銹鬚鯊又稱 翅沙、褐色護士鯊、光鱗鯊(學名:Nebrius macrurus)為鬚鯊科光鱗鯊屬的魚類。主要棲息於大陸棚與島嶼棚的沿、近海大型鯊魚,棲息深度由潮間帶到70公尺深處,通常活動於潟湖的底層、礁石外圍之砂泥地或沙灘之外圍水域。夜行性,但亦活動於白天。有穴居之習性,但活動範圍很大,經常從一地洄游至另一地。捕食的範圍廣泛,各式各樣之無脊椎動物及魚類皆可。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東非洲,西至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至澳洲等。這種魚經濟價值高。肉質佳,可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及油;剩餘物製成魚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鏽鬚鯊
- 拉丁學名:Nebriusferrugineus
- 別稱: 翅沙、褐色護士鯊、光鱗鯊
- 界:動物界
- 科:鉸口鯊科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棲所生態,世界分布,地理分布,漁業利用,
基本信息
學名:Nebriusferrugineus
命名者:(Lesson,1831)
中文名:銹鬚鯊
科中文名:鉸口鯊科
科號科名:F014Ginglymostomatidae
俗名:翅沙、褐色護士鯊、光鱗鯊
英文俗名:Sleepyshark;Rustyshark;Nurseshark;Tawnynurseshark;Spittingshark;Tawnyshark;Giantsleepyshark;MadameX
食用魚類:是
棲息深度:1-70公尺
有毒魚類:否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否
模式種產地:NewIrelandandWaigiou,SouthPacific
最大體長:320cm
棲息環境: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
同種異名:Ginglymostomaconcolor,Ginglymostomaferruginea,Ginglymostomaferrugineum,Ginglymostomamuelleri,Ginglymostomarueppellii,Nebriusconcolor,Nebriusdoldi,Nebriusmacrurus,Nebrodesconcolorogilbyi,Nebrodesmacrurus,Scylliumferrugineum,Scymnusporosus
參考文獻:台灣魚類志(沈等,1993);中國動物志-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2001);FAOSpeciesCatalogue,Vol.4SharksoftheworldCompagno,L.J.V.1984Compagno,L.J.V.1984沈世傑編Shih-ChiehShened.1993朱元鼎,孟慶聞等編2001
典藏標本:FRIP00264.
瀕危狀態:IUCN瀕危狀態:易危(VU)
形態特徵
體延長,紡錘形;前部寬扁,後部略呈圓筒形。頭平扁而寬大。吻短。眼甚小,側位,無瞬膜。鼻孔近口部,鼻孔緣具短而尖凸之須;不具鼻溝或鼻瓣。噴水孔小,遠小於眼徑。鰓裂小,第四及第五鰓裂重疊,內鰓不具濾器。口裂中大,腹位,橫向。齒具中央齒尖,側邊具小齒尖。尾柄無側隆脊或凹窪。第一背鰭大於第二背鰭及臀鰭,上下角鈍尖,後緣平直,基底與腹鰭基底相對;第二背鰭較小,位於臀鰭上方,起點在臀鰭起點之前,上下角鈍尖,後緣微凹;尾鰭較長,上葉不發達,僅見於尾端;尾鰭下葉前部略突出,中部低平,中部與後部間具缺刻,後部為小三角形突出,與尾鰭上葉間有一缺刻。體與各鰭一致為銹褐色,腹面淡黃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與島嶼棚的沿、近海大型鯊魚,棲息深度由潮間帶到70公尺深處,通常活動於潟湖的底層、礁石外圍之砂泥地或沙灘之外圍水域。夜行性,但亦活動於白天。有穴居之習性,但活動範圍很大,經常從一地洄游至另一地。捕食的範圍廣泛,各式各樣之無脊椎動物及魚類皆可。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東非洲,西至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至澳洲等。
漁業利用
主要以一支釣、沈底刺網及延繩釣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可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及油;剩餘物製成魚粉。在台灣屬罕見之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