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顙魚人工養殖技術

黃顙魚人工養殖技術,分單養和混養兩種養殖方法。

簡介,生態習性,養殖方法,單養,混養,

簡介

黃顙魚又名盎斯魚、江顙魚,為漁水性魚類,適應性較強,可在各類水域中養殖。易飼養,價格高,效益好。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屬優質上等水產品,越來越受到廣大消費者喜愛。

生態習性

黃顙魚喜棲息於靜水或緩流水中,生存溫度範圍廣,一般為0℃~39℃,最適宜生長水溫為22℃~28℃,水體最適宜PH值範圍為7.0—8.5,適宜溶氧量為3.0毫克/升以上。在自然條件下,剛孵化出膜3天至5天的魚仔吸收自身的卵黃作為營養。苗種階段以輪蟲、小型枝角類、水蚯蚓及其他水生蟲為餌,人工培育可餵絞碎的小魚蝦及軟體動物,也可投飼配合飼料。
黃顙魚一般雌性2齡、雄性3齡性成熟,水溫為23℃~26℃為繁殖盛期,懷卵量為每尾4000至6000粒。和鯉、鯽魚一樣,屬黏、沉性卵。受精卵在水溫24℃~26℃的條件下,一般經72小時孵化出仔魚。黃顙魚人工養殖方式有單養和混養兩種。

養殖方法

單養

單養主要措施為:選擇水質清新、溶氧豐富、進排水方便,面積2至3畝、水深1至2米的池塘,安裝好進排水棚欄及護網,對池塘進行清淤並用生石灰、漂白粉消毒後,每畝放養長3厘米左右的黃顙魚冬片2500至3000尾,也可搭放體長12厘米的花白鰱100至200尾。放養後,投餵新鮮的蚯蚓、蚌肉、小魚、小蝦等動物性餌料,每日投餵量為魚體重3%至6%。夏秋高溫季節每7至10天加換水1次,每次30至40厘米深,保持池水透明度35至40厘米。為防止魚病發生,放養時須對魚種進行藥物浸洗,一般用10ppm高錳酸鉀或2%至4%的食鹽溶液浸洗魚種5至10分鐘。在飼養期間每15至20天用漂白粉和生石灰全池潑撒一次,使池水分別達1.2ppm和10ppm濃度。每月使用大黃、板藍根等中藥以0.1%至0.4%添加量製成藥餌,連餵3至5天。同時要在撈捕、投放、運輸中儘量避免損傷魚體,以防在初春、秋冬低溫季節感染水霉病。單養畝產可達200至300公斤。

混養

混養方法為:在網圍、池塘等主養四大家魚或主養羅非魚、河蟹、甲魚等特種水產的水面中,每畝套放3厘米以上的黃顙魚種100至200尾。在不影響主養品種產量的前提下,每畝可獲尾重150至200克的黃顙魚20至30公斤。混養黃顙魚不僅可減少與主養魚爭食爭氧的小雜魚、蝦的數量,提高主養品種產量,還可有效控制養殖品種的錨關鰠等寄生蟲性疾病。 (本文已被瀏覽 1494 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