rhincodon typus。身體龐大,全長可達2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魚類。體表散布淡色斑點與縱橫交錯的淡色帶,有如棋盤。鼻孔位於上唇的兩側,出現於口內。牙多而細小,排成多行。鰓裂5對,鰓裂基大,幾乎達身體的背緣與腹緣,最後1對鰓裂位於胸鰭基部的前方。背鰭2個,無棘,第1背鰭位在腹鰭前方,有臀鰭。尾柄具側棱,尾鰭呈新月形,下葉短於上葉。如鯨鯊,有二背鰭,大小不同,胸鰭大,位於第三對鰓裂下,腹鰭小,尾鰭叉型,口寬,端位,鰓耙如海綿狀。食大量浮游生物和小型魚類。屬大洋性魚類。每年五、六月洄游到我國北部灣。廣布於各熱帶和溫帶海區,我國各海區夏、秋季節都有分布。性情溫和。由於大量捕殺,數量銳減。

豹紋鯊科

僅1屬1種,即豹紋鯊Stegostoma fasciatum。體乾圓柱狀,尾部側扁;體側具明顯之隆嵴。頭圓錐形,稍縱扁;頭側不具皮褶。吻端寬圓。眼很小,側位,無瞬膜。鼻孔近口部,鼻孔緣具短而尖凸之須;具口鼻溝。噴水孔中小,同大於眼徑或略小。鰓裂小,第四及第五鰓裂幾重疊,內鰓不具濾器。口裂中大,腹位,橫向。齒小,叄尖頭型,即具中央齒尖,側邊各具1小齒尖。尾柄無側隆嵴或凹窪。第一背鰭大於第二背鰭,起點在腹鰭起點前方;第二背鰭位於第一背鰭後方不遠;胸鰭寬大而圓;尾鰭很長,幾占全長之一半,上葉不發達,僅見於尾端;尾鰭下葉前部不突出,中部低平,中部與後部間具缺刻,後部為小叄角形,微突出,與尾鰭上葉間有一缺刻。幼體深褐色,具許多黃色細狹橫紋和斑紋;成魚黃褐色,具許多深色斑點,各鰭亦散布許多深色斑點,腹面淡色。細長之體軀,使其可輕易穿梭於礁石岩洞、細縫間以尋找獵物。暖海性底棲魚類,主要棲息於大陸棚與島嶼棚的沿、近海中大型鯊魚,舉凡砂泥底、石礫底、礁石區、珊瑚礁區等水域皆可見其蹤跡。夜行性,白天活動力遲緩。主要以軟體動物和甲殼動物為食,亦捕食小魚。若激怒它,會展開攻擊行為,有潛在性之危險。 卵生。它們性情溫順,喜歡在夜間活動,可自由穿梭在珊瑚礁穴中。常單獨生活,無襲擊人類記錄,很難飼養。在水族館中是珍惜名貴的觀賞鯊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