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清代以前,清代時期,民國時期,新中國成立以後,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土地,地貌,水文,氣候,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人口民族,政治,經濟,綜合概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旅遊,概述,主要景點,社會事業,交通建設,文化建設,教育事業,社會保障,社會組織,榮譽稱號,名人,
歷史沿革
清代以前
早在一萬年前,巴彥祖先的一支就以生息、繁衍在這塊土地上。
商周時代,巴彥縣屬肅慎族管轄。
遼金時期,巴彥為女真之地。本時期巴彥境內唐括部、泥龐古部、術甲部、婆魯木部等。經考古證明,遼金時期是巴彥人類較活躍的一個時期。
元代,巴彥為貼木格斡赤斤的封地(後屬遼陽行中書省女真水達達路)。
明代巴彥歸屬亦瑪拉山衛,為西海女真之地。永樂四年明政府在黑龍江設奴爾乾都司,巴彥歸其管轄。
清代時期
19世紀中葉,隨著黑龍江土地的大量開發,清鹹豐九年(1859年)始招民興墾,設治城為
中興鎮(即今天巴彥鎮)。清
同治元年(1862年)設
呼蘭廳管理此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十二月設呼蘭廳為府,移治呼蘭城,改呼蘭廳為巴彥州。
民國時期
九一八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東北,民族英雄張甲洲在巴彥縣建立“中共巴彥抗日游擊隊”(中國工農紅軍36軍獨立師),打響中國共產黨抗日武裝第一槍。1932年巴彥淪陷,4月5日改為巴彥縣公署,隸屬偽滿洲國濱江省,為甲等縣。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於9月成立巴彥縣民主聯合政府,11月成立巴彥縣人民政府,初由濱江省直轄。1946年1月為松江省哈北專員公署,1947年哈北專員公署撤消,由松江省直轄。
新中國成立以後
1954年8月,
松江省併入黑龍江省,巴彥縣為黑龍江省直轄縣。
1955年3月改巴彥縣人民政府為巴彥縣人民委員會。
1956年3月設綏化專員公署,巴彥縣為其所轄。
1960年4月劃歸哈爾濱市,1965年6月成立
松花江地區專員公署,本縣為其所轄。
1996年3月松花江專署與哈爾濱市合併,巴彥縣又劃歸
哈爾濱市管轄。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位置
巴彥縣地處祖國的北疆,黑龍江省中部偏南,
松花江中游北岸,
松嫩平原東部的邊緣地帶。地理坐標為東經126°45′53″~127°42′16 ″、北緯45°54′28″~46°40′18″之間。縣之四鄰南靠松花江與
賓縣為一水之隔,西依漂河與呼蘭區為鄰,北枕泥河與綏化市、
慶安縣交界,東接駱駝砬子山及
黃泥河與木蘭縣劃疆而治。縣境內南北最大間距85公里,東西跨度最寬75.4公里,邊界周長338公里。總幅員面積3137.7平方公里。縣境距省會哈爾濱市97.1公里,是哈爾濱市郊區縣。
土地
全縣土地總面積為313522公頃。其中耕地占總面積65.8%,園地占0.15%,林地占14.52%,牧草地占2.25%,水域占3.64%,
交通用地占1.82%,村鎮用地占5.45%,未利用土地占6.47%。
地貌
地勢平坦平原占總面積的2/3,山區、水域及其他土地占1/3。地理形狀呈楔形,土質膏腴,物產豐饒,“三山一水六分田”,實有沃土良田295萬畝,大小山峰29座,江河14條、總長475.7公里。縣境總的地勢由東北向西南逐漸降低,形成東高、西低、北崗、
南平、中部多丘陵的趨勢,地理形狀是北寬南窄呈“楔形”。海拔最高564.3米,最低110米。
水文
縣內有1江14條河,河道總長622.1公里,總流域面積4465.9平方公里。年平均河川徑流量2.10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儲藏量(理論)65億立方米,年平均開採量2.23億立方米。水資源年利用總量5.73億立方米,人均用水量809立方米,土地畝均用水量212立方米。
氣候
巴彥縣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由於受季風氣候的影響,四季分明,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2.9℃。1月平均氣溫-20.9℃,7月平均氣溫22.4℃;年平均日照占總時數的46.9%。太陽輻射資源豐富,年輻射總量為44×10^8J/(m^2·min)左右,全年平均日照2640小時。農作物生產季節輻射總量占全年55~60%;累計平均降水量582.2毫米(1960年),最小372.5毫米(1954年);全年無霜期一般在115-135天之間,最長的151天(1978年),最短112天(1966年)。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巴彥縣已開採利用的礦產有:建築石,產於黑山老山口、駱駝砬子山一帶,為花崗岩,儲量5億立方米;大理石岩,分布在黑山鎮北部,
C級儲量560萬噸,
D級儲量410萬噸,礦石CaO含量為53%,是水泥生產的主要原料;石灰石,產於
黑山,含鈣量54%,為燒制建築用白灰的主要原料,蘊藏量1.32億噸,21世紀初年均開採量30萬噸。此外尚有河流石、工程砂、耐火粘土、
硫磺、石墨等。
森林資源
巴彥縣林地面積5.7萬公頃,
活立木總基積量294萬立方米。全縣劃分14個林分類型,共14科、22屬、40餘種。
植物資源
全縣植物資源有穀類15種、菜類21種(其中野生10餘種),棚室菜生產是本縣農業開發項目之一,占多種經營收入主要部分;樹類有楊、榆、松等21種;瓜果類有29種,人工家植
葡萄發展很快,人工人參種植園發展到7處,年均產參萬餘斤;草類有10餘種。老厥菜、
刺嫩芽、
廣東菜、山芹等山野菜和蘑菇、木耳、
猴頭等天然食用菌多達40多種,
刺五加、
桔梗、黃芩、柴胡等野生藥材120多種。
動物資源
野生動物有豹、狼、狸、狐、兔、鼬鼠等,人工飼養鹿、貂;魚類以鯉、鯽、鰱、鯰為多,21世紀初,年均捕勞量約300萬公斤。各類魚種有松花江的“三花”、“五羅”;鳥類有麻雀、鴿、
蠟嘴等30多種。
人口民族
2009年,巴彥縣常住人口70.2萬人;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巴彥縣常住人口590555人。2012年,全縣出生人口1514人,自然增長率千分之零點九一,出生率千分之二點四六,符合政策生育率83.82%,出生人口性別比112.04。人口由漢族、朝鮮族、回族、蒙古族、壯族等15個民族組成,以漢族為主。
政治
姓名 | 職務 |
---|
鄧宏圖 | 縣委書記 |
邱德喜 | 縣人大常委會主任 |
王春華 | 縣長 |
陳志 | 縣政協主席 |
信息來源:巴彥縣人民政府網站2013年信息。
經濟
綜合概況
2013年末,全縣生產總值實現 143億元,增長14%。全口徑財政收入實現7億元,增長9.2%;公共財政收入實現4.4億元,增長16.6%。固定資產投資實現122億元,增長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67億元,增長1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實現15481元和9740元,分別增長16%和17%。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3.47%。
第一產業
巴彥農業發達,系全國商品糧、商品豬、商品魚、大豆出口基地縣。有沃土良田330萬畝,盛產大豆、玉米等經濟作物。巴彥畜牧業發展迅猛,生豬飼養量在160萬頭以上,為“龍江生豬生產第一縣”。
2013年,全縣共投入春耕生產資金11億元,下擺種子820萬公斤、化肥16萬噸,落實優質玉米種植面積246.7萬畝,優質水稻64.5萬畝(新增9.6萬畝),兩高大豆24萬畝,設施蔬菜4.5萬畝,特色經濟作物0.55萬畝,完成秋整地275萬畝,其中深松整地86萬畝,水田整地30.4萬畝,成壟面積244.6萬畝,全縣糧食總產達36.25億斤。生豬、毛皮動物、肉牛和家禽飼養量分別達到465萬頭、150萬隻、25萬頭和1550萬隻,分別增長為13.9%、47%、2.8%和3.3%。
第二產業
2013年全年共洽談對接項目160個,投資額305.4億元,到位資金32.28億元。2014年新簽約重點項目35個,總投資73億元。華強皮草成衣加工等12個重點項目年末投產運營;總投資25億元的七合生豬產業鏈項目、總投資10億元的中廣核風力發電項目等30個項目建設進展順利。
第三產業
2004年,全縣共接待遊人16.8萬人次,收入約500萬元。2013年,巴彥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77億元,增長15%。
旅遊
概述
巴彥有“城頭春望”、“黑山雲海”、 “駝峰夕照”等十大原生態景觀。東西牌坊是巴彥的象徵和標誌,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幾經修葺。巴彥境內分布有抗聯遺址、民族風情高麗寨、充滿傳奇色彩的皇后村、聞名遐邇的古城巴彥、松花江北第一寺院靈隱寺以及哈爾濱百公里生態長廊等。
巴彥黑山永祥村抗聯密營遺址,2011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核定為“近現代重要歷史遺蹟”不可移動文物,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主要景點
江灣水庫,位於少陵河支系小柳河,窪興鎮增收村的山頭屯。1958年動工,歷經22年時間,時斷時續地建成水庫樞紐工程。該水庫開始修建時,庫區上游有個江灣屯,故名江灣水庫。六七十年代改名為文勝水庫,1980年恢復原名。
皇后村,位於富江鄉五嶽村,在歷史上曾出現過4位金代皇后。據《金史·后妃傳》記載:“景祖昭肅皇后,唐括氏,偎雅村唐括部人,諱保真;康宗敬禧皇后,唐括氏;太祖聖穆皇后,唐括氏;太宗欽仁皇后,唐括氏。”
王脖子山遺址,位於巴彥縣西南11公里,松花江北岸二級台地的隴崗上。1982年文物普查時發現,1993年春和1994年春又先後兩次對遺址進行調查和複查。遺址長約1200米,寬約500米,面積約60萬平方米。遺址西側和南側暴露出的文化層厚約1.5米,內含大量遺物。採集到的大部分是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遺物,還有大量的魚骨和各類獸骨等。
靈隱寺,占地超10萬平方米,位於
驛馬山主峰東北面,整座寺廟坐北朝南。常舉行大型法會。
高麗寨,座落在黑龍江省巴彥縣窪興鎮,民族為朝鮮族。風俗仍保持典型的朝鮮族風範。
社會事業
交通建設
公路
巴彥縣交通以公路為主,縣內南北最大運距85公里,東西最寬運距75.4公里。哈肇省級幹線公路橫貫東西,哈綏高速公路途經縣境西北部。通鄉公路、通村公路密集,“三縱四橫”成環狀,形成了幹線公路連國內,支線公路連城鄉的交通運輸網路。
鐵路
濱北鐵路自南向北經由縣境西北部的興隆、萬發兩鎮。
航運
松花江航運經過南部鄉鎮,距黑河口岸560公里,距大連口岸975公里。
航空
文化建設
截至2012年初,巴彥縣委、縣政府投資1200萬元建起了18個鄉鎮綜合文化站,55處文化體育休閒廣場,使每個鄉鎮平均至少有一個30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文化站和3處文化體育休閒廣場。
在資金的運用上,巴彥縣遵循“向基層向農村傾斜”的原則,加大對鄉鎮農村的投入比例。據了解,自2008年以來,已累計投資400多萬元對全縣18個鄉鎮文化站的樂器、音響、電腦、電視播放屏及掛式投影儀等設施設備進行了更新;建設農民健身工程55套,使全縣擁有健身設施的村屯達到80個;新建農家書屋72家,基層文化服務點134個,村文化大院57個,社區文化活動室4個。截至2012年初,全縣已建成10個集鎮文化活動基地,50條農村文化街。
教育事業
截至2014年,巴彥縣共有三十餘座中國小。縣政府和有關部門全力推進以標準化學校建設為重要載體的縣域教育均衡發展工作,紮實做好新一輪對縣級政府教育工作督導評估的準備工作,提高督學人員素質,努力做好教育督導評估工作。
社會保障
2013年,巴彥縣共發放低保金6669萬元,為城鄉低保戶發放取暖補助、禦寒補貼、電價補貼1736萬元。全縣醫療救助2936人、救助資金799.6萬元,資助城鄉低保對象參保參合資金255.9萬元,為城鎮低保對象發放醫療卡支出219.68萬元。救助臨時困難家庭1511戶、資金211萬元。為全縣111名散居孤兒發放生活費47.9萬元。全縣爭取自然災害補助資金543.7萬元,下發救災資金203.4萬元、麵粉680噸、棉被褥200套、帳篷39頂,保證了全縣災民的正常生活。
社會組織
巴彥縣民間社會組織活躍。
巴彥縣文聯(巴彥縣作家協會)成立於2000年,現有愛好者近200人。現任主席警喻。自成立以來,以培養本埠作家為己任,以“弘揚黑土文化,造就北疆文藝勁旅”為目標,培養了一批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優秀作家、作者。
縣農機協會是由全縣從事農業機械化的管理、生產、銷售、維修、試驗鑑定、推廣、教育培訓和安全監理等有關技術服務、教學部門、農業機械生產、經營企業,各類農機服務組織,以及具有農機技術專長的個人組成的自願參加、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地方性、行業性、非營利性民間社會團體。
巴彥縣信鴿協會成立於2000年,是經巴彥縣體育局批准,經巴彥縣民政局登記註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合法的民眾性社會團體,是黑龍江省信鴿協會領導下的縣級信鴿協會。
此外,巴彥縣還有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跆拳道協會、養豬協會、基督教協會等民間社會組織。
榮譽稱號
此外,巴彥縣還有民間藝術之鄉、紅色革命聖地、中國詩詞之鄉、全國水產魚躍的出口基地縣、全世界非轉基因大豆基地縣、全國體育先進縣、全國法制先進縣等稱號。
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