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婆—中國紡織之母》是林永康創作的油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道婆—中國紡織之母
- 作者:林永康(廣東)
- 規格:200*165cm
- 畫作類型:油畫
《黃道婆—中國紡織之母》是林永康創作的油畫。
黃道婆—中國紡織之母 《黃道婆—中國紡織之母》是林永康創作的油畫。重要展覽 2014年,該作品在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中展出。
舞劇《黃道婆》講述的是13世紀紡織技術革新家黃道婆在海南島生活、學習和改良黎族人民的棉紡織技術並帶回中原的動人故事。劇目介紹 全劇分為序、《三月三》《七月七》《五月五》《正月正》《九月九》和尾聲7個部分,通過黃道婆和黎族青年阿山、紡織能手巧兒之間的感情糾葛,細膩地表現出了人性的美好以及各民族間團結...
黃道婆是中國紡織業的先驅。13世紀傑出的紡織技術革新家,又名黃婆、黃四娘、巧姑,元代松江烏泥涇(今華涇鎮東灣村)人。黃道婆少年時淪落海南崖州,該地產木棉,她曾向黎族婦女學得紡織技術,元元貞年間(1295~1296)返鄉,致力於紡織業。改革棉紡織工具,傳授棉紡織工藝。到明初,松江府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棉紡織業...
中國衣食父母園項目以黃道婆(中國紡織之母)文化和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科技成果為核心主題,包括文化傳承、旅遊、教育、科研、“食”、“購”等功能,主要建設內容包括黃道婆紀念館、袁隆平科技館、綜合樓、購物、餐飲、休閒設施、園藝園林和文化廣場、停車場等,項目投資估算1.8億元,投資和運營模式上計畫以公益為...
黃道婆的成就,是黎漢兩族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傳承意義 黎族是一個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黎錦是她們獨特的史書,濃縮了黎族的歷史與文化。黎錦文化傳遞的不僅是歷史價值、工藝價值,還有不能忽視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黎族傳統棉紡織工藝具有許多顯著特徵,概括地說,主要表現為文中國紡織史上的...
黃道婆的棉紡織技藝改變了上千年來以絲、麻為主要衣料的傳統,改變了江南的經濟結構,催生出一個新興的棉紡織產業,江南地區的生活風俗和傳統婚娶習俗也因之有所改變。可以說,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是中國紡織技術的核心內容之一。傳承現狀 現如今掌握手工棉紡織和印染技藝的傳承人都已是七八十歲的高齡,記載有關技術...
革新紡織技術 中國紡織技術革新的鼻祖——黃道婆 編寫《本草綱目》東方醫學的集大成者——李時珍 引進西方自然科學 東西方科學交融的先行者——徐光啟 踏遍乾山成奇書 傑出的地理學家——徐霞客 修建京張鐵路 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 第四章 【文藝巨擘】創作《離騷》,以死報國 中國第一位浪漫主義愛國詩人——...
床神(又分床公床母,前者又稱九天監生明素真君,後者又稱九天衛房聖母天君)喜神 | 廁神紫姑 | 石敢當 | 小兒神項橐 | 朱天大帝崇幀 | 茶神陸羽 | 花神 | 染織二聖梅、葛 | 酒神杜康 | 土工祖師神魯班 | 紡織神黃道婆 | 蠶神馬頭娘(山海經載為西陵氏,嫘祖) | 獄神皋陶 | 梨園神唐明皇 馬神 | ...
中國有些少數民族自古以來就有比較發達的手工業。漢魏時期駱越族的銅鼓鑄造,西域龜茲的冶鐵,西南夷金玉器皿的製作,匈奴的兵器製造,都已達到較高的工藝水平。黎族的紡織技術素稱發達,宋末元初著名女紡織技術家黃道婆從那裡學到很多紡織技術,經改革提高后在內地推廣。還有少數民族的氆氌、地毯、壁毯及挑花、刺繡、...
在電視劇《天涯織女》(又名:《衣被天下》)中,黃道婆,原名黃巧兒。由張鈞甯扮演 角色介紹 黃巧兒初入的錦繡坊是一個她從未接觸過的瑰麗世界,織女們辛勤織布的樣子也讓她著迷,在師傅容秀滿的悉心教導下,巧兒成為了錦繡坊的小織女,同其他四個性格迥異的師姐妹胡小梅、陶芊芊、賀小薏、程念湘相伴長大。錦繡...
2010年8月14日,執導的女性情感勵志劇《天涯織女》在南寧新聞綜合頻道播出,該劇取材自家喻戶曉的傳奇女性黃道婆的故事,從女主角黃巧兒的幼年時期開篇,講述她成長為中國紡織之母的故事,穿插著她與林慕飛、方寧之間複雜的感情糾葛,以及和六個姐妹之間從小到大的姐妹之情 。2011年7月5日,搭檔劉國輝執導的都市劇《...
《黎之錦》是在2010年5月10日中央電視台播出的關於民族文化的紀錄片。簡介 名 稱:《黎之錦》集 數:5 首播時間:2010-5-10 首播頻道:CCTV-1 產 地:中國大陸 年 份:2010 出 品:中央電視台 語 種:漢語 欄目簡介 黃道婆從黎族人那裡學習紡織技術後傳入中原,她是中國紡織業一個很重要的革新家。
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兩隻筒子,兩匹布。歌謠在黃道婆的故鄉松江府烏泥涇鎮至今還傳頌著,就是為了紀念歷史上這位偉大的紡棉家。《南村輟耕錄》載:元初“有一嫗,名道婆者,自崖州來”,向人們傳授“做造捍彈紡織之具”。此外,她還帶來了“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的技法,使織成的“被褥帶 ”...
黃道婆(約1245—1330年),又名黃婆或黃母,宋末元初知名棉紡織家。宋末,黃道婆自松江府烏泥涇流落崖州,寓居水南村四十年,潛心學習棉紡技藝。由於傳授先進的紡織技術以及推廣先進的紡織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時候,被尊為布業的始祖。鑒真(688~763)中國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傳人,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
黃道婆 千古才女之黃道婆 黃道婆(1245—1330年)元代棉紡織家。又名黃婆,黃母。松江府烏泥涇鎮(今上海市華涇鎮)人。出身貧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壓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島),以道觀為家,勞動、生活在黎族姐妹中,並學會運用制棉工具和織崖州被的方法。元代元貞年間(1295—1296)重返故鄉,在松江府以東的烏泥涇鎮...
黃道婆對中國棉紡織技術發展的傑出貢獻,體現了黎、漢兩族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凝結著黎、漢兩族人民親密的深情厚誼,在中國紡織史上共同譜寫了團結友誼的光輝篇章。明、清兩代,黎族地區封建社會生產方式已占統治地位。在靠近漢區的黎族地區,黎族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長足發展,黎漢兩族人民之間的交流也日益頻繁。黎族的...
另外,有關女紅的神話傳說,名人逸事亦不少。戰國時期荀子的《蠶賦》和晉代乾寶《搜神記》中都有蠶神馬頭娘的神話;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有關於織女的傳說;孟母用停機斷織比喻廢學來教育孟子的故事,被漢代的劉向編進了《列女傳》中;元末明初陶宗儀所著《南村輟耕錄》中記載了元代女紡織家黃道婆的事跡。當...
【66】 黃婆:黃道婆,又名黃婆或黃母,宋末元初著名棉紡織家。由於傳授先進的紡織技術以及推廣先進的紡織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時候,被尊為布業的始祖。【67】 十發:程十髮(1921—2007年),中國海派書畫大師,在花鳥方面獨樹一幟。制:法式、式樣。【68】 館閣:館閣體,書體名。指流行於館閣及...
陳列館內陳列古代織物、綜線、蠟染和土布等,以及中國棉紡織生產發展史圖片資料。館東辟竹林園,翠林叢中坐黃道婆紡織的石雕像。長廊西建有蓮花池,池內有石舫、石汀步和石燈,石舫稱“上智舫”,語出釋慧能”下下人有上上智”;池西建名為“衣被天下”的青磚浮雕像,長10米。紀念堂內遍植桑竹。鄒容墓 鄒容墓...
《南村輟耕錄》記載了許多松江當地掌故及地方雜聞,比如對黃道婆將崖州棉紡織技術傳入松江的記載,對浙西名園、浙西銀工名匠的記錄等。作品目錄 創作背景 元末,社會動盪,烽煙四起。此時,處於江浙交界的松江府相對安定,四方文人紛紛到松江躲避戰亂,史學家、文學家陶宗儀就是其中的一位。在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
黎族人很早就掌握了紡織技術。元代女紡織家黃道婆就是從黎族人那裡學到了先進的棉紡技術。黎族人織的黎錦一般以黑、棕為基本色調,青、紅、白、藍、黃等色相間,花紋圖案有人物、動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等。黎族的傳統服飾為男子纏紅色或黑色頭巾,上衣開襟,布巾縛腰;婦女的服飾各支系不同,但筒裙是她們共同...
黎族勞動歌謠,還有田歌、漁歌、牧歌、織繡歌等十多種。其中織繡歌讓人了解黎族當時的紡織工具、原料和印染技術。歌中還詠唱了宋末元初紡織家黃道婆,在海南向黎族人民學習紡織技術:筒裙姑娘手把針,繡得王家千金花,黎裙漢袍映異彩,道婆學藝在我家。附記1 這是黎族群英鄉的一首喪歌。在群英鄉,人死後,家人鳴...
黃道婆棉紡織技術的廣泛傳播,在江南及羅涇鎮形成廣種棉花、民皆紡織的習俗;較之上層達官顯貴使用的絲織品加繡花,土布挑花更符合平民百姓層面廣泛的衣著要求:民間久有在土布製衣上配以花樣紋飾,以色線“游花”,後隨布之“勢流”挑十字形成圖案,這便是“羅涇十字挑花”。據傳說推算,應為明末清初,距今至少有...
姜子牙、茶神陸羽、花神、染織二聖梅、葛、酒神杜康、土工祖師神魯班、紡織神黃道婆、蠶神馬頭娘(山海經載為西陵氏,嫘祖)、獄神皋陶、梨園神唐明皇、田都元帥、馬神、青蛙神白玉蟾、驅蝗神劉猛、蛇王施相公、痘神張帥、農神后稷、龍神天師、麒麟天師、白鶴天師等等。。大道傳道系神祇 歷史長河中,太極先天后天聖賢功德...