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鱗鯊

光鱗鯊

光鱗鯊,Nebrius macrurus (Garman,1913),鬚鯊科光鱗鯊屬的一種鯊魚。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東非洲,西至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至澳洲等。台灣分布於北部海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光鱗鯊
  • 拉丁學名:Nebrius macrurus (Garman,1913)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軟骨魚綱
  • 亞綱:板鰓亞目
  • :鬚鯊目
  • 亞目:鬚鯊亞目
  • :鬚鯊科
  • :光鱗鯊屬
  • :光鱗鯊
  • 分布區域:南海
形態特徵,經濟價值,棲地生態,

形態特徵

編號:
5101
拉丁目名:
ORECTOLOBIFORMES
中文目名:
鬚鯊目
拉丁亞目:
Orectolobidei
中文亞目:
鬚鯊亞目
中文科名:
鬚鯊科
拉丁科名:
Orectolobidae
中文屬名:
光鱗鯊屬
拉丁屬名:
Nebrius
拉丁種名:
macrurus
定名人:
(Garman)
年代:
1913
中文名:
光鱗鯊
國內分布:
南海
資料來源:
中國魚類系統檢索:14.
光鱗鯊(學名:Nebrius macrurus)為鬚鯊科光鱗鯊屬的魚類。軀體延長,紡錘形;前部寬扁,後部略呈圓筒形。頭平扁而寬大。吻短。眼甚小,側位,無瞬膜。鼻孔近口部,鼻孔緣具短而尖凸之須;不具鼻溝或鼻瓣。噴水孔小,遠小於眼徑。鰓裂小,第四及第五鰓裂重疊,內鰓不具濾器。口裂中大,腹位,橫向。齒具中央齒尖,側邊具小齒尖。尾柄無側隆脊或凹窪。第一背鰭大於第二背鰭及臀鰭,上下角鈍尖,後緣平直,基底與腹鰭基底相對;第二背鰭較小,位於臀鰭上方,起點在臀鰭起點之前,上下角鈍尖,後緣微凹;尾鰭較長,上葉不發達,僅見於尾端;尾鰭下葉前部略突出,中部低平,中部與後部間具缺刻,後部為小三角形突出,與尾鰭上葉間有一缺刻。體與各鰭一致為銹褐色,腹面淡黃色,體長可達320公分。

經濟價值

主要為一支釣、沈底刺網及延繩釣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可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肝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及油;剩餘物製成魚粉。
光鱗鯊

棲地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與島嶼棚的沿、近海大型鯊魚,棲息深度由潮間帶到70公尺深處(通常在深度5-30公尺之水層),通常活動於舄湖的底層、礁石外圍之砂泥地或沙灘之外圍水域。夜行性,但亦活動於白天。有穴居之習性,但活動範圍很大,經常從一地洄游至另一地。捕食的範圍廣泛,各式各樣之無脊椎動物及魚類皆可。卵胎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