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魚(杜甫著五律詩歌)

黃魚(杜甫著五律詩歌)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魚》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之一。後被代指金條。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黃魚》
  • 創作年代:唐代
  • 文學體裁:五律
  •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日見巴東峽,黃魚出浪新。
脂膏兼飼犬,長大不容身。
筒桶相沿久,風雷肯為神。
泥沙卷涎沫,回首怪龍鱗。

作品注釋

【鶴注】當是大曆元年夔州作,故詩云“日見巴東峽”
日見巴東峽,黃魚出浪新①。脂膏兼飼犬②,長大不容身。筒桶相沿久③,風雷肯為伸④。泥沙卷涎沫⑤,回首怪龍鱗。(詠黃魚,嘆長大而罹患也。上四言取之狼籍,下致哀憫之意,雖欲援救而不能矣。筒桶取魚,世俗相沿已久,雖有風雷肯相伸救,彼亦卷沫泥中,徒望龍飛而驚怪,見黃魚之大而不靈也。【盧注】此即公《雕賦》中所云“鴰之類,莫益於物,空生此身,長大如人”之意,俱指庸流言。)
①《杜臆》:夔州上水四十里有黃草峽,出黃魚,大者數百觔。《爾雅注》:鱣魚,體有甲無鱗,肉黃,大者長二三丈,江東人呼為黃魚。
②《鹽鐵論》:“江陵之人以魚飼犬。”
③筒,竹器。桶,木器。皆捕魚之具。陸龜蒙《漁具詩序》:緡而竿者,總謂之筌。筌之流,曰筩曰車。④【邵注】三月浪暖,鯉化為龍,則風雷從之。
⑤劉峻《金華山棲志》:“魚潛淵下,窟穴泥沙。”《莊子》:“泉涸,魚處於陸,相煦以濕,相濡以沫。”

作者簡介

杜甫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漢族,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