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學史
別稱來源:裸蓋魚魚體延長而稍側扁,酷似鱈魚,所以得名蘭辨為“黑鱈魚”,同智利海鱸魚一起經常被稱為銀鱈魚。
形態特徵
成體長50-70厘米。
背鰭分開良好,第一個背鰭有19-27個刺;第二條背鰭有16-20條軟刺,大小和形式均與肛門鰭相等,位置相反。肛門鰭帶有3個刺和15-19條軟刺,
胸鰭16。
鰓耙62-65。成體在上面是黑灰色或綠灰色;通常在上背部有輕微的斑點或鏈狀圖案;在下面變蒼白。在30-61厘米處常呈綠色,背面有淡淡的條紋。15厘米以下的幼樹是藍色,上方是黑色。白色以下。偶有純黃色、白化或其他異常顏色。
全長35-50厘米,體質量400-600克。體延長,梭型,體橫斷面為橢圓形,腹部較平直,背部呈弧形並向後收緊至尾部。眼中等,側位;頭中等大小,呈三角形;口前位較大,上頜略長於下頜,無頦須;口中牙齒尖銳,前頜和下頜牙齒前端為2-3排,向後逐漸變為1排,內側上頜齒1圈;鼻孔兩對,均位拜章屑於眼前側,其中靠前一對鼻孔較小,有膜覆蓋,另一對鼻孔較大,無覆蓋;眼較大,位於頭兩側;舌肉質、靈活,伸直吻前端,上附有黑色素斑點。活體背部青灰色,腹部乳白色;背鰭2個,均呈三角形;胸鰭寬闊,腹鰭胸位,較小,臀鰭1個,尾鰭叉狀;肛門位於魚體後2/3處,後有泄殖孔;側線色深,自鰓蓋後緣開始至尾鰭,連續分布於體側。
裸蓋魚全身被鱗片覆蓋,除
鰓蓋鱗為圓鱗外,周身均為櫛鱗,且刺突極為明顯,其多少與鱗片寬度相關,為3-20個。從外部形狀上看,除側線鱗為不規則長方形外,其它各部分鱗片多呈橢圓形;裸蓋魚從頭部向後至尾部,其鱗片長寬比越來越小,即越靠近魚體尾部其鱗片越寬,如前部側線上鱗和中部獄乎廈側線上鱗長寬比分別為1.25和1.15,前部側線下鱗和中部側線下鱗長寬比分別為1.25和1.13,前腹鱗和後腹獄迎只鱗長寬比分別為1.83和1.39。同一縱切面上,鱗片長寬比為腹鱗>背鱗>側鱗;鱗片色素主要分布於刺突周邊,其含量從背部至腹部逐漸減少,如背鱗刺突周邊色素斑濃密,腹部刺突周邊幾乎無色素分布。
裸蓋魚除有頜齒外,其咽齒也較為發達,均呈犬齒狀;食道短而直,前後粗細一致;胃屬於Y型胃,胃壁較厚,胃與腸道間具有4-6個指狀幽門盲囊,長短不一;腸道明顯分為前腸和後腸兩部分,腸管較短,僅2個彎曲。
生活習性
幼魚時期為浮游生活,隨著其生長逐漸向深海遷移,當其生長至60厘米左右的成魚時(約為6齡),將棲息於700-1000米的深海海底。
在1-5月份,水溫逐漸升高,裸蓋魚攝食量及增重量隨著溫度的逐漸升高而增加,裸蓋魚消化吸收的能量中用於生長的比例較高,而用於基礎代謝消耗的能量較少。在5-8月份,其攝食量及增重量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降低,水溫的升高不利於裸蓋魚體重的增加,其用於基礎代謝消耗的能量較高。8-12月份,其攝食量及增重量隨水埋晚她溫降低而增加。溫度降低到裸蓋魚生長的最適溫度後,吸收的能量用於生長的比例增大,表現為體重的增加。裸蓋魚攝食、生長的最適水溫範圍為(10.6±1.1)-(12.6±0.6) ℃。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希蘭影凝布於北太平洋兩側,包括日本北部、勘察加半島的白令海海岸、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亞州等海域。
繁殖方式
10-15年發育至性成熟,產卵期在春季,壽命可達100歲以上(最大為114歲)。
主要價值
裸蓋魚水分含量為69.92%,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和總糖含量分別占肌肉濕重16.48%、10.64%、1.69%和1.27%。裸蓋魚肌肉(乾樣)中含有17種胺基酸,總量為43.81%,其中必需胺基酸與總胺基酸的比值(WEAA/WTAA)為40.68%,必需胺基酸與非必需胺基酸的比值(WEAA/WNEAA)為81.74%,符合FAO/WHO的理想模式;肌肉胺基酸的支/芳值(BCAA/AAA)為2.51,接近人體的正常水平;鮮味胺基酸總量(FAA)為16.94%,占胺基酸總量的38.67%,高於中國北方主要海水養殖品種;第一限制性胺基酸為胱氨酸+蛋氨酸,必需胺基酸指數(EAAI)為76.35,屬於胺基酸較為平衡的魚類。裸蓋魚肌肉不飽和脂肪酸與飽和脂肪酸的比值(UFA/SFA)為2.81,脂肪質量較高。此外裸蓋魚肌肉營養元素豐富,P和Zn含量較高,並富含VA、VB6和VB3。分析認為,裸蓋魚肌肉呈味胺基酸、不飽和脂肪酸、礦物質、維生素含量豐富,味道鮮美,具有較高的營養價棕嫌府煉值和保健作用。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 含量參考 | 能量 | 蛋白質 | 脂肪 | 膽固醇 | 飽和脂肪酸 | 多不飽和脂肪酸 | 單不飽和脂肪酸 | 葉酸 | 鈉 | 鎂 | 磷 | 鉀 | 鈣 | 鐵 | 鋅 | 維生素A | 維生素B1(硫胺素) | 維生素B2(核黃素) | 煙酸(煙醯胺) | 維生素B6 | 維生素B12 |
---|
裸蓋魚 |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 195 千卡 | 13.4 g | 15.3 g | 49 kg | 3.2 g | 8.1 g | 2 g | 15 μg | 56 mg | 55 mg | 168 mg | 358 mg | 35 mg | 1.3 mg | 0.32 mg | 93 μg | 0.1 mg | 0.09 mg | 4 mg | 0.3 mg | 1.5 μg |
生活習性
幼魚時期為浮游生活,隨著其生長逐漸向深海遷移,當其生長至60厘米左右的成魚時(約為6齡),將棲息於700-1000米的深海海底。
在1-5月份,水溫逐漸升高,裸蓋魚攝食量及增重量隨著溫度的逐漸升高而增加,裸蓋魚消化吸收的能量中用於生長的比例較高,而用於基礎代謝消耗的能量較少。在5-8月份,其攝食量及增重量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降低,水溫的升高不利於裸蓋魚體重的增加,其用於基礎代謝消耗的能量較高。8-12月份,其攝食量及增重量隨水溫降低而增加。溫度降低到裸蓋魚生長的最適溫度後,吸收的能量用於生長的比例增大,表現為體重的增加。裸蓋魚攝食、生長的最適水溫範圍為(10.6±1.1)-(12.6±0.6) ℃。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於北太平洋兩側,包括日本北部、勘察加半島的白令海海岸、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亞州等海域。
繁殖方式
10-15年發育至性成熟,產卵期在春季,壽命可達100歲以上(最大為114歲)。
主要價值
裸蓋魚水分含量為69.92%,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和總糖含量分別占肌肉濕重16.48%、10.64%、1.69%和1.27%。裸蓋魚肌肉(乾樣)中含有17種胺基酸,總量為43.81%,其中必需胺基酸與總胺基酸的比值(WEAA/WTAA)為40.68%,必需胺基酸與非必需胺基酸的比值(WEAA/WNEAA)為81.74%,符合FAO/WHO的理想模式;肌肉胺基酸的支/芳值(BCAA/AAA)為2.51,接近人體的正常水平;鮮味胺基酸總量(FAA)為16.94%,占胺基酸總量的38.67%,高於中國北方主要海水養殖品種;第一限制性胺基酸為胱氨酸+蛋氨酸,必需胺基酸指數(EAAI)為76.35,屬於胺基酸較為平衡的魚類。裸蓋魚肌肉不飽和脂肪酸與飽和脂肪酸的比值(UFA/SFA)為2.81,脂肪質量較高。此外裸蓋魚肌肉營養元素豐富,P和Zn含量較高,並富含VA、VB6和VB3。分析認為,裸蓋魚肌肉呈味胺基酸、不飽和脂肪酸、礦物質、維生素含量豐富,味道鮮美,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保健作用。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 含量參考 | 能量 | 蛋白質 | 脂肪 | 膽固醇 | 飽和脂肪酸 | 多不飽和脂肪酸 | 單不飽和脂肪酸 | 葉酸 | 鈉 | 鎂 | 磷 | 鉀 | 鈣 | 鐵 | 鋅 | 維生素A | 維生素B1(硫胺素) | 維生素B2(核黃素) | 煙酸(煙醯胺) | 維生素B6 | 維生素B12 |
---|
裸蓋魚 |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 195 千卡 | 13.4 g | 15.3 g | 49 kg | 3.2 g | 8.1 g | 2 g | 15 μg | 56 mg | 55 mg | 168 mg | 358 mg | 35 mg | 1.3 mg | 0.32 mg | 93 μg | 0.1 mg | 0.09 mg | 4 mg | 0.3 mg | 1.5 μ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